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青麸杨膏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全 文 :*青麸杨膏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段均团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 陕西 汉中 723001)
摘 要:青麸杨膏药病是青麸杨的主要枝干病害 , 病菌在枝干上形成膏药状病斑 。每年春季 4-5 月和秋季
10-11 月是该病的主要发生期。病菌孢子靠风和蚧壳虫传播。一般树龄越大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越高;枝条
生长年限越长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越高;外来树种发病率高于当地树种;青麸杨与其他植物混栽发病率差异较
大;栽植于低洼潮湿 、通风不畅地段的青麸杨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明显增高。用桐油原液和 5%氯氰菊酯乳油
或 2.5%溴氰菊酯乳油加适量柴油涂抹病斑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青麸杨;膏药病;发生规律;防治
  青麸杨(Rhus potanini i Maxim)是肚倍蚜的
夏寄主 ,也是秦岭 、巴山区系的主要产倍植物 ,其
产倍量居全国之首 ,且富含单宁酸 ,质量优于其它
倍类 ,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深受当地群众重视。
随着人工林的不断扩大 ,病虫危害日益加重[ 1] 。
青麸杨膏药病(S eptobsidium pedicell tum Schw)
是青麸杨的重要枝杆病害之一 ,在汉中各地倍林
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发病率一般在 30%左右 ,
部分老倍林可达 80%-100%,发病轻者树势衰
弱 ,重者枝杆枯死 ,对五倍子生产影响极大。为了
进一步摸清膏药病的发生规律 ,有效地控制病害
的发生 ,我们对青麸杨膏药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
方法做了调查研究。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及调查方法
1.1.1 基本病情调查 调查地点为产倍比较集
中的城固县五堵镇和西乡县沙河坎镇 ,定期对选
定的青麸杨树林进行观察 ,每 10 d 观察一次 ,记
载病害症状的变化 ,发生特点等 ,统计发病率和病
情指数。并采集病样标本 ,在实验室进行观察 ,鉴
定病原。
1.1.2 不同季节发病的调查 调查地点为城固
县五堵镇五堵村 ,选定 5-7 a生青麸杨 30株作
为固定观察对象 ,每 10d调查一次 ,统计新病斑的
出现 。并对每株原有病斑全部进行标记并记载 ,
共标记病斑 126个 ,观察原有病斑的扩展。
1.1.3 不同树龄的发病调查 调查地点为城固
县五堵镇的五堵村和元山村 ,选择不同年份栽植
的青麸杨各 80-120株 ,按树龄分类 ,分别在春季
和秋季统计不同树龄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1.1.4 不同生长年限的枝条发病调查 调查地
点同 1.1.3 ,选择 1-5 a 生枝条各 100个 ,分别统
计发病率 。
1.1.5 不同树种的发病情况调查 调查地点同
1.1.3。当地栽植的青麸杨有两种 ,一种是当地树
种 ,群众称之为城固青麸杨 ,另一种是来自于安康
的青麸杨 ,与当地树种在株形及生育期等方面存
在明显差异 ,群众称之为安康青麸杨 。选择两种
类型的青麸杨各 50株 ,统计发病率及病情指数。
1.1.6 不同混栽林的发病情况调查 调查地点
同 1.1.3。由于当地属于浅山区 ,地形地势较为
复杂 ,加之前期缺乏统一规划 ,在青麸杨的栽植中
随意性较大 ,混栽普遍 。分别选择青麸杨与茶树
混栽林 ,青麸杨与香椿混栽林 ,青麸杨与甘薯混栽
林 ,青麸杨与豆类混栽林进行调查 ,统计发病率和
病情指数 。
1.1.7 不同地势条件下的发病调查 调查地点
同 1.1.3。分别选择阳坡栽植的青麸杨林 ,阴坡
栽植的青麸杨林 ,山梁地段栽植的青麸杨林 ,和低
洼潮湿地段栽植的青麸杨林调查 ,统计发病率和
病情指数[ 2] 。
1.1.8 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计算:
发病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病情指数 =[ ∑(各级代表值×各级株数)/
(最高级代表值×调查总株数)] ×100
病害分级标准[ 3] :
·67·2010(3) 陕 西 农 业 科 学
* 收稿日期:2009-11-16
 作者简介:段均团(1960-),男 ,陕西人 ,副教授。
病害分级 各级代表值 分级标准
I 0 主干及侧枝无病斑
II 1 病斑横向长度不超过枝干周长的 1/ 5
III 2 病斑横向长度占枝干周长的 1/ 5-3/ 5
IV 3 病斑横向长度占枝干周长的 3/ 5以上
V 4 病斑横向连接枝干枯死。
1.2 药剂防治试验
1.2.1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选在城固县五堵镇
五堵村。树龄为 5 a 生青麸杨 ,阴坡簸箕湾地形。
1.2.2 供试药剂 2.5%溴氰菊酯乳剂(常州市
恒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20%杀灭菊酯乳剂(安
徽金泰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5%氯氰菊酯乳
油(天津市天兴农药厂生产), 0 号柴油(市面购
得)。石硫合剂(本院熬制), 1∶1∶100等量式波
尔多液(本院配制), 20%石灰乳(新鲜生石灰由当
地石灰窑购得)。桐油原液(市面购得),泥浆(当
地黄泥土适量加水)。
1.2.3 试验方法 将 2.5%溴氰菊酯乳油 , 20%
杀灭菊酯乳油 , 5%氯氰菊酯乳油各取 4 m l ,加入
到 96 ml的 0号柴油中 ,再加水 30倍稀释 ,涂抹
病斑 。将熬制好的石硫合剂原液加水稀释为波美
4度 ,涂抹病斑。等量式波尔多液直接涂抹病斑。
将新鲜生石灰加水 5 倍 ,调制为石灰乳 ,涂抹病
斑。桐油原液直接涂抹病斑 。泥浆直接涂抹病
斑[ 3] 。对照用清水涂抹病斑 。每种药剂及对照各
涂抹病斑 30个 。涂抹时对每个病斑编号 ,测定其
大小 ,列表记载 ,并对每个病斑挂牌标记 , 20 d后
第一次检查防治效果 , 50 d 第二次检查防治效
果。
1.2.4 防治效果计算 防治效果(%)=[(对照
病斑平均增长率 -处理病斑平均增长率)/ 对照
病斑平均增长率] ×100
病斑平均增长率(%)=[(防治后病斑面积
-防治前病斑面积)/防治前病斑面积] ×100
病斑萎缩 ,面积比原来面积小者及病斑产生
离层而脱落者其病斑增长率按 0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症状及病原
青麸杨膏药病主要发生在枝杆上 ,在受害部位
形成菌膜 ,象膏药贴附于倍树枝上 ,最初呈圆形或
近圆形 ,后扩展蔓延或多个病斑相连 ,成不规则形 ,
病部暗灰色 ,中央暗褐色 ,菌膜表面光滑 ,常形成明
显的轮纹状 ,病斑边缘呈灰白色 ,老菌膜颜色较深 ,
中部有龟裂纹 ,以后逐渐脱落。该病原菌为担子菌
亚门的隔担耳菌 ,菌丝初白色 ,以后变为褐色 ,交错
形成较厚的菌丝膜层。菌丝吸取蚧壳虫分泌物而
生长扩展。该病菌除寄生于青麸杨外 ,还寄生于红
麸杨 、盐肤木 、漆树 、香椿 、桑 、黄柏等[ 5] 。
2.2 病害发生的季节特点
病菌以菌膜在倍树枝杆上越冬 ,翌年 4-5月
份温湿度适宜时形成担孢子 ,借气流和蚧壳虫传
播 ,春季 4-5月及秋季 9-10月是该病的两个发
生高峰期。新病斑增加最多 ,老病斑扩展最快。
见图 1 、2。
图 1 不同月份新增病斑数(个)
·68· 陕 西 农 业 科 学 2010(3)
图 2 不同月份原有病斑直径平均增长(mm)
2.3 发病与树龄的关系
调查表明 ,各林龄的倍树都可发病 ,且随林龄
的增长 ,膏药病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均呈上升趋
势 ,这与病菌的连年积累和蚧壳虫连年发生有关。
见表 1。
表 1 发病与不同林龄的关系
林龄
(a) 调查株数
发病率
(%) 感病指数
2-4 120 44.17 18.75
5-7 120 60.83 29.38
8-10 120 71.67 49.58
10 a以上 100 82.00 56.75
2.4 发病与枝条生长年限的关系
从表 2可以看出 ,随着枝条生长年限的增加 ,
发病率也相应增高。但 1 、2年生的枝条较细 ,受
害后病斑横向扩展容易连接成环 ,使枝条枯死 。
表 2 发病与枝条生长年限的关系
枝条生长年限 调查枝条数 病枝数 发病率(%)
1 年 150 48 32.00
2 年 150 83 55.33
3 年 150 112 74.67
4 年及以上 150 126 84.00
2.5 发病与树种的关系
调查结果表明 ,安康青麸杨发病明显重于当
地树种城固青麸杨。见表 3 。
表 3 发病与树种的关系
树种 调查株数 发病株率(%) 病感指数
安康青麸杨 50 88.00 53.50
城固青麸杨 50 66.00 39.50
2.6 不同的青麸杨混栽林与发病的关系
调查表明:不同的青麸杨混栽林都有膏药病
发生 ,但以青麸杨与香椿混栽林膏药病发病率和
病情指数最高 ,青麸杨茶树混栽林膏药病发生较
轻。见表 4。
表 4 不同的青麸杨林类型与发病的关系
青麸杨林类型 调查株数 发病率(%)病感指数
青麸杨林 30 80.00 47.50
青麸杨茶树混栽林 30 36.67 17.50
青麸杨香椿混栽林 30 86.67 60.83
青麸杨甘薯混栽林 30 83.33 54.17
2.7 发病与地形条件的关系
通风不良 ,生境阴湿的条件下 ,膏药病发生较
重 ,而在通风透光条件好的倍林 ,发病率较低 ,山
梁地段的倍林 ,环境干燥 ,发病率仅为最低 ,而在
山洼潮湿地段的倍林发病率高 。见表 5。
表 5 发病与地形条件的关系
地形条件 调查株数 发病率 病情指数
山梁地段青麸杨林 40 22.50 11.25
阳坡地青麸杨林 40 27.50 16.88
荫坡地青麸杨林 40 67.50 44.38
低洼潮湿地段 40 82.50 58.13
2.8 防治效果
试验表明 ,几种参试药剂都有一定的防治效
果 ,以桐油原液涂抹病斑防治效果最佳 ,菊酯类农
药加柴油涂抹病斑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尤以 5%
氯氰菊酯乳油加柴油防效较高 。泥浆涂抹病斑也
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且经济简便。见表 6。
表 6 不同药剂的防治效果
药剂名称 病斑数(个)
20d防治效果 50d 防治效果
病斑平均
增长率(%)
平均
防效(%)
病斑平均
增长率(%)
平均
防效(%)
2.5%溴氰菊酯乳剂+柴油 30 0.72 97.55 0.87 97.50
20%杀灭菊酯乳油+柴油 30 1.78 93.94 1.72 95.07
5%氯氰菊酯乳油+柴油 30 0.63 97.86 0.46 98.68
桐油原液 30 0.61 97.92 0.44 98.74
泥浆 30 3.46 88.23 4.65 86.67
波美 4 度石硫合剂 30 4.27 85.47 5.21 85.05
等量式波尔多液 30 6.26 78.70 7.35 78.92
石灰乳 30 7.22 75.43 8.74 74.93
CK 30 29.39 34.86
(下转第 78页)
·69·段均团:青麸杨膏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2)规定间歇停料和补喂砂砾日期 。从 7周
龄起 ,实行喂料两天 ,停料 1 d 。3 d一个小循环 ,
两个小循环(即第二个小循环的头一天)补喂砂砾
一次 ,全程不得改动 。
(3)数量质量控制 。根据肉种鸡各发育时期
对营养水平的不同要求 ,按日自由采食的 70%掌
握总供给 ,在采食日给鸡群平均饲喂 。饲料干喂
粒度不易过细(颗粒饲料最佳),以免粒尘呛鸡引
起呼吸系统疾病 。补饲砂砾在第二个小循环的头
一天进行 ,每隔 6 d一次 ,该日待鸡上午采食饲料
完毕后投喂 。砂砾每次按鸡平均由开始 5 g 逐渐
增加到期末 25 g 。粒度由 40 目逐渐增加到 10
目 ,砂砾要洁净晾干消毒 。
(4)限制饲量和补喂砂砾的操作原则 。在饲
料投喂日 ,先开灯观察鸡群 ,检出病残鸡 ,计算并
称准投喂总量 ,平均迅速投喂完毕后再用手匀料
二次 ,以保证鸡只能同时开料均衡吃量 ,避免鸡争
料伤残 、采食不均 。最后将鸡无法采食的料投拨
到近处 ,使鸡能够定量 ,少吃陈料。待鸡将料吃完
后 ,再检查饮水系统 ,保证鸡有自由干净的饮水 ,
同时应保证鸡舍干燥 、空气清新。
在补喂砂砾日 ,检查料槽饲料已吃尽 ,大量鸡
开始饮水后 ,就可补喂砂砾。砂砾开始投放量要
少 ,注意投放均匀 ,保证鸡都能合理采食 ,严防部
分鸡暴食引起消化道擦伤 ,而另一部分鸡采食不
够没收到补饲效果。
(5)停饲日和补砂后的注意事项
在停饲日 ,除要保证鸡舍的光照 、温度 、空气
外 ,特别要注意鸡舍安静和供水 ,尤其是绝对保证
自由饮水 。在补饲砂砾后一天 ,即第二个小循环
的第二天 ,要注意鸡群观察 ,及时发现检出暴食砂
砾受伤鸡只予以调理 。
5 效果观察
通过 17周的饲养实践 、观察 ,肉种鸡青年鸡
阶段采用限制饲量和补喂砂砾技术 ,能取得较为
理想的效果 ,有利实现培育目标。
(1)青年鸡阶段的生长发育水平好 。从 7周
龄到 23 周龄总成活率达 98%(含疾病 、伤残等
项)。发育整齐度达 88%(在标准体重的±10%
范围内)。首枚见蛋 163 d ,开产日龄 181 d。
(2)成年鸡阶段的生产性能高。难产率约
1.6%,开产早 ,产蛋高峰期持续长 ,开产后 20 d
进入高峰期 ,80%产蛋率持续 11 周 ,种蛋畸形率
在 3%以内 ,只有个别产蛋疲劳现象。公鸡采精
量平均0.2 m l ,种蛋受精率达 95%,孵化率 85%,
种鸡 20周龄后强制换羽 ,产蛋率最高仍达 66%。
(3)饲养成本适中 。间歇停料饲喂法和定期
补喂砂砾法操作简便 ,不需配制特殊饲料 ,提供肉
种鸡青年鸡阶段全价料即可 ,只需掌握好饲喂量 ,
按时饲喂 ,常规管理 ,不须增加过多的饲养成本 ,
就能达到预期效果。
6 结论
肉种鸡青年鸡阶段限制饲量与补喂砂砾技术
配合应用 ,方法实用 ,操作简便 ,成本低廉 ,能有效
控制协调肉种鸡的发育速度 ,提高生长整齐度 ,增
加供种储备 ,延长种用期限 ,适合笼养肉种鸡的培
育条件。它的应用推广 ,是提高肉种鸡生产水平
的好措施 。且要不断地强化服务手段 ,提高服务
质量 ,搞好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和服务工作 ,为县
域经济的腾飞做出更大贡献。
(上接第 69页)
3 讨论
鉴于肚倍蚜每年春季从苔藓向青麸杨转移 ,
并在青麸杨叶片上形成虫瘿 ,为确保肚倍蚜安全 ,
在药剂选择上避免使用内吸性杀虫剂和残效期过
长的触杀性杀虫剂 。为避免对倍蚜的杀伤 ,可在
秋季涂药防治。在防治时如果能用竹板等刮除病
斑 ,再用药剂涂抹 ,防治效果更佳。也可通过改善
青麸杨栽植条件 ,降低林间湿度 ,增强通风透光条
件 ,抑制膏药病的发生 。应尽可能避免青麸杨与
香椿 、桑树等混栽 ,以防止膏药病的交叉感染 。
参 考 文 献:
[ 1]  段均团.秦巴山区青麸杨病虫害调查初报[ J] .森林
病虫通讯 1995 ,(2):34 .
[ 2]  孙倩 , 束庆龙 , 刘洪剑 , 等.影响板栗膏药病发生因
素的研究.经济林研究 , 2006 , 24(1):1-4.
[ 3]  房丽君 , 王鸣.灰倍子膏药病调查初报 [ J] .陕西
林业科技 , 1991 , (3):41-43.
[ 4]  刘玉兰 , 束庆龙 , 等.板栗膏药病无公害防治技术
[ J] .经济林研究 , 2006 , 24(2):51-54.
[ 5]  中国林业科学院[ M] .中国森林病害 , 1984.
[ 6]  陈志华.柑橘膏药病的发生与防治[ J] .中国南方果
树 , 2003 , 32(3):28.
·78· 陕 西 农 业 科 学 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