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研究所提供 , 用于制备标准曲线;ALP 片剂为市售
品 ,用 1%淀粉浆配制成混悬液供实验用;甲醇 、乙酸
乙酯均为分析纯。
1.2 动物 Wistar 大鼠 , 雌雄各半 , 体重 150 ~
180g , 购自山东省卫生防疫站实验动物中心。合格证
号:鲁动质 950103。
1.3 仪器 岛津 LC -6A 型高效液相色谱仪;
SPD-6AV 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检测器;C-R3A 型
色谱数据处理机;SCL-6A 型色谱系统控制器;7125
型进样阀。
2.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固定相为 Shim -pack CLC -
ODS 柱(粒径 5μm , 150mm ×6mmID);甲醇-水(6∶
4)作流动相 ,流速 1ml.min-1;检测波长 254nm , 灵敏
度 0.01AUFS;室温。
2.2 给药与采血方法 取禁食 12h 大鼠 6 只 , 灌
胃ALP 片混悬液 2mg.kg-1。 给药后禁食禁水 3h。
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 0.25 、0.5 、1、1.5 、2、3 、4 、5、
7 、10、15、20、25h 采集尾尖血适量 , 凝血后离心分离
血清 ,待测。
2.3 血药浓度测定 精确量取血清 0.1~ 0.4ml ,
按照文献方法进行样品预处理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
谱法测定血清 ALP浓度。结果见表 1。
表 1 大鼠灌胃阿普唑仑(2mg/ kg)的血药浓度及其个体差异
时间
(h)
血药浓度(μg/L , n=6)
X±S 最大值 最小值
最大值/最小值
(倍)
0.25 31.39±13.52 47.64 12.22 3.90
0.5 48.65±15.59 70.58 35.10 2.01
1 63.24±21.42 89.61 42.43 2.11
1.5 65.37±26.73 92.20 35.56 2.59
2 63.11±29.96 99.84 28.12 3.55
3 55.01±31.90 100.23 16.83 5.96
4 46.69±30.78 92.81 9.96 9.32
5 39.45±28.51 83.52 5.88 14.20
7 28.29±23.30 65.88 2.05 32.14
10 17.51±16.54 45.55 0.42 108.45
15 8.16±9.11 24.55 0.03 818.3
20 3.91±4.98 13.24 - -
25 1.92±2.71 7.13 - -
2.4 药动学模型拟合及参数计算 采用中国数
学药理专业委员会编制的 3P97 软件包 , 拟合大鼠灌
胃 ALP的药动学模型 , 结果其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
线符合一室开放模型(见图 1)。由平均血药浓度时
间数据计算其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 ,结果见表 2。
图 1 大鼠灌胃阿普唑仑的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表2 大鼠灌胃阿普唑仑(2mg/ kg)的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
Ke
(h-1)
Ka
(h-1)
t1/2ka
(h)
t1/2ke
(h)
Tpeak
(h)
Cmax
(μg.L-1)
AUC
(μg.L-1.h)
CL/F
(L.kg-1.h-1)
V/F
(L.kg-1)
0.1625 1.9562 0.35 4.26 1.39 65.51 505.12 3.96 24.37
3.讨论 ALP 临床 常用量一 般不超 过
5mg.kg -1 , 按体表面积计算大鼠的等效剂量为
0.45mg.kg-1。 本 文 中 大 鼠 的 灌 胃 剂 量 为
2mg.kg -1 ,相当于临床等效量的 4.4 倍。在此剂量
下 , ALP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过程符合一室开放模型。
研究资料表明 , ALP 在小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存
在明显个体差异。研究证明 , 小鼠体内 ALP 血药浓
度与其药效呈正相关。 本文结果表明 , ALP 在大鼠
体内的血药浓度存在明显个体差异。 6 只大鼠灌胃
ALP 2mg.kg -1 , 药后 10h 内个体间血药浓度相差 2
~ 108 倍。 临床病人口服 ALP(6mg.d-1)的稳态血
药浓度也存在相似的个体差异 ,其个体间最大值与最
小值相差近 2 倍。上述资料表明 , ALP 在临床病人
和动物体内的血药浓度和药动学过程均存在个体差
异 ,无疑会影响药物效应。提示开展 ALP 血药浓度
监测 , 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 , 对提高疗效和减轻不良
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狼毒大戟水浸液对 L615白血病小
鼠巨噬细胞产生的 MΥ—CF 及 T
淋巴细胞转化率的作用
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 胡克忠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崔 姚苹
烟台护校 巩国明
山东莱阳中医院 周瑛
狼毒大戟(Eupho rbia F isheriana Stead)对多种实
体瘤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可显著增加 L615白血病小鼠
的生命延长率。为探讨狼毒大戟对染毒小鼠脾脏免
45《山东医药工业》2001年第二十卷第 5期
疫功能的作用 , 本文报告狼毒大戟对 T 淋巴细胞转
化率和巨噬细胞产生毒性因子影响的初步研究结果。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615 近交系小鼠由中国医学科学院
药物所动物中心提供 ,体重19—21克, 2月龄 ,雌雄各半。
1.2 瘤株 L615白血病瘤株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
液病研究所提供。
1.3 药品及试剂 狼毒购自济南市医药公司 ,经山
东医科大学药学院中草药教研室许欣荣教授鉴定为大
戟科狼毒大戟。分取狼毒生药 12 和 20g ,各加蒸馏水
100ml ,煮沸后文火煎 15min , 滤去药渣后 , 加蒸馏水至
100ml制成 LS—1、LS—2狼毒水剂,置冰箱备用。
RPMI—1640全培养基按文献配方。 LPS(E Co-
lio111∶B4)、二甲基亚砜(DMSO)、PHA 由 sigma公司
提供。
1.4 实验方法
1.4.1 瘤株制备与接种 615 小鼠接种后第 6 天
处死 , 无菌取脾脏 , 200 目钢网过滤 , RPM I—1640 液
混悬 , 1500r/min 离心 15min , 弃上清液 , 无菌 4℃T ris
-NH4Cl缓冲液溶解红细胞 10min , 尼龙网过滤 , 用
RPMI—1640培养液洗涤 ,台盼兰法计细胞活性率>
95%,用 RPMI—1640 配成 1×105个/ ml细胞备用。
40 只 615近交小鼠 , 平衡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
阴性对照组(Ⅰ , n =10), 阳性对照组(Ⅱ , n=10),
LS—1 组(Ⅲ , n=10)和 LS—2 组(Ⅳ, n=10)。阴性
对照组每只左腋皮下注射生理盐水 0.1ml , 其余组在
相同部位注入 104 个 L615细胞(0.1ml), 24 小时后每
日由胃管分别注入生理盐水 0.3ml(Ⅰ 、Ⅱ组), LS—1
0.3ml(Ⅲ组), LS—2 0.3ml(Ⅳ组),共 6 日 , 第 7 日将
动物处死 ,取血 、脾脏备用。
1.4.2 白细胞总数计数 取 20μl血液加白细胞
稀释液 0.4ml , 摇匀 , 滴入细胞计数室 , 静置 3 分钟 ,
低倍镜下计数。
1.4.3 淋巴细胞分离培养 脾脏中的淋巴细胞
分离:取小鼠脾脏 , 200 目钢网过滤 , 按 1.4.1 项下处
理 ,最终用 1640液调成 1×107个/ml细胞 ,将 1.0ml
细胞加入培养板 37℃培养 1 小时 , 将未贴壁的淋巴
细胞移入 96 孔细胞培养板 , 加入 PHA(100μg/ ml),
37℃培养 72 小时。
巨噬细胞培养:细胞加入 48 孔培养板中 , 37℃培
养 1 小时 ,去除未吸附细胞 , 加 1640 培养液 0.5ml ,
37℃培养 24 小时 , 收集上清 , 2000r/min 离心 10 分
钟 ,取上清液-20℃保存。
1.4.4MΥ—CF 在 L929成纤细胞上的活性测定
取 96 孔细胞培养板加 1×104 个细胞 , 37℃培养 24
小时 ,加 1μg/ ml放线菌素 D 和不同稀释度含巨噬细
胞上清液 , 37℃培养 24 小时 , 加 5mg/ ml MTT 10μl
(含 PBS 或生理盐水), 37℃培养 4 小时 , 弃上清液 ,
加二甲基亚砜 150μl , 15—30min 测定 570 、630nm 处
OD值 , 计算细胞死亡率。
细胞死亡率(%)=(1-实验组A 值-空白组A 值对照组A 值-空白组A 值)×100%
1.4.5 T 淋巴细胞转化率 淋巴细胞涂片 , 固
定 ,染色。每份标本镜下计数 200 个 T 淋巴细胞 , 计
算转化率。
1.5统计学处理 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 , 置信限
为 95%。
2.结果
2.1 狼毒浸出液对白血病细胞的增殖作用 小
鼠被 615 白血病细胞感染后 , 血中白细胞显著增加
(Ⅱ和Ⅰ比 , p<0.001), 给予狼毒水浸液后血中白细
胞数明显下降(Ⅲ 、Ⅳ和 Ⅱ比 , p<0.02), 显示细胞的
无序增殖受到遏制 ,且抑制作用随给药量的增加而增
加 ,如表 1 所示。
表1 狼毒浸出液对 L615患鼠白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组别 药物 动物数 白细胞数(万/cm3) P
Ⅰ 生理盐水 10 0.97±0.55
Ⅱ 生理盐水 10 21.99±10.99 <0.001*
Ⅲ LS—1 10 15.20±4.00 <0.05**
Ⅳ LS—2 10 11.64±1.23 <0.02**
*与Ⅰ比较 **与Ⅱ比较
2.2 狼毒浸出液对巨噬细胞产生的毒性因子的
作用(MΥ—CF)将巨噬细胞液与 L929成纤细胞共同
培养 ,同设 LPS 及阴性对照 ,观察 L 929细胞存活情况。
结果显示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巨噬细胞液 1:
10 , 1:100 , 1:1000 稀释后测定也未发现显著差异 , 提
示狼毒抗白血病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巨噬细胞分泌的
毒性因子无关。如表 2 所示。
表2 狼毒浸出液对 L615患鼠脾巨噬细胞产生的MΥ—CF 的影响
组别 动物数 吸光度 %杀伤率(均值) p
Ⅰ 10 0.227 0.010 11.67
Ⅱ 10 0.244 0.128 5.06 <0.05**
Ⅲ 10 0.234 0.04 8.95 <0.05*
Ⅳ 10 0.247 0.031 3.89 <0.05*
LPS对照 — 0.257 0.043 —
*与Ⅰ比较 **与Ⅱ比较
46 《山东医药工业》2001年第二十卷第 5期
2.3 狼毒对 T 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 细胞涂
片染色后镜下观察 , 若细胞变大 , 出现空泡 , 核仁明
显 ,核染色质疏松 , 由淋巴细胞转变成母细胞 ,则认为
发生转化。受 L615细胞攻击后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转
化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01), 给狼毒后
转化率回升 ,有显著差异(P<0.001), 且回升幅度与
给药剂量有关。其结果见图。
图 狼毒水浸液对 T 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
3.讨论 狼毒为大戟科植物狼毒大戟(Euphor-
bia Fisheriana Stead)或瑞香科瑞香狼毒的根 , 已证实
有明显抗移植性实体瘤的作用。狼毒大戟对 615T
淋巴细胞白血病作用的研究发现 ,狼毒大戟水浸液对
白细胞的无序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且存在剂量相
关性 ,但不能完全阻止。有文献报道 , 瑞香狼毒对小
鼠白血病 P—388 和 L1210有较强抑制作用 , 本实验证
明狼毒大戟有一定抗白血病活性 ,与文献报道相似。
L615白血病瘤株由津 638 病毒于新生 615 系小
鼠诱发而成。为 T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瘤株 , 一般认
为 T 淋巴细胞是病毒感染的主要靶细胞 , 主要侵犯
成熟的 CD4+T 细胞 , 并以基因整合的形式潜伏在细
胞中 , 受染后 T 细胞的正常免疫功能受到破坏 , 表现
为 T 淋巴细胞减少 , 免疫应答低下 , 肿瘤及白血病发
生率增加。本文通过比较 T 淋巴细胞转化率及脾巨
噬细胞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探讨狼毒大戟抑制 615T
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生机制。结果表明 ,受染小鼠 T
细胞转化率显著降低 , 免疫功能低下 , 与以往报道一
致 ,给狼毒后 T 细胞转化率显著恢复 , 且与剂量有
关 ,高剂量组可将转化率提高近三倍。
MΥ—CF 是由 MΥ在脂多糖或其它激活剂作用
下分泌的一种细胞毒性因子 , 可有效地杀伤肿瘤细
胞。CF 为肽类物质 ,与 TNF 特征基本相同。本实验
服药前后各组间 MΥ—CF 因子产生量无明显差异 ,
说明狼毒可能是通过恢复 T 细胞的免疫功能 , 增强
其正学免疫应答能力产生抗白血病作用 ,而非通过增
强巨噬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的能力而起作用。 但
究竟狼毒作用于 T 淋巴细胞何种亚群还需进一步探
讨。
由于文献报道“狼毒有大毒” ,故本实验用药剂量
甚小 , 本室最近测定狼毒水浸液灌胃给予小鼠的
MTD>525g·kg -1(相当生药), 与文献报道小鼠灌胃
LD50为 803±224 相近 ,显示其毒性不大 ,故若将剂量
进一步提高 ,应能产生更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略)
非诺贝特对高血压调脂治疗的研
究探讨
济南市中心医院 朱世明 吕以杰 白雪
非诺贝特是一种前体药物 ,在体内吸收后被组织
和血浆酯酶水解成其主要活性代谢产物非诺贝特酸。
微粒化非诺贝特是苯氧芳酸衍生物非诺贝特的一种
新的剂型 ,其药物颗粒比标准剂型更小(直径 50μm),
使药物溶解的表面积增加 ,因此药物在胃肠道的溶解
率增加。与标准剂型相比 ,微粒化非诺贝特生物利用
度约提高 30%。
我们于 1998 年 7 月~ 2000 年 12 月应用微粒化
非诺贝特对 278 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调脂治疗 ,探讨
高血压病患者在控制血压的同时加用调脂治疗对颈
动脉 IM T 的干预作用。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随机选取门诊及住院高血压病患
者 278例 , 年龄 35~ 80岁 , 平均年龄 56.6±12.5 岁 ,
男 173例 , 女 105 例 ,均符合 1999 年WHO 和国际高
血压学会(ISA)制定的高血压诊断及分级标准 ,其中
1级 、2 级和 3 级高血压病患者分别为 78 、134 和 66
例。所有患者经病史 、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排除继
发性高血压 、糖尿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和代谢性疾
病。健康对照组120 人 , 年龄36~ 78 岁 ,平均 57.8±
10.7 岁 ,男 76 人 , 女 44 人 , 均系本院保健门诊健康
查体者。
1.2诊断与治疗方法:应用美国 AT L—HDI5000
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管腔内膜交界面到中膜与外膜
交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 IM T 。CCA 及 ICA内径
(D)测量以前后壁内膜界面间距为准 , 在心室收缩末
期测量并计算内膜中层厚度/内径(IM T/ D)比率。
颈动脉内膜斑块分级:0 级无斑块;1 级为单侧斑块≤
47《山东医药工业》2001年第二十卷第 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