全 文 :南 方 林 业 科 学
South China Forestry Science
第 43卷第 5期
2015年 10月
DOI 编码:10.16259/j.cnki.36-1342/s.2015.05.008
Vol. 43,No. 5
Oct., 2015
收稿日期:2015-07-18
基金项目:江西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编号:49100524-3)。
作者简介:王馨,女,硕士,从事植物资源利用研究。
檫木的研究进展
王 馨 1,3,杨淑桂 2,于 芬 3,4,季春峰 3,4,龙春玲 3,江香梅 4
(1.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2.江西农业大学图书馆,江西 南昌 330045;
3.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4.江西省林业科学院·国家林业局樟树工程中心,江西 南昌 330013)
摘 要:檫木(Sassafras tzumu )是中国特有的用材和观赏树种。笔者从形态解剖特征、遗传选育与繁殖技术、生态学
特性、栽培与造林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檫木的研究进展进行较为系统地综述,以期为更好的开发和利用檫木资
源提供参考。
关键词:檫木;研究进展
分类号:S7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818(2015)05-0029-05
Research progress of Sassafras tzumu
Wang Xin1,3, Yang Shugui2, Yu Fen3,4, Ji Chunfeng3,4, Long Chunling3, Jiang Xiangmei4
(1.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Jiangxi 330004, China;
2. Library of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45, China;
3. Forestry College of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45, China;
4. Camphor Engineering Center of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Jiangxi Academy of Forestry, Nanchang Jiangxi 330013, China)
Abstract: Sassafras tzumu is timber and ornamental tree species endemic to China.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 tzumu was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from the follow aspects, such as morphological and anatomical characters, genetic breeding and
breeding technology,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ultivation and afforestation technology, disease and insect pes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tc.,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making better development and use of S. tuzum resources.
Key words: Sassafras tzumu; research progress
樟科(Lauraceae)檫木属 (Sassafras)是典型的东
亚—北美间断分布属,全属仅 3 种,间断分布于东亚
和北美,其中檫木(Sassafras tzumu)特产中国大陆,台
湾檫木(Sassafras randaiense)特产于中国台湾,美洲
檫木(Sassafras albidum)特产于北美洲。
檫木又名檫树、黄楸木,分布于苏、豫、浙、皖、赣、
闽、粤、湘、鄂、桂、贵、川、滇等省(区)。 其木材纹理通
直,花纹显明而美观,木工性能优良,抗腐及抗虫性
强,为优良的造船材、室内装修材及家具用材。 树形
优美,秋叶变红,也是优良的园林观赏树种。 全株含
有油性细胞,尤其叶和果中含量很高,可作为香料资
源。 1970 年代笔者开始对檫木进行系统研究,主要集
中形态解剖特征、遗传选育与繁殖技术,生态学特性,
栽培与造林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1 檫木形态解剖特征
1.1 花形态学研究
檫木花芽着生于小枝顶端,外苞片张开后,中央
为生新枝的生长锥,周围为总状花序。 花被片 6 片,
花被片表皮细胞不规则,大小不等,中央中肋具维管
束一个,含有油性细胞。 雄蕊 12 枚,其中 9枚可育雄
蕊排成 3 轮,每轮 3 枚,第 4 轮为呈三角状的退化不
育雄蕊。 可育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第 3 轮雄蕊花
丝基部着生 2 个马蹄状腺体,具柄,柄与花丝基部相
连。 檫木有 1 枚雌蕊,雌蕊从上到下依次为柱头、花
柱和子房。 其柱头为半盘状,表面具乳头状突起;花
柱粗壮;子房上位,内含有 1 枚胚珠,胚珠类型为半旋
生型胚珠。
檫木的花序为顶生,鲜黄色,雌雄异株[1]。经长期
南 方 林 业 科 学 第 43卷
的观察,分类学家们对檫木花的描述有异议,认为记
载的雌雄异株有可能是采集标本出现问题所致,一直
以来大家对檫木花性都有所争论,沈卓群等 [2]归纳前
人对檫木花性的 5种表述:①花单性,雌雄异株;②花
两性,或功能上的雌雄异株;③花杂性异株;④花两
性;⑤花近乎两性。 沈卓群等 [2]人通过随机抽样统计
得出檫木两性花的比例占 99.975%,抽查的样品中只
有 1朵花的雌雄蕊均发育不良。 谷淑芳等[3]在檫木花
果形态构造及其发育初步观察中也支持檫木花为两
性花的观点。 王馨等[4]通过野外采集样品,观察檫木
开花全过程,发现檫木花雌雄蕊共存,对其进行花粉
活力测定和柱头可授性测定,试验结果为檫木雄蕊花
药囊散发的花粉粒具有活性,柱头具有可授性,表明
檫木花为两性花。
1.2 解剖学研究
古澎芳等 [5]研究了檫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
解剖构造,显微观察发现:檫木根的初生结构包括表
皮、皮层和中柱 3 部分,次生结构包括根皮和次生维
管束。 根据生长年限不同, 茎的内部结构也有差异。
檫木的 1 年生小枝的初生构造由表皮、皮层、中柱、
中柱鞘、维管束、射线、髓组成,其中维管束的结构从
内向外依次为初生木质部、形成层和初生韧皮部。 2~
5 年生老枝的次生结构主要由周皮、 次生维管束、髓
组成,其中次生维管束内向外依次为次生射线、次生
韧皮部、形成层、次生木质部。 檫木叶片的结构从微
观形态上看可分为表皮、叶肉和叶脉。 表皮分上表皮
和下表皮。 上表皮为一层不规则的多边形细胞,具薄
的角质层; 下表皮由一层不规则的多边形的细胞组
成,具表皮毛且布满棒状蜡被。 栅栏组织是一层细柱
状的细胞,组织间夹有灰白色的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的
粘液细胞;海绵组织细胞较小,排列疏松,组织间夹有
少数比粘液细胞小的阔卵形黄色油细胞。 檫木的叶
脉是离基三出脉,主脉特大,但输导组织不发达。
檫木的木材为环孔材,重量中等,韧性强,胀缩性
小, 纹理通直。 从横切面上看可以很明显的区分春、
秋材,春材导管管腔大,秋材则管腔比较小。檫木木材髓
内的射线形态为纺锤形,边缘射线细胞是油细胞[5]。
檫木的果实分为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种子为双子
叶无胚乳种子,包括种皮、胚两部分。 受精后形成的
胚含有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 种皮由珠被发育而
来,最终成白色薄层干皮包在胚外面。 果皮由子房壁
发育而来,可分为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 外果皮
是一层排列整齐有较厚角质层的细胞,主要由子房壁
外表皮发育而来。 中果皮由子房壁的基本组织发育
而来, 肉质多浆。 内果皮由子房壁内表皮发育而来,
细胞壁加厚且硬化,内有片晶是为栅状石细胞层,最
终硬化成种子外的硬壳[3]。
王馨等 [6]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檫木花粉的发育
过程进行了解剖观察。 结果表明: 檫木药囊具 4 药
室,腺体马蹄形,药囊瓣裂。 单核小孢子核大,位于中
央,随着小孢子液泡化,分化出两个大小不等的核,最
后形成具有营养核和生殖核的成熟 2 细胞型花粉粒。
扫描电镜下观察其成熟花粉粒为圆球形,外壁布满刺
状突起,花粉粒不具萌发孔。 花药壁完全分化时,由
外到内依次是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花药壁
发育为基本型;表皮细胞一层,发育过程中始终存在;
药室内壁在花药成熟时形成带状纤维层加厚;中层细
胞、绒毡层细胞,在花粉粒发育成熟时退化消失。 花
粉粒形成过程中出现空腔花粉、花粉粒降解的现象,
导致花粉异常,直接影响檫木的花粉质量和活力,从
而影响结实。
2 檫木的遗传选育与繁殖技术
2.1 檫木遗传选育
曹健等 [7]利用同工酶技术对 3 个天然檫木林的
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群体间的遗传距离的研究,
研究数据表明群体内杂合体不足,纯合体过量, 处于
非平衡状态。 范海兰等[8]应用种群增长 Z-Logistic 模
型、Liu-Logistic 模型、自适应新模型、Logistic 改进模
型来研究檫木种群基面积增长规律,对种群增长模型
的参数采用改进单纯形法进行拟合,得出自适应新模
型更符合檫木种群的增长趋势。孙鸿有等[9]和罗勤初
等[10]对 21个种源的研究,测量了地上部分的苗高、地
茎和地下部分的主根、侧根等数据,分析得出不同种
源间苗高和地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孙鸿有等 [11]
选用檫木的 16 个种源、4 个类型、18 个家系在同一块
试验地上进行对比,测定表型变异、遗传变异、遗传力
和遗传增益, 数据显示变化顺序是种源> 家系> 类
型,得出檫木的良种选优主要应进行种源选择。 经过
9 a 的观察数据发现檫木种源的早期选择应从第 4
年开始,21 个种源中以广东龙川、江西赣州和湖南平
江种源最好[12]。
2.2 檫木繁殖技术
檫木的有性繁殖主要途径是种子繁殖,有性繁殖
技术关键步骤是果实处理、储藏、育苗。 檫木果实每
年 7~8 月成熟,果皮由青转蓝黑色并带有白色蜡质。
一般成熟后 7~10 d,种子就完全脱落,要及时采收。
采种后对果实进行水洗去皮处理,果实去皮后捞出,
然后可用细沙与其混合揉擦脱蜡。 种子储藏极其关
键,正确的储藏方法可减少种子霉烂、坏死、失去活
力。 研究表明储藏温度在 20 ℃以下才能确保种子具
30
第 5期
有较高的发芽率, 采用种子与湿沙混合, 将湿沙用
0.5%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后以一定比例堆放, 保持湿
度,勿积水[13]。 播种宜在春分进行,选择排水性良好
的土壤。 檫木种子的休眠期很长,自然条件下要 2~3
a 才能打破休眠,所以播种前应催芽,种子先用冷水
浸种 24 h 后,用 0.05%~0.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消
毒 20~30 min,清水洗净后,倒入 60 ℃温水中搅拌浸
种 30 min,用箩筐下垫一层经热水烫过的稻草,将种
子放入其中,上盖一层稻草,压实,放在保温的地方,
每天浇淋一次 40 ℃左右的温水,使温度保持在 20 ℃
~30 ℃,并注意翻动均匀[14-20]。 苗床的深高平低不同,
育苗效果也不一样,根据胡传柏 [21]的研究,低床幼苗
生长差,还容易渍死树苗,平床粗生长一般,高生长较
差;以深沟淤高床、垄床育苗效果最佳。
檫木无性繁殖方面,阙国宁[22]用檫木幼苗茎尖进
行组织培养,10~15 d 产生愈伤组织后, 转移诱导根
茎培养,20~25 d 后,根、茎同时生长,但根粗茎细,且
易受光照影响弯曲生长。 黄宝祥等[23]以树龄 20 a 以
上檫木基部萌条作外植体,对其进行诱导和增殖培养
试验,实验表明 0.5~ 0.8 mg/L浓度的 6-BA诱导效果
最好,成活率可达 75%,增殖培养要经过继代培养之
后植株才开始正常生长,增殖培养的培养基最佳配方
为 MS + 6-BA 0.5 mg/L + IBA 0.1 mg/L,但在做生根
培养时植株在 2 周后死亡。 李长复 [24]利用胚培养和
进行植株再生实验也发现植株在 3 周后不明原因的
相继死亡。 相比组织培养,嫁接技术和埋条埋棵实验
比较成功,采用撕皮接、切腹接、芽接等手法嫁接砧
木,成活率高达 60%[25]。
3 檫木的生态学特性研究
檫木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及深厚、肥沃、排水良
好的酸性土壤,不耐旱,忌水湿,深根性,生长迅速。
在土层瘠薄干燥的丘陵区生长不良;迎风的孤山或山
顶以及低洼积水地不宜栽植。 研究檫木适宜的立地
条件和土壤对其生长的影响,是檫木造林是否成功的
关键。 土壤的质地、肥厚条件以及使用相应的生长激
素对于檫木成活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谢双喜等 [26]研
究了黔中地区的 7种不同岩性的土壤檫木生长情况,
发现以紫色砂岩、含煤系砂页岩、玄武岩、变余砂岩和
石英砂岩上的檫木的成活率及保存率较高,而以第四
纪粘土和灰质白云岩上最低。 周佑勋 [27]以叶片分析
为主,结合土壤分析和田间施肥方法研究檫木苗期需
要的养分, 结果表明檫木苗期对氮肥和磷肥很敏感,
基肥加氮磷钾肥是最优施肥方案,其次是施基肥或以
氮磷钾作追肥。 黄庭文 [28]对檫木幼林进行复合肥施
肥试验,4 a 的研究成果表明檫木幼林施用复合肥效
果显著,但有后滞现象,施肥剂量的差异对檫木生长
没有显著影响。 陈永密等 [29]为了探讨促进用材林速
生树种的加速生长,用赤霉素处理檫木苗,发现赤霉
素对其生长有促进作用, 但关于赤霉素针对檫木结
实少、不孕粒多、种源较困难是否有所帮助还待进一
步研究。
田大伦等[30]采用分层测定样木法,研究天然檫木
混交林的生物量和营养元素分布格局,烘干得到其生
物量,利用生物量的回归方程式得出檫木的生物量大
小顺序为树干>树枝>树根>树皮>树叶; 营养元素则
是通过用干灰化法测定粗灰分,结果表明 17 年生的
人工檫木、杉木混交林的生物产量和营养元素空间分
布,均优于 28年生天然檫木、杉木混交林。 沈燕等[31]
对天然次生檫木、枫香混交林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
发现单株檫木的生物量是林分中含量最高的。 张琼
等 [32]测定了天然更新檫木的各器官的热值,在此基
础上建立了模型 W=aDb 和 W=a(D2H) b,测定了能
量现存量, 得出热值大小顺序是叶>枝>根>树干, 能
量现存量的大小依次是干>根>枝>叶。 柳江等[33]研究
天然更新檫木林的竞争规律,发现种间竞争大于种内
竞争,竞争强度与檫木胸径之间存在显著的双曲线非
线性回归关系。 朱慧等 [34]将根系生物量与模型 W=
aDb和 W=a(D2H) b进行拟合,发现精度极高。 林同
龙[35]对闽北天然檫木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展开了初
步研究,结果表明,该群落中檫木种群的Ⅳ级立木株
数较多,Ⅱ级苗木和Ⅲ级幼树的株数较少,而且缺乏
I 级幼苗,因此可以判断该群落中的檫木种群年龄结
构属于衰退型的种群。 吴清坚等 [36]调查研究了江西
人工檫木林的生长特点, 提出了关于合理造林的措
施和建议。 陈金明[37]通过对檫木人工林和天然林木
材纤维形态和化学成分的测定和比较分析,发现檫木
人工林木材纤维长度和长宽比小于天然林,宽度大于
天然林;纤维素、戊聚糖和木素的含量均稍高于天然
林,灰分和抽出物含量均低于天然林。 许绍远等[38]对
檫木纯林立地条件类型进行了划分,针对不同的立地
条件,对檫木造林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遵循了适地
适树的重要原则。
4 檫木栽培与造林技术
檫木是速生阳性树种,要将檫木培育成林,需了
解檫木林的生长特性和檫木的生长状况。 毕光银等[39]
的研究中指出檫木纯林的生长质量并不是很好,因为
檫木中龄林郁闭度大,单株檫木为了获取阳光而纵向
生长快,冠幅小,胸径细,林下植被稀疏,一旦稀疏后
树干就容易被阳光灼伤,发生干腐病;并且纯林易受
银杏大蚕蛾的危害, 檫木树叶严重被银杏大蚕蛾啃
王馨等:檫木的研究进展 31
南 方 林 业 科 学 第 43卷
食。 混交林的生长状况较比纯林好,但需要注意的方
面很多。 伴生树种的选择很重要, 成功的实例很多,
例如檫木与杉木、金钱松、锥栗、福建柏等混交效果
好,大大提高了林业效益[40-43]。
具有相同营林措施和立地条件时,人工檫木林生
长情况好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密度。 欧文林 [44]研究
指出杉檫林中混交比例通常以 7 杉 3 檫的密度比较
合理,两种树种共生互惠,生长良好;6 杉 4 檫则密度
偏大,虽幼林材积量大,但后期檫木和杉木的生长量
都有明显的下降。 根据统计计算, 檫木人工林以 60
株/ 667m2较好, 并与其它树种混交种植才能速生丰
产[45-48]。在混交时也要注意伴生树种与檫木同根同层
林问题。 杨志诚[49]认为檫木同根层是导致同层林的
一个重要因素,同根层的状况阻碍了根系发展,致使
生长缓慢,要解决这一问题可营造异龄林,形成复层
林相。
合理的造林方法和抚育间伐也是檫木混交林成
材的关键。 檫木混交造林的方法如株间混交、行带混
交、网格式混交、星状混交等。 许绍远 [50]的研究表明
杉木与檫木以星状混交方式造林效果最好, 没有早
衰,且林分结构稳定,林木蓄积量大。牟大庆[51]通过研
究杉木和檫木两树种的株数配置和株行距设置得出:
若采用星状混交,种植檫木以 20 株/667m2以下为好;
若采用行间混交, 则以 30 株/667m2左右为宜, 行距
2.3~2.5 m 为宜,株距:杉木 1.5~1.7 m,最多不超过 2
m,檫木 2.7 m 左右,最多不超过 3 m。 造林时应注意
抚育管理,及时进行砍草、扩穴、施肥等措施。
檫木与其它树种混交可以提高林木生产量。 营
造檫木混交人工林中,杉檫混交是比较经典的造林案
例。 张传峰等 [52]比较杉檫混交林与檫木纯林的单株
材积, 结果表明混交林比纯林高 19%~137.5%不等。
据欧文琳[44]的调查,不同混交比例的杉檫混交林平均
树高比杉木纯林高 1.25~1.27 倍,平均胸径均比杉木
纯林高 1.23~1.35 倍;混交林的蓄积量比杉木纯林大
17.13%~32.19%。 一般来说混交成功后林木积累量高
于纯林,如檫木与金钱松的混交林枯落物干物质重量
檫木纯林增加 30%; 檫木和金钱松混交林单位面积
蓄积量比檫木纯林高 40%[41]。
檫木通过与不同的树种混交可以改良土壤、培肥
地力。 陈金海[42]对福建柏、檫木混交林与福建柏纯林
的土壤进行了对比分析,其中混交林的土壤酶活性高
于纯林 1.013~1.061 倍,凋落物及土壤养分、土壤孔
隙组成、土壤团粒组成均是混交林高于纯林,说明福
建柏檫木混交林具有较好的培肥能力,能降低多代经
营造成的地力衰退,同时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檫木与
金钱松混交林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 1 倍,铵态氮、
速效钾也有所增加 [41]。 檫木与锥栗混交结果显示混
交林的土壤湿度、土壤容重大于檫木纯林,说明混交
林可以改善土壤肥力状况[43]。
混交林能增强造林效果,提高抗灾能力,防护效
益增高。 俞瑞芳等 [53]的研究指出混交后的林木生长
健壮,林内小气候特异,维持了较好的生态平衡,对病
虫害的发生和蔓延起着减免作用;林内温度低、湿度
大,有效的防止森林大火;浅根性树种杉木和深根性
树种檫木混交,可减免大风危害,还可以减少雪倒等
灾害的发生。
5 檫木常见病虫害及防治
做好病虫害防治是檫木造林及园林景观应用的
关键,生长势良好与否,树形优美与否,病虫害的防治
是不可或缺的。 银杏大蚕蛾对檫木的危害较为严重,
檫木树叶大量被蚕食后,盛夏又易被阳光灼烧,引发
干腐病等,江鸿等[54]、鲍冬琴等 [55]针对银杏大蚕蛾的
危害进行了实验,提出利用天敌、生物防治、人工摘
除、营造混交林等技术措施来遏制虫害的发生。 邱子
林等[56]研究了一套防治长足象鼻虫对檫木危害的措
施,通过化学物理的方法、砍树更新、生物防治等将其
彻底清除。 李嘉源等 [57]对檫木角丽细蛾也进行了详
细的观察和不同防治实验。 张立军等 [58]研究了长脊
冠网蝽的生长规律,发现用乐果原液涂干、敌敌畏喷
雾等杀死害虫有明显效果。 有研究表明檫木透翅蛾
的唯一天敌是绒茧蜂 [59]。 汪爱平等 [60]观察檫木叶斑
病的发生及病理机制,实验得出用多菌灵和波尔多液
喷晒防治效果不明显, 叶斑病的防治还需进一步研
究。 舒培林等 [61]通过观察得出防治日灼病的主要措
施是营造混交林,合理密植,加强抚育管理,对已经
感病的檫木及时截杆。 廖寿春等 [62]调查了江西檫木
的害虫,并提出了防治意见。
6 展望
檫木深根性,萌芽性强,生长快、适应性广,材质
优良,细致,耐久,是我国特有的用材树种。 树皮及叶
入药,有祛风逐湿,活血散瘀之效。 果、叶和根含芳香
油。 目前对檫木的研究尚不系统,有许多基础性的研
究工作有待深入。
檫木种子繁殖技术虽然已经很成熟,但檫木结实
率低的原因仍然不清楚, 其影响因素不仅有环境因
子,也有内部的发育状况和营养的调节影响。 有的学
者认为影响结实其根本原因在于胚胎发育过程的完
整性, 以及细胞功能是否缺失或者是缺少某一个部
分的,但这些说法都还有待验证。 檫木的无性繁殖依
32
第 5期
然是一个空白,应加强无性繁殖方面的研究,探索苗
木快速繁殖途径。
檫木分布范围广泛,应加强檫木种质资源和遗传
多样性研究,通过良种选育、品质改良等方式,创造优
良材用品种和观赏用品种,为檫木规模化发展提供充
足和良好的种质资源保障。 檫木纯林生长表现不佳,
喜与其它树种混种。 今后要加强檫木混生树种、混交
方式研究,建立檫木混交林丰产培育技术体系,为檫
木用材林培育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三十
一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237-239.
[2] 沈卓群,罗勤初,盛哲,等.檫木开花生物学特性的探讨[J].
林业实用技术,1980(1):8-9.
[3] 谷澎芳,陈建国,韩红,等 .檫木花果形态构造及其发育初
步观察[J].浙江林业科技,1991(4):16-22.
[4] 王馨,于芬,季春峰,等 .檫木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研究
[J].江西林业科技,2013(5):5-6.
[5] 谷澎芳.檫木营养器官解剖构造与其生物学特性相关性的
探讨[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3(1):5-10.
[6] 王馨,于芬,季春峰,等 .檫木花粉发育过程的解剖学研究
[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4,49(2):116-119.
[7] 丁小飞,陈红林,曹健,等 .檫木三个群体的遗传结构初探
[J].湖北林业科技,2006(5):1-2.
[8] 范海兰,洪滔,吴承祯 .檫木种群基面积增长规律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5):744-747.
[9] 孙鸿有,徐明浪,万寿余,等 .檫木不同地理种源苗期变异
的初步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1985(2):5-10.
[10] 罗勤初,肖国华 .檫木地理种源试验幼林阶段初报[J].湖
南林业科技,1986(3):25-28.
[11] 孙鸿有,陈赛娟,宋小友,等.檫木种源、类型、家系三水平
选择的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3(7):1-2.
[12] 孙鸿有 .檫木种源选择与遗传增益[J].浙江林学院学报,
1991(3):4-12.
[13] 陈小寿.檫木种子繁殖技术[J].安徽林业,2009(2):40.
[14] 周孝明.檫木的采种、育苗和造林[J].中国水土保持,1986
(2):38-39.
[15] 孙其华.檫木育苗及栽培[J].湖南林业,2008(9):25.
[16] 醴陵县新阳公社林场科研小组 .檫木“一开一凉”浸种稻
草保温催芽成功[J].湖南林业科技,1974(3):16.
[17] 国营赣县荫掌山综合垦殖场.檫木采种、种子处理及贮藏
方法[J].林业实用技术,1966(15):2.
[18] 乐平县文山垦殖场红峰林业队科研小组 .檫木采种 、贮
藏、育苗的体会[J].江西林业科技,1974(2):19-20.
[19] 湘潭地区林科所 .檫树采种技术[J].湖南林业科技,1974
(4):17-18.
[20] 汪丽荣 .檫木良种壮苗培育简介[J].安徽林业,2010(2):
36.
[21] 胡传柏 .檫木种子育苗技术[J].湖北林业科技,1979(4):
18-19.
[22] 阙国宁.檫木茎尖培养[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1(4):44-
45.
[23] 黄宝祥,朱培林,符树根.檫木的组织培养[J].江西林业科
技,2010(4):11-12.
[24] 李长复.檫木的胚培养及植株再生[J].生命世界,1985(5):
47.
[25] 湖南省林科所林研室用材林组.檫木嫁接技术[J].湖南林
业科技,1977(6):5-6.
[26] 谢双喜,谢莉华.不同岩性土体对檫木幼树生长影响初步
研究[J].贵州林业科技,1996(1):39-41.
[27] 周佑勋.施肥对檫木幼苗生长的影响[J].林业实用技术,
1982(3):7-9.
[28] 黄庭文.檫木幼林施肥效应研究初报[J].湖北林业科技,
2006(2):21-23.
[29] 陈永密,张巧琴 .赤霉素对檫木生长的影响[J].植物生理
学通讯,1966(2):21-25.
[30] 田大伦,张昌剑,罗中甫,等.天然檫木混交林的生物量及
营养元素分布Ⅰ.生物生产量及生产力[J].中南林学院学
报,1990(2):121-128.
[31] 沈燕,田大伦,项文化,等.天然次生檫木枫香混交林生物
量及生产力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1(5):
26-30.
[32] 张琼,洪伟,吴承祯,等 .天然更新檫木林的能量分析[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4(2):36-39.
[33] 柳江,洪伟,吴承祯,等 .天然更新檫木林竞争规律研究
[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2):240-243.
[34] 朱慧,洪伟,吴承祯,等.天然更新的檫木林根系生物量的
研究[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3(3):31-35.
[35] 林龙同.闽北天然檫木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初步研究[J].
中南林学院学报,2000(1):49-51.
[36] 吴清坚,胡松竹,连芳清 .江西檫木人工林的调查研究初
报[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80(1):75-87.
[37] 陈金明 .檫木人工林和天然林木材纤维形态和化学成分
的比较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0(2):44-46.
[38] 许绍远,吴祖映,张慧强,等.檫木单纯林立地条件类型划
分[J].浙江林业科技,1982(3):16-19.
[39] 毕光银,江晓红,姜淑芳.檫木生长情况及造林技术[J].林
业实用技术,2003(12):17.
[40] 曾思齐,李东丽,宋武刚,等.檫木次生林空间结构的研究
[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3(32):1-6.
[41] 许绍远.檫木金钱松混交林效益调查[J].浙江林业科技,
1983(3):1-3.
[42] 陈金海.福建柏檫木混交林土壤肥力的研究[J].林业科技
开发,2003(4):29-30.
[43] 许绍远.檫木锥栗混交林调查初报[J].浙江林学院科技通
讯,1982(2):36-42.
[44] 欧文琳.杉、松人工林混生天然檫木生长状况的调查研究
[J].福建林业科技,2000(4):64-66. (下转第 39 页)
王馨等:檫木的研究进展 33
第 5期
[45] 尹瑞生 .檫木造林密度与抚育间伐 [J].湖南林业科技 ,
1982(2):9-13.
[46] 湖南省林科所林研室用材林组.檫木造林密度及间伐[J].
林业实用技术,1977(11):4-5.
[47] 石门县白云山林场.檫树造林密度对比试验[J].湖南林业
科技,1978(4):17-18.
[48] 张传峰.檫木造林技术的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1980(4):
3-11.
[49] 杨志成 .檫木造林问题同根层与同层林[J].湖南林业科
技,1979(4):36-37.
[50] 许绍远.杉檫混交林种间关系和混交方式的研究[J].林业
科技通讯,1987(4):5-7.
[51] 牟大庆.杉木、檫木不同混交方式效果分析[J].武夷科学,
2007(1):94-97.
[52] 张传峰,吴立勋,覃正琪,等.丘陵区杉木檫木混交林调查
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1986(1):1-5.
[53] 俞瑞芳 .杉木檫木混交效益分析[J].安徽林业,2010(4):
113.
[54] 江鸿,江晓红,毕光银.银杏大蚕蛾危害檫木及其防治[J].
林业实用技术,2005(2):31.
[55] 鲍冬琴,江鸿.檫木林银杏大蚕蛾防治技术[J].安徽林业,
2004(5):31.
[56] 邱子林,胡润吉.檫木长足象鼻虫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研
究[J].林业实用技术,1982(11):28-30.
[57] 李嘉源,陈文荣,兰斯文,等.檫角丽细蛾生物学特性及其
防治的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1991(1):1-6.
[58] 张立军,周丽君.檫木害虫长脊冠网蝽[J].湖南林业科技,
1988(3):35-36.
[59] 鼓芳兰 .檫木透翅蛾的初步研究[J].江西植保,1982(2):
20-22.
[60] 汪爱平,李伯瑾,贺正兴.檫木叶斑病的研究[J].林业实用
技术,1983(7):30-32.
[61] 舒培林,杨楚浩,吴麓蓉.关于丘陵地区檫木的日灼病[J].
林业实用技术,1966(13):13-14.
[62] 廖寿春,余泽清 .檫木害虫调查初报[J].江西植保 ,1987
(3):14-16.
(上接第 33 页)
整个流域全年降雨量的 55%以上。
夏季时由于持续高温且降雨量减少,鄱阳湖湖水
的面积也会迅速锐减,甚至有些区域已处于常年干涸
的状态,鄱阳湖湿地也陷入水量减少、水质恶化、矿物
质富集、面积逐渐萎缩的窘境。
近年来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使得鄱阳湖水
域严重萎缩,湿地面积锐减、沙化。 在鄱阳湖湿地变
迁的同时,更为严重的是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的迅速
恶化。
4 结语
近年来,鄱阳湖湿地总面积一直保持持续萎缩的
变化趋势,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是鄱阳湖湿地变
迁的驱动力。 区域性的气候变化以及湿地的地形地
貌等背景因素对湿地变迁的影响也不可忽视[11]。
在综合利用开发鄱阳湖湿地资源的同时,人们应
该多多保护和恢复其生态环境。 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应尽早将围垦的区域退田还湖,使得鄱阳湖湿地的面
积得以恢复;保护湿地内的天然植被,引进一些优良
品种,有序地利用好湖区的湿地资源,禁止在湿地上
畜牧毁林;鄱阳湖面临的最大挑战即是保护好“一湖
清水”,对湖区周边的工业废水、农业化肥等污染源应
该严格的控制在国家允许的标准范围之内。 所以应
该尽早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泥沙淤积,退耕还湖。
参考文献:
[1] 李春晖,郑小康,牛少凤,等 .城市湿地保护与修复研究进
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2):271-279.
[2] 胡春华.鄱阳湖水环境特征及演化趋势研究[D].南昌:南昌
大学,2010.
[3] 王晓鸿,鄢帮有,吴国琛 .山江湖工程[M].北京 :科学出版
社,2006.
[4] 王江林,万慧霖 .鄱阳湖湿地植被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和利用[J].环境与开发,2000,15(4):19-21.
[5] 王丽学,李学森,窦孝鹏,等 .湿地保护的意义及我国湿地
退化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03(7):8-9.
[6] GUO Hua,Hu Qi,JiangsuTong.Annual and seasonal strea -
mflow response to climate and land -cover changes in the
Poyang Lake basin,China [J] .Journal of Hydrology,2008
(355):106-122.
[7] 闵骞 .近 50 年鄱阳湖形态和水情的变化及其与围垦的关
系[J].水科学进展,2000,11(1):76-81.
[8] 罗蔚,张翔,邓志民,等.1956~2008 年鄱阳湖流域入湖总水
量变化与旱涝急转规律分析[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
报,2013,21(5):845-855.
[9] 李鸣.鄱阳湖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及环境容量估算[D].南
昌:南昌大学,2010.
[10] 原立峰,杨桂山,李恒鹏,等 .近 50 年来鄱阳湖流域降雨
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研究 [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4,23(3):434-439.
[11] 张继承,姜琦刚,李涛,等 .近 30 年来西藏那曲湿地变化
及驱动力探讨[J].世界地质,2009,28(3):371-378.
任琼等:鄱阳湖湿地变迁的驱动力分析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