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苘麻诱集棉铃虫的优化研究



全 文 :苘麻诱集棉铃虫的优化研究
蒋成国 (上海市金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上海 201599)
摘要 [目的]优化苘麻诱集带设置,总结苘麻诱集棉铃虫的高效方法。[方法]在北疆的石河子垦区棉田边缘设置苘麻诱集带,研究苘
麻的田间布置、生长发育不同时期特点与诱集棉铃虫效果的关系。[结果]植株越高诱集效果越好,其百株苘麻落卵量大小为:40 cm以
上 >31 ~40 cm >21 ~30 cm >11 ~20 cm >10 cm以下。在棉铃虫产卵不同时期,翠绿色苘麻植株诱集效果都明显好于深绿色植株。苘
麻叶老化后棉铃虫产卵更偏向嫩果实。不同行宽的诱集带百株苘麻诱集的产卵量大小为:3行 > 5行 > 1行,总诱集量大小为:5行 > 3
行 >1行,诱集带越宽诱集量越大,但就其诱集带的利用效率来看以 3行宽最佳。苘麻把诱集棉铃虫效果较差,表明苘麻是利用棉铃虫
的视觉定向行为进行诱集棉铃虫产卵的。[结论]生产中可利用苘麻诱集棉铃虫产卵,结合化学防治来达到防治效果。
关键词 诱集带;生物防治;棉铃虫;苘麻
中图分类号 S435. 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6611(2015)28 -081 -03
Optimized Study of Abutilon theophrasti Trapping Helicoverpa armigera in Cotton Field
JIANG Cheng-guo (Jinshan Distric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Shanghai 201599)
Abstract [Objective]The airn was to optimize the setting of A. theophrasti trapping band and summarize effective method of trapping cotton
bollworms of abutilon. [Method]Some rapping bands of A. theophrasti were set up on the edge of cotton fields in Shihezi of northern Xinjiang,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layout in the field,characteristics of A. theophrasti in different stage and the effect of trapping cotton bollworms
were studied. [Result]The higher the plants were,the better the trapping effects were,and the number of accumulated eggs drop more than
40 cm > 31 - 40 cm > 21 - 30 cm > 11 - 20 cm > less than 10 cm per 100 plant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cotton bollworms laying,the attracting
effects of emerald plant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dark green. After ageing of the abutilon leaves,cotton bollworms were more like tender
fruit to egg. the accumulated eggs of 100 abutilon were 3 lines > 5 lines > 1 line for different wide trapping band,in total,the trapping a-
mount was 5 lines > 3 lines > 1 line. The wider the trapping band was,the higher the trapping amount was,but the 3 lines was the best width
in using the trapping band. The abutilon bundle had poor trapping effect on cotton bollworms,and it showed that abutilon trapping cotton boll-
worms oviposition by using visual orientation behavior of H. armigera. [Conclusion]A. theophrasti could be used to trap H. armigera in pro-
duction,combining with chemical control.
Key words Trapping band;Biological control;Helicoverpa armigera;Abutilon theophrasti
作者简介 蒋成国(1977 - ) ,男,安徽霍邱人,农艺师,硕士,从事作物
栽培研究。
收稿日期 2015-08-07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属鳞翅目夜蛾科,
是一种杂食性的世界性害虫,也是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它
繁殖力强,危害性大,并对农药产生较强的抗药性。随着生
态农业的发展,如何利用有效的生物防治措施防治棉铃虫的
危害,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是棉花种植的关键。目前利用植
物做诱集陷阱进行病虫害防治是国内外植保研究的热点。
美国和澳大利亚以万寿菊、马铃薯、南瓜、甘兰、油菜等作为
陷阱植物,进行边界[1]、顺序[2]、搭配[3]、引诱排斥[4]等种植
方式研究,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取得较好效果。而对棉铃虫防
治,玉米作为陷阱植物[5]受诱集有效期短的限制,筛选出诱
集棉铃虫的最佳陷阱植物是其防治的关键。
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也是一种经济植物,不
仅生长周期与棉花相近,且适应性强、易管理,林克剑等[6]利
用其诱集 B型烟粉虱获得很好效果。近几年调查发现苘麻
植株是一种理想的诱集棉铃虫植物[7 -11],然而也只限于对苘
麻植株上的产卵量进行简单调查,尚未对其诱集原因和方法
深入研究。因此,剖析苘麻诱集棉铃虫机理,找出高效诱集
方法,合理有效利用苘麻对棉铃虫进行防治是开发应用的前
提。鉴于此,笔者通过种植苘麻诱集带和利用其生长发育期
特点对棉铃虫的诱集效率研究,优化了苘麻诱集带设置,旨
在为棉铃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择在新疆石河子垦区的 143 团
场,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
热量丰富,有利于棉花生长,是优质棉产区。试验地有 2 块,
一块地诱集带旁有钻天杨(Populus nigra L. var. italica)防护
林,防护林高 20 m左右,另一块地无防护林,两块棉田相距
300 m,两块地的其他环境一致。
1. 2 试验设计 棉花和苘麻诱集带同时机械播种。苘麻播
种 5行,行距为 25 cm,诱集带与棉墒方向一致,距棉墒 30
cm。有防护林的诱集带长为 250 m,无防护林的诱集带长为
600 m,且都设在棉田的南边,呈东西走向。棉花品种是“科
阳 1号”,行间距为 25 cm ×40 cm。6月 3日对诱集带的行宽
进行设置,行宽分别为 1、3 和 5 行,每个行宽处理的诱集带
长为 10 m。行宽采取随机设置,同时保证同一行宽不是连续
分布,但相邻两个处理是相连的。有防护林的每个行宽处理
6个重复,无防护林的每个行宽处理 16个重复,试验共 66个
诱集带。所有试验都以棉花植株上的落卵量为参照。
1. 3 试验方法
1. 3. 1 苘麻植株颜色对诱集效果的影响。棉铃虫暴发第 2
代苘麻长势差异大,植株分化为深绿色和翠绿色 2 种颜色,
其翠绿色的苘麻植株长势好,且 2种颜色苘麻比例接近 1∶ 1。
从 6月 18日到 28日每隔一天调查苘麻植株上的落卵量,以
有防护林和无防护林作为试验的 2个处理,每个大处理下再
以 3种行宽作为 3个处理,共 6 个试验处理,4 次重复,共调
查 24个样带。每样带内采用“Z”型方式随机选点,每点选其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15,43(28) :81 - 83,127 责任编辑 乔利利 责任校对 况玲玲
DOI:10.13989/j.cnki.0517-6611.2015.28.034
他标准相同的 2 种颜色苘麻各 1 株,每样带选 5 个点,每次
每种颜色的植株各调查 120株。
1. 3. 2 诱集带行宽对诱集效果的影响。从 6 月 7 日到 8 月
9日对不同行宽处理的诱集带进行落卵量调查,每 7 d调查
一次,采用“Z”型方式在样带内随机选点,每点调查 1 株,每
样带内调查 10株,每次有防护林的调查 180 株,无防护林的
调查 480株。
1. 3. 3 苘麻株高对诱集效果的影响。把植株分为≤10 cm、
11 ~20 cm、21 ~30 cm、31 ~ 40 cm和 > 40 cm 5 个高度等级,
每个等级植株数的比例接近 1∶ 1∶ 2∶ 2∶ 1,试验设置同“1. 2”。
从 6月 18日到 28日每隔一天调查苘麻植株上的落卵量,样
带内采用“Z”型方式随机选点,每点选其他标准一致的每个
高度等级的苘麻各 1 株,每样带选 5 个点,每次每个高度等
级调查 120株。
1. 3. 4 苘麻做成把状诱集成虫试验。第 2 代棉铃虫发生期
将 15棵苘麻捆成一把,把长为 0. 5 m左右。苘麻把做 40个,
其中 20把喷洒 1∶ 1 000 的草酸溶液进行处理,另外 20 把未
用草酸溶液处理,同时制备 20 个大小相同的草酸处理的杨
枝把为对照。第 2代棉铃虫高峰期的 6 月 19 日摆放在棉田
中,将无处理的苘麻把、处理的苘麻把和杨枝把分 3 行间隔
摆放,把间距为 15 m。每个处理的 5把放在一组,共 4组,选
择棉铃虫较严重的一块棉田,其面积为 40 hm2 以上,分别把
4个试验组放在面积为 60 m × 90 m 4 个田拐的长方形棉田
中。从 6月 20起在天微亮时连续 7 d捕诱集把上的棉铃虫
成虫。
1. 3. 5 苘麻叶和果实诱集棉铃虫产卵效果的研究。于第 3
代棉铃虫产卵高峰期,7月 26日调查苘麻植株叶和果实上的
卵量,调查方法和试验设置同“1. 3. 2”。
1. 3. 6 试验对照的调查。从 6 月 7 日到 8 月 9 日每隔 7 d
调查棉花植株上的落卵量,调查棉田为试验地和旁边 2块棉
田,共 4块,每块棉田调查 25株棉花。在每块棉田随机选 25
个点,每点调查 1株棉花。共调查 100株。
1. 3. 7 数据处理。使用 SPSS11. 5 软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
析,方差分析过程中用 LSD和 S-N-K 2种比较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 1 棉花植株上的落卵量 不同时期棉花植株上的落卵量
差异大,6月 7日、6月 14日、6月 21日、6月 28日、7月 5日、
7月 12日、7月 19日、7月 26日、8月 2日和 8月 9日每百株
棉花上的落卵量分别为 0、0、1、0、0、0、0、7、0和 2粒。从棉花
植株上的落卵量看,只有在棉铃虫产卵高峰期棉花植株上的
落卵才普遍存在,非高峰期落卵量少,棉花植株上很难查到
棉铃虫的卵。
2. 2 不同颜色苘麻植株上的落卵量 由图 1 可知,翠绿色
植株诱集的卵量大于深绿色植株,并且差异明显。方差分析
表明,不同试验处理间差异都不显著(P >0. 05)。整体上看,
随着落卵量的增加,诱集的卵量差异越大,说明翠绿色苘麻
植株诱集棉铃虫在其上产卵的效果明显好于深绿色植株,并
具有稳定性。
图 1 2种颜色的苘麻植株诱集棉铃虫产卵的效果
2. 3 不同行宽诱集带诱集棉铃虫产卵的效果 有防护林和
无防护林的试验地不同行宽诱集效果(图 2 和图 3)都表明:
百株苘麻的落卵量是 3 行 > 5 行 > 1 行,由于 5 行的苘麻植
株相对较多,从总的诱集量来看是 5行 > 3行 >1行。同时,
防护林对不同行宽诱集带的诱集产卵量无影响,但对棉铃虫
发生的每代前期诱集效果有影响,可推迟在其上的产卵。从
7月 26日的结果看,当棉铃虫产卵量大时,行宽对其诱集效
果无明显影响。从 7月 26日和 8月 9日的方差分析表明,诱
集带越窄,试验处理间差异越显著(1行,P < 0. 000 1;3 行,P
<0. 05;5行,P =0. 753) ,说明诱集带越宽,诱集效果越稳定。
注:柱上不同字母表示不同处理间在 0. 05 水平差异显著(LSD法
测验)。
图 2 无防护林的不同宽度诱集带诱集效果
注:柱上不同字母表示不同处理间在 0. 05 水平差异显著(LSD法
测验)。
图 3 有防护林的不同宽度诱集带诱集效果
2. 4 不同株高苘麻植株上的落卵量 不同株高的苘麻上棉
铃虫产卵量(图 4)的顺序是:40 cm以上 > 31 ~ 40 cm > 21 ~
28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年
30 cm >11 ~20 cm > 10 cm以下,植株越高,诱集效果越好,
且 40 cm以上的植株诱集效果明显好于其他 4 个高度等级。
同一高度等级的方差分析,试验组间差异均不显著(除株高
为 21 ~30 cm的 6月 28 日诱集结果外,P < 0. 05) ,S-N-K 的
结果也把 >40 cm的植株另归一组。说明苘麻的株高对诱集
棉铃虫产卵起决定性作用,且在落卵量不同的情况下诱集效
果稳定。
注:柱上不同字母表示不同处理间在 0. 05 水平差异显著(LSD法
测验)。
图 4 不同株高苘麻诱集棉铃虫产卵的效果
2. 5 苘麻把对棉铃虫成虫的诱集效果 从其诱捕到成虫
结果来看(表 1) ,草酸处理的苘麻把优于没有处理的苘麻
把,作为对照的杨枝把明显好于苘麻把,苘麻把前期诱集好
于后期。从试验结果看苘麻自身散发的气味对棉铃虫没有
诱集作用。
表 1 苘麻把对棉铃虫的诱集效果 个
调查日期
诱集把类型
草酸处理
苘麻把
无处理
苘麻把
草酸处理
杨枝把
06-20 3 0 4
06-21 1 0 7
06-22 0 0 11
06-23 0 0 5
06-24 0 0 2
06-25 0 0 1
06-26 0 0 2
2. 6 苘麻的器官在诱集棉铃虫产卵中的作用 从图 5 可
知,1行宽的诱集带苘麻叶上落卵多于果实,3 行的叶和果实
落卵量差异小,5行的苘麻果实上卵量远大于叶。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苘麻叶在不同行宽的诱集带间差异极显著(P <
0. 001) ,而果实差异不显著(P = 0. 818)。说明诱集带越宽,
果实诱集棉铃虫产卵优势越明显。
3 讨论
昆虫对寄主植物定向行为是植物与昆虫相互依存关系
中最重要的行为之一[12]。寄主植物的株高、颜色和种群的
面积大小是昆虫产生定向行为的基础。植株颜色在诱集昆
虫中起到关键作用,如颜色是蝴蝶寻找花蜜的重要标
准[13 -15],因此,利用颜色差异诱捕害虫效果具有可行性,如
绿色诱捕器比褐色或红色诱捕器诱蛾数量大[16]。该研究表
明,翠绿色苘麻植株诱集棉铃虫产卵量要明显好于深绿色植
图 5 苘麻叶和果实诱集效果的比较
株,进一步验证了在诱集棉铃虫过程中颜色的重要性。作为
诱集植物的株高和种群的集群效应也不可忽视,研究发现诱
捕器的方向[17]、高于作物的高度[18]、诱捕器大小[19]等对诱
集效果也有影响。棉铃虫作为典型的夜行性昆虫,利用其视
觉定向是进行夜间活动的必要手段。而该研究发现植株越
高诱集效果越好,诱集带越宽诱集量越大,表明诱棉铃虫是
利用视觉定向行为来寻觅寄主苘麻的。
植食性昆虫在寄主寻找阶段通过分布于触角、下颖须、
附节和产卵器等部位的嗅觉感受器对寄主植物特异性的信
息化合物进行识别,寄主植物自身散发的挥发性物质也是诱
集的关键。然而 Kennedy等[20 -21]研究表明,粉虱、蚜虫等对
植物的远距离定向主要通过视觉,而非通过嗅觉来决定。苘
麻把试验结果表明,苘麻不能利用自身散发的气味对棉铃虫
有诱集作用,说明棉铃虫寻找寄主苘麻过程中苘麻的挥发性
物质不是诱集的关键。防护林只是对诱集带在棉铃虫每一代
初期的诱集效果有影响,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食源是植食性动物选择繁殖场所的标准之一,苘麻嫩叶
是棉铃虫对苘麻器官产卵位点的首选,当叶老化时幼嫩果实
又是选择的主要目标。同时从其观察结果来看,棉铃虫产卵
选择苘麻嫩叶远多于棉花嫩叶,当棉花和苘麻的叶老化时,棉
铃虫产卵又转移到苘麻嫩果实、棉花的花和棉铃的萼片部位
上。从棉铃虫对产卵位点的选择来看,其产卵位点总是选择在
幼虫容易取食的部位,食源的好坏决定棉铃虫选择产卵位点。
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22 -24],
而张润志等[25]利用棉田边缘苜蓿带控制棉蚜的危害取得很
好效果,说明利用种植诱集带防治棉田害虫可行性强。通过
近 2年的调查发现,只有棉铃虫数量大时棉田的单株苘麻才
具有诱集优势。利用田边种植诱集带在整个棉铃虫生活周期
都具有诱集优势,可以应用棉铃虫在苘麻上的产卵规律提前、
集中对棉铃虫进行防治,减少棉铃虫给棉花种植带来的损失。
该研究结果在生产过程中操作性强,依据行宽对棉铃虫
诱集效果的影响在棉田周围设置 3 行宽苘麻诱集带即可。
再应用植株越高诱集效果越明显,结合棉铃虫前 2代是控制
后几代暴发数量和危害性的关键,可在棉花播种前进行苘麻
诱集带播种,使其在棉铃虫暴发的第 1代就有很好的诱集效
果,能够更好地遏制棉铃虫暴发造成的危害。苘麻植株颜色
由长势决定,棉铃虫产卵高峰期对苘麻进行水肥调节,使诱
(下转第 127页)
3843卷 28期 蒋成国 苘麻诱集棉铃虫的优化研究
年来大连市黄鮟鱇产量的统计数据,设采样量为黄鮟鱇年产
量的 1 /10 000,运用体长股分析法通过 FISATⅡ软件可估算大
连海域黄鮟鱇的资源数量约为 1 308. 4 万尾,黄鮟鱇的资源
量约为 8 126. 7 t。
3 讨论
鱼类体长和体重是衡量鱼类生长的重要指标。大连海
域黄鮟鱇体长为 90 ~491 mm,平均体长为 220. 5 mm,体重为
20 ~3 097 g,平均体重为 540. 3 g。大连海域黄鮟鱇生物学资
料甚少,难以纵向比较研究其生长变化情况。与东海北部和
黄海南部的黄鮟鱇群体相比,鱼体规格整体偏小[4]。这可能
与取样时间、调查海域等不同有关。
黄鮟鱇资源近年来引起渔业管理部门和渔民的关注。
科学有效管理黄鮟鱇资源尤为重要。合理的开捕规格和总
允许渔获量是实现其可持续利用的基础。①开捕规格的制
定。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不但要保证鱼类个体的生长潜力,
而且也要顾及鱼类世代生物量的变化。从鱼类个体生长潜
能考虑,渔业利用开捕年龄应在拐点年龄之后[9];从鱼类世
代生物量变化的角度考虑,临界年龄才是最佳开捕年龄,此
时鱼类世代的瞬间生物量最大,但大连海域黄鮟鱇可根据渔
业管理部门的实际情况安排捕捞时间,因此为减少因自然死
亡而造成的渔业损失,实际开捕年龄应定在临界年龄之前。
根据计算所得的拐点年龄和临界年龄,确定黄鮟鱇开捕年龄
为 4. 2 ~4. 7 龄比较合适。为便于操作,实践中可按相应的
体长(或体重)来控制,即黄鮟鱇开捕体长(或体重)控制在
419. 2 ~439. 7 mm(或 2 052. 2 ~ 2 369. 5 g)为宜。②捕捞产
量的确定,需要根据现有资源量,综合考虑海域情况后确定。
计算的黄鮟鱇资源生物量为 8 126. 7 t。假设现在资源生物
量为获取最大持续产量 MSY 时生物量(即 1 /2B0) ,即根据
FMSY =M,MSY = FMSYBMSY =0. 5 MK =0. 5 MB0,因此由 MSY =
0. 5 MB0 可得 MSY =1 182 t,即年最大可持续捕捞量,可作为
渔业管理部门渔业资源管理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苏锦祥,李春生.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鲀形目,海蛾鱼目,喉盘鱼目,
鮟鱇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50.
[2]徐开达,贺舟挺,李鹏飞,等.东海北部、黄海南部黄鮟鱇的年龄和生长
[J].渔业科学进展,2010,31(6):10 -14.
[3]张学健,沈伟,李建生,等.黄海南部和东海中北部黄鮟鱇数量分布及
其与环境的关系[J].海洋渔业,2010,32(2):59 -65.
[4]徐开达,贺舟挺,朱文斌,等.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黄鮟鱇的数量分布
及其群体结构特征[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0,25(5):465 -470.
[5]费鸿年,张诗全.水产资源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6]PAULY D. ELEFANI:User’s instructional program listings[M]. Manila:
ICLARM,1980.
[7]PAULY D. Fish population dynamics in tropical waters:A manual for use
with programmable calculators[J]. ICLARM Stud Rev,1984(8):325.
[8]PAULY D. On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natural mortality,growth pa-
rameters and mean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 in 175 fish stocks[J]. J
Cons Int Exp Mer,1980,39(2):175 -192.
[9]尹增强,章守宇,汪振华,等.浙江嵊泗人工鱼礁区小黄鱼生长特征与
资源合理利用的初步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3):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588 -594.
(上接第 83页)
集带达到最大利用效率。综合苘麻株高、植株颜色和诱集带
行宽对诱集效果的影响,运用苘麻诱集带作为诱集棉铃虫产
卵的陷阱,结合化学药品对诱集带上的棉铃虫及其后代进行
灭杀,既保证了棉花品质免受农药污染,又减少棉田的用药
成本,进而实现了有效防治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问题。
参考文献
[1] BOUCHER T J,ASHLEY R,DURGY R. Managing the pepper maggot
(Diptera:Tephritidae)using perimeter trap cropping[J]. J Econ Entomol,
2003,96:420 -432.
[2]HOY C W,VAUGHN T T,EAST D A.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pring trap crops for 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J]. Entomol Exp Appl,
2000,96:193 -204.
[3]MUTHIAH C.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leafminer(Aproaerema modicella)
in groundnut(Arachis hypogaea)[J]. Ind J Agric Sci,2003,73:466 -468.
[4]KHAN Z R,PICKETT J A,WADHAMS L,et al. Habitat management strat-
egies for the control of cereal stemborers and striga in maize in Kenya[J].
Insect Sci Appl,2001,21:375 -380.
[5]向龙成,康发柱.玉米诱集带上二代棉铃虫着卵规律的研究[J].新疆
农业大学学报,1999,22(1):77 -80.
[6]林克剑,吴孔明,张永军,等.利用诱集寄主苘麻防治 B型烟粉虱的研
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7):1379 -1386.
[7]张金华.一种理想的棉铃虫诱集作物:苘麻[J].植保技术与推广,1997,
17(3):43.
[8]王江平,康新丽,时玲莉,等.新疆阿瓦提县棉铃虫寄主植物种类及其
适合度初析[J].植物保护,2003,29(6):34 -36.
[9]陈东.利用苘麻诱集防治棉铃虫初报[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0,20
(5):44.
[10]杨晓红,康建华,黄永红.野生苘麻对棉铃虫的诱集作用及其技术探
讨[J].中国棉花,2007(6):31.
[11]杨晓红,任晖.苘麻诱集棉铃虫效果[J].新疆农垦科技,2008(1):26 -
27.
[12]杜家纬.植物 -昆虫间的化学通讯及其行为控制[J].植物生理学报,
2001(3):193 -200.
[13]GHOULSON D,CORY J S. Flower constancy and learning in foraging
preferences of the green-veined white butterfly Pieris napi[J]. Ecol Ento-
mol,1993,18:315 -320.
[14]WEISS M R. Associative colour learning in a nymphalid butterfly[J].
Ecol Entomol,1995,20:298 -305.
[15]WEISS M R. Innate colour preferences and flexible colour learning in the
pipevine swallowtail[J]. Anim Behav,1997,53:1043 -1052.
[16]崔君荣,伍德明.诱捕器的不同颜色对棉铃虫诱蛾效果[J].中国棉
花,1995,22(2):21 -22.
[17]COLI W M,HOLLINGSWORTH C S,MAIER C T. Traps for monitoring
pear thrips(Thysanoptera:Thripidae)in maple stands and apple orchards
[J]. J Econ Entomol,1992,85:2258 -2262.
[18]GILLESPIE D R,VERNON R S. Trap catch of western flower thrips
(Thysanoptera:Thripidae)as affected by color and height of stick traps in
mature greenhouse cucumber crops[J]. J Econ Entomol,1990,83:971 -
975.
[19]KIRK W D J. Ecologically selective coloured traps[J]. J Ecol Entomol,
1984,9:35 -41.
[20]KENNEDY J S. Hostplant finding by flying aphids[J]. Symp Biol Hung,
1976,16:121 -123.
[21]VAISHAMPAYAN S M. Visual and olfactory responses in orientation to
plants by the greenhouse whitefly 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J]. Ent Exp
& Appl,1975,18:412 -422.
[22]李保平,孟玲.国外棉花害虫综合治理现状和发展趋势[J].新疆农业
科学,1997(5):222 -225.
[23]宋庆平,陈红,陈谦,等.新疆棉田病虫害防治策略与技术展望[J].中
国棉花,2002,29(12):7 -9.
[24]王志贤,贺志强.新疆棉花病虫害的综合防治[J].塔里木农垦大学学
报,2000,12(1):34 -37.
[25]张润志,梁宏斌,田长彦,等.利用棉田边缘苜蓿带防治棉蚜的生物学
机理[J].科学通报,1999,40(20):2175 -2178.
72143 卷 28 期 尹增强等 大连海域黄鮟鱇的生长特征与资源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