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蓝花参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肖 庆1,周春权1,韩 静1,胡 娟1,2*
(1.福建中医药研究院,福建 福州350003;2.福建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福建 福州350122)
摘 要:桔梗科蓝花参属植物蓝花参(Wahlenbergia Marginata(Thunb.)A.DC),具有益气补虚、祛痰、
截疟等功效,在我国民族民间习用历史悠久且应用广泛。从蓝花参中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甾体
类、苯丙素类、聚炔类、萜类、挥发油类等。对蓝花参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蓝花参;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8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15)08-0033-02
DOI:10.11954/ytctyy.201508016
收稿日期:2014-11-03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自主选题(2013fjzyyb-3,2013fjzyyk-3)
作者简介:肖庆(1988-),女,福建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中药药效物质。E-mail:lucky_star_xq@yeah.net
通讯作者:胡娟(1962-),女,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药活性成分与质量标准。E-mail:huj@fjtcm.edu.cn
蓝花参为桔梗科蓝花参属植物蓝花参(Wahlenbergia
Marginata(Thunb.)A.DC)的根或全草,是多年生直立或
披散草本,有白色乳汁,生长在低海拔的田边、路边、荒地、
山坡或沟边。在我国,长江以南各省至陕西西南部均有分
布。其别名有:娃儿草、乳浆草、蓝花草、拐棍参、疳积药(云
南)[1];罐罐草、蛇须草、沙参草(四川)[2];金钱吊葫芦、寒草
(福建)[3];小绿细辛(贵州)[4];金箍棒、毛鸡腿、沙参、细叶沙
参(湖南)[5]。
蓝花参在我国民族民间习用历史悠久,且应用广泛。
“布衣科学家”兰茂最早在《滇南本草》[6]中记述蓝花参:“味
甘、微苦,性平。入心、脾二经,甘入脾,苦入心。补虚损,止
自汗、盗汗,除虚热。盖烦劳则心家虚热生焉。以参之甘益
元气,而虚热自除也。夜多不寐,睡卧不宁。心生血、脾统
血,心脾血虚,神不敛志,所以自汗、盗汗也。能生血,使脾
健而统血。心神散乱者,服之最良。止妇人白带。”云南傈
僳族将蓝花参的根茎用于治疗病后体虚、小儿疳积、支气管
炎、肺虚咳嗽、疟疾、高血压病、白带等病症[7]。福建闽东地
区畲族地区常用蓝花参治疗肺热咳嗽、虚火牙痛、疳积、间
日疟、高血压和小儿感冒等疾病[8]。
张宗平等[9]1987年首次报道从蓝花参中分离出β-谷甾
醇、羽扇烯酮、八碳-9,12-二烯酸甲酯、葡萄糖和蔗糖等化学
成分,开启了蓝花参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本文对近年来
蓝花参中化学成分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具体报道如下。
1 化学成分
1.1 甾体类化合物
张宗平等分别采用乙醚和正丁醇萃取蓝花参的甲醇提
取物,从乙醚萃取物中分离得到无色片状结晶,Liebermann
反应呈阳性,经薄层色谱(TLC)及红外光谱鉴别确定为β-
谷甾醇;正丁醇萃取物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白色粉末状
结晶,Liebermann反应及α-萘酚实验均呈阳性,经红外光
谱及纸层析色谱鉴别确定为β-谷甾醇-D-葡萄糖苷
[9]。
1.2 苯丙素类化合物
1997年,瑞士洛桑大学、南京大学、云南中医学院联合
对蓝花参化学成分进行研究。Ma等[10]从蓝花参的甲醇提
取物中成功分离出一种戊二酰基苯丙素类葡萄糖苷,根据
快原子轰击质谱(FAB-MS)、UV谱图、核磁共振氢谱(1 H)
和碳谱(13C)数据及化学反应,确定其分子式为C23H32O13,
名称为(3S,E)-3-羟基-3-甲基-5-(3-羟基-5-甲氧基-4-O-β-吡
喃糖苷)桂皮醇基-5-戊酮酸,并命名为 Wahlenbergioside,其
结构式如图1a所示。
南京大学Tan等[11]继续对蓝花参全草的乙醇提取物进
行研究。正丁醇部位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
胶电泳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反复分离,最终得到 Wahl-
enbergioside和四个新的苯丙素类衍生化葡萄糖苷。其中
新的化合物由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判断为 Walenbergioside
的去甲基衍生物,且经快原子轰击质谱证实,结构式如图1b
所示。
第二个新的苯丙素类衍生化葡萄糖苷的核磁共振氢谱
数据结合其 NOE(Nuclear Overhauser Effect)差谱及与吡
啶-乙酸酐反应确定该化合物为去甲氧基紫丁香苷,结构式
如图1c所示。
根据快原子轰击质谱数据、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数据,
结合DEPT脉冲序列和2DNMR技术(COSY、HETCO、
COLOC),与之前报道的类似物谱图进行比较,确定第三个
新苯丙素类化合物为(3S,E)-3-甲基-3-(3-乙酰氧基-1,4,5-
三羟基)环己烷羰氧基-5-(3-羟基-5-甲氧基-4-O-β-吡喃糖
—33—
苷)-桂皮醇基-5-戊酮酸,结构式如图1d所示。根据第三和
第四个新化合物氢谱的差异性确定该化合物为(3S,E)-3-甲
基-3-(3-乙酰氧基-1,4,5-三羟基)环己烷羰氧基-5-(3-羟基-
5-甲氧基-4-O-β-吡喃糖苷)-桂皮醇基-5-戊酮酸甲酯,结构式
如图1e所示。
图1 蓝花参中苯丙素类化合物结构式
1.3 聚炔类化合物
1995年,日本佐贺大学和国家健康科学研究所报道蓝
花参完整植物的叶子部位有聚乙炔成分产生[12]。两年后,
联合东京大学又对蓝花参毛状根组织中聚乙炔类物质进行
分析。研究[13]发现,感染发根土壤杆菌的毛状根组织中产
生高浓度的聚乙炔类物质,特别是产生了聚乙炔类单葡萄
糖苷———党参炔苷。同时,瑞士洛桑大学、南京大学、云南
中医学院对蓝花参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蓝花参的甲醇
提取物中分离出淡黄色结晶物,经快原子轰击质谱、核磁共
振氢谱和碳谱鉴定该化合物为党参炔苷(lotetyolin)[10],其
结构式如图2所示。
图2 党参炔苷(lotetyolin)结构式
2008年,宋丹等[14]研究发现党参炔苷对乙醇造成的胃
黏膜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与蓝花参健脾补虚的功效相
符。孙娇等[15]以党参炔苷为指标性成分,建立蓝花参乙醇
提取物中多炔类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为蓝花参药材的质
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
1.4 萜类化合物
1.4.1 单环单萜类化合物 Tan等[11]从蓝花参乙醇提
取物的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5个已知的单环单萜类化合
物。根据快原子轰击质谱数据、核磁共振氢谱数据和碳谱
数据确定5个化合物均为紫罗兰醇衍生物,分别为:(+)-3-
氧代-紫罗兰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见图3a),(-)-3-氧代-
紫罗兰醇-O-β-吡喃葡萄糖苷(见图3b),长寿花糖苷(见图
3c),6-差向异构长寿花糖苷(见图3d),布卢门醇-C-O-β-D-
吡喃葡萄糖苷(见图3e)。此外,研究还成功分离得到新的
化合物,经过快原子轰击质谱及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鉴定
为3,5,5-三甲基-4-(2’-O-β-D-吡喃糖苷)乙基-环己酮-2-烯-
1-酮,化学式如图3f所示。
图3 蓝花参乙醇提取物正丁醇部位
单萜类化合物结构式
1.4.2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 张宗平等[9]从蓝花参甲醇提
取物的乙醚部位中分离得到无色针状结晶,Liebermann反
应呈紫红色,经高分辨率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确
定为羽扇豆烷型五环三萜-羽扇烯酮,其结构如图4所示。
图4 羽扇烯酮结构式
1.5 挥发油
柯鹏颉[16]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蓝花参中的挥发油成分,
得到呈黄色透明、比水轻的油状液体,具有浓郁的特殊嗅味。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分离,经解析及与NISP库
中标准图谱对照,鉴定出10种成分。结果见表1。
表1 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峰号 保留时间(min) 化合物 相对含量(%)
1 16.48 十二烷酸 0.51
2 20.05 氧化石竹烯 0.45
3 21.22 十四烷酸 5.59
4 22.43 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 3.40
5 23.29 十五烷酸 3.73
6 24.25 十六烷酸甲酯 0.46
7 25.76 n-十六烷酸 58.87
8 25.88 油酸 1.76
9 29.29 (Z,Z)-9,12-十八烷二烯酸 15.61
10 29.64 (Z,Z,Z)-9,12,15-十八烷三烯酸甲酯 6.10
—43—
针灸治疗失眠症研究进展
刘婧瑶,崔 为*,何佩衡,陈 曦,马宜敏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130117)
摘 要:近年来,失眠患者数量增加,药物治疗效果下降,针灸治疗失眠成为新的研究方向。针灸治疗无
任何副作用,同时不会对患者身体造成影响,临床疗效比较理想。目前,国内外针灸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
一步加深:在国内,针灸作为传统医学,治疗失眠症方法较多,体系相对健全;在国外,针灸治疗失眠症方
法较少,且大多采用电针进行治疗,总体持保守态度,应用不广泛。对针灸治疗失眠症的研究文献进行
综述,深入了解国内外针灸治疗失眠相关情况,便于健全针灸治疗体系,丰富治疗方法,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针灸;失眠症;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15)08-0035-02
DOI:10.11954/ytctyy.201508017
收稿日期:2014-12-04
作者简介:刘婧瑶(1989-),女,满族,长春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针灸文献学。
通讯作者:崔为(1965-),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医文献学。
大量文献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失眠症具有良好的临床
疗效和应用前景。中医学认为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
阳、扶正祛邪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具有调节神经体
液、提高免疫功能、激发调动和增强机体抵抗力等作用,为
治疗失眠的较好选择。由于针灸治疗失眠症效果比较理
想,且避免大量服药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临床积极采用针
灸治疗方案,应用广泛。本文对针灸治疗失眠症的研究文
献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
。
2 结语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蓝花参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研
究,分离出甾体类、苯丙素类、聚炔类、萜类及挥发油等成
分,为蓝花参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
国内外还没有对蓝花参药材质量控制进行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 兰茂著.于乃兰,于兰馥.滇南本草 [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
社,2004:250.
[2] 四川中药志协作编写组.四川中药志 (1)[M].成都:四川人
民出版社,1979:296.
[3] 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福建药物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
社,1976:456-457.
[4]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77:773-774.
[5] 湖南中医药研究所.湖南药物志 (1)[M].长沙:湖南人民出
版社,1970:545-546.
[6] 兰茂著.滇南本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59.
[7] 云南药物研究所.云南民族药志 (1)[M].昆明:云南民族出
版社,2008:383-384.
[8] 阮孝珠.畲族民间应用蓝花参验方举隅[J].中国民族民间医
药杂志,1999(2):122-123.
[9] 张宗平,贾忠建,朱子清.细叶沙参化学成分的研究[J].兰州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23(4):159-160.
[10] W G MA,R X TAN,N FUZZATI,et al.Wahlenbergioside,
aphenylpropanoid glucoside from Wahlenbergia marginata
[J].Phytochemistry,1997,45(2):411-415.
[11] R X TAN,W G MA,H X WEI,et al.Glycosides from Wahl-
enbergia marginata[J].Phytochemis-try,1998,48(7):1245-
1250.
[12] H TADA,K SHIMOMURA,K ISHIMARU.Polyacetylenes
in Platycodon grandiflorum hairy root and Campanulaceous
plants[J].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1995,145:7-10.
[13] ANDO M,SHIMOMURA K,YAMAKAWA T,et al.Poly-
acetylene production in hairy root cultures of Wahlenbergia
marginata[J].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1997,151:759-
762.
[14] 宋丹,王峥涛,李隆云,等.党参炔苷对胃溃疡大鼠胃黏膜损
伤保护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7):963.
[15] 孙娇,庄绪会,张庆芝.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蓝花参
中多炔类化合物的含量[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0,33
(6):51-54.
[16] 柯鹏颉.蓝花参中挥发油的气质联用分析[J].海峡药学,
2006,18(3):88-89.
(责任编辑:李岚春)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