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3 结论
生物体内自由基繁多 ,自由基是人体生命过程中生物化学反
应产生的中间产物 , 体内自由基过多或清除缓慢均会引起分子 、
细胞甚至器官损伤 ,导致病变。因此 , 自由基作为新的致病因素
已引起国内外广大生物学和医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 经证实 ,现
今有效且应用较多的只有维生素 C、维生素 E和甘露醇等几种抗
自由基药物 [ 14] 。食用油脂的过氧化也是由自由基引起的油脂氧
化后不但破坏了其中的营养成分 ,损坏了食品风味 , 甚至危害人
体健康。自由基会使人体脂肪与蛋白质发生链式反应 ,导致细胞
膜 、组织 、酶和基因受损 ,引起衰老和疾病。因此 , 研究开发新的
抗氧化剂对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寻找一些天
然的 、安全的抗氧化物添加于食品 、药品和化妆品中也是非常必
要的。多糖的抗氧化作用和医药功效正倍受人们的关注。本实
验证明 , 翅果油树叶片各级多糖均能有效的清除自由基 , 当乙醇
体积为 6倍时对 O2 -· 清除率达最大 , 当乙醇体积为 3倍时对· OH的清除率最大。并且翅果油树叶片各级多糖对动物油脂的
过氧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 从而提高了油脂的稳定性。总之 ,翅
果油树叶片多糖具有良好抗氧化能力 ,对于一些因自由基损伤所
引起的疾病有治疗价值 ,对防止含脂食品的自动氧化有一定的实
用价值。
参考文献:
[ 1] 方文培 ,张泽荣.中国植物志 ,第 52卷 , 第 2分册 [ M] .北京:科学
出版社 , 1983:43.
[ 2] 张爱梅 ,吴国良 ,郝艳艳 ,等.翅果油树的研究进展 [ J] .山西农业大
学学报 , 2002, 22(3):278.
[ 3 ] 邵芬娟 ,闫桂琴 ,张直峰 ,等.翅果油树叶片中总生物碱抗氧化活性
研究 [ J] .西北植物学报 , 2008, 28(7):1339.
[ 4 ] 邵芬娟 ,曹志勇 ,闫桂琴 , 等.翅果油树叶片中生物碱抑菌活性研
究 [ J] .植物保护 , 2009, 35(1):126.
[ 5 ] 谢树莲.珍稀濒危植物翅果油树的生物学特征及其保护 [ J] .植物
研究 , 1997, 17(12):153.
[ 6 ] 汪志好.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 J] .医学基础与医药研究 , 2007, 6
(2):86.
[ 7 ] 张惟杰.糖复合物生化技术 [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2003:11.
[ 8 ] KiyoharaH, YamadaH.StructuralAnalysisofPecticPolysaccharides
byBase-catalyzedβ -EliminationinthePresenceofSodiumBrodeu-
terideCarb[ J].OhtdrRes, 1989, 187:117.
[ 9 ] 王秀奇 ,秦淑媛 ,高天慧 ,等.基础生物化学试验 , 第 2版 [ M] .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4:96.
[ 10] 宋永生 ,张炳文.大豆异黄酮对油脂氧化抑制作用的研究 [ J] .济
南大学学报 , 2002, 16(3):218.
[ 11] GB/T5009, 37-1996,食用油脂卫生标准的标准分析方法 [ S] .
[ 12] 孟庆繁.刺五加多糖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性 [ J] 吉林大学学报.
2005, 43(5):683.
[ 13] 张爱梅 ,李林尉,宁晓东 ,等.番红花红 O-Mn2+-H2O2光度法测
定茶叶的抗氧化性 [ J].分析科学学报 , 2006, 22(1):90.
[ 14] YamamotoShimaT, UozumiT.ApossibleRoleofLipidPeroxidationin
CellulerDamage Caused by CerebralDamagesCaused by Cerebral
IschmiaandtheProtectiveEfectofAlphataopherolAdministration
[ J] .Stroke, 1993, 14(6):977.
收稿日期:2009-12-18; 修订日期:2010-06-24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桂科自 0542021);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型仪器协作共用专项资金资助项目(No.292-2005-85)
作者简介:陈明生(1982-),男(汉族),广西北流人 ,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实习员 ,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分析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简介:刘布鸣(1958-),男(汉族),广西南宁人 ,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 ,主要从事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工作.
岗松中杨梅素的含量测定
陈明生 ,刘布鸣* ,林 霄 ,蔡全玲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 ,广西 南宁 530022)
摘要:目的 对岗松进行分析研究 , 测定岗松中杨梅素含量 ,为岗松的质量标准制定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 采用高效液
相色谱法(HPLC)测定岗松中杨梅素含量 ,色谱柱为DiamonsilC18(4.6 mm×250mm, 5μm);流动相为乙腈 -甲醇 -水 -
磷酸(17.5∶17.5∶65∶1.3);检测波长 360 nm;柱温室温;流速 1 ml/min。结果 杨梅素在 0.204 ~ 1.224 g范围内呈良
好线性关系(r=0.999 7), 平均回收率为 97.12%, RSD为 1.50% (n=6)。结论 该法简便可行 , 重复性好 ,可作为岗松
药材中杨梅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关键词:岗松; 杨梅素; 高效液相色谱
DOI标识:doi:10.3969 /j.issn.1008-0805.2010.11.021
中图分类号:R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10)11-2771-02
DeterminationofMyricetininBaeckeafrutescensL.byHPLC
CHENMing-sheng,LIUBu-ming* ,LINXiao,CHAIQuan-ling
(GuangxiInstituteofTraditionalMedicalandPharmacologicalSciences, Nanning53002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developamethodfordeterminationofmyricetincontentinnaturalherbofBaeckeafrutescensL.and
provideareliabletechniquefortheestablishmentofthequalitystandardofBaeckeafrutescensL..MethodsAnHPLCmethodwas
setuptodeterminethecontentofmyricetininBaeckeafrutescensL.DiamonsilC18(4.6 mm×250mm, 5 μm)columnwasadopt-edasthesolidphase, andacetonitrile-methanol-water-phosphoricacid(17.5:17.5:65:1.3)wasusedasthemobilephase,
theUVdetectionwavelengthwas360 nmwithaflowrateof1.0ml/minatroomtemperature.ResultsAgoodlinearrelationship
wasobtainedwithintherangeof0.204 ~ 1.224 gandtheaveragerecoverywas97.12%, RSD =1.50%(n=6).
ConclusionThemethodissimple, reproducibleandcanbeusedforthedeterminationofmyricetininBaeckeafrutescensL.
Keywords:BaeckeafrutescensL.; Myricetin; HPLC
·2771·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10VOL.21NO.11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第 21卷第 11期
岗松为桃金娘科岗松属植物岗松 BaeckeafrutescensL., 主要
分布于广西 、广东 、江西 、福建等地 , 具有化淤止痛 、清热解毒 、利
尿通淋 、杀虫止痒之功效 , 用于治疗跌打瘀肿 、肝硬化 、热泻 、热
淋 、小便不利 、阴痒 、脚气 、皮肤瘙痒 、疥癣 、水火烫伤 、虫蛇咬
伤 [ 1] 。目前对岗松的研究除挥发油成分外 [ 2] , 从岗松中提取分
离得到黄酮类以及三帖皂苷类化合物 [ 3, 4] , 并测定了其中槲皮素
含量 [ 5] , 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 对其中的另一黄酮类化合
物杨梅素进行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为药材质量的多成分 、多指标
控制及进一步开发利用 ,提供基础化学数据 , 为岗松药材的质量
标准研究奠定基础和依据。
1 仪器与试药
威玛龙 LC-9000D高效液相色谱仪;威玛龙色谱工作站。
杨梅素对照品(供含量测定用 , 批号 2009218 )由金测分析
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 经 HPLC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 , 纯度大于
98%;岗松植物采自广西南宁 、玉林 、灵山 ,经广西中医药研究院
中药研究所赖茂祥研究员鉴定为桃金娘科岗松属植物岗松 B.
frutescensL.。甲醇 、乙腈为色谱纯 ,水为超纯水 ,磷酸及其它试剂
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 DiamonsilC
18
(4.6 mm×250 mm, 5μm);
流动相:乙腈 -甲醇 -水 -磷酸(17.5∶17.5∶65∶1.3);检测波
长:360 nm;柱温:室温;进样量 10 μl;理论塔板数按杨梅素计算
不低于 4 000。
2.2 提取条件的选择 本次实验对超声时间进行了比较 , 结果超
声 1 h的提取率显著高于 0.5h,而与超声 2 h的提取率相当(见
表 1), 表明超声 1h时基本可以将样品中的杨梅素提取完全 ,为
缩短分析时间 , 选择超声时间为 1 h。
表 1 岗松在不同超声处理时间测定结果
提取时间 t/h 杨梅素含量 C/mg· g-1
0.5 7.21
1.0 9.52
1.5 9.88
2.3 对照品溶液及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3.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杨梅素对照品适量 , 加甲醇
制成 45μg/ml的对照品溶液 ,色谱图如图 1。
图 1 杨梅素对照品色谱图
2.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岗松药材粉末 0.2 g/份 , 6份 , 精
密称定 , 各置具塞锥形瓶中 , 每份精密加入 5%盐酸 -甲醇混合
溶液 30ml, 密塞 ,称定重量 , 超声提取 1 h, 放冷 , 用 5%盐酸 -甲
醇混合溶液补足减失的重量 , 摇匀 ,用微孔滤膜(0.45 μm)滤过 ,
取续滤液 , 即得。色谱图如图 2。
2.4 线性关系的考察 称取杨梅素对照品 10 mg, 置 10 ml量瓶中,
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摇匀, 得 1mg/ml标准品溶液 ,精密吸取
0.2, 0.4, 0.6, 0.8, 1.0, 1.8 ml至 10ml量瓶 ,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 ,摇
匀 ,按上述色谱条件 ,进行测定。以对照品进样量为横坐标 ,峰面积
积分值为纵坐标进行线性回归 ,得回归方程为 Y=2 803 585X+103
515, r=0.999 7。结果表明,对照品在0.204~ 1.224g范围呈良好线
性关系。
图 2 供试品色谱图
2.5 精密度实验 取同一供试品溶液 , 连续重复进样 6次 , 结果
杨梅素峰面积平均值为 2 432 439, RSD=1.87%。
2.6 稳定性实验 取同一供试品 , 每隔 2 h进样 ,进行了 12 h考
察 , 结果杨梅素平均含量为 9.53 mg/g, RSD=1.92%。
2.7 重复性实验 精密称取同一批次岗松药材样品各 6份 ,按上
述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和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并计算 ,结果杨梅
素的平均含量为 9.52mg/g, RSD=2.04%。
2.8 加样回收率实验 称取已测知含量的药材样品(杨梅素平
均含量为 9.516 9 mg/g)0.1g,共 6份 ,精密称定。精密加入 1.0
mg/ml的杨梅素对照品溶液 0.9ml, 按上述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
和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并计算 ,结果杨梅素的加样平均回收率为
97.12%, RSD=1.50%。见表 2。
表 2 杨梅素加样回收实验结果
样品含量
m/mg
加入量
m/mg
实测量
m/mg
回收率
(%)
平均回
收率(%)
RSD
(%)
0.918 4 1.814 9 99.61
0.921 2 1.782 7 95.72
0.909 8 0.9 1.775 2 96.16 97.12 1.50
0.915 5 1.797 5 98.00
0.930 8 1.796 7 96.21
0.916 5 1.789 8 97.03
2.9 样品含量测定 分别取不同产地的岗松 , 按上述供试品溶液
制备方法和色谱条件依法测定杨梅素含量。结果见表 3。
表 3 岗松样品中杨梅素含量测定结果 mg· g-1
产地 含量
广西灵山 6.35
南宁沙井 8.06
广西玉林 4.89
3 结论
本实验建立了岗松药材中杨梅素含量的 HPLC法 , , 通过本
次研究 , 完善和增加了岗松药材的含量测定方法 , 为药材的多成
分 、多指标质量控制 , 提高药材质量标准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
了更多的实验基础和化学数据。
参考文献:
[ 1 ]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 , Ⅰ 部 [ S]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1977:297.
[ 2 ] 刘布鸣 ,赖茂祥 ,梁凯妮 ,等.岗松油的质量分析研究 [ J] .中国中药
杂志 , 2004, 29(6):539.
[ 3 ] 陈家源 ,牙启康 ,卢文杰 ,等.岗松化学成分的研究 [ J] .天然产物研
究与开发 , 2008, 20(5):827.
[ 4 ] 卢文杰 ,牙启康 , 陈家源 , 等.岗松中的一个新黄酮醇苷类化合物
[ J] .药学学报 , 2008, 43(10):1032.
[ 5 ] 林 霄 ,刘布鸣 ,陈明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岗松中槲皮素的含
量 [ J] .时珍国医国药 , 2009, 20(1):102.
·2772·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第 21卷第 11期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10VOL.21NO.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