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接近临床剂量的甘遂半夏汤加减甘遂甘草反药组合对腹水大鼠肝肾功能的影响



全 文 :
接近临床剂量的甘遂半夏汤加减甘遂甘草反药组合
对腹水大鼠肝肾功能的影响*
柳海艳1 钟赣生1# 刘佳1 王茜2 李怡文1 刘云翔1 高源1 欧丽娜1
柳海艳,女,在读博士生
# 通信作者:钟赣生,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药配伍禁忌本质的研究,E-mail:zhonggansheng@ sohu. com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资助项目(No. 2011CB505300,No. 2011CB505306)
( 1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北京 100029; 2 河北中医学院)
摘要:目的 通过甘遂半夏汤中甘遂甘草反药组合加减应用对癌性腹水模型大鼠肝肾功能的影响,
探讨药效或毒性反应是否与反药组合相关。方法 将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
呋塞米组、甘遂半夏汤全方组、甘遂半夏汤去醋甘遂组、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组,甘遂半夏汤去炙甘
草醋甘遂组,各给药组灌胃给药,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蒸馏水,灌胃体积均为 10 mL /kg。给药 9 d
后,所有大鼠禁食不禁水 12 h,取血,离心检测肝肾功能相关指标。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甘遂半夏
汤全方组血中 AST /ALT降低(P < 0. 01),碱性磷酸酶(ALP)升高(P < 0. 05)、总蛋白(TP)含量升
高(P < 0. 05)、白蛋白(ALB)含量与 A /G比值升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 05 或 P < 0. 01);血中
尿素氮(BUN)的含量降低(P < 0. 05)、肌酐(CRE)的含量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 05)。与
甘遂半夏汤全方组比较,甘遂半夏汤全方去炙甘草组、去醋甘遂组和去草遂组 AST /ALT 比值升高
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 05 或 P < 0. 01),而甘遂半夏汤全方去炙甘草组、去醋甘遂组和去草遂组
血中 ALB含量与 A /G比值均较甘遂半夏汤全方组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 05 或 P < 0. 01)。
结论 甘遂半夏汤全方组和甘遂半夏汤全方去掉其中一味反药或两味反药组在肝肾功能方面均未
显示出明显毒性,且含甘遂甘草反药组合的甘遂半夏汤全方对于保护肝肾功能方面的药效优于全
方去掉其中的一味反药或两味反药,反药组合在全方中有可能有增强药效的作用。
关键词:临床应用剂量;甘遂半夏汤;甘遂甘草反药组合;腹水;肝肾功能;大鼠
中图分类号:R285. 5 doi:10. 3969 / j. issn. 1006-2157. 2014. 01. 008
Influences of antagonism combinations of Gancao (Radix Glycyrrhizae)
and Gansui (Radix Euphordiae Kansui)in modified Gansui Banxia Tang
on hepatic and renal functions in rats with ascites*
LIU Hai-yan1,ZHONG Gan-sheng1#,LIU Jia1,WANG Xi2,LI Yi-wen1,LIU Yun-xiang1,GAO Yuan1,
OU Li-na1
(1 School of Preclinical Medicine,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2 Hebe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whether the efficacy or tocicity being correlated to the antagonism
combinations of Gancao (Radix Glycyrrhizae)and Gansui (Radix Euphordiae Kansui) in modified
Gansui Banxia Tang through observing the influences of the antagonism combinations on hepatic and renal
functions in rats with malignant ascites. Methods Wistar rats were divided,according to weight,into
blank group,model group,furosemide group,whole formula group of Gansui Banxia Tang (whole
formula group),non-Gansui group,non-Gancao group and non-Gansui non-Gancao group. Besides of
33
第 37 卷第 1 期 2014 年 1 月
Vol. 37 No. 1 Jan. 2014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ormal feeding,furosemide group,whole formula group,non-Gansui group,non-Gancao group and non-
Gansui non-Gancao group were intragastrically given corresponding medicinal (10 mL /kg),and blank
group and model group were orally given distilled water (10 mL /kg). After 9 d,all rats were fasted
except of water for 12 h. The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centrifugated for detecting relative indexes
of hepatic and renal functions. Results Compared with model group,AST /ALT decreased (P < 0. 01) ,
ALP increased (P < 0. 05) ,total protein (TP)increased (P < 0. 05) ,ratio of albumin (ALB)to A /G
increased (P < 0. 05 or P < 0. 01) ,blood urea nitrogen (BUN)decreased (P < 0. 05)and creatinine
(CRE)decreased (P < 0. 05)in whole formula group. Compared with whole formula group,AST /ALT
increased (P < 0. 05 or P < 0. 01)and ratio of ALB to A /G decreased (P < 0. 05 or P < 0. 01)in non-
Gansui group,non-Gancao group and non-Gansui non-Gancao group. Conclusion In whole formula
group and the groups without one or two antagonism medicinal,there is no obvious toxicity observed for
hepatic and renal functions,while the medicinal efficacy is higher in whole formula group. Antagonism
combinations may have effect of improving medicinal efficacy.
Key words:dose of clinical application;Gansui Banxia Tang;antagonism combinations of Gancao
(Radix Glycyrrhizae)and Gansui (Radix Euphordiae Kansui) ;ascites;hepatic and renal functions;rats
甘遂半夏汤首载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痰
饮咳嗽》篇“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
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
之。”由此可知张仲景认为甘遂半夏汤具有治疗留
饮的功效,但由于其含有甘遂甘草反药组合,属于
中医所说的“十八反”范畴,因此一些医家认为可
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应该避免反药同用。那么
含甘遂甘草反药组合的甘遂半夏汤在特定的病理
条件下应用是会产生疗效还是会产生毒性需要后
人进一步的探讨,从而挖掘基于临床应用的中药
“十八反”宜忌条件及规律。课题前期已经对含甘
遂甘草反药组合以 1 ∶ 15 配比的高、中、低剂量的
甘遂半夏汤全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低剂量组
有效且未显示出明显毒性,较适合配伍应用[1]。
同时低剂量的醋甘遂用量转化成人的用量为
3. 08 g,《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 年版(简称中
国药典)中规定甘遂的用量为 0. 5 ~ 1. 5 g,甘草用
量转换成人的用量为 18. 7 g,《中国药典》中规定
炙甘草的用量为 2 ~ 10 g,因此低剂量甘遂半夏汤
中甘遂甘草用量均较接近《中国药典》中规定的临
床人的用量范围。那么低剂量组显示出的“效”是
否与甘遂甘草反药组合相关,全方去掉甘遂甘草
反药组合中的一味或两味是否会对药效产生影
响,有待于实验的进一步验证,因此本实验进一步
观察含甘遂甘草反药组合低剂量的甘遂半夏汤及
其去掉其中的一味反药或两味反药对癌性腹水模
型大鼠肝肾功能的影响,探讨“效”是否与反药组
合相关。
1 材料
1. 1 动物
Wistar 大鼠,SPF 级,体重 210 ~ 230 g,雄性。
由斯贝福(北京)实验动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许可
证号:SCXK(京)2011 - 0004。
1. 2 药物
法半夏:由安徽丰原铜陵中药饮片厂提供,批号
100701,为天南星科植物半 夏 Pinellia ternata
(Thunb)Breit 的块茎,经甘草和石灰炮制的炮制品。
白芍:由磐安科信中药材生产力促进中心提供,自行
浸泡、切片、烘干制备实验所需饮片,为毛茛科植物
芍药 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根。醋甘遂:由安徽丰
原铜陵中药饮片厂提供,批号 120301,为大戟科植
物甘遂 Euphorbia kansui T. N. Liou ex T. P. Wang
的干燥块根。炙甘草:由安徽丰原铜陵中药饮片厂
提供,批号 120201,为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
lensis Fisch.干燥根和根茎。以上药物均经北京中医
药大学李伟老师鉴定。呋噻米片:北京优你特药液
有限公司分装,批号 1211089。
1. 3 试剂与仪器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测定试剂盒,批号
208232E;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测定试剂
盒,批号 301222A;碱性磷酸酶(ALP)测定试剂盒,
批号 209143I;肌酐 (CRE)测定试剂盒,批号
303271C;尿素氮(BUN)测定试剂盒,批号 303292B;
总蛋白(TP)测定试剂盒,批号 109291H;白蛋白
(ALB)测定试剂盒,批号 208162G 均购自北京利德
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
43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37 卷
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型号为 TGL - 16A,长沙
平凡仪器仪表有限公司;全自动生化仪(BECKMAN
COULTER,CX4PRO)。
2 方法
2. 1 模型复制
将冻存于 - 70 ℃冰箱中的 walker-256 癌性细
胞于 37 ℃水浴复苏,分为 0. 5、0. 8、1. 0 mL 剂量注
入大鼠体内,长出腹水后再以每只 1 mL的剂量注入
大鼠体内进行 2 次传代,2 次传代的大鼠长出腹水
后,选取淡黄色的腹水进行细胞计数,以 1. 68 ×
109 L -1注入正式实验的大鼠体内,每只注射 1 mL。
2. 2 分组及给药
将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
呋塞米组、甘遂半夏汤全方组、甘遂半夏汤去醋甘遂
组(简称全方去醋甘遂组)、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组
(简称全方去炙甘草组),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醋甘
遂组(简称全方去草遂组),空白组 20 只,甘遂半夏
汤全方组 23 只,其余各组各 22 只。正常喂养,每天
上午除空白组外,模型组灌胃蒸馏水,各给药组的给
药剂量分别为呋塞米组(4. 2 g /kg),甘遂半夏汤全
方组(5. 68 g /kg),全方去醋甘遂组(5. 57 g /kg),全
方去炙甘草组(4. 01 g /kg),全方去草遂组(3. 9 g /
kg)均灌胃给药。
2. 3 药物制备方法
甘遂半夏汤处方:甘遂 0. 11 g(研末),法半夏
0. 9 g,白芍 1. 5 g,炙甘草 1. 67 g,蜂蜜 1. 5 g。
甘遂半夏汤药液的制备:将法半夏、白芍、炙甘
草加 10 倍量水浸泡 1 h,煮沸后小火继续煎煮 1 h,
第 2 次加 8 倍量水煎煮,沸腾后小火继续煎煮 1 h,
将 2 次煎煮的药液合并,加入蜂蜜,放至水浴锅上浓
缩至 1. 14 g /mL,临用时按比例加入醋甘遂粉末,加
入适量水至 0. 568 g /mL。
甘遂半夏汤去醋甘遂药液的制备:同甘遂半夏
汤药液的制备,临用时不加入醋甘遂,加水稀释至
0. 557 g /mL。
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药液的制备:将法半夏、白
芍加 10 倍量水浸泡 1 h,煮沸后小火继续煎煮 1 h,
第 2 次加 8 倍量水煎煮,沸腾后小火继续煎煮 1 h,
将 2 次煎煮的药液合并,加入蜂蜜,放至水浴锅上浓
缩至 0. 78 g /mL,临用时按比例加入适量醋甘遂,加
水稀释至 0. 401 g /mL。
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醋甘遂药液的制备:同甘
遂半夏汤去炙甘草药液的制备,临用时不加入醋甘
遂,加水稀释至 0. 39 g /mL。
2. 4 观察指标
于给药 11 d后,所有大鼠禁食不禁水 12 h,次
日用水合氯醛麻醉,腹主动脉取血,用高速冷冻离心
机 3 000 r /min 离心 10 min,分离血清,用全自动生
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相关指标,AST、ALT、AST /
ALT、ALP、TP、ALB、GLB、A /G 及肾功能相关指标
BUN、CRE。
2. 5 统计方法
采用 SPSS 11. 5 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
值 ±标准差(珋x ± s)表示,同批次多组间比较采用单
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差齐选用 LSD
法,方差不齐选用 Dunnett T3,P < 0. 05 为存在统计
学差异,P < 0. 01 为差异显著。
3 结果
3. 1 甘遂半夏汤加减甘遂甘草反药组合对腹水模
型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3. 1. 1 各组癌性腹水模型大鼠血清中 AST、ALT和
ALP的变化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与其他各给药组血中 AST
含量提高(P <0. 01);模型组、全方去醋甘遂组、全方
去草遂组血中 ALT 含量升高(P < 0. 05),呋塞米组、
甘遂半夏汤全方组、全方去炙甘草组血中 ALT 的含
量显著升高(P < 0. 01);除甘遂半夏汤全方组外,其
余各组 AST /ALT 值显著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 01),ALP含量显著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 01)。与模型组比较,甘遂半夏汤全方组 AST /ALT
值显著降低(P <0. 01)、血中 ALP的含量升高且具有
统计学差异(P < 0. 05)。与甘遂半夏汤全方组比较,
全方去炙甘草组、全方去醋甘遂组、全方去草遂组
AST /ALT值升高(P <0. 01或 P <0. 05),全方去炙甘
草组和全方去醋甘遂组血中 ALP的含量降低且具有
统计学差异(P <0. 05),结果见表 1。
3. 1. 2 各组癌性腹水模型大鼠血清中 TP、ALB、
GLB和 A /G值的变化
与空白组比较,甘遂半夏汤全方组血清中 TP
的含量升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 05),除甘遂
半夏汤全方组外其余各组血中 ALB 的含量及 A /G
比值较空白组显著降低(P < 0. 01)。与模型组比
较,甘遂半夏汤全方组血中 TP 含量、ALB 的含量及
A /G比值升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 01 或 P <
0. 05)。与甘遂半夏汤全方组比较,全方去炙甘草
组、全方去醋甘遂组和全方去草遂组血中 ALB 的含
量及 A /G比值降低(P < 0. 05 或 P < 0. 01)。结果
见表 2。
53第 1 期 柳海艳等 接近临床剂量的甘遂半夏汤加减甘遂甘草反药组合对腹水大鼠肝肾功能的影响
表 1 各组癌性腹水模型大鼠血清中 AST、ALT和 ALP的变化(U/L;珋x ± s)
Table 1 Changes of serum AST,ALT and ALP in rats with malignant ascites(U/L;珋x ± s)
分组 Group 剂量
Dose
(g /kg) n AST n ALT n AST /ALT n ALP
空白组 Blank group 15 122. 67 ± 39. 59 13 62. 23 ± 14. 13 12 1. 77 ± 0. 13 14 343. 00 ± 73. 06
模型组 Model group 11 233. 00 ± 95. 35** 13 124. 31 ± 53. 57* 12 2. 22 ± 0. 29** 13 204. 46 ± 83. 43**
呋塞米组
Furosemide group 4. 20 10 320. 00 ± 97. 72
** 13 161. 77 ± 52. 89** 13 2. 22 ± 0. 24**☆☆ 12 229. 25 ± 81. 10**
甘遂半夏汤全方组
Whole formula group 5. 68 12 296. 58 ± 107. 37
** 11 121. 82 ± 32. 00** 10 1. 95 ± 0. 12## 13 274. 00 ± 84. 68* #
全方去炙甘草组
Non-Gancao group 5. 57 10 270. 50 ± 106. 98
** 15 135. 73 ± 53. 94** 13 2. 23 ± 0. 27**☆☆ 16 206. 06 ± 86. 94**☆
全方去醋甘遂组
Non-Gansui group 4. 01 6 281. 00 ± 114. 59
** 9 168. 78 ± 78. 35* 9 2. 19 ± 0. 22**☆ 10 186. 80 ± 77. 86**☆
全方去草遂组
Non-Gansui non-Gancao
group
3. 90 10 304. 20 ± 81. 53** 12 153. 33 ± 66. 37* 10 2. 22 ± 0. 21**☆☆ 12 235. 75 ± 75. 18**
F 7. 268 5. 681 7. 928 5. 825
P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注:与空白组比较* P < 0. 05 **P < 0. 01;与模型组比较#P < 0. 05 ##P < 0. 01;与甘遂半夏汤全方组比较☆P < 0. 05 ☆☆P < 0. 01。
Note:* P < 0. 05 * P < 0. 01 compared with blank group;#P < 0. 05 ##P < 0. 01 compared with model group;☆P < 0. 05 ☆☆P < 0. 01compared
with whole formula group.
表 2 各组癌性腹水模型大鼠血清中 TP、ALB、GLB和 A/G值的变化(g /L;珋x ± s)
Table 2 Changes of serum TP,ALB,GLB and A/G in rats with malignant ascites (g /L;珋x ± s)
分组 Group 剂量
Dose
(g /kg) n TP n ALB n GLB n A/G
空白组 Blank group 15 54. 92 ± 9. 65 15 22. 66 ± 3. 88 10 22. 49 ± 4. 15 14 1. 01 ± 0. 16
模型组 Model group 12 52. 88 ± 11. 52 14 16. 82 ± 3. 68** 13 23. 63 ± 4. 30 11 0. 68 ± 0. 14**
呋塞米组 Furosemide group 4. 20 13 59. 96 ± 13. 86 12 18. 33 ± 3. 08** 13 22. 61 ± 4. 42 12 0. 79 ± 0. 21**
甘遂半夏汤全方组
Whole formula group 5. 68 16 64. 54 ± 12. 57
* # 14 20. 29 ± 2. 37* ## 15 23. 09 ± 2. 34 15 0. 87 ± 0. 16* ##
全方去炙甘草组
Non-Gancao group 5. 57 17 58. 23 ± 12. 87 16 17. 92 ± 3. 07
**☆ 16 24. 00 ± 4. 20 14 0. 71 ± 0. 11**☆
全方去醋甘遂组
Non-Gansui group 4. 01 11 55. 24 ± 16. 94 11 15. 01 ± 3. 81
**☆☆ 11 24. 00 ± 3. 22 11 0. 71 ± 0. 21**☆☆
全方去草遂组
Non-Gansui non-Gancao 3. 90 15 54. 87 ± 8. 32
☆ 15 17. 95 ± 1. 93**☆ 15 23. 75 ± 4. 47 13 0. 75 ± 0. 10**☆
F 1. 521 8. 115 0. 371 6. 935
P 0. 180 0. 000 0. 896 0. 000
注:与空白组比较* P < 0. 05 **P < 0. 01;与模型组比较#P < 0. 05 ##P < 0. 01;与甘遂半夏汤全方组比较☆P < 0. 05 ☆☆P < 0. 01。
Note:* P < 0. 05 **P < 0. 01 compared with blank group;#P < 0. 05 ##P < 0. 01 compared with model group;☆P < 0. 05 ☆☆P <
0. 01compared with whole formula group.
3. 2 各组腹水模型大鼠肾功能的变化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全方去草遂组、全方去
醋甘遂组血中 BUN 的含量升高(P < 0. 01 或 P <
0. 05),模型组血中 CRE 的含量降低(P < 0. 05)。
与模型组比较,呋塞米组和甘遂半夏汤全方组血中
BUN的含量降低(P < 0. 05),CRE 的含量升高(P <
0. 05)。与甘遂半夏汤全方组比较,全方去草遂组
血中 BUN的含量升高(P < 0. 05)。结果见表 3。
63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37 卷
表 3 各组癌性腹水模型大鼠血清中 BUN和 CRE的变化(珋x ± s)
Table 3 Changes of serum BUN and CRE in rats of all groups (珋x ± s)
分组 Group 剂量
Dose
(g /kg) n BUN(mmol /L) n CRE(μmmol /L)
空白组 Blank group 13 4. 43 ± 0. 92 14 38. 52 ± 10. 03
模型组 Model group 11 5. 51 ± 0. 76** 13 29. 06 ± 7. 55*
呋塞米组 Furosemide group 4. 20 13 4. 67 ± 1. 11# 12 38. 22 ± 14. 94#
甘遂半夏汤全方组 Whole formula group 5. 68 9 4. 63 ± 0. 34# 16 37. 44 ± 8. 76#
全方去炙甘草组 Non-Gancao group 5. 57 14 4. 95 ± 0. 71 15 30. 30 ± 11. 91
全方去醋甘遂组 Non-Gansui group 4. 01 10 5. 13 ± 0. 81* 12 33. 19 ± 15. 57
全方去草遂组 Non-Gansui non-Gancao group 3. 90 12 5. 48 ± 0. 93**☆ 14 37. 02 ± 8. 14
F 2. 969 1. 704
P 0. 012 0. 129
注:与空白组比较* P < 0. 05 ** P < 0. 01;与模型组比较#P < 0. 05 ##P < 0. 01;与甘遂半夏汤全方组比较☆P < 0. 05 ☆☆P < 0. 01。
Note:* P < 0. 05 **P < 0. 01 compared with blank group;#P < 0. 05 ##P < 0. 01 compared with model group;☆P < 0. 05 ☆☆P <
0. 01compared with whole formula group.
4 讨论
本实验的造模采用 Walker-256 癌性细胞致大
鼠腹水模型,动物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死亡,因此实
验中出现了各组数据不一致的情况,但本实验的主
要目的是观察各组药物对已经成模大鼠的毒效关系
是否有差异,因此各组数据不一致不会对本实验的
结果造成影响。
反映肝脏功能的血清酶学相关指标包括 ALT、
AST和 ALP。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显示,ALT 主要
存在于细胞浆内,当肝损伤较轻仅使细胞膜的通透
性增加时,就会导致 ALT 大量释放入血中,此时以
ALT的升高为主,因此说 ALT 是反应肝脏损伤的最
敏感指标,而 AST存在于胞浆和线粒体中以线粒体
中为主,当肝损伤较重,伤及线粒体时则导致血清中
AST 大量升高,此时血清中反应肝功能的酶类以
AST升高为主[2]。而 AST /ALT 值常用来评价肝损
伤的严重的程度。本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各组血清
中 AST的含量均显著升高,而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
组血中 AST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与空白组比较,模
型组和各给药组血清中 ALT 的含量均升高且具有
统计学差异,虽然各给药组血中 ALT 的含量与模型
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但甘遂半夏汤全方组较
其他各给药组有降低的趋势。AST /ALT 比值与空
白组比较,除甘遂半夏汤全方组外其余各组均较空
白组升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而与模型组比较仅甘
遂半夏汤全方组较模型组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
与甘遂半夏汤全方组比较全方去炙甘草组、全方去
醋甘遂组和全方去草遂组 AST /ALT 比值升高且具
有统计学差异,由此说明癌性腹水模型可能会对肝
功能有一定的影响,而各给药组中以甘遂半夏汤全
方组的效果最好,其他各给药组未显示出明显的对
肝功能的保护作用,但与模型组比较未见明显升高。
ALP主要为肝源性和骨源性。肝内出现占位病
变会使血清中 ALP升高[3],但是当肾脏出现严重的
炎症、肾衰,镁缺乏或者肿瘤所致的恶病质等可能会
出现血清中 ALP 的降低。而本实验中与空白组比
较模型组及各给药组血中 ALP 的含量均降低且具
有统计学差异,其原因可能是癌性腹水模型影响到
大鼠的肾功能,也可能是到取材前,大鼠都非常消瘦
可能就是我们说的恶病质导致 ALP 降低。与模型
组比较,各给药组中仅甘遂半夏汤全方组血清中
ALP较模型组升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即向空白组
趋势靠近但又未高于空白组。由此说明甘遂半夏汤
全方组具有升高由于肾脏炎症或恶病质等导致血中
ALP降低的作用,且较其他给药组效果好但其他给
药组虽较甘遂半夏汤全方组降低但与模型组无差
异,说明也未显示出明显毒性。
有研究者认为肝脏是合成白蛋白的唯一场所,
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清白
蛋白下降和球蛋白升高[4]。因此血清中的总蛋白
可以不出现明显的变化同时 A /G 比值降低。血清
白蛋白的一项主要作用就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而当血清中白蛋白下降时,就会使血浆胶体渗透压
降低,进而使血液中的水分随着血管内外渗透压的
不平衡而进入组织间隙,形成水肿或腹水[5]。本实
验中的结果显示,甘遂半夏汤全方组血中总蛋白的
含量较空白组、模型组和全方去草遂组升高且具有
统计学差异,而血中 ALB 含量与 A /G 比值相一致,
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及各给药组均降低且具有
统计学差异,与模型组比较甘遂半夏汤全方组升高
且具有统计学差异,全方去炙甘草组、全方去醋甘遂
组和全方去草遂组均较甘遂半夏汤全方组降低且具
73第 1 期 柳海艳等 接近临床剂量的甘遂半夏汤加减甘遂甘草反药组合对腹水大鼠肝肾功能的影响
有统计学差异,由此说明癌性腹水模型影响到了肝
脏中蛋白的合成功能,而在各给药组中以甘遂半夏
汤全方组的效果最好,其他各给药组与模型组不具
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其他给药组在肝脏蛋白合成方
面未显示出明显的疗效但也未见明显毒性。
尿素氮、肌酐是评价肾功能的指标。引起血中
BUN升高的因素包括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
生理性因素如高蛋白饮食,病理性因素包括大量失
水导致的血液浓缩、肾病晚期、肾功能衰竭、各种原
因导致尿道受阻压等均可引起血中 BUN 升高[6]。
本实验的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全方去醋
甘遂组、全方去草遂组血中 BUN的含量升高且具有
统计学差异,而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呋塞米组和甘
遂半夏汤全方组血中 BUN 的含量降低且具有统计
学差异,由此说明甘遂半夏汤全方组在降低血中
BUN含量的效果优于其他给药组。全方去炙甘草
组、去醋甘遂组和去草遂组虽未显示出明显的降低
血中 BUN的效果但也未较模型组升高即也未显示
出明显毒性。肌酐的来源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外
源性主要为进食肉食有关,内源性主要是肌肉本身
代谢产生,因此肌酐是肌肉的肌酸所产生的代谢废
物,经肾小球滤过,肾小管一般很少吸收,肾小球滤
过功能降低则会导致血肌酐升高。本实验的结果显
示血中 CRE的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降低且
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各组血中 CRE 的含量与空白
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呋
塞米组、甘遂半夏汤全方组血中 CRE 的含量升高且
具有统计学差异,但与空白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由此可以看出模型组血肌酐较空白组明显降低可能
是由于癌性腹水模型大鼠出现恶病质,肌营养不良
有关,而各给药组中以阳性药呋塞米组和甘遂半夏
汤全方组的效果最好。
综上所述,分析含甘遂甘草反药组合的甘遂半
夏汤对于肝肾功能的影响可以看出,含甘遂甘草反
药组合的甘遂半夏汤全方、全方去炙甘草组、全方去
醋甘遂组、全方去草遂组均未显示出明显毒性,且含
甘遂甘草反药组合的甘遂半夏汤全方对于改善肝肾
功能方面的效果优于甘遂半夏汤全方去掉其中一味
反药或两味反药组。
参考文献:
[1]王茜.甘遂半夏汤中甘遂甘草反药组合的配伍宜忌条件
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85.
[2]贺松其,文彬,侯丽颖,等. 保肝宁对肝纤维化大鼠肝
功、血脂及肝组织瘦素表达水平的影响[J]. 中医药学
报,2007,35(6):11 - 14.
[3]权启镇,孙自勤,王新军.新肝脏病学[M].济南:山东科
学技术出版社,2003:936.
[4]张占卿,陆伟,崔晨蓉,等. 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对乙型
肝炎相关肝硬化的诊断意义[J]. 实用医学杂志,2009,
25(3):374 - 376.
[5]张茂平,张琼,罗永兵.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
征水肿期疗效观察[J]. 辽宁中医杂志,2009,36(4):
593 - 594.
[6]董书清.血清肌酐、尿素氮的检测值及其比值与肾脏损
害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6):136 - 137.
(收稿时期:2013-06-19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
·声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声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为此郑重声明如下:
一、凡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发表的文章,如作者事先未表示异议,则相应地被编入《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免收作者版面费。
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免费向作者提供引文率统计资料。作者可通过所在单位设立的中国学术
期刊文献检索咨询站查询,检索本人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如本单位未设
立文献检索咨询站,作者可直接向清华大学总站(北京清华大学 84 - 48 信箱,邮编:100084)查询。
三、《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所付稿酬已包含刊物内容入编光盘版的报酬;对于入编《中国学术期
刊(光盘版)》的文章,该刊编辑部不再致酬。
四、凡不愿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转载文章的作者,来稿时务请声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
83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37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