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不同种植密度对红秋葵生长发育的影响



全 文 :·研究简报· 北方园艺 2008(3):34~ 35
第一作者简介:曹毅(1966-),男,副教授 ,硕士 ,现从事蔬菜栽培研
究。 E-mail:caoyi@fosu.edu.cn。
基金项目:国家星火计划资助项目(2006EA780030);佛山市科技
计划资助项目(2006012B)。
收稿日期:2007-10-08
不同种植密度对红秋葵生长发育的影响
曹  毅1 , 任 吉君1 , 李春梅2 , 王  艳1
(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园艺系 ,广东佛山 528231;2.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广东 佛山 528000)
  摘 要:研究了 6个不同种植密度对红秋葵生长及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在
35 cm×35 cm和 35 cm×40 cm ,对红秋葵茎粗、分枝数 、开展度 、叶面积 、折算667m2产量 、果数和
果形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密度的增加 ,株高不断上升 、第一果节位降低 ,高密度有利于早
熟;折算667m2产量与果数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关键词:红秋葵;密度;生长;发育
中图分类号:S 63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009(2008)03-0034-02
  红秋葵 Hibiscus coccineus (Medicus)Walt.是秋葵
中的一类 ,别名南美红果秋葵 ,为锦葵科(Malvaceae)秋
葵属 Abelmoschus 1 a生草本植物 ,以采食嫩果为主 ,叶 、
芽和花也可供食 ,具有丰富的营养及对人体有保健作
用。原产于非洲 ,以美国栽培最多 ,埃及、日本和印度及
东南亚等国家也有一定面积的种植[ 1-2] ,在我国山东、上
海、北京 、南京及广州等省(市)均有栽培[ 3-4] 。目前 ,佛山
地区引入红秋葵尚处于适应性试验阶段 ,试验通过 6个
不同种植密度进行试验 ,探讨红秋葵在当地栽培的最佳
密度 ,为推广种植红秋葵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园艺教学试验基地内进
行。选取前茬未种过锦葵科作物的土壤 ,整地作畦 ,并
施足基肥。试验设6个种植密度 ,即株距×行距分别为
30 cm×30 cm 、30 cm×35 cm、30 cm×40 cm、35 cm×
35 cm、35 cm×40 cm 、40 cm×40 cm 。采用随机区组设
计 ,每个种植密度设3次重复 ,小区面积为 8 m2 ,观察记
录红秋葵的生长和发育指标 ,主要有:株高 、茎粗 、分枝
数、开展度[ 5] 、叶面积 、第一果节位 、荚果数 、折算产量和
果形等。其中 ,叶面积用便携式活体叶面积测定仪(哈
尔滨光学仪器厂)在生长盛期测得。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红秋葵生长的影响
2.1.1 不同种植密度对红秋葵株高的影响 从表 1中
可以看出 ,不同种植密度对红秋葵株高的生长有明显的
影响。总的变化趋势是密度高的株高相对较高 ,密度低
的株高相对较矮。株行距 30 cm ×30 cm 和 30 cm×
35 cm的秋葵株高较高 ,在 190 cm以上 ,并有徒长趋势 ,
而株行距 30 cm×40 cm、35 cm×35 cm 、35 cm×40 cm、
40 cm×40 cm 秋葵株高较矮 , 株高在 173.66 ~
176.33 cm之间。
2.1.2 不同种植密度对红秋葵茎粗的影响 不同种植
密度对红秋葵茎粗有明显的影响(见表 1),与株行距
30 cm×30 cm比较 ,株行距40 cm×40 cm、35 cm×40 cm、
30 cm×40 cm 、35 cm×35 cm的秋葵茎粗分别增加了
32.29%、29.15%、28.69%和 28.25%;株行距 30 cm×
30 cm和30 cm×35 cm的秋葵茎粗无明显差异。
2.1.3 不同种植密度对红秋葵分枝数的影响 从表 1
中可以看出 ,不同种植密度对红秋葵分枝数有明显的影
响。株行距在40 cm×40 cm的秋葵分枝数较多 ,与株行
距 30 cm×30 cm 比较 ,增加了63.64%;其次是35 cm×
40 cm 、35 cm×35 cm的秋葵分枝数分别增加了 52.84%
和 52.27%;30 cm×40 cm的秋葵分枝数增加 43.75%。
株行距 30 cm×30 cm和 30 cm×35 cm的秋葵分枝数无
明显差异。
2.1.4 不同种植密度对红秋葵开展度的影响 不同种
植密度对红秋葵开展度有明显的影响(见表1)。株行距
在 40 cm×40 cm 和35 cm×40 cm的秋葵开展度 ,与株行
距 30 cm×30 cm比较 ,分别增加了 41.62%和 36.27%;
其次是株行距在35 cm×35 cm和 30 cm×40 cm 的秋葵
开展度分别增加了23.43%和 16.58%。株行距30 cm×
30 cm和 30 cm×35 cm的秋葵开展度无明显差异。
2.1.5 不同种植密度对红秋葵叶面积的影响 不同种
植密度对红秋葵叶面积产生明显的影响(见表 1)。株行
距在 40 cm×40 cm 、35 cm×40 cm和35 cm×35 cm的秋
葵叶面积 ,与株行距 30 cm×30 cm 比较 ,分别增加了
35.31%、33.68%和 31.23%;其次是 30 cm×40 cm的秋
葵叶面积增加了 13.64%。株行距 30 cm×30 cm 和
30 cm×35 cm的秋葵叶面积无明显差异。
34
北方园艺 2008(3):34~ 35 ·研究简报 ·
  表 1 不同种植密度对红秋葵生长的影响
种植密度 株高/cm / ±% 茎粗/cm / ±% 分枝数/条 / ±% 开展度/cm / ±% 叶面积/ cm2 / ±%
30 cm×30 cm 195.22a - 2.23b - 1.76d - 45.66c - 73.33c -
30 cm×35 cm 191.23a -2.04 2.34b 4.93 1.78d 1.13 49.33bc 8.04 78.22c 6.67
30 cm×40 cm 175.03b -10.34 2.87a 28.69 2.53c 43.75 53.23b 16.58 83.33b 13.64
35 cm×35 cm 176.33b -9.67 2.86a 28.25 2.68b 52.27 56.36b 23.43 96.23a 31.23
35 cm×40 cm 173.78b -10.98 2.88a 29.15 2.69b 52.84 62.22a 36.27 98.03a 33.68
40 cm×40 cm 173.66b -11.04 2.95a 32.29 2.88a 63.64 64.66a 41.62 99.22a 35.31
  注:按 Duncan多重极差分析同列小写字母表示0.05水平下差异显著,以下同。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红秋葵发育的影响
2.2.1 不同种植密度对红秋葵第一果节位的影响 从
表2中可以看出 ,不同种植密度对红秋葵第一果节位产
生明显的影响 ,总的变化趋势是随着种植密度的加大第
一果节位不断上升。株行距在 40 cm×40 cm和35 cm×
40 cm的秋葵第一果节位较高 ,与株行距 30 cm×30 cm
比较 ,分别上升 42.28%和 35.84%;其次是 35 cm×
35 cm和30 cm×40 cm的秋葵第一果节位分别上升了
27.25%和25.11%;30 cm×35 cm 的秋葵第一果节位上
升了 11.16%。
2.2.2 不同种植密度对红秋葵果数的影响 不同种植
密度对红秋葵果数产生明显的影响(见表 2)。株行距在
35 cm×35 cm 的秋葵果数最多 ,其次分别是 35 cm×
40 cm、30 cm ×40 cm 秋葵果数 ,与株行距 30 cm ×
30 cm比较 ,分别增加了 39.88%、29.39%和 13.04%。
株行距 30 cm×30 cm和 30 cm×35 cm 、40 cm×40 cm的
秋葵果数无明显差异。
2.2.3 不同种植密度对红秋葵折算 667 m2 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红秋葵折算667m2 产量产生明显的
影响(表 2)。株行距在 35 cm ×35 cm 的秋葵折算
667m
2 产量最高 ,其次分别是 35 cm ×40 cm、30 cm×
40 cm的秋葵折算 667m2产量 ,与株行距 30 cm×30 cm
比较 ,分别增加了 43.19%、41.56%和 28.90%。株行距
30 cm×30 cm和30 cm×35 cm 、40 cm×40 cm 的秋葵折
算 667m2产量无明显差异。
分别将折算667m2产量(Y 1)与果数(X1)进行二次
多项式回归分析 ,得出回归关系式:
Y 1 = 24.489 -0.0241X1 +0.00000801X1 2(R =
0.987 ,F值 =57.471 ,显著水平 p =0.00411 ,剩余标准
差 S =0.231 ,调整后的相关系数 Ra =0.979)。
  表 2 不同种植密度对红秋葵发育的影响
种植密度 第一果节位/节 / ±% 果数/个·株-1 / ±% 折算 667m2 产量/ kg / ±% 正常果比例/ % 畸形果比例/ %
30 cm×30 cm 4.66d - 6.67d - 1 422c - 77 23
30 cm×35 cm 5.18c 11.16 6.89d 3.30 1 543bc 8.50 75 25
30 cm×40 cm 5.83b 25.11 7.54c 13.04 1833b 28.90 88 12
35 cm×35 cm 5.93b 27.25 9.33a 39.88 2 038a 43.19 87 13
35 cm×40 cm 6.33a 35.84 8.63b 29.39 2 012a 41.56 85 15
40 cm×40 cm 6.63a 42.28 6.69d 0.30 1 429c 0.49 85 15
2.2.4 不同种植密度对红秋葵果实外形的影响 不同
种植密度对红秋葵果实外形有明显的影响(见表 2)。密
度高的畸形果比例较高 、正常果比例较低 ,密度低的畸
形果比例较低 、正常果比例较高。其中 ,在 30 cm×
40 cm、35 cm×35 cm、35 cm×40 cm、40 cm×40 cm4个密
度均有利于果实正常发育。其畸形果主要以弯曲 、变
形、病虫危害为主。
3 小结与讨论
3.1 不同种植密度对红秋葵生长的影响
在不同的种植密度红秋葵均能正常的生长 ,但各性
状表现都不一样。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 ,株高不断上
升 ,株行距30 cm×30 cm有徒长趋势;随着种植密度的
降低 ,茎粗 、分枝数 、开展度和叶面积均明显增加。综合
表现 ,6个种植密度中以 35 cm×35 cm 和35 cm×40 cm
较适合红秋葵的生长。
3.2 不同种植密度对红秋葵发育的影响
各种植密度对红秋葵发育有明显的影响。随着种
植密度的增加 ,第一果节位不断上升 ,株行距 30 cm×
30 cm早熟性较好;株行距 35 cm ×35 cm 和 35 cm×
40 cm秋葵的果数 、折算 667 m2产量和正常果比例均较
高 ,建议生产上采用上述两种密度 ,较有利于红秋葵发
育 ,折算产量与果数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种植密
度过高时畸形果比例较高的原因 ,可能与密度增加而空
间受到限制 ,从而影响到营养的分配所致。
此外 ,不同密度与病虫害、种植的品种和品质之间
的关系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 1]  Fatokun C A.Wide hyb ridizat ion in okra[ J] .Theoret 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1987 ,74(4):483-486.
[ 2]  Mahajan R K , Bisht I S , Agrawal RC.Studies on South Asian okra col-
lection:Methodology for establi shing a representat ive core set using character-
ization data[ J] .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 1996,43(3):249-255.
[ 3]  任吉君,王艳 ,周荣.20种新特蔬菜栽培[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2001.
[ 4]  钟惠宏,郑向红,李振山.秋葵属的种及其资源的搜集研究和利用
[ J] .中国蔬菜, 1996(2):49-52.
[ 5]  赖李明,任吉君.不同整枝高度与不同栽培密度对红秋葵产量的影
响[ 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2004, 22(4):74-77.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