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从优良品种选育试验结果谈西藏冬青稞育种发展对策



全 文 :从优良品种选育试验结果谈西藏
冬青稞育种发展对策
Discussions Winter Barley Breeding in Tibet A.R from the
Experiment Results of Variety Select and Breeding Program
其美旺姆 雄奴塔巴 次珍 唐亚伟
Qi Mei Wang Mu Xiong Nu Ta Ba Ci Zhen Tang Ya Wei
梁春芳 周强 汪龙 刘仁建 蒲海生
Liang Chun Fang  Zhou Qiang  Wang Long Liu Ren Jian Pu Hai Sheng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32)
摘 要 经过对 2003年自治区农科所冬青稞优良品种选育试验品种及对
照品种产量进行统计分析 ,总结出西藏冬青稞良种选育试验品种产量水平的变
化趋势及特征特性 ,提出今后冬青稞育种目标是产量和质量并重 ,主攻早熟 、抗
倒 、越冬性能强的品种。
2003year T ibetan Ag ri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through expriment aboat se-
lection breeding inproved strain of winter Barley and count analy sis aboat the yield
of collate variety.sum up change t rend with expriment aboat seleetion breeding in-
provd st rain of tibetan w inter Barley and characheristis consid the breeding ap-
proaches is the same inportant of yield quality main lay emphasis on premature vari-
ety cold resistant variety and fight topple variety
关键词 冬青稞 良种选育 育种 对策
一 、试验目的
通过该试验研究 、选育出早熟 、抗寒 、优质 、丰产 、抗逆性强 、适应性广的优良品种 。
二 、试验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1 、杂交后代圃:F1代 23个组合 23行;F2 代 8 个组合 81行;F3 代 108个组合 938
行;F4代 54个组合 339行;F5代 21个组合 170行;F6代 3个组合 32行。
2 、系观察试验:共有 81份材料(不含对照),其中 33材料是由德国 、加拿大引进 。
3 、品种(系)比较试验:共有 13个品种(系)参加品种比较试验(不含对照)。
34
2007年 29卷 3期
Vol.29 No.3                                   西藏农业科技
(二)研究方法
1 、杂交后代圃:田间种植按组合排列 ,行长 2米 ,行距 0.25米 ,各世代以穗行方式播
种。在整个生育期进行系统观察记载 ,鉴定了抗病 、抗逆能力 ,评比逐代选拔提升。
2 、系观察试验:采用间比法设计 ,顺序排列 ,两次重复 ,每五个品种(系)设冬青 11号
为一对照 。每品种(系)种植 5行 ,行播量为 90粒 ,行距为 0.25米 ,行长为 2米 。
3 、品种(系)产量比较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 ,施尿素复 ,三次重复 ,小区面积
为 2m×6.67m=13.34平方米 ,每小区种植 8行 ,行播量为 625粒 ,拆亩产量为 25万粒/
亩 ,以冬青 11号为统一对照。
三 、试验地概况各田间管理
试验地设在本所 3号地 ,土质为沙壤土 ,肥力中等 ,前茬作物为油菜 。播前亩施底肥
磷酸二铵为 9公斤/亩 ,尿素为 4.5公斤/亩 ,于 2002年 10月 11日人工开沟播种 。在整
个生育期灌水四次 ,中耕除数次 ,3月 27日追施尿素 5公斤/亩 。
四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杂交组合的配制:2002—2003 年 ,新配制杂交组合为 30个 ,由于鸟害和人为等因
素 ,实收 23个组合。
2 、后代选育结果:对后代材料的选育主要是田间进行 ,经过多次观察 ,鉴定与评选 。
F1代 25个组合;实收 23个组合(244行);F2 代 8 个组合(81行)中入选 8 个组合(78
行);F3代 108个组合(938行)中入选 61个组合(523行),其中选 1个穗行提升到下一年
品观试验;F4代 54个组合(339行)中入选 27个组合(205行),其中入选 1个穗行提升到
品观;F5代 21个组合(170行)中入选 14个组合(142行),其中选 2个穗行提升到下一年
品观试验中;F6代 3个组合(32行)中入选 2个穗行提升到下一年品观试验中 ,其余组合
已被淘汰 。
3 、品种(系)观察试验:通过田间详细观察和室内考种 ,从参试的 81份材料中淘汰了
经济性状劣 ,越冬和抗逆性差 ,晚熟 、易倒伏的 18个品系 ,入选比较优良的 63品系。比邻
近对照冬青 11号增产的有 34个品系 ,增产幅度超过 15%以上的有 25 个品系 。比邻近
对照减产的有 22个品系 ,减产幅度超过 15%以上有 17 个品系 ,有 7个品系产量与对照
相同。根椐试验结果及综合性状表现 , 决定将 98 -996680 、2001 -20021288 、96 -
970407 、2001-2001277 、98-990506-3等 5个优良品系提升到下一年度品种(系)比较
试验 ,其余入选品种继续参试 。
4 、品种(系)比较试验:各参试品种的产量变幅在 290 公斤 —450公斤之间 ,其中有 7
个品系较对照增产 ,增产幅度为 1.3%—13.9%之间 ,较对照减产的有 5个品系 ,减产幅
度为-7.6%—26.6%之间。试验结果经方差分析:区组间 F=6.76>F0.05(3.40)>F0.
01(5.61),说明 3个重复间的土壤肥力有极显著差异。品种间 F=2.88>F0.05(2.18)<
F0.01(3.03)说明 13个供试品种间也有显著性差异 ,进一步作多重比较试验 ,经新复极
差测验表明:98-990411-13与 96-97 品观 30 , 2000-2001525 , 98-990515 三个品种
在 5%的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 ,98-990411-13与 2000-2001525 ,98-990515在 1%的
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 ,其余几个品种产量在同一个水平上 ,没有什么差异。
35
3期                       从优良品种选育试验结果谈西藏冬青稞育种发展对策
五 、小结
1 、今年从后代材料中混收 6份优异株系 ,进入下一年度品系观察试验 ,并有综合性状
优 ,群体整齐一致的 5份品观材料升入下一年度品比试验。
品比试验中将 2000-2001525 、96-97品观 30 、96-97品观 34 、96-97山穿 01 、98
-990515这 5个品种(系)产量低 、晚熟 、易倒伏 、越冬能力差等性状退出品比试验 , 2000
-2001525这个品种虽然产量最低 ,抗寒能力差 ,但粒色非常好看 ,叶片大 ,属于短芒型品
种 ,建议做亲本材料 ,其余几个品种(系)留试一年在做结论 。
2 、今年田间后代材料整体感觉植株大 、类型多 、变异幅度大 、特别是茎杆弹性好 、株型
紧凑 、抗倒 、越冬性能强 、这主要是集中利用引进加拿大 、德国大麦的理想株型性状与区内
育成的优良品种杂交的结果 ,这也证实了人们常说的不断利用新的优异材料是育种进步
的基础。
3 、根据试验结果谈几点冬青稞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育种方向的粗浅认识:
(1)近几年来新育成的冬青稞品种 ,虽然在越冬能力和产量方面有所提高 ,但普遍存
在穗型和株型都相似 ,中晚熟类型品种居多 ,冬青稞应在高产优质的基础上 ,更要体现出
它的早熟 、抗寒能力强等优势 ,这样育出的品种才会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 ,才会有推广的
价值 。
(2)冬青稞品种资源的研究与品种选育工作脱节 ,而且研究的力度不大 ,对资源的应
用价值缺乏应有的研究 ,造成了资源丰富和滞后的矛盾 ,往往只注重现有优良品种的利
用 ,而忽略了资源优异性状的挖掘 ,导致品种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杂交手段
落后 ,因此在今后冬青稞良种选育方面应作到 ,确定育种目标的基础上 ,大力加强育种新
技术的应用 ,同时加强中间材料的互换 ,充分挖掘优异种植资源 。
2002-2003年冬青稞品比试验产量分析结果  表一
      区组
  品种 Ⅰ Ⅱ Ⅲ T t Xt
96-97 品观 30 7.8 7.3 6.0 21.1 7.0
96-971114 9.0 7.0 8.8 24.8 8.3
98-990515 6.0 5.5 6.0 17.5 5.8
冬青 11 号(CK) 7.3 7.8 8.8 23.9 7.9
2000-2001619 9.5 8.5 7.5 25.5 8.5
98-990429 8.5 9.5 6.8 24.8 8.3
96-97 山穿 01 7.5 9.0 5.3 21.8 7.3
2000-2001618 8.8 8.5 6.8 24.1 8.0
96-97 品观 34 7.8 8.0 6.0 21.8 7.3
2000-2001525 6.3 6.3 4.3 16.9 5.8
96-970378 9.0 10.0 5.5 24.5 8.2
96-970119 9. 9.5 6.8 25.3 8.4
98-990411-13 8.8 9.0 9.3 27.1 9
T r 105.3 105.9 87.9 299.1
Xr 8.1 8.15 6.8 7.68
36
从优良品种选育试验结果谈西藏冬青稞育种发展对策                          3期
2002-2003年冬青稞品比试验结果方差分析 表二
变异来源 DF SS MS F F0.05 F0.01
区组间 2 14.73 7.37 6.76 3.40 5.61
处理间 12 37.68 3.14 2.88 2.18 3.01
误差间 24 26.25 1.09
总变异 38
2002-2003年冬青稞品比试验资料新复极差测验的最小显著极差 表三
P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SSR0.05 , 24 2.92 3.07 3.15 3.22 3.28 3.31 3.34 3.37 3.38 3.39 3.41 3.42 3.44
SSR0.01 , 24 3.96 4.14 4.24 4.33 4.39 4.44 4.49 4.53 4.57 4.59 4.62 4.63 4.64
LSR0.05 , 24 1.75 1.84 1.89 1.93 2.00 2.00 2.00 2.02 2.03 2.03 2.05 2.05 2.06
LSR0.01 , 24 2.38 2.48 2.54 2.6 2.63 2.66 2.70 2.72 2.74 2.75 2.77 2.78 2.78
2002-2003年冬青稞品比试验资料新复极差测验 表四
品种名称 产 量(公斤)
差异显著性
5% 1%
98-990411-13 9.0 a A
2000-2001619 8.5 ab AB
96-970119 8.4 ab AB
96-971114 8.3 ab AB
98-990429 8.3 ab AB
96-970378 8.2 ab AB
2000-2001618 8.0 ab AB
冬青 11号(CK) 7.9 ab AB
96-97山穿 01 7.3 ab AB
96-97品观 34 7.3 ab AB
96-97品观 30 7.0 b AB
2000-2001525 5.8 b B
98-990515 5.8 b B
37
3期                       从优良品种选育试验结果谈西藏冬青稞育种发展对策
2002—2003年冬青稞全区区域试验经济性状 表五
品种名称



(天)
高度
(cm)
穗 部 性 状
穗长
(
cm)










穗重
(克)


(克)
群 体 动 态 抗 逆 性 产  量
基本
苗万
/亩
最高
分蘖
万/亩
成穗
数万
/亩











折亩
产(
公斤)
比对照
CK
增减%



98-990411-13 269 125.6 5.7 长 六 白 密 54.62.4 38.6 13.8 24.8 28.1 450.0 13.9 1
2000-2001619 268 136.1 6.1 长 六 白 中 48.72.1 34.6 15.0 27.0 36.5 轻 强 425.0 7.6 2
96-970119 268 135.9 6.0 长 六 白 中 51.52.2 34.6 13.1 29.3 24.6 轻 轻 420.0 6.3 3
96-971114 270 130.5 6.4 长 六 白 中 57.12.1 37.5 13.5 38.5 33.4 轻 轻 强 415.0 5.1 4
98-990429 273 122.6 5.9 长 六 白 密 66.32.4 35.2 14.7 28.1 24.4 415.0 5.1 4
96-970378 271 118.6 5.6 长 六 白 密 46.61.8 35.7 14.4 30.2 23.3 410.0 3.8 5
2000-2001618 268 124.1 5.3 长 六 白 中 43.41.8 37.1 10.2 32.0 26.1 弱 400.0 1.3 6
冬青 11号(CK)268 133.3 5.7 长 六 白 中 57.12.7 33.5 11.7 34 28.1 弱 395.0 7
96-97山穿 01 280 127.2 6.7 长 六 白 中 57.62.3 32.2 10.8 28.9 26.6 中 轻 弱 365.0 -7.6 8
96-97品观 34 279 129.9 6.1 长 六 白 中 44.41.8 37.0 11.4 24.6 25.2 轻 轻 365.0 -7.6 8
96-97品观 30 269 136.0 6.1 长 六 白 中 55.52.1 31.2 13.6 38.0 43.0 强 350.0 -11.4 9
2000-2001525 279 115.7 6.7 长 六 白 稀 65.42.0 29.3 17.5 31.4 31.7 轻 中 290.0 -26.6 10
98-990515 270 127.7 6.9 长 六 白 密 70.62.2 26.1 11.2 27.8 29.9 290.0 -26.6 10
(上接 43页)
万立方米 ,三项合计占能源消耗总量的 74.7%。因此 ,只有解决好农区的“三料”问题 ,才
能增加土壤有机质 ,使得农区生态良性循环和发展 。
2.6 、调整布局 、均衡发展
根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 ,积极引进保护性耕作 、水肥一体化微喷 、节水灌溉 、抗
旱制剂的应用等现代科学技术 ,让有限的肥料充分发挥最佳的增产效果 。施肥方法匀由
传统的经验施肥方法向科学化与机械施肥方向发展 ,通过传统农业耕作技术与现代科技
手段的结合应用 ,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 ,大力保存土壤水分尽可能采取生物措施减少对土
壤和作物污染 ,建设优良的农田肥水系统。同时调整布局 ,在保证粮食主产区肥料的同
时 ,对边远 、薄田和低产田也要适当提高化肥用量 ,因这些地方增产潜力大 ,适当增加化
肥 ,有利于发挥肥料 的最大增产效益 ,真正实现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
参考文献
[ 1]胡颂杰 西藏农业概论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年
[ 2] 《19802005年西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 3]刘国一 西藏平衡施肥技术应用前景 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学会 2005
38
从优良品种选育试验结果谈西藏冬青稞育种发展对策                          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