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崖姜蕨的引种与繁殖技术研究



全 文 :崖姜蕨的引种与繁殖技术研究
孔祥海
(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物系 龙岩 364000)
摘要 崖姜蕨 Pseuchodrynaria coronans (Wall.)Ching.是一种药用 、观赏兼备的珍稀蕨类植物。本文报道该种
植物引种和繁殖技术 ,以便为合理开发与保护这一珍贵资源提供科学资料。
关键词 崖姜蕨;引种;繁殖技术
崖姜蕨是槲蕨科(Drynariaceae)崖姜蕨属唯一现存的珍稀蕨类植物 。能入药:性温 ,味苦;能祛
风湿 、活血 、止痛 、壮骨 、补肾;可用于治疗骨折 、跌打损伤 、瘀血作痛 、肾虚久泻 、风湿性关节炎 、耳
鸣 、牙痛等病症。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生于根状茎的叶常整齐地排成一个平面 ,形似一幅扇 ,叶
片坚挺 、滑润具有光泽 ,常年嫩绿 ,耐阴性强 ,是一种形态优美的室内观叶植物。具有较大开发利用
的价值。为此 ,作者在广泛深入调查其形态特征 ,生态环境特点 ,生长发育习性等的基础上 ,已于
1997 ~ 1999年开展了引种和繁殖技术的研究。
1 植物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1.1 植物学特征 崖姜蕨为多年生附生植物 ,高 80 ~ 150cm;根状茎粗壮 ,横卧 ,肉质 ,密被深褐色
鳞片;鳞片钻状长线形 ,边有缘毛;叶簇生 ,羽状深裂 ,排列成圆弧扇形;叶片革质 ,两面无毛 ,长 80
~ 120cm ,中部宽 20 ~ 30cm ,顶端渐尖 ,中部以下渐狭 ,至下部 1/4 ~ 1/5处缩成翅;翅宽 2 ~ 3cm ,在
近基又渐扩成圆心形;羽裂片披针形 ,长 8 ~ 15cm ,宽 2 ~ 3.5cm ,先端渐尖 ,全缘 、具加厚的边;侧脉
粗而明显 ,小脉网状 ,网眼内有一单或分叉的内藏小脉;孢子囊群圆或长圆形 ,生于网状交结点 ,在
每对侧脉间排成一行;孢子囊圆球形 ,具 10 ~ 16个胞壁增厚的细胞构成的环带 ,产两面型孢子 ,肾
状 、透明 、平滑。
1.2 生物学特性 崖姜蕨生长在海拔 250 ~ 450m 的亚热带地区的丘陵沟谷林下岩石或附生于林
缘树干上 ,即年平均气温 16 ~ 20℃,年平均降水量 1600 ~ 1700mm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雨量充沛 ,
气候温和 ,腐殖质层较厚 ,光照度为 30%~ 60%的生态环境中 。其生境常伴有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大凤羽藓(Fissidens filicinus)及朴树(Celtis sinensis)、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等
常绿或落叶树种 。其生长发育的物候特点表现为:1月下旬至 2月上旬拳叶芽出土 , 2月下旬至 3
月中旬展叶 ,孢子囊群发育始于 4月底至 5月上 、中旬 ,孢子囊成熟于 6 ~ 8月 ,孢子萌发后产生的
配子体常见于 8 ~ 10月间 ,12月左右可见幼小孢子体 。在人工栽培的条件下 ,其生长发育进程可
加快和提前一些 。分布于我国福建 、台湾 、广东 、广西 、云南 、贵州等省区 。
2 引种与繁殖技术
2.1 引种试验 试验材料采自龙岩市紫金山海拔 320m 处的自然生境 。
64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第 19卷第 6期
2.1.1 采种方法 试验表明 ,采种时间的选择以 3 ~ 5 月份为宜。具体操作:选择株形较好 ,高度
适宜的植株 ,用掘根器挖取根状茎及不定根 ,稍带土。用枝剪剪去部分叶片 ,保留 2 ~ 3片(便于携
带)后 ,装入采集袋即可带回苗圃或庭院种植。若庭院或阳台栽种 ,则可在采挖时顺便带些生境中
的腐殖土。
2.1.2 栽种方法 选择较为阴凉环境 ,预先备好栽培壤土(用腐殖土与壤土按 1:2 ~ 3的比例混合
均匀即可)并做成畦 ,将野外采回的种苗以 30×40 ~ 50cm 的株行距 ,深度控制在恰好掩埋根状茎
即 3 ~ 5cm 的要求 ,栽植到畦上 ,浇透水 ,然后进行栽培管理。一般情况下 ,当年可发 3 ~ 5片新叶 ,
经整形后 ,即可成型 ,供观赏。第二年可产孢子即可进行孢子繁殖 。若在向阳处栽种 ,则宜搭置遮
光度为 50%~ 70%的遮阳网架 ,以防高温 、暴晒;若庭院或阳台盆栽 ,则在栽培盆下层填入肥沃的
土壤至盆高 2/3处 ,在将野外带回的腐殖土填至盆高 3/4 ~ 4/5处 ,然后把种苗栽种在盆内(方法同
地栽)。
2.2 繁殖技术 崖姜蕨可以分株和孢子进行繁殖 ,试验所用材料均来自引种成活后生长发育良好
的植株 。
2.2.1 分株繁殖 试验证明:崖姜蕨的分株繁殖时间选择拳状叶芽出土之前最好 ,宜提前不宜推
后 ,即 1月下旬至 2月上旬 。具体操作:用掘根器或锄头挖取根状茎 ,用剪枝剪除衰老和枯死的叶 ,
再用裁纸刀或其他利器按 3cm 左右一段将根状茎截成若干段 ,其截口用草木灰敷抹保护 ,然后及
时栽种 ,方法同地栽。施以正常栽培管理 ,当年可萌生新叶 2 ~ 3片 ,第二年又可萌发 3 ~ 5片新叶 ,
适时整形 ,即可成型。
2.2.2 孢子繁殖 虽然技术复杂 ,生产周期长 ,但繁殖系数大 ,可用于大量繁殖。根据试验 ,崖姜
蕨的孢子繁殖 ,在技术上应把握的几个重点环节是:(1)孢子采收:在 6 ~ 7月间 ,选择健壮植株 ,待
其孢子囊群的颜色由黄绿色转变为棕色时 ,剪下叶片 ,置于纸袋或塑料袋中 ,扎好袋口 ,放在通风干
燥处 ,3 ~ 4天后即可抖出叶片 ,将袋中收集的孢子立即进行播种 。(2)播种及管理:将采收的孢子
均匀地撒播在湿润腐殖土盆内(盆土消毒处理切勿使用化学方法),盖上平板玻璃或罩上塑料薄膜 ,
置之于散射光充足的阴凉处或阳台内侧。3 ~ 4周后盆内可见扁平心形原叶体 ,此时开始要加强喷
水保湿 ,以提供崖姜蕨原叶体(配子体)发育 ,精子和卵细胞完成受精作用的所需条件 ,再经 3 ~ 4周
在原叶体处可出现幼小孢子体 。(3)炼苗:幼小孢子体产生一周后 ,用一周时间逐步将平板玻璃移
出盆口或揭开塑料薄膜 ,让孢子体逐渐适应环境的温度条件 ,在 1 ~ 2周的时间 ,逐步增加光照强度
和光照时间 ,最终使孢子体适应所有环境条件及其变化 。(4)移植:当幼孢子体生长 3cm 高时可进
行移植 ,植地要求铺设 2 ~ 3cm 过筛的腐殖质土 ,按 10cm 间距开沟 ,沟深 1.5 ~ 2cm ,间隔 10cm 栽
植 1株 ,要求小心细致取苗 ,栽种后轻轻压实 ,用细孔喷壶喷透水 ,搭置透光度为 30%~ 40%遮阳
网架 ,予以保护。待苗高 30cm 时 ,可按 30×50cm 株行距再进行移植一次(方法同前)或上盆 。
3 栽培管理 
  以孢子繁殖的幼苗生长发育的管理为例:
3.1 地栽 在水肥管理方面 ,定植后 ,以保持土壤湿润为标准 ,及时浇水 ,一般在春 、秋季可 2 ~ 3
65崖姜蕨的引种与繁殖技术研究
天浇一次水 ,夏天则早上喷一次 ,傍晚浇一次水 ,冬季宜中午浇水 ,间隔 3 ~ 5天浇一次。1个月后
可喷施 0.1%尿素溶液 ,以后每两周交叉施用 0.2%尿素 、0.3%复合肥 ,保证植株生长健壮 ,叶片鲜
绿挺直;在预防暴晒和霜冻方面 ,可在夏天 5 ~ 7月份搭置透光 50%~ 60%的遮阳网架 ,冬季霜期
在遮阳网架上增铺一层塑料薄膜保温 ,防止霜冻伤叶片 ,影响其观赏价值 。另外 ,还应及时用小耙
去除植地上生长的杂草。
3.2 盆栽 幼苗上盆栽植后 ,置于阳台内侧或其他具有充足散射光处 , 2 ~ 3周后可移入室内靠近
窗台的客 、餐厅或房间的光亮处 ,每周将花盆置于水池中浸透水一次 ,每 3 ~ 4周施一次 0.5%复合
肥或市售花肥 ,通过改变花盆摆设方位或用 12号细铁线固定幼叶的叶基部等方法进行整形 ,即可
保证形态优美 ,常年鲜绿的崖姜蕨美化你的居室。
参 考 文 献 (略)
(上接 63页)的高效 、优质栽培方式 ,如无土栽培 、立体栽培等 。
(2)从育种方面来看 ,育种要体现出营养研究方向 ,品种专用化 。通过化学分析 ,有针对性的指
导育种方向 。
(3)通过对市场的探索和分析 ,认为盐地碱蓬具有少投入 ,高回报的优势 ,这个论点已在实践中
得到初步的论证 。所需要加强的是育种要进一步优质化 ,做到生产的产业化 ,以点带面 ,形成多元
化 、无污染 、系列绿色食品 。结合人们的膳食质量 ,加强产品的鲜菜 、干菜 、籽粒榨油等深加工进程 ,
更能适合于各种层次的消费标准。
参 考 文 献 (略)
广西柳州稀土动植宝有限公司系列新产品介绍
稀土植宝(植物通用型助长复合剂)  资料备索
  功能:促进种子萌芽 ,促进根系发育 ,提高根系活力 ,促进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 ,促进叶片和
枝 、茎发育生长 ,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能力 ,提高植物体内各种酶的活性 ,促进物质代
谢 。使植物早生快发 ,枝叶繁茂 ,结实率提高和饱满 ,既增产 、增收又能提高品质 ,改善经济性状 ,提
高抗逆能力和防治病害;并能降解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物毒性。本品属通用复合型增产剂 ,集营
养 、调节 、抗病于一体 ,兼有植物生理生化激活剂 、有机络合微肥 、生长调节剂 、微量元素肥料 、光合
促进剂 、增效剂 、抗逆剂及抗菌剂等多方面的优点 ,属于我国民族工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
新产品 。具体使用方法见产品说明书 ,欢迎来函索取产品技术手册及在国内外推广应用的经验一
书 。三证齐全 ,质量保证 ,常年诚征经销商 ,共创效益。
地址:柳州市屏山大道京港小区内 311号  邮编:545005  电话:0772-3814851 3814663
 专用复合型系列新产品还有:蔬菜 、果树 、花卉 、烟草 、甘蔗 、甜菜 、食用菌 、茶叶 、桑蚕 、棉花 、豆类 、
粮食作物等专用型及拌种剂 、种衣剂 、着色增甜剂 、农药残毒降解剂 、果蔬鲜花保鲜剂等。
66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第 19卷第 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