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2006-03-31; 修订日期:2007-01-29
作者简介:刘红彬(1978-),女(汉族),河北滦南人 ,现任河北农业大学助
教 ,主要从事药用植物和农作物栽培生理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简介:李雁鸣(1955-), 男(汉族),河北河间人 , 现任河北农业
大学教授 ,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农作物和药用植物栽培生理研究工作.
不同生长期裂叶荆芥叶中
总黄酮的微波提取及含量测定
刘红彬 , 李慧玲 ,顾小龙 ,李雁鸣*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 保定 071001)
摘要:目的 测定不同生长期裂叶荆芥叶中总黄酮的含量 , 为确定裂叶荆芥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适宜采收期提供科学依
据。方法 采用微波萃取技术从不同生长期裂叶荆芥叶中提取总黄酮 , 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结果与结论 不同
生长期的裂叶荆芥叶中总黄酮含量不同 , 但有明显的消长规律。 7 ~ 10月份生长期间 , 总黄酮含量范围在 12.140 ~
22.000 mg/g。其中 7 ~ 8月份含量转低 , 8月底含量达到最低 , 为 12.140 mg/g;之后随着生育进程推进含量有所提高。 9
月份达最高为 22.000 mg/g,之后又有所下降 10月 9月采收时为 19.951 mg/g, 因此 ,适宜的采收期应该为 9月中下旬。
关键词:微波提取; 采收期; 裂叶荆芥; 叶; 总黄酮含量
中图分类号:R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07)06-1439-02
MicrowaveExtractionandContentDeterminationofTotalFlavonoidsinSchizonepeta
tenuifolia(Benth)Briq.LeavesduringDifferentGrowingPeriods
LIUHong-bin, LIHui-ling,GUXiao-long,LIYan-ming*
(AgriculturalUniversityofHebei, Baoding07100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InordertomakecleartheproperharvesttimewhenContainmaximumactiveingredientsinleavesofSchi-
zonepetatenuifolia.Thecontentsoftotalflavonoidsinleavesofschizonepetatenuifoliawasextractedduringdiferentgrowingperi-
ods.MethodsContentsoftofalflavonoidsweredeterminedbyspectrophotometry.ResultsThetontentsoftotalflavonoidsinleaves
wasbetween12.140 and22.000mg/gfromJulytoOctober.withtheminmumcontentof12.140mg/ginAugust, andincreasing
tothemaximumcontentof22.000 mg/ginSeptember.Thenafterthecontentsoftotalflavonoidsinleavesdecreaseagain.and
reacheol19.951 mg/gonOctober9th.ConclusionThecontentsoftotalflavonoidsinleavesofSchizonepetatenifoliaweredifer-
entandchangedregularlydependingonthegrowingperiod.Theappropriatedharvesttime, thereforeshouldbeinSeptember.
Keywords:Microwaveextraction; Harvesttime; Schizonepetatenuifolia; Leaf; Contentsoftotalflavonoids
中药荆芥原名假苏 , 始载于《本经》 ,列为下品 , 为唇形科植
物裂叶荆芥 Schizonepetatenuifolia(Benth)Briq.的干燥地上部
分 ,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荆芥生品具有解表散风 、透疹等作用 ,民
间用于治疗风寒感冒 、咽喉肿痛 、麻疹 、风疹及多种皮肤病 , 为中
医临床常用药物 [ 1, 2] 。近年研究表明 , 荆芥具有解热降温 、镇静 、
镇痛 、抗炎 、止血 、抑制心肌收缩 、祛痰平喘 、抗氧化等药理作
用 [ 3] 。荆芥炒炭后专功止血 , 可用于吐血 、衄血 、便血 、崩漏 、产
后血晕等的治疗 [ 4] 。目前从荆芥中分离得到的主要化学成分有
挥发油类 、黄酮类化合物 、酚类 、酸类 , 穗状花序含有单萜类化合
物 , 黄酮类成分为其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
脂 、抗血栓 、抗氧化 、降糖等多种生理活性 [ 5 ~ 7] 。以总黄酮含量为
指标评价裂叶荆芥的质量已有报道。单鸣秋等 [ 8]测定了收获期
采收的不同产地及不同部位荆芥中总黄酮的含量。王鲁石等 [ 9]
测定了 7月份采收的荆芥叶中总黄酮的含量。 但不同生长发育
期采收的裂叶荆芥叶中总黄酮的含量尚未见报道。
微波萃取是利用微波能来提高萃取率的一种最新发展起来
的新技术 [ 10] 。微波萃取具有设备简单 、适用范围广 、萃取效率
高 、重现性好 、节省时间 、节省试剂 、污染小等特点。微波辐射
(MWI)可以大大加快反应速度 ,反应时间以分 、秒计 [ 11, 12] 。本研
究运用微波萃取技术测定不同生长时期裂叶荆芥叶中总黄酮的
含量 , 旨在为荆芥栽培中确定适宜的采收期提供研究依据。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的种植 、管理和制备 唇形科植物裂叶荆芥 Schizonepeta
tenuifolia(Benth)Briq.种子购于河北药都安国 , 在河北农业大学
药用植物园选平整地块 , 用旋耕机对土壤旋耕 18 cm, 耙细 , 整
平 , 作 8×3.3 cm的畦。在畦内按行距 30cm开浅沟 ,沟深 1 cm。
播前将种子置 38℃温水浸泡过夜 , 于 2005-05-09条播于沟内。
幼苗出土前及苗期保持畦面湿润。 7 ~ 10 d出苗 , 株高 8 ~
10 cm时间苗 ,株高 13 ~ 15 cm时按株距 10 cm定苗。幼苗期浇
小水。 7月份进入孕蕾期时控制浇水。雨季注意排水。 适时松
土除草 ,封行后不再中耕。
于 7月 15日 ~ 9月 20日采回整株裂叶荆芥 ,摘取绿叶 , 自来
水洗净 ,混匀 ,在 105℃烘箱中杀青 30min, 60℃恒温干燥 8 h, 粉
碎 , 过 20目筛待用。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总黄酮提取采用 MAS-I型常压微波辅
助合成 /萃取反应仪(上海新仪微波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比色测
定采用 UV-2001自动扫描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日立)。
对照品芦丁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 95%乙醇 、亚硝
酸钠 、硝酸铝 、氢氧化钠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对照液的制备 精确称取 115℃减压干燥至恒重的芦丁对
照品 20.38mg,置 100ml容量瓶中。加适量 60%乙醇 , 置水浴上
微热使溶解 , 放冷 ,定容至刻度 , 摇匀。即得(每毫升中含有芦丁
0.203 8 mg)。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精确称取 2 g(精确到 0.1 mg)荆芥叶粉
末(过 20目筛)置 250ml圆底烧瓶中 ,加入 60%乙醇溶液 50ml,
将圆底烧瓶放入微波提取仪腔内 ,然后在圆底烧瓶口处连接一蛇
形冷凝管 ,通入冷凝水 , 打开微波提取仪电源 ,设定反应工艺及微
波提取时间。提取完成后 ,关闭微波电源。将提取液过滤并转移
到 100ml容量瓶中 ,再用同浓度的乙醇溶液多次淋洗圆底烧瓶 ,
并将淋洗液过滤后一并转移到容量瓶中 ,定容。
2.3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取 3个 25 ml容量瓶 , 1号不加样品
·1439·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07VOL.18NO.6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第 18卷第 6期
液 , 另两个分别加入 1ml对照液和 3 ml样品液。 3个容量瓶中
再各加水至 10 ml。然后 , 加 5%亚硝酸钠 1 ml, 摇匀后放置 6
min,加 10%硝酸铝 1 ml,摇匀放置 6min后 , 加 1 mol/L氢氧化钠
10 ml,再加水至刻度 , 摇匀。放置 15 min后 , 以 1号为空白 , 在
200 ~ 800 nm波长范围内进行扫描 , 由扫描结果确定检测波长为
510nm。
2.4 标准曲线制备 [ 13] 精确吸取 2.1项中制备的芦丁对照液
0.0, 2.0, 4.0, 6.0, 8.0, 10.0 ml, 分别置于 25 ml容量瓶中 , 分别
加水至 10ml, 加 5%亚硝酸钠溶液 1 ml, 混匀 , 放置 6 min(不断
振摇),再加 10%硝酸铝溶液 1 ml,混匀 , 放置 6 min(不断振摇),
加 1 mol/L氢氧化钠溶液 10 ml, 各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 , 摇匀。
显色 15min后 , 在 λmax=510 nm处测吸光度 , 以吸光度(A)为纵
坐标 , 浓度(C)为横坐标(表 1)绘制标准曲线 , 并以最小二乘法
经线性回归 ,得回归方程:A=-0.061 6+0.012 5C(r=0.9998)。
在 8.128 ~ 81.280 μg/ml的范围内 , 浓度与吸收度有良好的线性
关系。
表 1 芦丁的标准曲线
序号 芦丁浓度 C/μg· ml-1 吸收度平均值
1 8.128 0.040
2 16.256 0.161
3 32.512 0.321
4 48.768 0.558
5 65.024 0.731
6 81.280 0.973
2.5 重复性考察 精确称取 6月 20日采收的荆芥叶粉末 2.0 g
共 5份。按照 2.2项下的方法进行提取 ,制备样品溶液。分别精
确量取 4.0ml样品制备液 ,置 25 ml容量瓶中 ,按 2.3项中加水
至 10.0 ml起 , 依法操作 , 测定吸光度 , 计算总黄酮平均含量为
12.51mg/g, RSD=1.28%。结果见表 2。
表 2 荆芥叶中总黄酮的重复性试验结果
编号 称重 m/g 平均吸收度 总黄酮含量C/mg· g-1
平均含量
C/mg· g-1 RSD(%)
1 2.0282 0.456 12.72
2 2.0056 0.443 12.52
3 2.0178 0.449 12.60 12.51 1.28
4 1.9984 0.433 12.32
5 1.9993 0.436 12.39
2.6 稳定性测定 精确吸取 2.5项下的 2号样品制备液 4 ml,置
25 ml容量瓶中 , 按 2.3项下加水至 10.0ml起 , 依法操作 ,分别
在 5, 10, 15, 20, 30, 40, 50, 60 min测定其吸光度。结果见表 3。
结果表明 , 在 40 min内样品溶液稳定性好。故选择测定时间为
10 ~ 40 min。
表 3 稳定性测定中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
时间间隔t/min 吸光度
5 0.448
10 0.446
15 0.443
20 0.441
30 0.436
40 0.432
50 0.417
60 0.408
2.7 精确度考察 精确称取 6 月 20日采收的荆芥叶粉末
2.005 6 g,按 2.2项下的方法 ,提取及制备样品液 , 按 “标准曲线
的绘制”项下的方法重复测定 6次。结果见表 4。 RSD=0.33%。
表明本方法精确度良好。
2.8 回收率考察 称取已知含量的 6月 20日采收的荆芥叶粉末
2.0 g,共称 5份 ,分别加入芦丁对照品 10 mg,按 2.2项下的方法
制得样品溶液 , 分别从中精确吸取 4ml于 25ml容量瓶中 ,按 “标
准曲线的绘制”项下 “加水至 10 ml”起依法进行操作 , 计算得平
均回收率。平均回收率为 96.4%, RSD=1.77%。结果见表 5。
表 4 精确度考察结果
次数 吸收度 RSD(%)
1 0.441
2 0.442
3 0.444 0.33
4 0.440
5 0.441
6 0.443
表 5 回收率考察结果
样品量
C/mg· g-1
加标量
C/mg· g-1
测得量
C/mg· g-1
回收率
(%)
平均回收率
(%)
RSD
(%)
12.56 10.13 22.35 96.6
12.42 10.26 22.16 94.9
12.50 10.15 22.27 96.2 96.4 1.77
12.38 10.40 22.54 97.7
12.66 10.22 22.29 94.2
12.45 10.18 22.51 98.8
2.9 样品含量测定 精确称取 7 ~ 10月的荆芥粉末 , 按 2.2项下
的方法提取与制备样品溶液 ,精确吸取 4 ml样品溶液于 25ml容
量瓶中 ,按照 2.3项下的方法 ,自 “加水至 10 ml”起依法测定 , 计
算样品中的总黄酮含量。结果见表 6。由表 6可见 ,不同生长期
裂叶荆芥叶中总黄酮的含量有明显的消长规律。在 7 ~ 10月生
长期间 , 总黄酮含量范围在 12.140 ~ 22.000 mg/g。其中 7 ~ 8月
含量低 , 8月含量达最低为 12.140mg/g;随着生育进程含量逐渐
升高 , 9月中下旬达最高为 22.000 mg/g。之后 , 含量又缓慢下
降。因此 , 适宜采收期应该为 9月。
表 6 不同生长期裂叶荆芥叶中的总黄酮含量
采收时间
(月 -日)
实验
次数
含量
C/mg·g-1
平均含量
C/mg· g-1
RSD
(%)
1 15.003
07-16 2 14.551 14.900±0.572 2.023
3 15.122
1 18.408
08-05 2 18.162 18.151±0.525 1.447
3 17.883
1 13.194
08-17 2 13.118 13.178±0.103 0.405
3 13.221
1 11.760
08-27 2 12.371 12.140±0.611 2.730
3 12.288
1 21.798
09-10 2 21.289 21.757±0.905 2.085
3 22.194
1 22.006
09-20 2 21.955 22.000±0.085 0.195
3 22.040
1 21.696
09~ 26 2 21.483 21.380±0.735 1.769
3 20.961
1 20.336
10~ 09 2 19.874 19.951±0.693 1.768
3 19.643
3 讨论
微波技术应用于植物细胞破壁 , 可以大大地加快反应速度。
本研究采用微波技术提取荆芥叶中的总黄酮 ,提取时间由常规方
法的 2 h[ 13]缩短为 30 min, 有效地提高细胞内含物的回收率。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生长时期的荆芥叶中总黄酮含量 , 重
复性试验 RSD为 1.28%, 精确度试验 RSD为 0.33%, 加样回收
率为 96.14%,表明本方法稳定 、准确 、实用。
·1440·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第 18卷第 6期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07VOL.18NO.6
采用本方法测定不同时期采收的裂叶荆芥叶中总黄酮类成
分含量的结果表明 , 采收时间对总黄酮含量的影响差异较为明
显 , 总黄酮含量范围为 12.140 ~ 22.000 mg/g,其中 9月份含量达
最高 , 为 22.000mg/g。而 8月底含量最低 , 为 12.140 mg/g。因
此 , 我们认为采收荆芥叶药用时应在 9月采收为宜。
参考文献:
[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 [ S]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1999:249.
[ 2] 林启寿.中草药成分化学 [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77:10.
[ 3] 吴 婷 ,丁安伟 , 张 丽.荆芥现代研究概况 [ J] .江苏中医药 ,
2004, 25(10):64.
[ 4] 丁安伟 ,黄雪梅 ,吴 军.荆芥炭止血作用研究 [ J] .中国医药学
报 , 1989, 4(2):39.
[ 5] OshomaY, TakataS, HikinoH, etal.Validityoftheorientalmedi-
cines.part137.Schizonodiol, Schizonol, andSchizone-petosidesD
andEmonterpenoidsofSchizonepetatenuifoliaspikes[ J] .Planta
Med., 1989, 55(2):179.
[ 6 ] HiroshiS, TaguchiH, EndoT, etal.TheconstituentsofSchizonepeta
tenuifoliaBriq.I.Structuresoftwonewmonoterpene.Glucosides:
schizonepetosidesAandB[ J] .Che.Pharm.Bull., 1981, 29
(6):1636.
[ 7 ] 韩公羽 ,沈企华.植物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与开发 [ M] .杭州:杭州
大学出版社 , 1991:94.
[ 8 ] 单鸣秋 ,张 丽 ,周春燕 , 等.不同产地及不同部位荆芥中总黄酮
的含量测定 [ J] .时珍国医国药 , 2002, 13(3):138.
[ 9 ] 王鲁石 ,刘志勇 ,王 莉 , 等.荆芥叶中总黄酮的微波提取及含量
测定 [ J].农垦医学 , 2002, 24(1):12.
[ 10] 张代佳 ,刘传斌 ,修志龙 , 等.微波技术在植物胞内有效成分提取
中的应用 [ J].中草药 , 2000, 31(9):附 5.
[ 11] 黄昭韵 , 李香文.微波有机化学进展 [ 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
1999, 16(10):304.
[ 12] 刘志勇 ,王 莉 ,鲁建江 , 等.荆芥中总黄酮的微波提取及含量测
定 [ J].武汉植物学研究 , 2002, 20(3):243.
[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 , Ⅰ 部 [ S]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 1995:311.
收稿日期:2006-07-05; 修订日期:2007-01-15
作者简介:焦立红 (1968-),女(汉族),河北栾城人 ,现任石家庄市中医院
药剂科副主任药师 ,硕士学位 ,主要从事药物制剂工作.
*通讯作者简介:任雷鸣(1956-),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现任河北医科
大学教授,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外周自主神经药理学和心血管药理学工作.
4种不同方法制备四物汤的疗效比较
焦立红1, 2 , 任雷鸣1* , 李 青2
(1.河北医科大学 ,河北石家庄 050011; 2.石家庄市中医医院 ,河北石家庄 050051)
摘要:目的 比较传统煎煮 、煮散 、机器煎煮 、配方颗粒调配 4种方法制备的四物汤汤剂对血虚小鼠的补血作用 , 探讨中药汤
剂改革的方法。方法 采用环磷酰胺 160 mg/kg腹腔注射 +乙酰苯肼 60 mg/kg皮下注射造成小鼠的血虚状态 , 以小鼠红细
胞 、血红蛋白 、红细胞压积为指标 ,观察用 4种方法制备的高 、中 、低剂量的四物汤对此模型小鼠的作用。结果 机器煎煮所
制的四物汤疗效最为显著 , 其高 、中 、低剂量组均有显著疗效。 4种方法制备的四物汤的小剂量组均有显著疗效 , 且四者间
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4种方法中以机器煎煮法的疗效最为显著;但是 ,在临床常用量条件下 , 4种方法制备汤剂的疗效未呈
现差别。
关键词:血虚模型; 煮散; 中药配方颗粒; 四物汤
中图分类号:R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07)06-1441-02
ComparisonoftheTherapeuticEffectsofSiwuTangProducedbyFourWorkProcedures
JIAOLi-hong1, 2 ,RENLei-ming1* ,LIQing2
(1.HebeiMedicalUniversity, Shijiazhuang050011, China;2.ShijiazhuangTCMHospital, Shijiazhuang050051,
China)Abstract:ObjectiveTocomparethetherapeuticeffectsofSiwuTang, preparedbyfourworkprocedures(traditionalrecipe, ste-
winggranules, Chinesematerialmedica(CMM)extractor,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granulesinprescriptions)onthe
blood-deficientmodelinmice.MethodsWecomparedthetherapeuticefectofSiwuTangintheblood-deficientmodelinducedby
injectingCPA160 mg/kg+APH60 mg/kg.ChangesinRBC, HGB, andHCTwereobservedtostudytheeffectsofSiwuTanginthe
model.ResultsDecoctionpreparedbyCMMextractorshowedthemostremarkabletherapeuticeffect.ConclusionOfthefourde-
coctions, CMMextractorhasthemostremarkabletherapeuticefect.Thetherapeuticeffectsofthefourdecoctionsadministeredwith
clinicaldosageintheblood-deficientmicearenotdifferentfromeachother.
Keywords:Blood-deficientmodel; Stewinggranules; TCMgranulesinprescriptions; SiwuTang
配方颗粒 、煎药机 、煮散作为汤剂改革的主要形式已应用于临
床 ,目前对于以上几种方法的研究大多是比较煎出物的干膏重 、有
效成分含量以及少量临床观察 , 缺少客观的对比方法 [ 1 ~ 3] 。本实
验选用疗效确切的经典成方 , 选择最适宜研究四物汤补血作用的
血虚模型 ,同时采用四物汤全方配方颗粒及同批中药饮片 , 比较 4
种方法的疗效 , 为中药汤剂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1 仪器与试药
SysmexF-8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日本);东华中药煎药机(韩
国);微型高速万能试样粉碎机(河北黄骅市齐家务科学仪器厂);注
射用环磷酰胺(CPA)(上海华联制药有限公司);乙酰苯肼(APH)
(上海三爱思试剂有限公司);生理盐水(石家庄四药股份有限公
司);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配方颗粒及同批中药饮片;昆明种小鼠 ,
体重 18 ~ 22g,雌雄各半 , (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2 方法
2.1 供试品的制备
2.1.1 传统煎煮法 四味药各取 62.5 g置于砂锅中 ,加水 1000
ml, 浸泡 30 min,以大火烧开后小火保持微沸 30 min,滤取药液 ,
滤渣再加水 600 ml, 大火烧开 , 小火保持微沸 20 min,过滤 ,合并
两次滤液 ,小火浓缩至 200ml。
2.1.2 煮散法 各药粗粉碎后过筛(筛孔内径分别为 2, 4 mm)
秤取各药 2 ~ 4 mm的粗颗粒各 62.5 g置于砂锅中 ,清洗后加水
1000ml, 浸泡 30min, 大火烧开 ,小火保持微沸 20min,过滤 , 滤渣
·1441·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07VOL.18NO.6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第 18卷第 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