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风箱树的生药学鉴别
Identification for Button in Pharmacognostica
王娴
(株洲市中医院 ,湖南 株洲 412000)
[摘要 ] 文章对风箱树的原植物 、性状 、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进行初步研究 , 为利用其资源和评价其质量提供了方法和
依据。
[关键词 ] 风箱树;生药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 R282. 5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672 -951X(2007)04 -0086 - 01
风箱树习称水杨梅 , 水壳木 , 大叶水杨梅 , 溪棉条 , 假杨
梅 [ 1~ 3] 。 《岭南草药志》以水杨梅之名收载。 《中药大辞典》
和《全国中草药汇编》收载了花 、叶 、根。 湖南习将根与茎一
并药用。风箱树全身都是宝 , 根 、茎 、叶 、花都可入药 , 性味微
苦 、凉 , 具有清热利湿 , 散瘀消肿的功效 , 临床上用于感冒发
热 、腮腺炎 、咽喉炎 、肝炎 、痢疾 、尿路感染 、跌打损伤等。该
药在《中国药典》和各地方标准均未收载 , 本实验对风箱树进
行了生药学研究。
1 风箱树的生药学研究
1. 1 实验材料 采自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 , 将其制作成药
材样品 , 经株洲市药检所中药室鉴定为茜草科植物风箱树
(Cephalanthus occidenta lis L. )。
1. 2 实验方法 本实验采用普通徒手切片法制根的横切
面。
1. 3 实验结果
1. 3. 1 原植物 茜草科植物风箱树 (Cephalanthus occ iden-
ta lis L. )[ 4]灌木至小乔木 , 高 1 ~ 4 m。小枝幼时被柔毛 , 略
扁 , 微四棱柱形 , 成长后呈圆柱形 , 褐色 , 光滑。叶对生或 3
枚轮生 , 矩圆形至矩圆状披针形 , 长 10 ~ 15 cm , 宽 2 ~
5. 5 cm ,上面无毛或沿中脉被柔毛 , 下面脉上被毛较密。托
叶三角形 , 长约 4 mm , 常具黑色腺点。头状花序球形 , 单个
或总状花序状排列 , 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 , 盛开时直径 3 ~
3. 5 cm;总花梗长 2. 5 ~ 6 cm , 略被毛。花微香 , 4数 , 长 8 ~
10 mm ,直径约 3 mm ,在萼檐裂片和花冠裂片间常具黑色腺
体 , 干果略扁 , 长 4 ~ 6 mm ,种子具翅 , 生于略阴蔽处或灌木
丛中 ,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和台湾省。
1. 3. 2 性状鉴定 本品根呈圆柱形 , 稍扭曲 , 多分枝 , 大小
不等。表面灰黄色 , 有纵沟纹 , 栓皮易脱落。体轻 , 质韧 , 不
易折断 , 断面纤维性。皮部黄棕色 , 木部棕黄色。茎呈圆柱
形 , 有分枝 ,表面黄褐色至黑褐色 , 有细纵皱纹及圆形皮孔。
质坚硬 , 不易折断。断面木质性强。气微 ,味微苦 、凉。
1. 3. 3 显微鉴定 本品根横切面:木栓层由 5 ~ 10列类方
形木栓细胞组成。皮层细胞 5至数列 , 呈椭圆形 , 切向排列。
韧皮部发达 , 有单个纤维散在 , 尤以近形成层处为多见 , 壁
厚 , 微木化 ,层纹清楚。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多单个散
在或 2 ~ 4相聚 , 直径 25 ~ 135μm。木射线多为一列细胞 ,偶
有 2列 , 具单纹孔。髓部细胞呈类圆形 , 壁厚 , 木化。 (见图
1)
图 1 风箱树根(φ1 cm)横切面组织简图
1 木栓层 2 皮层 3 韧皮部 4 纤维 5 形成层
6 导管 7 髓
1. 3. 4 理化鉴定 取本品粉末 1 g, 加乙醇 10 m l, 冷浸过
夜 , 滤过;取滤液 1 m l, 蒸干 ,残渣加冰醋酸 1 m l使溶解 ,再加
醋酐 1 m l,硫酸 1滴 , 颜色由黄变红直至污绿色。
1. 3. 5 成分预试 有关风箱树成分报道尚缺 , 故对其根 、茎
进行了系统预试 [ 5] 。 (见表 1)
表 1 风箱树预试结果
样品
糖 、
多
糖
甙
类
氨蛋
基白
酸质
酚鞣
类质
有
机
酸
黄
酮
蒽
醌
甾体 、
三萜
生
物
碱
强
心
甙
皂
甙
香内
豆
素酯
挥油
发
油脂
风箱树 根 + + - ++ - - + + - - + - -茎 + + - ++ - - + + - - + - -
2 讨 论
通过对风箱树的生药学初步研究表明:(1)风箱树其性
状 、根横切面具明显的鉴别特征;(2)风 (下转第 103页)
86
第 13卷第 4期 中 医 药 导 报 2007年 4月
Vo.l 13 No. 4 Guiding Journal of TCM Apri.l 2007
DOI牶牨牥牣牨牫牳牰牪牤j牣cnki牣cn牬牫牠牨牬牬牰牤r牣牪牥牥牱牣牥牬牣牥牬牭
中 , 但其不足之处仍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1)中医对溃疡性
结肠炎的临床分型及诊断标准有待于进一步统一;(2)临床
观察的样本量应适量增加 , 实验设计应严格执行统计学标
准;(3)中药所报道的疗效特别是近期治愈率恐有所偏高 ,远
期疗效报道少。 这些都需要我们今后不断完善和改进;因
此 , 建议:(1)对 UC病因机理 , 特别是中医药对 UC病因机理
进行深入的研究;(2)在中医药的理论指导下 , 结合本病现存
的特点建立较统一辨证认识 , 规范各地的治疗标准;(3)合理
的改进中药剂型 , 考虑筛选中药有效成分制成高效制剂和栓
剂 , 在体内能定时定量释放 ,减少用药不便带来的麻烦。
参考文献:
[ 1]江学良. 崔慧斐.中国溃疡性结肠炎 10218例的特点 [ J]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2001(8):869
[ 2]郑红斌. 溃疡性结肠炎全球发病情况比较 [ J] . 中华消化
杂志 , 2001, 21(4):242
[ 3]陈建芳 , 杨克贤. 辨证结合辨病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80例
[ 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02, (3):184
[ 4]杨现彩 , 杜丽萍.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100例疗效
观察 [ 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05, 26(4):11
[ 5]司书凯. 溃疡性结肠炎辨证治疗 30例 [ J] .辽宁中医学院
学报 , 2005, 7(6):592
[ 6]梁郁贤 , 宋仓棉. 辨证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39例 [ J] .实用医技杂志 , 2006, 13(3):427
[ 7]李建平. 平肠理腹汤防治溃疡性结肠炎 328例的临床观
察 [ 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2006, 12(2):64
[ 8]李瑞东 , 李佃贵 , 李晓荟. 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80
例 [ J] .山东中医杂志 , 2006, 25(3):161
[ 9]麦燕芳. 自拟肠炎汤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38
例 [ J] .四川中医 , 2001, 19(12):46
[ 10]王雨青 ,刑兆伟 , 谢文杰.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75例 [ J] .中医药学报 , 2006, 34(3):55
[ 11]韩碧.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 J] .现代中西医结
合杂志 , 2006, 15(3):344
[ 12]章红.健脾止泻方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38
例疗效观察 [ J] . 河北中医 , 2006, 28(5):336
[ 13]马贵同 ,龚雨萍 , 张晓峰 , 等.中药栓剂防治溃疡性结肠
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 J] . 上海中医药杂志 , 1996, 12:2
[ 14]马贵同 ,龚雨萍 , 胡鸿毅 , 等.清肠栓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253例回顾性分析 [ J] .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
2003, 11(4):231
[ 15]殷英. 针药并用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 J] . 中国社区
医师 , 2006, 8(4):44
[ 16]吕明 ,刘晓艳. 推拿三步九法结合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
结肠炎 46例 [ J] . 辽宁中医杂志 , 2005, 32(9):951
[ 17]王洪伟 ,韩宏妮 , 贾丽君 , 等.水罐疗法加针刺治疗溃疡
性结肠炎 56例 [ J] . 中国针灸杂志 , 2005, 25(1):14
[ 18]王松梅 ,李兴国 , 张立群等.神阙隔药灸疗法治疗溃疡性
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 J] . 中国针灸 , 2006, 26(2):97
[ 19]赵维杰. 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 J] .
中国中医药杂志 , 2005, 3(11):975
[ 20]李丹萍 ,陈强 , 易莉等.麝香暖脐膏贴穴配合电磁波照射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40例 [ J] . 陕西中医 , 2006, 27(1):
49
(收稿日期:2006 - 10 - 17 编辑:朱民)
(上接第 86页 )箱树的成分只做了预试 , 其有效成分 , 药理
作用尚须做进一步研究;(3)本研究解决了风箱树无标准的
现状 , 对促进祖国传统药材的标准化 、规范化起了重要作用 ,
为更好地利用其资源和评价其质量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参考文献:
[ 1]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上册)[ M ] . 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 , 1977:485
[ 2]全国中草药汇编 (下册 )[ M ]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78:141
[ 3]福建省医药研究所.福建药物志 (第一册)[ M ] . 福州:福
建人民出版社 , 1979:441
[ 4]赵璞.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第四册)[ M ] . 北京:科学出版
社 , 1985:183
[ 5]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与分
离 [ M ]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3:60
(收稿日期:2006 - 11 - 22 编辑:湘泉)
103
第 13卷第 4期 中 医 药 导 报 2007年 4月
Vo.l 13 No. 4 Guiding Journal of TCM Apri.l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