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地锦草合剂足浴治疗小儿细菌性痢疾57例疗效观察



全 文 :地锦草合剂足浴治疗小儿细菌性痢疾 57 例疗效观察
郝海英 黄俊敏 陈晓丽 张汉婕 王金刚
(河北省玉田县中医院儿科,河北 玉田 064100)
【关键词】 痢疾,杆菌性;地锦草;浴疗学;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 R725. 164. 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2619(2011)08 -1181 -02
作者简介:郝海英(1973—) ,女,主治医师,学士。从事儿科临床
工作。
2006 - 01—2010 - 08,我们在抗生素及蒙脱石散治疗
基础上,应用地锦草合剂足浴治疗小儿细菌性痢疾 57 例,
并与单纯应用抗生素及蒙脱石散治疗 55 例对照观察,结
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诊断标准 依据《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1],以临床
诊断和大便细菌培养明确诊断为细菌性痢疾。
1. 2 一般资料 全部 112 例均为我院儿科住院患儿,年
龄 2 个月 ~ 8 岁,随机分为 2 组。治疗组 57 例,男 25 例,
女 32 例;发热 39 例,呕吐 17 例,脱水 12 例,肉眼脓血便
48 例,里急后重 8 例,病初惊厥 3 例。对照组 55 例,男 25
例,女 30 例;发热 34 例,呕吐 14 例,脱水 9 例,肉眼脓血
便 45 例,里急后重 5 例,病初惊厥 2 例。2 组一般资料比
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 ,具有可比性。
1. 3 实验室检查 粪常规检查所有病例均白细胞 > 10
个 /高倍视野(HP)或有脓球 + ~ + + +,并伴有不同程
度的红细胞。粪培养:治疗组福氏杆菌 32 例,宋内氏菌
18 例,志贺氏菌 5 例,鲍氏菌 2 例;对照组福氏杆菌 30 例,
宋内氏菌 17 例,志贺氏菌 4 例,鲍氏菌 1 例。2 组菌株分
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 ,具有可比性。
1. 4 治疗方法 2 组患儿均予蒙脱石散[博福 -益普生
(天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00690],< 1 岁,每
日 1 袋;1 ~ 2 岁,每日 1 ~ 2 袋;> 2 岁,每日 2 ~ 3 袋,均分
3 次服用;依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同时发热、呕吐、
脱水者对症处理。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予地锦草合
剂足浴。药物组成:地锦草 20 g,黄芩、葛根、黄连各 15 g,
诃子、肉豆蔻各 12 g。水煎 30 min取汁 500 mL,药液温度
38 ~ 40 ℃,患儿可坐位或立位,每次约 40 min。2 组均治
疗 7 d后统计疗效。
1. 5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粪性状、次数
恢复正常,连续 3 次粪镜检结果正常,粪培养阴性;好转:
腹泻次数减少,粪性状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粪
常规白细胞 < 5 个 /HP,粪培养阴性;未愈:临床症状、体征
无改善,粪常规白细胞数仍 > 10 个 /HP,粪培养仍培养出
痢疾杆菌[2]。
1. 6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4. 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
理,计数资料采用 χ2 验。
2 结 果
2 组疗效比较见表 1。
表 1 2 组疗效比较 例(%)
组 别 n 痊愈 好转 未愈
治疗组 57 56(98. 2)* 1(0. 8) 0
对照组 55 49(89. 1) 6(10. 9) 0
与对照组比较,* P <0. 05
由表 1 可见,2 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细菌性痢疾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多由细菌感染
引起,常于夏秋季流行,好发于婴幼儿,以 2 岁以上儿童居
多,属中医学痢疾范畴。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
足,易感外邪;夏秋之际,湿热内盛,脾胃受困,秽邪疫毒入
侵,毒聚肠中而出现痢疾。治宜清热解毒利湿,涩肠止泻。
地锦草合剂方中地锦草、黄芩、黄连清热利湿,泻火解毒;
葛根升脾胃阳气,解肌透邪,佐诃子、肉豆蔻涩肠止泻。现
代药理研究表明,地锦草、黄芩、黄连均有抗菌作用[3 - 5],
葛根具有止泻、调节免疫作用[6]。地锦草合剂足浴使药物
通过足部皮肤渗透吸收,随经络气血运行而发挥作用。本
治法来源于本地民间治疗小儿腹泻的地锦草单味足浴方,
我们加用清热利湿、涩肠止泻药物足浴治疗小儿细菌性痢
疾,不仅解决了小儿服药困难的问题,同时可缩短病程,减
少抗生素的应用时间,从而减少菌群失调和细菌耐药,而
且用药安全,依从性好,经济有效(我县大部分地区均有野
生地锦草)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 实用儿科学[M]. 7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2003:874 - 879.
[2] 杨绍基,陈红.传染病学[M]. 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72 - 179.
[3] 安惠霞,李治建,古丽娜·达吾提,等. 地锦草的研究进展
[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 :2866 - 2868.
[4] 李彩虹,周克元.黄连活性成分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2010,21(2) :466 - 468.
1811河北中医 2011 年 8 月第 33 卷第 8 期 Hebei J TCM,August 2011,Vol 33,No. 8
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91 例疗效观察
霍清龙
(河北省邢台县会宁镇卫生院中医科,河北 邢台 054007)
【关键词】 腰椎;椎间盘移位;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 R323. 4;R681. 530. 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2619(2011)08 -1182 -02
作者简介:霍清龙(1975—) ,男,主治中医师,学士。从事皮肤病
临床工作。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突出压迫
神经根造成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是骨科常见病之
一,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本病诊断容易,治愈困难,
常发生于青壮年,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有
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1]。2007 - 03—2010 -
05,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46 例,
并与常规西医治疗 45 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全部 91 例均为我院中医科门诊患者,随
机分为 2 组。治疗组 46 例,男 33 例,女 13 例;年龄 22 ~
57 岁;首次发病 39 例,2 次以上发病 7 例;中央型突出 15
例,中央旁型突出 15 例,侧型突出 8 例,外侧型突出 5 例,
最外侧型突出 3 例。对照组 45 例,男 33 例,女 12 例;年
龄 22 ~ 57 岁;首次发病 39 例,2 次以上发病 6 例;中央型
突出 15 例,中央旁型突出 16 例,侧型突出 8 例,外侧型突
出 4 例,最外侧型突出 2 例。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 >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临床
表现主要为: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
喷嚏)时疼痛加重;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
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
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
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
力减弱。经核磁共振(MRI)、计算机体层 X 射线扫描
(CT)等检查可确定诊断。
1. 3 治疗方法
1. 3. 1 治疗组 ①中药治疗。药物组成:独活 15 g,桑寄
生 15 g,续断 15 g,牛膝 15 g,当归 15 g,地龙 12 g,鸡血藤
15 g,伸筋草 16 g,透骨草 16 g,五灵脂 10 g,泽兰 16 g,杜
仲 15 g,炒白芍药 12 g,全蝎 3 g,蜈蚣 2 条,炮穿山甲 8 g。
血瘀证明显加桃仁 10 g、苏木 10 g;寒湿证明显加制附子
6 g、薏苡仁 20 g;湿热证明显加虎杖 15 g、苍术 15 g、车前
草 20 g;肝肾亏虚证明显加熟地黄 15 g、山茱萸 15 g、菟丝
子 15 g、仙茅 15 g。日 1 剂,水煎 2 次取汁300 mL分早晚 2
次服,7 d为 1 个疗程,②西医治疗。甲钴铵片(辽宁京沈
药业发展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41229)0. 5 mg,1 日 3
次口服,或加服美洛昔康片(广东人人康药业有限公司,国
药准字 H20030644)7. 5 mg /d口服,如果需要,剂量可增至
15 mg /d口服,同时嘱患者平卧休息,睡硬板床。
1. 3. 2 对照组 予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同治疗组。
1. 3. 3 疗程及其他 2 组均 7 d为 1 个疗程,治疗 4 个疗
程后观察疗效。治疗期间忌烟酒及辛辣刺激食物。
1. 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
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 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好
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体征无
改善[2]。
2 结 果
2 组疗效比较见表 1。
表 1 2 组疗效比较 例
组 别 n 治愈 好转 未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46 35 9 2 95. 7*
对照组 45 19 13 13 71. 1
与对照组比较,* P <0. 01
由表 1 可见,2 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因腰扭伤或劳累而发病。由
于腰椎的负重量及活动度较大,是全身重力的中点。腰椎
间盘随着年龄的增长,从 20 岁开始逐渐发生退行性变,水
分减少,弹性减弱,受到外伤作用后易脱出,导致压迫神经
根、脊髓马尾等组织,继而引起局部充血水肿、粘连、无菌
性炎症及局部纤维化和钙化。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痹证、痿证等范畴,如《诸病
源候论·腰脚疼痛候》指出“肾气不足,受风邪之所为也
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

[5] 李青连,苏红,池维丹,等.野生黄芩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
抗菌活性筛选[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3) :381 - 388.
[6] 黄伟强,金哲雄,张贵君,等.葛根抗腹泻药效组分实验研究
[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1) :137 - 139.
(收稿日期:2011 - 06 - 15)
2811 河北中医 2011 年 8 月第 33 卷第 8 期 Hebei J TCM,August 2011,Vol 33,No.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