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羊耳菊的生药学研究



全 文 : 作者简介:姚波(1983~ ), 女, 云南石屏人, 硕士 ,教师 ,主要从事药物制剂教学及研究工作。
·中药方剂·
羊耳菊的生药学研究
姚 波1 , 杨树德2 , 梁晓原2
(1.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 云南 昆明 650033;2.云南中医学院 ,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目的:对羊耳菊进行系统的生药学研究。 方
法:采用性状鉴别 、显微鉴别 、理化鉴别的方法对羊耳菊进
行生药学研究 。结果:首次详细地描述了羊耳菊的生药性
状 , 根 、茎及叶的横切面显微特征及粉末特征。 结论:本实
验结果为羊耳菊的生药鉴定 , 质量标准制定及进一步开发
利用提供依据 。
关键词:羊耳菊;生药学研究;鉴定
中图分类号:R2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9-0039-03
羊耳菊为菊科旋覆花属植物羊耳菊 Inula cappa(Buch.-
Ham.)DC.的干燥全草 ,其味辛微苦 , 性平 , 具有散寒解表 、祛
风除湿 、行气止痛 、清热解毒之功 , 主治风寒感冒 , 咳嗽 , 头痛 ,
胃痛 ,风湿腰腿痛 ,痢疾 , 泄泻 , 肝炎 , 产后感冒 , 月经不调 , 痔
疮 ,疥癣 , 跌打肿痛[ 1] 。羊耳菊为我国南方的一种民间草药 ,
《中国民族药志》记载:在我国南方除汉族外 , 傣 、侗 、景颇 、拉
祜 、傈僳 、苗 、彝 、佤 、壮等族的民间都有丰富的药用经验[ 2] 。
本文对羊耳菊的生药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 为羊耳菊药材种
质资源提供了鉴别依据 , 同时也为此药材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1 植物来源
为菊科旋覆花属植物羊耳菊 Inula cappa(Buch.-Ham.)
DC 的干燥全草。(材料来源:本品采自云南省大理 , 经云南中
医学院中药学院杨树德副教授鉴定)。
2 植物形态
亚灌木。根状茎粗壮 , 多分枝。茎直立 , 高 70 ~ 200 ㎝ ,
粗壮 ,全部被污白色或浅褐色绢状或棉状密茸毛 ,上部或从中
起有分枝 ,全部有多少密生的叶;下部叶在花期脱落后留有被
色或污白色棉毛的腋芽。叶多少开展 , 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
形;中部叶长 10 ~ 16 cm , 有长约 0.5 cm 的柄 , 上部叶渐小近
无柄;全部叶基部圆形或近圆形 , 顶端钝或急尖 , 边缘有小尖
头状细齿或浅齿 ,上面被基部疣状的密糙毛 , 沿中部被较密的
毛 ,下面被白色或污白色绢状厚茸毛;中脉和 10 ~ 12 对侧脉
在下面高起 ,网脉明显。头状花序倒卵圆形 , 宽 5 ~ 8 mm , 多
数密集于茎和枝端成聚散圆锥花序;被绢状密茸毛。有线性
的苞叶。总苞近钟形 ,长 5 ~ 7 mm;总苞片约 5 层 , 线状披针
形 ,外层较内层短 3 ~ 4 倍 ,顶端稍尖 ,外面被污白色或带褐色
绢状茸毛。小花长 4 ~ 5.5 mm;边缘的小花舌片短小 , 有 3~ 4
裂片 , 或无舌片而有 4 个退化雄蕊;中央的小花管状 , 上部有
三角形卵圆形裂片;冠毛污白色 , 约与管状花花冠同长 , 具 20
余个糙毛。瘦果长圆形 , 长约 1.8 mm , 被白色长绢毛。花期
6~ 10月 , 果期 8 ~ 12 月[ 2] 。见图 1。
图 1 羊耳菊 Inu la cappa(Buch.-Ham.)DC.
3 性状鉴别
羊耳菊长 40 ~ 150 cm , 根略成圆柱形 , 有分枝 , 长 2 ~
20 cm ,直径 0.5 ~ 1.5 cm;表面深褐色 ,断面黄白色 , 有的中部
黑色。茎圆柱形 ,木质坚硬 , 少分枝 ,直径 0.3 ~ 1 cm;表面黄
绿色或黄棕色 , 密被茸毛。叶互生 , 皱缩卷曲 , 有短柄或近无
柄;叶片长椭圆形至披针形 , 长 10 ~ 15 cm , 宽 3 ~ 5 cm;先端
渐尖 ,基部楔形 ,边缘有疏齿;上表面深绿色 ,下表面密被灰白
色茸毛。头状花序多数 , 排成圆锥状 , 花浅黄色。 瘦果具棱 ,
有刺状冠毛。气微 ,味苦 、微甜[ 3] 。
4 显微鉴别
4.1 根横切面显微特征 (1)木栓层由 8~ 10 余列长方形细
胞组成 ,排列紧密。(2)皮层细胞 4 ~ 8 列 , 细胞形状不规则。
有石细胞散在或成群 , 石细胞层纹明显 , 近韧皮部处有长椭圆
形或圆形的分泌腔 , 周围分泌细胞 6 ~ 8 个 , 断续排列成环。
(3)中柱鞘纤维排列成环。(4)韧皮部较小 , 细胞排列紧密 , 射
392010 年第 31 卷第 9 期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DOI :10.16254/j.cnki.53-1120/r.2010.09.026
线稍弯曲。(5)形成层环明显。(6)木质部较宽 , 由导管 、木纤
维 ,木薄壁细胞构成 , 导管径向排列。(7)射线细胞 1 ~ 5 列 ,
呈放射状排列。(8)髓部由薄壁细胞构成。薄壁细胞中含淀
粉。见图 2。
1.木栓层 2.皮层 3.石细胞 4.分泌腔 5.中柱鞘纤维束
6.韧皮部 7形成层 8.木质部 9.射线 10.髓
图 2 羊耳菊根横切面详图
4.2 茎横切面显微特征 (1)表皮细胞 1 列 , 近圆形 , 排列紧
密 ,其上着生多细胞的非腺毛(老茎因非腺毛脱落而较少甚至
无)。(2)皮层细胞数层 ,呈长椭圆形或圆形 ,排列较紧密。外
侧有多数石细胞散在或成群。(3)维管束由射线分隔为数束 ,
中柱鞘纤维束呈帽状。(4)韧皮部较窄 , 束间形成层不甚明
显。(5)木质部导管散生 , 周围有较多纤维束 , 髓射线 2 ~ 4
列。(6)髓部发达 , 约占整个横切面的 1/ 2[ 4] 。见图 3。
1.表皮 2.石细胞 3.皮层 4.中柱鞘
5.韧皮部 6.形成层 7.木质部 8.髓
图 3 羊耳菊茎横切面详图
4.3 叶横切面显微特征 (1)上表皮细胞 1 列 , 切向延长 , 排
列紧密 ,外被多细胞锥形毛。(2)栅栏组织细胞 2~ 3 列 ,海绵
组织细胞类圆形 , 排列疏松 ,空隙多。(3)下表皮细胞较小 , 外
被众多单细胞或多细胞的非腺毛。(4)主脉明显向下突出 , 维
管束外韧型 , 6 ~ 8 个弧状排列 ,近上表面中央具 1个独立维管
束 ,每个维管束外侧都有木化纤维束。(5)上下表皮内方均具
厚角组织。见图 4。
1.上表皮 2.栅栏组织 3.海绵组织 4.下表皮 5.纤维束
6.木质部 7.韧皮部 8.非腺毛 9.厚角组织
图 4 羊耳菊叶中脉横切面详图
4.4 全草粉末显微特征 粉末灰绿色。(1)石细胞较多 , 单
个散在或成群 , 方形 、类长方形 、类三角形或不规则性 , 壁较
厚 ,孔沟明显 。(2)花粉粒圆球形 , 直径 18 ~ 25μm。表面有尖
刺 ,具 3个萌发孔。(3)导管多为具缘纹孔 , 少数为网纹导管 ,
直径 20 ~ 75μm。(4)冠毛多列 , 边缘细胞向外突出。(5)木栓
细胞类长方形或多角形 , 棕色 ,壁增厚。(6)非腺毛较多 ,单细
胞或多细胞 , 单细胞毛先端渐尖 ,有的弯曲。(7)木纤维多成
束 ,长条形 , 末端平截 , 壁稍厚。见图 5。
1.石细胞 2.花粉粒 3.具缘纹孔导管 4.冠毛
5.木栓细胞 6.非腺毛 7.木纤维
图 5 羊耳菊全草粉末图
40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010 年第 31 卷第 9 期
    
5 理化鉴别
经系统预试验证明羊耳菊含有酚类 、黄铜类 、三萜 、甾体
类 、有机酸及挥发油类化合物。
6 小结与讨论
目前对羊耳菊生药学的研究只报道过有关其根 、茎初步
的显微鉴别 , 本文对羊耳菊的生药学进行系统的研究 , 其中
茎 、叶显微鉴别和全草粉末图为首次详细报道。
羊耳菊为我国南方的一种民间用药 , 分布广泛 , 药用资源
丰富 ,本研究对羊耳菊全草做了系统的性状鉴别 、显微鉴别和
理化鉴别 ,这为该药材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生药学资料 , 为合理
开发应用这一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1] 高宣亮 .中药辞海 [ M ]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1996:2252~ 2253.
[ 2]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 M].第 75卷.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79:271~ 272.
[ 3] 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云南省中药材标准[ M].昆明:第 2
册彝族药.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5:53.
[ 4] 戴秋香 ,彭余开.羊耳菊的生药鉴别研究[ 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
1993 , 5(1):39.
(收稿日期:2010-06-09)
柴枳异功散治疗慢性胃炎 30例疗效观察
赵克学
(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 , 江苏 无锡 214001)
  关键词:柴枳异功散;慢性胃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9-0041-02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或萎缩
性病变 ,随年龄的增长而逐年增高[ 1] ,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
居首位。本病属中医“胃脘痛”“胃痞”范畴 , 临床上常表现为
上腹隐痛或不适 、餐后饱胀 、反酸 、嗳气 、恶心 、呕吐 、口苦 、嘈
杂等症状 ,脾胃为后天之本 , 五脏六腑之大源 ,五脏皆得胃气 ,
乃能通利。笔者自 2005 年 6 月~ 2008 年 6 月运用柴枳异功
散治疗慢性胃炎 30 例 , 取得一定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 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 , 均经电子胃镜检
查确诊为慢性胃炎。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30
例 ,其中男 19例 , 女 11 例;年龄 20~ 65岁 , 平均 32.3 岁;病程
最短 5 个月 ,最长 10 a , 平均 3.2 a;其中浅表性胃炎 20 例 ,慢
性浅表伴萎缩性胃炎 3 例 , 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胃窦糜烂 5 例 ,
胆汁反流性胃炎 2 例。对照组 30 例 ,其中男 20 例 , 女 10 例;
年龄 20 ~ 64 岁 , 平均 35.3 岁;病程最短 3 个月 ,最长 11 a ,平
均 3.5 a;其中浅表性胃炎 22 例 , 慢性浅表伴萎缩性胃炎 3
例 ,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胃窦糜烂 2 例 , 胆汁反流性胃炎 3 例。
2组性别 、年龄 、胃镜检查 、病程经统计学处理 , 均无显著性差
异(P>0.05),具有可比性。均排除消化性溃疡 、胃癌 、胃切除
术后 、合并有心脑血管 、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
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 及《中医内科学》[ 3] 。
1.2.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
案》[ 4] , 且符合下列入选条件:①临床症状以胃痛 、饱胀 、嗳气 、
胃部灼热 、泛酸为主 , 持续 1 个月以上;②经胃镜检查确诊为
慢性胃炎;③连续停用中西药物治疗 7 d 以上。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柴枳异功散加减。药用醋炒柴胡 10 g , 麸
炒枳壳 10 g , 炒党参 10 g , 炒白术 10 g , 白茯苓 10 g , 炒陈皮
10 g , 广郁金 10 g , 炙甘草 3 g , 随症加减 , 若嘈杂加吴茱萸
1.5 g , 黄连3 g;反酸明显 ,加煅乌贼骨 30 g ,白及 10 g;胃黏膜
萎缩 ,加仙鹤草 30 g , 炒薏苡仁 30 g;血瘀加降香 5 g , 蒲黄
10 g;胃脘虚寒 ,畏冷喜暖敷加桂枝3 g , 良姜 5 g;湿热加黄连
3 g ,黄芩 10 g;湿浊明显加苍术10 g ,厚朴 5 g;大便干结 , 加炒
莱菔子 20 g ,炒决明子 20 g;糜烂加参三七 5 g , 蒲公英30 g , 胆
汁反流加竹茹 20 g ,代赭石 20 g(先煎)。上方每日 1 剂 ,水煎
分 2 次温服。
2.2 对照组 给予口服奥美拉唑胶囊(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
司生产 ,批号:国药准字 H20023053)10mg , 2 次/日;多潘立酮
片(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国药准字 H10910003)
10 mg , tid ,饭前 30 min 服。
412010 年第 31 卷第 9 期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