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小红参抗心肌缺血活性部位的筛选研究



全 文 :*基金项目:云南省科技计划面上项目(编号:2009EC093M)
 作者简介:孔春芹(1984~),女,云南中医学院200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医学。
 通讯作者:陈清华,E-mail:chenqh978@yahoo.com.cn
小红参抗心肌缺血活性部位的筛选研究*
孔春芹,陈 普,刘 斌,骆始华,施剑平,陈清华,指 导:张 超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目的:初步筛选小红参抗心肌缺血的活性部位。
方法:采用pit尾静脉注射方法制备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
将SD大鼠随机分为8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消心痛组、复
方丹参滴丸组、小红参A、B、C、D药物组。各组均在连续灌胃
15d后造模,测定大鼠15、30s,1、3、5、10、20min心电图,腹
主动脉采血,制备血清测定AST、CK、LDH、SOD、MDA含量。
结果:小红参提取物各极性段物质A、B、C、D都具有抗心肌缺
血的作用(J点位移与模型组比较P<0.01),以C段物质作用
比较明显;小红参各极性段物质可明显降低血清心肌酶AST、
CK、LDH和 MDA的含量,提高血清SOD活性(P<0.05或
P<0.01),作用以B、C两段物质较为明显。结论:小红参抗
心肌缺血的活性部位主要集中在B、C段,作用可能与抗氧化
有关,具体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还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小红参;心肌缺血;活性部位;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1-0070-03
小红参又名云南茜草,为云南特有的民族药,主要分布于
云南中部和北部,是茜草科茜草属植物滇茜草的干燥根及根
茎。具有活血通经、祛风除湿、调养气血等功效。长期以来被
云南少数民族应用来治疗心血管疾病(心绞痛、冠心病),并取
得良好临床疗效。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1.1 实验动物 SD雄性大鼠,体重(180±30)g,由四川省医
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提供,动物合格证号:SCXK(川)
2010-22。
1.2 药品与试剂 小红参,购自云南中医学院门诊。小红参
提取物不同活性部位A、B、C、D,由云南中医学院中药学院中
药化学分析实验室协助制备。复方丹参滴丸(天津天士力制
药有限公司,批号100207),垂体后叶素(pit,天津生物化学制
药有限公司,批号20090702),SOD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
程研究所),MDA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消心痛
(江苏方强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号20091129)
1.3 实验仪器 旋转蒸发仪(上海予华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AB-8型号大孔树脂(安徽三星树脂科技有限公司),BL-
420E生物信号采集系统(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台式低速
离心机(上海电机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造模 参照文献方法[1~2]制备大鼠急性心肌缺血
模型。实验前一天进行pit敏感性筛选。(挑选标准:①具备
Q-RS-T波群;②J点上升或ST段抬高或压低0.1mv以
上,T波先高耸后低平或倒置的大鼠作为实验用鼠)。正常对
照组大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尾静脉注射Pit 0.6
U/kg,10s内匀速注射完毕。
2.2 分组及给药 将挑选出的敏感SD大鼠64只,随机分为
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消心组、复方组、小红参活性部位 A、B、
C、D组,每组8只。在正常饲养基础上,同时给予相应成分溶
液连续灌胃15d后复制模型。
2.3 检测指标
2.3.1 大鼠心电图 末次给药1.5h后各组大鼠用10%水
合氯醛0.25mL/100g腹腔注射,麻醉后背位固定。造模前,
用BL-420E生物信号采集系统采集II导联正常心电图
5min,造模后,分组记录各组注射pit完毕后15、30s,1、3、5、
10、20min的心电图。
2.3.2 血清心肌酶(AST 、CK、LDH)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丙二醛(MDA)含量待大鼠心电图记录完毕后,腹主
动脉取血,低速离心 3000r/min,15 min,取血清保存于
-20℃冰箱,送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测。
2.3.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所有数
据均用均数±标准差(-x ±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若满足正态方差齐性,用LSD法进行分析。方差不齐时,用
Tamhane’s T2法。
3 结果
3.1 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心电图的影响 见表1。由表1看
出:①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缺血后各时间点J点与正常
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造模成功;②各
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各药物
对急性心肌缺血后20min内都有不同程度的预防治疗作用;
07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011年第32卷第11期
③各药物组与正常组比较:在急性心肌缺血后5min时间段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正常对照组
与药物治疗组之间有差异;在缺血后10min,C药物组与正常
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缺血后20min,B药物
组与正常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B段、C段
物质对心肌缺血具有稳定、显著的保护作用。
表1 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心电图变化(n=8)
组别
心电图J点位移/mv
15s 30s 1min  3min  5min  10min  20min
正常组 0.02±0.01  0.04±0.01  0.02±0.01  0.02±0.01  0.08±0.01  0.03±0.01  0.02±0.01
模型组 0.19±0.04** 0.20±0.05** 0.18±0.04** 0.18±0.04** 0.15±0.04** 0.15±0.05** 0.18±0.09*
消心组 0.11±0.02## 0.10±0.03## 0.09±0.03## 0.08±0.01## 0.09±0.05# 0.10±0.03# 0.08±0.03##
复方组 0.11±0.05## 0.09±0.33## 0.10±0.15## 0.09±0.04## 0.09±0.05# 0.07±0.05## 0.10±0.06#
A组 0.10±0.06## 0.10±0.05##*0.06±0.02## 0.08±0.02## 0.08±0.03##*0.07±0.02##*0.09±0.06#
B组 0.08±0.04##*0.10±0.07##*0.08±0.03##*0.06±0.03##*0.07±0.02##*0.08±0.05##*0.06±0.03##
C组 0.07±0.04##*0.09±0.03##*0.05±0.04##*0.08±0.04##*0.08±0.04##*0.06±0.02## 0.07±0.04##*
D组 0.08±0.06##*0.09±0.03##*0.06±0.03##*0.09±0.05##*0.06±0.04##*0.08±0.05#* 0.10±0.05#*
  注:与正常组比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1,
##P<0.001  
3.2 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心率的影响 见表2。由表2看
出:①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缺血后各时间点心率与正常
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造模成功;②各药物
组与模型组比较:C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15s,P<0.05),A、B、C、D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在缺血后
30s,1、3、5、10、20min内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对缺血
后心率改善均有上升趋势,提示 A、B、C、D对pit导致的急性
心肌缺血心率降低改善作用不明显。
表2 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心率变化(n=8)
组别
心率/次·min-1
15s 30s 1min  3min  5min  10min  20min
正常组 445±58  441±61  447±50  434±45  434±47  425±51  413±36
模型组 333±99** 316±75** 269±82** 284±65** 297±70** 316±92* 321±96
消心组  430±18# 340±93 292±159 309±126 315±100 344±124 359±126
复方组 382±68  351±94 249±105 264±56  270±60  310±50  326±95
A组 388±116 386±115 404±156# 280±50  300±42  334±78  325±94
B组 405±46  379±52  313±81  286±64  300±48  326±64  372±79
C组  424±43# 365±48  243±80  238±82  257±66  228±75# 257±128
D组 374±105 406±158 329±105 331±79  345±76 375±108 360±109
  注:与正常组比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
3.3 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酶的影响 见表3。由表3看
出:①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缺血前后大鼠血清心肌酶有
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造模成功;②各给药组与模型组
比较,大鼠血清心肌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
各药物对急性心肌缺血后心肌损伤有不同程度的预防保护作
用;③各药物组的治疗效果以B药物组效果较为明显。
表3 对血清心肌酶的影响(-x ±s,n=8)
组别  AST/U/L  CK/U/L  LDH/U/L
正常组 139.38±31.75  2014.75±905.91  1151.13±323.24
模型组 183.5±31.16** 3065.75±1489.35* 1454.37±419.66*
消心组 124.75±7.98### 1988±675.09# 891±223.56###
复方组 126.63±23.62### 2192±763.35# 649.38±214.64###
A组 108.25±19.75### 1537.75±648.62### 616.88±132.29###
B组 101.88±20.11### 1175.5±438.24### 506.5±266.9###
C组 125.87±21.78### 1623.5±624.73### 985.5±363.92##
D组 125.0±18.68### 1991.25±681.79# 970.88±318.66##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
#P<0.05,##P<0.01,###P<0.001
3.4 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
(MDA)含量的影响 见表4。由表4看出:①各给药组与模
型组比较:SOD 及 MDA 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各药物对急性心肌缺血均有提高SOD活性,降低
丙二醛含量,从而对心肌缺血发挥预防治疗的保护作用;②各
药物组的治疗效果:在提高SOD活性上以C物质明显;在降
低丙二醛含量上以B物质作用明显。
表4 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血清SOD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x ±s,n=8)
组 别   SOD   MDA
正常组 204.14±31.92  2.57±1.00
模型组 168.01±16.03* 5.78±3.59*
消心组 198.93±19.08### 2.65±1.39###
复方组 212.23±8.44### 1.77±0.36###
A组 192.35±5.03## 2.99±0.86###
B组 189.64±14.97# 2.69±0.79###
C组 203.64±15.96### 3.19±1.08##
D组 194.08±10.39## 2.74±1.17###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
##P<0.01,###P<0.001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
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
作的一种病理状态[3]。心肌缺血是多种心脏疾患的初始阶
段,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肌缺血性
症状,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其病性总属本虚标实,
心脉痹阻为发病主要病机,基本治法为活血化瘀、宣痹通阳、
扶正固表等[4~5]。
心电图测量作为无创性检查手段,对心肌缺血的评估、诊
断、预防等有很大帮助。血清心肌酶为多年来临床上作为心
肌坏死的检测标记物,心肌缺血坏死时,细胞膜的完整性受到
损害,膜的通透性增加,酶由细胞内因释放而减少,血清中酶
活性增加。因此,心肌酶 AST、CK、LDH 的检测对心肌受损
程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也可以作为心肌梗塞范围的定量指
标[6]SOD是机体防御新陈代谢及其他生命活动中氧自由基损
172011年第32卷第11期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
    
伤和破坏的抗氧化酶。大量氧自由基生成及脂质过氧化反应
是心肌缺血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7];MDA是氧自由基攻击生
物膜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的终产物,其值的高
低间接反应了机体细胞受自由基攻击的严重程度[6]。心肌缺
血时氧自由基产生增多,氧自由基与不饱和脂肪酸反应形成
过氧化脂质,过氧化酯质进一步分解成 MDA,MDA可与蛋白
质的游离氨基及核酸等形成Schiff碱,而使生物大分子发生
交联,心肌细胞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造成对机体的损伤[7]。
本实验采用pit复制心肌缺血模型,观察小红参醇提物不
同极性段对其保护作用。阳性组(消心痛和复方丹参滴丸)和
小红参醇提物各段物质与模型组比较,心电图J点位移、SOD
活性、心肌酶及 MDA含量变化均有显著差异。其中小红参
醇提物B、C段物质能抑制J点抬高作用趋势明显,B段物质
在减少心肌损伤降低心肌酶 AST、CK、LDH活性及 MDA含
量作用趋势显著,C段物质能明显增加SOD活性。小红参提
取物B、C段物质在抗心肌缺血方面具有协同作用,推测两极
性段物质为抗心肌缺血的活性部位,这一作用可能与抗氧化
有关,其具体有效成分及对于心肌保护作用的其他作用机制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叔云,卞如濂,陈修 .药理实验方法学[M].第三版 .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2002:1203.
[2]陈清华,莫莉,袁肇凯,等 .养心通脉方有效成分部位抗心肌缺血
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9(9):1910~1912.
[3]明磊,卢丹,刘金平,等 .抗心肌缺血中药有效成分研究进展[J].
人参研究,2010,3:38.
[4]张玲,中药防治心肌缺血损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
杂志,2010,37(10):2070.
[5]蔡光先,赵玉庸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2005:198.
[6]Wang Q D,Pernow J,Sjoquist P O,et al.Pharmacological possibili-
tie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myocardical reperfusion injury[J].Card-
iovasc Res,2002,55(1):25~37.
[7]王智文,洪铁,杨振 .安心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实验性心肌缺血的保
护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82.
(收稿日期:2011-05-11)
作者简介:袁文娟(1979~),女,主管药师,主要从事中药分析工作。
HPLC法测定千紫红颗粒中杨梅苷的含量
袁文娟,高文分,孟 芹,李婷婷,蒋 序
(云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云南 昆明 650011)
  摘 要:目的:建立用液相色谱法测定千紫红颗粒中杨
梅苷的 含 量。方 法:采 用 Agilent ZORBAX XDB C18 柱
(Φ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0.4%乙酸铵溶液—甲
醇(65∶35),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60nm。结果:
线性范围6.632~256.28ug·mL-1,(r=0.999 99);平均回
收率为100.6%,RSD=0.86%(n=6)。结论:该法快速、准
确、可靠,可作为千紫红颗粒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液相色谱法;千紫红颗粒;杨梅苷;含量
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1-0072-03
千紫红颗粒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第十一册,由杨梅
根、大红袍、紫地榆、千里光及钻地风5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
凉血、收敛止泻之功效。用于急性肠炎、慢性肠炎急性发作以
及小儿腹泻属湿热症者[1]。千紫红颗粒主治湿热下注泄泻,
症见肠鸣、腹痛腹泻、泻下急迫不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等
症。通过中药药理试验研究证明,千紫红颗粒具有较强的广
谱抗菌活性,其煎剂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副伤寒甲/乙杆
菌、绿脓杆菌及大肠杆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
上阐明了千紫红颗粒治疗湿热泄泻的机理[2]。千紫红颗粒质
量标准中缺少含量测定项,其质量研究未见报道,其药品内在
质量难以评定,本文建立了液相色谱法测定药品中杨梅苷的
含量,为千紫红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1 仪器和试药
WATERS2695/2996高效液相色谱仪,带四元泵;PDA检
测器;自动进样器;在线真空脱气机;智能化柱温箱及Empow-
er化学工作站;甲醇为HPLC级,水为超纯水。杨梅苷对照品
购自上海同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七批千紫红颗粒样品由云
南白药集团有限公司及云南白药云健制药有限公司提供。
2 色谱条件
色谱 柱:Agilent ZORBAX XDB C18 柱 (Φ4.6 mm×
250mm,5μm);流动相:0.4%乙酸铵溶液—甲醇(65∶35);
流速:1.0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60nm;进样
量:10μL。
3 溶液的配制
3.1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杨梅苷对照品适量,加甲
27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011年第32卷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