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青花椒的分类地位及成分研究现状



全 文 :北方园艺 2010(14):199 ~ 203 ·专题综述 ·
第一作者简介:张华(1984-),女 ,硕士 ,现从事经济林方向研究工
作。 E-mail:cldzhvcdg@163.com。
通讯作者:叶萌(1956-),女,博士,教授,现主要从事经济林研究工
作。 E-mail:yemeng5581@yahoo.com.cn。
基金项目:四川省林业厅资助项目(07-3)。
收稿日期:2010-05-07
青花椒的分类地位及成分研究现状
张  华 , 叶  萌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 ,四川雅安 625014)
  摘 要:以青花椒为研究对象 ,确定其分类地位 ,并对青花椒的栽培学 、主要成分及药理作用
进行综述。对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讨论 ,以期为推动青花椒在我国广大丘陵 、山区的发展提
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青花椒;分类地位;成分;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S 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009(2010)14-0199-05
  花椒为芸香科(Rutaceae)花椒属(Zanthoxy lum)植
物 ,是我国栽培历史悠久 ,分布广泛的香料 、油料 、药用
兼用经济树种[ 1] 。通常所说的花椒是干燥成熟后的果
皮。花椒具有特殊的辛 、麻 、香味 ,可去鱼 、肉的腥膻味 ,
更兼有增进食欲 、开胃之功效;是我国人民生活中重要
的调味品 ,也是中国药典收录的常用中药材[ 2] 。
传统上花椒为大红袍 、大红椒 、小红椒 、白沙椒等优
良品种[ 3] ,果实鲜红色 ,干后呈红色或紫红色。近年来
一种叫做“青花椒”的调味料逐渐进入人们生活中 ,由于
其特殊的清香麻郁风味 ,制作的菜品风味独特 ,形成了
独特的“青花椒菜品”系列;受到消费者青睐。近 10年
来 ,在四川盆地 、盆周山地 、重庆江津地区广泛发展 ,成
为花椒中的一支奇葩。
在20世纪90年代 ,青花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
成分和药用机理方面;21世纪以来 ,逐渐向挥发性物质
的提取加工利用方面发展。通过对青花椒产区的调查
和文献资料的阅读 ,确定青花椒分类地位;综述其在栽
培、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上的研究现状 ,对存在问题及
发展前景进行讨论 ,以期为推动青花椒在我国广大丘
陵、山区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1 青花椒的分类地位及形态特征
1.1 青花椒的分类地位
据调查 ,果实为绿色的花椒调味品在市场上统称为
“青花椒” ;品种主要有“藤椒” 、“九叶青”及“金阳青花
椒”。其共同特征是鲜果碧绿色 、干果灰绿色。
在大量研究青花椒的文献中[ 4-16] ,其拉丁学名为
Z.schini folium Sieb.et Zucc。在《中国植物志》[ 17] 和各
种地方植物志中 ,拉丁学名为 Z.schini folium Sieb.et
Zucc的中文名叫法不一。《中国植物志》 ,青花椒;《辽宁
植物志》[ 18] 和《河北树木志》[ 19] , 山花椒;《山东植物
志》[ 20]和《湖北植物志》[ 21] ,香椒子;《山西植物志》[ 22] ,青
椒子 ,崖椒。在《四川植物志》[ 23]和《云南植物志》[ 24]中尚
未发现有关此物种的相关记载。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对青花椒产地四川金阳县 、峨
眉 、洪雅及重庆江津作了大量调查;采集标本千余份。
经四川农业大学植物分类专家杨光辉教授鉴定 ,其学名
均为竹叶花椒(Z .armatum DC Prodr.)。因其叶片狭长 ,
状如竹叶而得名 ,由于其枝叶披散 、延长状若藤蔓 ,故又
叫“藤椒” ,因其鲜果碧绿、干果灰绿色被称为“青花椒”或
“青椒”。现对重庆 、金阳 、峨嵋等青花椒的主产区进行
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 7-11] 认为 ,目前在市场上作为调味
料使用的商品青花椒主要为竹叶花椒(Z .armatum DC
Prodr.)。近年来 ,有报道竹叶花椒发现 2个变种:重庆
的九叶青(Z.armatum var.novemfolius Hong Ping Deng)[ 25]
和贵州的顶坛花椒(Z .planispinum var.dintanensis Yu-
lin Tu)[ 26] 。
1.2 青花椒的分布与形态特征
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竹叶花椒
(Z.armatum DC Prodr.)和青花椒(Z.schini folium Sieb.
et Zucc)存在很大差异。前两者属于花椒属下的花椒亚
属 ,而后者则属于崖椒亚属。它们在水平分布和垂直分
布上存在一定差异(表 1)。
  就外观而言 ,花椒的骨朵果多单生 ,直径 4 ~ 5 mm ,
未成熟鲜红色 ,成熟后红色或紫红色。种籽呈圆形或半
圆形 ,黑色有光泽。青椒多为 2 ~ 3个上部离生的小骨
朵果集生于小果梗上 ,直径 3 ~ 4 mm ,外表皮灰绿色或
暗绿色;种子球形或半球形 ,褐黑色 ,有光泽(表 2)。就
199
·专题综述· 北方园艺 2010(14):199~ 203
  表 1 花椒 、青花椒 、竹叶花椒的分布
种 水平分布 垂直分布
花椒 北起东北南部,南至五岭北坡,东南至江苏,浙江沿海地带,西南至西藏东南部;台湾 、海南及广东不产 见于平原及海拔较高的山地 ,在青海 ,海拔2 500 m的山地也有栽种
竹叶花椒 产山东以南,南珐海南 ,东南至台湾 ,西南至西藏东南部。日本 、朝鲜、越南 、缅甸 、印度、尼泊尔也有 见于低丘陵坡地至海拔 2 200 m山地的多类生境
青花椒 产五岭以北(包括五岭南坡福建、广东、广西三省区的南部)、辽宁以南大多数省区 ,但云南不产 见于平原至海拔 800 m山地疏林或灌木丛中或岩石旁等多类生境
  表 2 花椒 、青花椒 、竹叶花椒的形态特征
种     花椒     竹叶花椒     青花椒
习性 落叶灌木或高大小乔木 常绿或半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落叶小灌木
树势 树冠中等 ,树势中庸 树冠较大,树势强健 树冠较大 ,树势中庸
枝条 斜生 ,嫩枝灰褐色 披散 ,嫩枝红褐色 披散 ,嫩枝暗紫红色
叶 叶轴翼甚狭不明显,小叶5~ 11 ,卵形或椭圆形 ,叶较小
叶轴翼明显 ,小叶3 ~ 9 ,偶见 11;披针形 ,稀卵
形叶较大
叶轴具狭翼 ,小叶 11~ 21 ,宽卵形至披针形,或阔卵状至菱
形,叶很小
花 单性花,花被片一轮;聚伞圆锥花序顶生 ,偶生于侧枝之顶;花期3~ 5月
单性花 ,花被片一轮;聚伞圆锥花序多腋生 ,偶
见侧枝之顶;花期 4~ 5月 单性花,花被片两轮;聚伞圆锥花序顶生;花期6~ 8月

蓇葖果多单生 ,未成熟鲜红色 ,成熟
后红色或紫红色 ,较小 ,成熟期 8 月
中 、下旬
蓇葖果多单生,偶 2~ 3个小蓇葖果集于小果梗
上;未成熟青绿色 ,成熟后暗红色 ,较大 ,成熟期
9月上 、中旬
蓇葖果多单生,多为2 ~ 3 个上部离生小蓇葖果集生于小果
梗上;成熟后褐红色,干后苍绿色或褐黑色;成熟期 9~ 11月
  注:作者观察并参考中国植物志及地方植物志。
感官而言 ,花椒的特点是香气浓 ,味麻辣而持久;而青椒
则是气香 ,味微甜而辛[ 2] 。
2 青花椒的生态学与栽培研究
青花椒[ 27]为阳性树种 ,性喜光照和干燥温凉的气候
环境 ,比较耐旱。在年平均气温 17 ~ 18℃,年降雨量
900 ~ 1 300 mm的地区生长发育良好。但不耐涝 ,长时
间积水会导致椒树死亡;对生长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在低山丘陵地区的二台土以上的中性或酸性紫色土上
均可种植 ,特别有利于土边地角 ,荒山坡地的开发利用。
随着青花椒产业的不断发展 ,许多专家学者对青花
椒的栽培作了大量研究。郭爱民等[ 28-30] 认为采种母树
选择 、种子的采收时间 、采后种子的处理和贮藏方式及
播后管理对种子的发芽率和出苗率有着重要影响。
李远潭等[ 31-33] 认为后期的人工管理(施肥 、整形修
枝及病虫害的防治)直接影响青花椒产量。黄明才[ 34]通
过广泛的调查研究 ,总结了一套对青花椒的病虫害有效
防治的技术;范华培[ 35]对青花椒瘿蚊防治探索出了几种
简单有效的防治方法。
3 青花椒的成分研究
3.1 化学成分研究
青花椒的部位不同 ,所含成分有所不同。江忝益
等[ 36] 从崖椒根有活性的乙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 2个新
化合物:崖椒内酯和己酰氧崖椒内酯。潘竞先等[ 37]从崖
椒茎的石油醚 、二氰甲烷提取物中分离得到 8个化合
物:白鲜碱(Dictamnine)、茵芋碱(Skimmianine)、滨蒿内
酯(Seoparone)、崖椒内醇(Schinifolin)、莨菪亭(Seopole-
tin)、7-羟基 8-甲氧基香豆素(7-hydroxy-8-methoxyeo-
umarin)、N-甲基弗林辛(N-Methylf lindersine)及 β-谷甾
醇(β-sitostrtol)。刘锁兰等[ 4-5] 从青花椒的果皮中分离出
了 5个化合物:香柑内酯(Bergarpten),伞形花内酯(Um-
belliferone),菌芋碱 ,青花椒碱(Schinifo1ine)及一个未知
化合物。青花椒的生物碱含量明显高于花椒 ,香柑内酯
为青花椒果皮所特有 ,含量高。茵芋碱的含量随着成熟
度的提高而增加 ,放置 1 a 后含量明显降低;青椒碱的含
量随着成熟度的提高而降低 ,放置 1 a 后含量无变化。
李航等[ 38]从竹叶花椒的果实中分离出 6种化合物:香柑
内酯 、伞形花内酯 、茵芋碱 、山奈酚 、3 ,5-Diacetyltambu-
lin 、Zanthonitrile。赵锁奇等[ 7]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法确
定了青花椒中青椒碱、茵芋碱及香酐内酯在其果皮中的
含量 ,为进一步的药理实验奠定了基础。
3.2 挥发性成分研究
挥发油是花椒的主要香气成分。青花椒果皮中的
主要挥发性成分为烯烃类 ,如柠檬烯 、桧烯 、松油烯 、月
桂烯 、莰烯等;醇类 ,如芳樟醇 ,4-松油醇 、香叶醇 、α-松油
醇 、橙花椒醇等;醛酮类 ,如香茅醛 、β-侧柏酮 、β-崖柏酮
及酯类 ,如乙酸芳樟酯等。
不同品种之间 ,其挥发油的成分 、含量不同。刘锁
兰等[ 6]比较了花椒(北京)及青椒(辽宁丹东)的挥发油成
分 ,鉴定出的33种化合物中 18种为二者共有 ,青椒挥发
油的主要成分为爱草脑(75.73%),而花椒挥发油的主体
成分为柠檬烯(25.10%)、1 ,8-桉树脑(21.79%)等。莫彬
彬等[ 39]用超临界CO 2萃取九叶青花椒(江津)和大红炮
(韩城)挥发油发现 ,九叶青花椒挥发油得率为 7%,鉴定
出 63个化合物 ,属青香型花椒油;大红袍花椒挥发油得
率为 4%,鉴定出80个化合物 ,属浓香型花椒油;2种花
椒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含量和香气有明显差异。赵志峰
等[ 40]亦发现江津青花椒精油产率远远高于江津红花椒
和成都红花椒。
200
北方园艺 2010(14):199 ~ 203 ·专题综述 ·
同一品种 ,产地不同 ,其挥发油的成分 、含量不同。
熊艳等[ 41]用GC-MS对湖南竹叶花椒的挥发性成分进行
鉴定 ,得到 23个化学成分。已知鉴定成分占总量的
99.592%,其中 enzen , 1-methoxy-4-(2-propeny1)含量最
高 ,占总量的93.912%。在贵州竹叶花椒的挥发性成分
中则发现 32个化合物 ,占挥发油总量的 96.722%[ 42] 。
汉源青花椒[ 9]挥发油中含有86种化合物。其中烃
类含氧有机化合物有9种 ,占被测总量的 46.95%,该类
化合物中有醇类 、醛酮类 、酯类和水合脂肪烯烃 ,醇类物
质占到被测总量的44.21%,芳樟醇含量最高 ,占被测组
分总量的 40.15%。不含氧烃类化合物中 ,柠檬烯 、桧烯
含量最高 ,分别达 18.81%、14.53%。重庆九叶青中
SIDE精油中主要香气成分有烃、醇、酮 、酯等几类物质。
其中烃类有 12种 ,醇有 13种 ,酮 、酸 、酯的种类和数量都
比较少;精油提取率随着成熟度的升高而降低[ 11] 。对青
花椒不同年份 、鲜椒及干椒挥发油成分的研究及放置时
间对香气成分的影响尚未见到相关报道。
3.3 其它成分
青花椒中还含有非常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矿质元素。
孙丙寅等[ 43]对青花椒和红花椒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测
定。结果表明 ,青花椒的主要成分为醇溶抽提物 、不挥
发性乙醚抽提物 、挥发油 、蛋白质及矿质元素钙 、磷 、铁
等。其含量分别为 199.0 、65.2 、56.0 、113.2 、7.01 、2.25 、
190.3 mg/kg ,红花椒中同类物质的含量分别为 252.7 、
99.9、20.0 、86.9、6.54、2.21、165.6 mg/kg 。青花椒中除
醇溶抽提物和不挥发性乙醚抽提物含量低于红花椒外 ,
其它成分的含量均高于红花椒。其中的钙 、磷 、铁等营
养元素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多种
酶的组成成分 ,能够促进机体新陈代谢 ,增强免疫能力 ,
在防病 、治病中起重要作用[ 44] 。
4 青花椒的提取方法与工艺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青花椒产品为干花椒 、花椒油和
鲜花椒。邱青苗等[ 45] 确定了自然条件下晾晒干制优质
青花椒的最优晾晒条件。龚韵[ 10]则制定了鲜花椒(重庆
青川椒)化学成分浸出的最佳制备工艺。
赵志峰等[ 40]对江津青花椒用不同提取法进行精油
提取并比较 ,水蒸汽蒸馏法得率较低 ,为7.43%,但产品
性状较好 ,清澈半透明 ,杂质少 ,工艺相对简单;直接回
流法得率较高 ,达 14.43%,但产品颜色较深 ,色素和有
机溶剂残留相对要多 ,工艺复杂;索氏提取法产率达到
13.30%,溶剂回收率较高 ,但产品中色素和有机溶剂残
留比较多 ,工艺较为复杂。郭文生等[ 46] 则用主客体包结
法选择分离青花椒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
张爱科[ 47]研究发现 ,青花椒的色泽劣变是叶绿素降
解成去镁叶绿素引起;VC 、Fe3+ 、Mg2+和Cu2+对其有护
色作用。曾剑超等[ 48] 对青花椒的保鲜技术进行研究发
现 ,常温下用0.2%柠檬酸 、0.3%VC溶液浸泡45 min ,
90℃烫漂 1 min ,抽真空时间 25 s ,热封时间 3 s ,热封温
度 200℃的条件下真空包装效果最好 ,常温下可保持 8~
10 d不变色 ,在4℃低温下可贮藏1个月不变色。
5 青花椒的药理作用
5.1 医疗作用
竹叶花椒片 ,在 20世纪90年代就应用于临床医学
上。杨军英等[ 49-51] 研究表明竹叶椒有抗炎止痛和抗感
染的作用;并能增强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 ,从而增强自
身抗病能力 ,调动正气驱邪外出 ,使机体的内环境不利
于病原体入侵 ,可有效治疗大肠杆菌所致慢性盆腔炎。
竹叶椒片[ 52]能显著提高小鼠非特异性细胞和 T 细胞免
疫力的作用;还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竹叶椒根和茎的石油醚及二氯甲烷提取物中:L-竹
叶椒脂素 、β-谷甾醇及花椒明碱具有抑制血小板活化因
子(PAF)聚集的活性 ,且活性从强到弱[ 53] 。
佟如新等[ 12-14]对辽宁青花椒与川椒急性毒性药理
作用试验表明 ,川椒的毒性明显地强于青花椒 ,相同剂
量下青花椒的镇痛作用较强。青花椒中的香柑内酯
(XGNZ),能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及 10%
蛋清所致的大鼠足肿胀;有较明显的镇痛作用 ,能显著
抑制醋酸所致小鼠的扭体反应。结果还证明 XGNZ 有
非常显著地抑制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具有较好的
止血作用。Chen Ih-sheng 等[ 55] 也认为青椒中的香豆索
很多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其中香柑内酯和葡
萄内酯的抑制活性最高。CHANG Chin-teng 等[ 54] 对青
花椒根的连续试验表明 ,香豆素和氧化光花椒碱在抗乙
肝病毒 DNA的复制中有显著作用。CAO Li-hua等[ 56]
的研究证实了青花椒提取物能阻止血管炎症的形成 ,与
抑制活性氧 、C-Jun氨基末端激酶、P38蛋白激酶及核转
录因子在人体静脉内皮细胞中的活性紧密相关。
5.2 防虫抑菌作用
青花椒在防虫抑菌上也有很显著的作用。刘顺
等[ 15-16] 的研究表明 ,氯仿为溶剂的青花椒提取物对小菜
蛾具有较高的杀卵和对幼虫的触杀作用;以石油醚为溶
剂的青花椒提取物对幼虫有较高的胃毒作用;但对小菜
蛾的化蛹率 、蛹重及羽化率的影响不显著。而青花椒超
声波石油醚提取物对桃蚜有较高的触杀和忌避活性 ,对
其生长发育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高逢敬[ 8]研究了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青花椒香气
成分对细菌 、酵母茵和霉菌的抑制作用 ,结果表明 ,各种
方法提取的香气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热带假丝酵
母 、产朊假丝酵母、白地霉 、烟曲霉 、黑曲霉都有不同程
度的抑制效果 ,但对大肠杆菌 、绿色木霉无抑制作用。
竹叶椒片[ 52]对大肠杆菌有明显抑菌作用 ,对金黄色葡萄
球菌有微弱抑菌作用 ,对枯草杆菌无抑制作用。
201
·专题综述· 北方园艺 2010(14):199~ 203
6 讨论
对青花椒分类地位的不明确 ,可能导致化学成分的
表述存在物种的不确定性。目前文献中出现的大多是
青花椒(Z.schini folium Sieb.et Zucc),实际调查是竹叶
花椒(Z.armatum DC Prodr.);目前在市场上广泛使用的
也是竹叶花椒。在对物种进行成分分析时 ,对原植物的
鉴定或者品种的明确 ,将对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起到
良好的推广作用。青花椒在遗传方面的研究仅徐洁[ 25] 1
篇文章 ,缺乏系统研究。目前青花椒产品主要有干花
椒、花椒油及保鲜青花椒 ,形式比较单一。青花椒油加
工工艺属于传统方式 ,附加值不高。保鲜花椒市场前景
较好 ,我国采用冻干技术加工的青花椒(特点是保持食
物原本的外观和结构(包括颜色);营养成分和味道不流
失 ,有较长的保存期限)受到了日本等消费者的青睐。
虽然在青花椒的保鲜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48] ,但远
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对保鲜技术的进一步研
究将为农民和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 ,青花椒
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将其作为生态经济两用树
种不仅能保持水土 ,改良土壤 ,还能增加我国边远山区
及丘陵地区农民的经济收入 ,对改变农民的生活现状有
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 1]  胡芳名 ,谭晓峰 ,刘惠民.中国主要经济树种栽培与利用[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683-688.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M] .广
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5.
[ 3]  李建红 ,张水华 ,孔令会.花椒研究进展[ J] .中国调味品, 2009 , 34
(2):28-32.
[ 4]  刘锁兰 ,魏璐雪,王动 ,等.青花椒化学成分的研究[ J] .药学学报 ,
1991 ,26(11):836-840.
[ 5]  刘锁兰 ,魏璐雪.药用花椒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 J] .中草药, 1991, 22
(1):16-18.
[ 6]  刘锁兰 ,魏璐雪.两种药用花椒挥发油的分析[ J] .中国中药杂志 ,
1991 ,16(6):359-360.
[ 7]  赵锁奇 ,杨华,魏璐雪 ,等.青花椒果皮中有效成分的萃取分离[ C] .
第三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 ,2000.
[ 8]  高逢敬,蒲彪.青花椒香气成分的抑菌性研究[ J] .食品与发酵 , 2007
(3):29-31.
[ 9]  贾利蓉 ,赵志峰 ,雷绍荣,等.汉源青花椒挥发油的成分分析[ J] .食品
与机械, 2008, 24(3):105-108.
[ 10] 龚韵.鲜花椒调味油的制备技术[ D] .重庆:西南大学 ,2007.
[ 11] 吴素蕊.花椒香气成分的研究[ D] .重庆:西南农业大学, 2005.
[ 12] 佟如新 ,王普民 ,赵金明,等.辽宁青花椒与川椒急性毒性药理作用
比较研究[ J] .辽宁中医杂志 ,1995 ,22(8):371-373.
[ 13] 佟如新 ,王普民 ,王淑春,等.青花椒中活性成分香柑内酯的止血作
用实验研究[ 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1998, 5(11):14-16.
[ 14] 佟如新 ,王普民 ,张慧颖,等.青花椒活性成分香柑内酯的药理实验
研究[ 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1999, 10(6):30-31.
[ 15] 刘顺 ,何运转,赵媛 ,等.青花椒提取物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 J] .中国
农学通报 ,2007 ,23(9):427-432.
[ 16] 刘顺 ,庞民好,张立辉 ,等.青花椒提取物对桃蚜的生物活性研究[ J] .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30(5):84-88.
[ 17]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 M] .第 43卷第 2
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
[ 18] 陈汉斌,郑亦津 ,李法曾.山东植物志 [ M] .(下卷).山东:青岛出版
社 ,1992.
[ 19]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湖北植物志[ M] .长沙:湖北科学技术
出版社 , 2002.
[ 20] 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山西植物志[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 21] 李书心.辽宁植物志[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8.
[ 22] 孙立远,任宪威.河北树木志[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7.
[ 23] 四川植物志编辑委员会.四川植物志[M] .9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
社 ,1981.
[ 24]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 M] .9卷.北京:科学出版
社 ,1995.
[ 25] 徐洁.九叶青的起源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D] .重庆:西南大学,2007.
[ 26] 屠玉麟,韦昌盛 ,左祖伦 ,等.花椒属一新变种一顶坛花椒及其品种
的分类研究[ J] .贵州科学 , 2001 , 19(1):77-81.
[ 27] 李远潭,吴银明.浅谈青花椒在丘陵地区的发展前景[ J] .内江科技,
2000(2):22-22.
[ 28] 郭爱民,蔡天贵 ,袁建中 ,等.九叶青花椒栽培技术[ J] .西南园艺,
2004 ,32(3):58-60.
[ 29] 卿太明,杨坤.四川省黄红壤区青花椒栽培技术[ J] .四川水利, 2005,
26(2):58-61.
[ 30] 宋琴芝,邓洪平 ,徐洁.提高九叶青发芽率和成活率的试验[ J] .西南
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31(4):153-156.
[ 31] 李远潭,成怡.青花椒冬季栽培技术[ J] .四川农业科技 ,2005(8):27-28.
[ 32] 李正才.无公害藤椒栽培技术要点[ J] .四川农业科技, 2004(9):15-
16.
[ 33] 王贵华.青花椒栽培技术[ J] .内江科技 ,2000(1):22.
[ 34] 黄明才.九叶青花椒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J] .重庆林业科技 ,
2005(1):28-30.
[ 35] 范华培.青花椒瘿蚊防治技术[ J] .植物保护 , 2005 , 31(6):92-93.
[ 36] 江忝益,洪美芳 ,潘竞先 ,等.崖椒根中两个新化合物的 NMR的研究
[ J] .波谱杂志, 1992, 9(4):412-417.
[ 37] 潘竞先,白青 ,姚冰, 等.崖椒茎的化学成分[ J] .植物资源与环境,
1993 ,2(3):26-28.
[ 38] 李航 ,李鹏,朱龙社 ,等.竹叶椒的化学成分研究[ J] .中国药房, 2006,
17(13):1035-1037.
[ 39] 莫彬彬,万固存,刘毅,等.用超临界 CO2 萃取九叶青花椒和大红袍
花椒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及香气比较[ J] .中国调味品, 2009 , 34(3):
102-105.
[ 40] 赵志峰,覃哲 ,雷绍荣.3种花椒精油的提取研究[ J] .食品工业科技,
2007 ,28(12):143-148.
[ 41] 熊艳 ,蒋孟良 ,吴学文.竹叶椒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J] .中药材, 2003,
26(6):410-411.
[ 42] 刘建华,高玉琼 ,霍昕.竹叶椒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J] .贵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 20(1):61-63.
[ 43] 孙丙寅,康克功 ,李利平.青花椒与红花椒主要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
[ J] .陕西农业科学, 2006, 21(3):29-30.
[ 44] 邓振义,樊鸿章 ,李新安 ,等.大红袍花椒营养成分分析[ J] .陕西农业
科学, 2006(2):22-23.
[ 45] 邱青苗,王春叶.仿自然干制的产地青花椒烘干试验与工艺研究[ J] .
西南 农业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 2006, 28(6):941-944.
202
北方园艺 2010(14):203 ~ 207 ·专题综述 ·
[ 46] 郭文生 ,王忠华 ,郭放 ,等.主客体包结法选择分离青花椒挥发油中的
化学成分[ J] .化学学报 ,2007 ,65(23):2731-2737.
[ 47] 张爱科.青花椒的色素及劣变机理的研究[ D] .重庆:西南大学 ,2009.
[ 48] 曾剑超 ,马力.青花椒的保鲜技术[ J]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 26(2):51-54.
[ 49] 杨军英 ,程体娟 ,于颖 ,等.竹叶椒片的镇痛 、抗炎作用[ J] .中医与临
床, 2003 , 19(3):36-37.
[ 50] 孙晓玮 ,程体娟 ,罗慧英,等.竹叶椒片对大肠杆菌所致大鼠慢性盆腔
炎的治疗作用[ 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 2005 ,10(7):804-807.
[ 51] 程体娟 ,田金徵 ,于 颖, 等.竹叶椒片的急性毒性和抗菌作用研究
[ 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3, 19(1):45-46.
[ 52] 兰中芬 ,徐风霞 ,时立仕,等.竹叶椒片剂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及抑菌
作用观察[ J] .兰州医学院学报 ,1989 ,15(1):1-3.
[ 53] 洪美芳.竹叶椒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活性成分[ J] .植物资
源与环境 ,1993 ,2(2):25-27.
[ 54] CHANG Chin-teng ,DONG Shin-lian , Tsai I L , et al.Coumarins and anti-
HBV const ituents from 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J] .Phytochemist ry , 1997,
45:1419-1422.
[ 55] Ih-Sheng Chen, Yuh-Chwen Lin , Ian-Lih Tsai ,et al.Coumarins and anti-
platelet aggregation constituents from 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 J] .Phyto-
chemistry , 1995, 39:1091-1097.
[ 56] CAO Li-hua , Lee Y J ,Kang D G , et al.Ef fect of Zanthoxylum schinifoli-
um on TNF-α-induced vascular inflammation in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
lial cells [ J] .Vascular Pharmacology , 2009, 50:200-207.
Research Status on the Taxonomic and Component of
Green Zanthoxylumbungeanum Maxim
ZHANG Hua , YE Meng
(College of Forestry and Horticulture,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Yaan , Sichuan 625014)
Abstract:Taking the Green 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 as the research object;first determined its taxonomic sta-
tus.The cultivation science ,main compon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green Zanthoxy lumbungeanum Maxim were
summarized.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spect development potential were discussed.Hope to provide theretical guid-
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 in the vast number of hills and mountains.
Keywords: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taxonomic tatus;main components;pharmacological action
第一作者简介:谭英(1986-),女 ,硕士 ,现从事植物繁殖生物学和
系统学研究工作。 E-mail:tanying@mail.kib.ac.cn。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资助项目(KSCX2-
YW-Z-0925);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资助项目
(2008FY110400-2-2)。
收稿日期:2010-05-07
苦苣苔科植物传粉生物学研究进展
谭  英1, 2 , 唐安 军3 , 龙 春林1
(1.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云南昆明 650204;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3.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 400047)
  摘 要:根据苦苣苔科植物的地域分布 ,可将其分为新热带苦苣苔科植物和旧热带苦苣苔科
植物。新热带苦苣苔科植物传粉媒介主要为脊椎动物 ,旧热带苦苣苔科植物的传粉媒介主要为
无脊椎动物。据报道 ,蜂类 、蜂鸟、蝙蝠等可为苦苣苔科植物传粉;不同的传粉媒介选择并适应不
同的传粉特征 ,尤其是花部特征 ,其中蜜腺花蜜含量及其组成与传粉者的行为特征密切相关。而
且 ,有的苦苣苔科植物具有雄蕊先熟或雌蕊先熟 、镜像花柱等特殊现象 ,从而有效地避免自花传
粉。但是 ,在恶劣环境下 ,为了能维持种的生存与发展 ,苦苣苔科的某些植物也会进行自花传粉。
关键词:苦苣苔科;蜂类;蜂鸟;蝙蝠;自花传粉
中图分类号:Q 949.77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009(2010)14-0203-05
  苦苣苔科是一个中等大科 ,全科有 150属 ,3 700余
种 ,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 、非洲 、欧洲南部 、大洋洲、南
美洲至墨西哥的热带至温带地区[ 1] 。Burrt[ 2] 根据幼苗
子叶等大与否将其分为 2个亚科 ,子叶不等大的为苦苣
苔亚科(Cyrtandroideae), 主要分布在旧热带地区(Pal-
eotropic);子叶等大的为大岩桐亚科(Gesnerioideae), 主
要分布在新热带地区(Neotropic), 分布于中国的苦苣苔
科植物均隶属于苦苣苔亚科。
苦苣苔科植物主要生活在石灰岩地区 ,我国很多苦
苣苔科种类为珍稀濒危植物 ,4种一级保护植物 ,如报春
苣苔(Primulina tabacum)、瑶山苣苔(Dayaoshania cotin-
i folia)、单座苣苔(Metabriggsia ovali folia)、辐花苣苔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