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西藏沙棘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全 文 :GansuNongye
甘肃农业 2010年第03期(总284期)
表明西北气流中的强冷空气向本州逼近;五是52602、5 418、
52463、52713、52533、52825、52842、5 8668站中地面风向在270
度~300 度之间的站≥5 站, 风速≥4 米 / 秒 (概率为
28/34=82%), 表明近地面没有水汽向本州输送;六是在东经
90°~105°, 北纬30°~40°范围内有AP24≤-2.5hPa变压
场发展(概率为28/33=85%),表示高原上近地面冷空气主力完
全东移;七是 52856、 2866、52754、 2652、 533、52436、52713、
52602、5 418、5220310站天空的云状为高层云,云量1成~6成
(概率为28/32=88%),表明降水云系主力过境本州,天气将快速
转晴;八是本站气温上升≥3℃,水汽压下降2.5hPa以下,气压
上升≥3hPa(概率为28/38=74%),表明低温连阴雨(雪)天气结
束。低温连阴雨(雪)天气结束,流场形势符合上述形成冻害的气
象学模型的条件,则未来本州必有霜冻天气。
四、霜冻预测系统的建立
本系统采用的模式条件中的各种物理量因子资料, 利用
Visual Basic 6.0面向对象编程技术,依托现代气象业务系
统,编制完成临夏州霜冻预报系统,实现了霜冻预报的自动化、
客观化、定量化。系统在运行中自动过滤了不利条件,以提高其
自动判别、推理能力,从而提高了霜冻的预报准确率。
(责任编辑 赵鹏飞)
摘 要:分析研究了西藏沙棘扦插育苗的基本方法:插穗的
采集方法;插穗的剪切方法;插条的处理、储藏方法等。为西藏沙
棘的无性繁殖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为青海省高寒地区西藏沙
棘的开发利用做好基础。同时对西藏沙棘品种的扩繁、保存具有
重要意义。
关键词:青海省;湟源县;西藏沙棘;扦插育苗
西藏沙棘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种矮小灌木, 分布于甘肃、
青海、四川、西藏,海拔3300米~5200米的高原草地、河漫及岸
边,期由于具有适于宜干燥寒冷、风大的高原气候特点,一般植
株矮小,分布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的植株高仅7厘
米~8厘米,并且对土壤水分要求不严,不仅在潮湿的阴坡有分
布,在土壤干旱的小阳坡地也有分布。其水平根发达,萌蘖力强
[1]。据观测,由一株7年~8年生的根可萌蘖出5丛~6丛,并且
延伸总长度可达5米,固土能力强。一般植株高5厘米~45厘
米,在其它灌木茂密的情况下,高度可达70厘米以上。该树种适
应高寒、潮湿的气候条件[2]。据测定,西藏沙棘种子含油率为
20.8%,其不饱和酸总量为92%,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为70.3%,
均高于中国沙棘的两种脂肪酸含量 [3]。果实成熟时黄褐色、多
汁,阔椭圆形或近圆形,长8毫米~12毫米,直径6毫米~10毫
米,顶端具六条放射状黑色条纹,果梗纤细、褐色,长1毫米~2
毫米,花期5月~6月,果期9月。本种果实较大、多汁,微酸而
甜香,当地群众喜欢生食,可提取维生素A和C,藏北群众还用
于治肝炎,幼嫩枝叶和果实是马和羊的饲料。所以其营养、药用
价值均优于中国沙棘 [4]。本种沙棘与H.rhamnoides Linn相
近,自1863年Schlechtendal建立种后不久,1885年Hooker
f.就把它合并在沙棘种内作异名,随后无一学者承认它是一个
独立种[5],仅 c.Servettaz在 1908 年和 1909 年先后发表的专
著中才列为沙棘种下的一个亚种,而根据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和
生长的环境特殊,近年来才有更多的学者承认它是独立的种[1]。
目前虽然西藏沙棘主要采用种子繁殖 ,但籽粒空瘪率高,播种
出芽速度慢,限制了沙棘的繁殖速度,也阻碍了其在生产中的推
广[6]。扦插育苗是一种无性繁殖方法,能很好地保存优良类型的
特性,苗木开花结实早。为给有效地提高青海高海拔地区西藏沙
棘的优良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有必要对西藏沙棘育苗技术进行
分析研究。
一、实验区基本情况
湟源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的日月山下,湟水河上游,是青海
省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业区的结合部,是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
也是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森林覆盖率达24.7%,宁格铁路、109
国道、青新公路穿境而过,素有“海藏通衢”、“海藏咽喉”之称。位
于东经100°54ˊ~101°25ˊ,北纬36°20ˊ~36°53ˊ之
间,海拔在2470米~4898米之间,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
气温3.0℃,无霜期27天~71天。
二、扦插育苗基本方法
㈠插条采集 采集时注意选取正常开花结实、生长健壮、没
有病虫害的植株作为采条母树,然后再从选定的母树上采集发
育充实、腋芽饱满、通直直径在0.5厘米~1.0厘米的2年~3
年生枝条作为插条。
采集插条时应按雌雄株分别采集,分别包装。在开花前仅从
外观形态上是不易区分雌雄株的。但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以下
西藏沙棘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宋维秀
(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6)
理论探讨
!!!!!!!!!!!!!!!!!!!!!!!!!!!!!!!!!!!!!!!!!!!!!!!!!!!!!!!!!!!
20
DOI:10.15979/j.cnki.cn62-1104/f.2010.03.019
GansuNongye
甘肃农业 2010年第03期(总284期)
方法鉴别雌雄株:雌株枝通常叶偏绿,植株较为柔软,相对刺少,
对动物适口性要比雄株好;雄株为偏黄绿,多刺,较坚硬,对动物
适口性差。另外,生境较为优越的地方雌株较多,雄株较少;而干
旱等生境较为恶劣处雄株较多,雌株较少。造成雌株和雄株生态
的不同很可能是因为两种不同性别间的繁殖成本不同引起的,
多数学者广泛地认为雌株比雄株具有更高的繁殖成本[7],因此
雌性对环境要求相对要高。插条一般随采随插为好,若要保存数
日,应在插条上洒水,保持湿润。
㈡插穗剪切 沙棘插穗长度要求为15厘米~20厘米,在
较粘重的土壤上育苗时插穗宜短,在沙壤土质上宜长,插穗上应
有2个~3个饱满芽,上切口距离最上的芽距离应保持1厘米,
下切口要剪平,因为只有切口光滑才有利于愈合生根。为防止插
穗失水干燥,剪切插穗应在室内进行。剪好的插穗,每50根捆成
一捆,以备扦插。扎捆时应使插穗大头在一方,小头在另一方,不
可交错。
㈢插穗处理 对随采随插的插穗,剪切后浸泡在清水中1
天~2天,或为了促进沙棘插穗扦插后迅速生根,用激素进行处
理[8],处理的方法是将插穗大头浸泡在激素的水溶液中一段时
间即可。常有的配方有:200毫克/千克~600毫克/千克的a-
萘乙酸(又称NAA)水溶液速蘸插穗大头;50毫克/千克的吲哚
乙酸(IAA)浸插穗大头12小时~24小时;50毫克/千克吲哚丁
酸(IBA)浸泡大头2小时。
㈣插穗扦插 储藏好的插条,在解冻后以春季扦插为主。扦
插前应细致整地,使土壤疏松,施足底肥,做好苗床。扦插的行距
为33厘米~40厘米,株距15厘米~20厘米,扦插时以直插为
好,一定要使插穗小头朝上,大头插入土中后上端的芽子露出地
面1厘米~2厘米。
㈤扦插苗的培养及管理 沙棘扦插苗生长大体分为四个阶
段,即生根、炼苗、移栽、次年生长四个阶段,需采取不同的管理
措施。一是生根阶段。插穗在插入土中7天左右,若条件适宜即
开始生根,到20天~25天其根系才较完备,该阶段插穗幼弱,
开始无吸收能力。生根后其吸收能力也不强,加上天气炎热、蒸
腾强,必须精心管理,才能保证插穗生根成活。首先,将2份沙土
与一份壤土混合消毒,装入营养杯中,作为培养苗木的基质。插
穗插入杯中后,放在塑料棚下,塑料棚为小苗遮阴,起到降温作
用;其次在塑料棚内经常喷雾,使湿度维持在25%以上[9],在此条
件下插穗5天~7天即可生根。幼苗很幼弱,仍需塑料棚遮荫、
降温和喷雾以维持湿度。随着幼苗根系的生长、吸收能力的增
强,应逐渐减少喷雾次数,并适当通风。二是炼苗阶段。扦插后
20天~25天插穗生根率接近最大值,但根系仍未强大到支持幼
苗在全光条件下生长。为促进其根系完备,要适当增加塑料棚下
光照(透光率70%最好),减少棚内遮光次数,遮光开始每天2
次~3次,以后每天1次~2次,直到不喷雾苗木亦可正常为止,
这期间大概需要7天~10天。三是移栽和移栽后阶段。经过炼
苗后,苗木根系已有足够吸收能力,支持幼苗生长,即可将其移
栽到大田。移栽时应连同培养基质一同移栽,以免伤根;保持行
距25厘米、株距20厘米,栽后立即浇水。四是次年生长阶段:扦
插苗当年不能出圃,次年还要在苗圃培育一年,第二年开春后要
及时灌水、松土、除草、施肥、目的是促其生长,达到出圃标准。
三、结论与讨论
西藏沙棘扦插育苗能否成功,最关键的几个环节是插条采
集→插穗剪切→插穗处理→插穗扦插→扦插苗培养及管理(沙
棘扦插苗生长大体分为四个阶段,即:生根、炼苗、移栽、次年生
长四个阶段)。
青海省湟源县西藏沙棘分布集中,据1987年青海省省林业
规划设计院沙棘资源调查报告指出,西藏沙棘林总面积为
17055.74公顷。比起中国沙棘林的分布,它的产量就显得很小。
西藏沙棘植物比较矮小,它生长在海拔3300米以上的高山草
场,耐寒性强,种皮与果皮结合,这都说明该种是沙棘属中最进
化的种类。西藏沙棘种子大,子叶发达,含油量高,特别是果实和
叶子中有较高的黄酮类化合物和植物碱,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
和药理作用,这是它的主要特性[10],也是我们在开发利用中必须
关注的焦点所在。今后继续扩大加深西藏沙棘育苗技术的探讨,
开展移植、扦插育苗试验,深入了解西藏沙棘的生物学及生态学
特征,为开发西藏沙棘资源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1]廉永善,陈学林.沙棘的生态地理分布及其植物地理学意义
[ J ] .植物分类学报,1989,(4).
[ 2]余文涌,吴承礼,于倬德.中国沙棘属植物资源概况[ J ] . 沙
棘,1989,(3).
[ 3]陈体恭.甘肃省渭源中国沙棘生化成分的研究及其质量评价
[ J ] .沙棘, 1988, ( 1) .
[ 4]陈体恭.甘肃省渭源中国沙棘不同部位生化成分的比较和最
佳采集期的研究[ J ] .甘肃林业科技, 1987, ( 1) .
[ 5] Rat hcke B, Lacey EP. Phenol ogi cal pat t er ns of t er r es -
t r i al pl ant s [ J ] . Annual Revi ew of Ecol ogy and Sys t emat -
i cs , 1985, ( 6) .
[ 6]黄铨,于倬德.沙棘研究[M] .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 7]马瑞军,李常宝,廉永善,丁兰.四种沙棘雌花形态及其发育
的研究[ J ] .沙棘,2003,(2).
[ 8]王贵青,李英杰. 植物生长激素对大果沙棘嫩枝插条生根效
果的实验研究[ J ] .沙棘,1998,(2).
[ 9]欧阳维敏,王发林,董铁,周培福.高海拔地区沙棘嫩枝扦插
育苗技术的改进[ J ],2003,(9).
[ 10]李根前.沙棘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J ] .西北植物学报,
2000,(5).
本文系西宁市科技局“高海拔高寒地区沙棘繁育技术的研究示
范”,项目编号(2006- k- 03)。
(见习编辑 石海伟)
理论探讨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