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超临界CO_2脱除大红橙油中萜烯类成分的工艺优化



全 文 : 湖南农业科学(HU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6年 8月 
84- -加工贮藏 ·检测分析
 DOI:10.16498/j.cnki.hnnykx.2016.08.025
2016,(8):84-88,92
柑橘精油是常用的一种天然香料,在食品、烟草、
日化、医药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主要成分是萜烯
类、倍半萜烯类以及高级醇类、醛类、酮类、酯类、
酚类等组成的含氧化合物,其中 90%以上是萜烯类
和倍半萜烯类化合物。萜烯类物质对热、光敏感,在
空气中容易被氧化,很容易由于加工贮存不当导致被
氧化,影响精油的品质和应用 [1-2]。因此,降低柑橘
精油中萜烯类物质的含量对稳定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对柑橘精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取
工艺 [3-4]、成分分析 [5]、抑菌保鲜 [6]等方面,对柑橘
精油脱萜纯化的研究较少,主要采用减压蒸馏 [7]和分
子蒸馏 [8]的方法。超临界 CO2萃取技术因选择性强、
安全性好、无溶剂残留等特点,近年广泛应用于油脂 [9]
和功能性成分 [10]以及柑橘精油 [11]等挥发性成分的提
取。国外还有应用于精油成分分离的研究:Mitsuru等 [12]
采用超临界 CO2连续萃取装置半连续操作和连续逆流
操作对佛手柑精油进行脱萜研究;Gironi等 [13]利用超
临界萃取耦合间歇精馏过程研究外回流对柠檬精油中
氧化萜类化合物回收率的影响;Chouchi等 [14]在利用
硅胶对酸橙皮精油进行除杂浓缩的基础上,再用超临
界 CO2萃取其中的萜烯类化合物。国内虽然也有超临
界 CO2萃取技术用于萃取柑橘精油的研究,但一般用
于以柑橘皮为原料提取富含萜烯类物质的“粗油”[15-17],
用于对柑橘精油进一步分离纯化的较少。由于柑橘皮
中精油含量较少 [18],直接以柑橘皮为原料用于超临界
CO2萃取,对设备处理能力要求较高,不利于技术的
产业化应用。
研究以湖南主产的大红橙冷榨精油为原料,采用
GC-MS定性分析确定大红橙油中主要的萜烯类化合
物。利用超临界CO2萃取装置分离其中的萜烯类成分,
考察各种试验条件对萜烯类化合物萃取效果的影响,
探索最佳萃取条件,以期为提高大红橙油品质,推动
超临界 CO2 脱除大红橙油中萜烯类成分的工艺优化
付复华 1,潘兆平 1,谢秋涛 1,尚雪波 2,单 杨 3
(1.湖南省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2.湖南省食品测试分析中心,
湖南 长沙 410125;3.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5)
摘 要:以大红橙油为研究对象,以采用 GC-MS法分析确定的目标萜烯为脱除对象,以萃取压力、温度、时间和 CO2 流量为单因素,通过正
交试验优化超临界 CO2 技术脱除萜烯类成分的工艺。结果表明:大红橙油中 D-柠檬烯等目标萜烯相对含量为 91.00 %;当萃取压力 12 Mpa,萃
取温度 60 ℃,萃取时间 2.5 h,CO2流量 12 L/h时,脱萜效果最佳,萃取相中目标萜烯相对含量达 94.87 %;采用超临界 CO2萃取技术分离大红
橙油中的萜烯类物质,可以将目标萜烯类物质相对含量降低到 73.84 %。
关键词:橙油;超临界 CO2;萜烯;分离
中图分类号:TS2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0X(2016)08-0084-05
Optimization of Supercritical CO2 Removal Technology of Terpenes from Dahong Orange
Essential Oil
FU Fu-hua1,PAN Zhao-ping1,XIE Qiu-tao1,SHANG Xue-bo2,SHAN yang3 
(1. Hunan Agriculture Product Produce Institute, Changsha 410125, PRC;2. Hunan Food Testing Analysis Center, Changsha 410125, PRC;
3. Hu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Changsha 410125, PRC)
Abstract: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optimum conditions for removal of terpenes from Dahong Orange essential oil by supercritical
CO2 fl uid, target terpenes such as D-limonene was determined as moving object by GC-MS, the effect of extraction pressure, extraction
temperature, extraction time and CO2 fl ow rate on extraction effi ciency of terpenes were studied, used of single factor and orthogonal array
experiment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relative contents of target terpenes was 91.00 %. The highest moving effi ciency was achieved
under the optimum extraction conditions of pressure 12 MPa, temperature 60 ℃ , extraction time 2.5 h, and CO2 fl ow rate 12 L/h, and the
relative contents of target terpenes in extraction phase was measured to be 94.87 %. The relative contents of target terpenes in Dahong
orange essential oil reduced to 73.84 % from 91.00 % by supercritical CO2 extrac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orange essential oil; supercritical CO2; terpenes; removal
收稿日期:2016-06-12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31B02);公益性行业(农业)
科研专项(201303076)
作者简介:付复华(1978-),男,湖南攸县人,副研究员,主要从
事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研究。
付复华 等:超临界 CO2脱除大红橙油中萜烯类成分的工艺优化
85- -加工贮藏 ·检测分析
地方特色资源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为超临界 CO2
萃取技术应用于柑橘精油提取纯化的工业化应用提供
借鉴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原料与试剂
大红橙油:冷榨(湖南鑫洋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石油醚:沸程 30~60℃(分析纯,长沙安泰精细化工
有限公司);甲醇(色谱纯,江苏汉邦科技有限公司);
硝酸、高氯酸(优级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草酸、铁氢化钾、硼氢化钠、硫脲、三氧化二砷、无
水硫酸钠(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金属铅(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硫酸氢钠(分
析纯,广东光华化学厂有限公司);异辛烷(色谱纯,
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1.2 仪器与设备
HA221-50-06型超临界萃取装置(江苏华安科研
仪器有限公司);DS-1型高速组织捣碎机(江苏金城
国胜试验仪器厂);FA1104型上皿电子天平(上海精
科天平);Agilent 7890C-5975A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
仪,配 Agilent 7683B自动进样器、NIST08谱库(美
国 Agilent公司)。
1.3 实验方法
1.3.1 精油成分分析与目标萜烯选择 采用 GC-MS
进行分析。GC条件:HP-88型色谱柱为 100 m×250
μm×0.25 μm;载气为 99.999%氦气,柱前压 7.069 9
psi(0.049 MPa),载气流速 1 mL/min,平均速率
36.262 cm/s,滞留时间 1.378 9 min;初始柱温 40 ℃,
以 3 ℃ /min升温到 220 ℃(保持 6 min);分流比
30∶ 1,分流流量 30 mL/min。MS条件:EI离子源,
电子能量 70 eV,离子源温度 230 ℃,四极杆温度
150 ℃,电子倍增电压 1.835 kV,溶剂延迟 4.00 min,
EMV模式的增益系数 1.00,采集模式为全扫描。
根据 GC-MS分析结果,选择主要萜烯化合物作
为目标萜烯。
1.3.2 超临界 CO2萃取橙油中萜烯 称取橙油 250
g,装入萃取罐中,萃取压力 8~16 MPa,萃取温度
45~65℃,CO2流量 6~14 L/h,萃取 0.5~2.5 h,从分离
釜底部放出萃取液,称重。
1.3.3 单因素试验设计 试验在 GC-MS分析时未采
用外标法校正,所得组分的相对含量不能视为该物质
的实际含量,因此不能由相对含量直接计算得出萜烯
的萃取率。试验将萃取相质量 m和目标萜烯相对含
量β两项作为评价指标,综合评价萜烯的萃取效果。
分别以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CO2流
量为影响因素,分析不同条件的萃取条件对萜烯超临
界 CO2萃取效果的影响,检测指标为萃取相质量和目
标萜烯相对含量。
(1)萃取压力:固定萃取温度 60 ℃、萃取时间
2.0 h、CO2流量 10 L/h,分别在萃取压力 8、10、12、
14、16 Mpa的条件下进行试验,考察在萃取压力对萃
取相质量和目标萜烯相对含量的影响。
(2)萃取温度:固定萃取压力 10 MPa、萃取时
间 2.0 h、CO2流量 10 L/h,分别在萃取温度 45、50、
55、60、65 ℃的条件下进行试验,考察萃取温度对萃
取相质量和目标萜烯相对含量的影响。
(3)萃取时间:固定萃取压力 10 MPa、萃取温
度 60 ℃、CO2流量 10 L/h,分别在萃取时间 0.5、1.0、
1.5、2.0、2.5的条件下进行试验,考察萃取压力对萃
取相质量和目标萜烯相对含量的影响。
(4)CO2流量:固定萃取压力 10 MPa、萃取温
度 60 ℃、萃取时间 2.0 h条件下,分别在 CO2流量 6、
8、10、12、14 L/h的条件下进行试验,考察不同 CO2
流量对萃取相质量和目标萜烯相对含量的影响。
1.3.4 正交试验优化 为全面考察各因素影响,采用
L9(34)正交试验方法,以萃取压力(A)、萃取温度(B)、
萃取时间(C)、CO2流量(D)为考察因素,设计试
验方案。称取 9份橙油,每份 250 g,分别按试验方
案进行超临界 CO2萃取。以萃取相质量和目标萜烯相
对含量为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得到最优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红橙油成分分析
大红橙油 GC-MS分析总离子流图见图 1。
应用面积归一法分析得出大红橙油组分及相对含
量如表 1所示。
65
60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时 间(min)
TIC:原料 -第二次 .D\data.ms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55.00 60.00



×
10
6 )
图 1 大红橙油的总离子流图
根据表 1,选择为相对含量分别为 0.30%以上、
合计达 91.00%的β-蒎烯、2-崖柏烯、桧烯、β-月
桂烯、D -柠檬烯、莰烯、古巴烯、β-荜澄茄油烯、
佛术烯为目标萜烯类化合物。
2.2 单因素试验
2.2.1 萃取压力的影响 由图 2可知,在 8~12 MPa
 湖南农业科学(HU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6年 8月 
86- -加工贮藏 ·检测分析
150.00
175.00
200.00
225.00
90.00
92.00
94.00
96.00
98.00
100.00
8 10 12 14 16








(%
)





(J
㨳ਆ঻࣋(MPa)
ⴞḷ㩌✟⴨ሩਜ਼䟿
㨳ਆ⴨䍘䟿
图 2 萃取压力对萜烯萃取效果的影响
范围内,萃取压力升高,萃取相质量逐渐增长,萃取
压力继续增加,萃取相质量逐渐减少;萃取压力低于
10 MPa时,目标萜烯含量随压力升高而增加,当萃取
压力高于 10 MPa时,目标萜烯含量逐渐下降。这是
由于萃取压力升高,超临界液体的密度随之增加,溶
解能力提高,使得萃取率增大;同时,超临界压力升高,
介电常数随之增大 [19],有利于橙油中醇类、醛类等极
性相对较强物质的溶解,但对萜烯等极性相对较弱的
物质则具有负相关性。但压力增加同时会导致 CO2液
体的粘度增大,流动性降低,影响其传质性,从而降
低萃取率 [16]。综合考虑,选择萃取压力 10 MPa为较
佳萃取压力。
2.2.2 萃取温度的影响 由图 3可知,在设定范围内
(45~65 ℃),萃取温度升高,萃取相质量增加,其增
加速率呈递减趋势;当温度低于 55 ℃,萃取温度升高,
目标萜烯含量增加,温度继续升高(> 55 ℃),目标
萜烯含量逐渐减少。这是由于萃取温度对超临界液体
萃取率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温度升高使流体挥
发度增大、传质速度加快,提高物料的扩散系数;另
一方面,温度升高导致液体密度下降,使 CO2流体的
表 1 大红橙油组分及相对含量
编 号 保留时间(min) 名 称
相对含量
(%) 编 号
保留时间
(min) 名 称
相对含量
(%)
1 8.413 3- 崖柏烯 0.01 35 26.258 莰烯 0.35
2 8.649 α- 蒎烯 1.99 36 26.697 环扁桃酯 0.16
3 9.192 3- 蒈烯 0.01 37 27.229 对檀香醇 0.05
4 10.261 2- 崖柏烯 0.30 38 27.454 2,6- 二甲基 -2,6- 辛二烯 0.05
5 10.342 桧烯 1.24 39 27.945 乙酸橙花酯 0.16
6 11.705 β- 月桂烯 5.48 40 28.245 古巴烯 0.33
7 13.483 D - 柠檬烯 79.39 41 28.788 β- 月桂烯 0.29
8 14.586 萜品烯 0.02 42 28.875 β- 荜澄茄油烯 0.31
9 14.898 顺 -β-松油醇 0.01 43 29.585 (Z,E)-α-法呢烯 0.01
10 15.557 异松油烯 0.05 44 29.839 月桂醛 0.08
11 16.319 芳樟醇 0.67 45 29.868 反 -2- 癸烯醇 0.09
12 16.411 壬醛 0.11 46 30.070 1- 石竹烯 0.12
13 17.156 反 -1- 甲基 -4-(1- 甲基乙烯基)-2- 环己烯 -1- 醇 0.19 47 30.492 1- 表双环倍半水芹烯 0.11
14 17.647 顺 - 氧化柠檬烯 0.49 48 31.485 α- 石竹烯 0.04
15 17.849 反 - 氧化柠檬烯 0.55 49 31.722 (Z)-β-法呢烯 0.04
16 18.092 6,6- 二甲基二环 [3.1.1] 庚 -2- 烯 -2- 甲醇 0.01 50 32.380 4(14),11- 桉叶二烯 0.04
17 18.571 (+)-香茅醛 0.16 51 32.698 g- 芹子烯 0.13
18 18.877 α-4- 二甲基 -3- 环己烯 -1- 乙醛 0.01 52 33.189 佛术烯 1.73
19 19.259 3- 甲基 -二环 [3.3.0] 辛 -2- 烯 -8- 酮 0.02 53 33.449 α- 衣兰油烯 0.03
20 19.651 柠檬醛 0.08 54 33.587 雅榄蓝烯 0.07
21 20.044 4-(1- 甲基乙基)-2- 环己烯 -1- 酮 0.03 55 33.807 α- 法呢烯 0.04
22 20.321 α- 松油醇 0.11 56 34.084 α- 人参烯 0.10
23 20.437 二环 [6.1.0] 壬 -1- 烯 0.13 57 34.361 δ- 杜松烯 0.17
24 20.968 癸醛 0.55 58 35.476 四甲基环癸二烯甲醇 0.03
25 21.234 环辛烷 0.03 59 36.654 氧化石竹烯 0.10
26 21.673 顺 -2- 甲基 -5-(1- 甲基乙烯基)-2- 环己烯 -1- 醇 0.33 60 41.932 法呢醇 0.05
27 21.198 反 -2- 甲基 -5-(1- 甲基乙烯基)-2- 环己烯 -1- 醇 0.43 61 42.579 法呢醛 0.03
28 21.551 (Z)-3,7- 二甲基 -2,6- 辛二烯醛 0.06 62 42.995 2,6,10-三甲基 -2,6,9,11- 十二烷四烯 -1- 醛 0.04
29 22.672 香芹酮 0.31 63 44.780 圆柚酮 0.19
30 23.273 香叶醇 0.02 64 45.120 肉豆蔻醛 0.04
31 23.885 柠檬醛 0.20 65 50.936 13- 十八碳烯醛 0.03
32 25.225 紫苏醇 0.05 66 57.318 香叶基香叶醇 0.01
33 25.444 十一醛 0.04 67 57.052 二十一烷 0.04
34 25.687 2- 乙烯基 -1,3,3- 三甲基 -环己烯 0.39 合 计 98.41
付复华 等:超临界 CO2脱除大红橙油中萜烯类成分的工艺优化
87- -加工贮藏 ·检测分析
溶剂化效应下降,物料在流体中溶解度下降,从而降
低萃取率 [20]。结合图 3分析,萃取温度升高,对橙油
中极性强、沸点高的醇、醛等含氧化合物溶解度的正
影响要比对极性弱、沸点低的萜烯类化合物溶解度的
正影响要大,同时,温度过高,可能导致低沸点物质
分解 [21]。综合考虑,选择 60 ℃为较佳萃取温度。
125.00
150.00
175.00
200.00
225.00
90.00
92.00
94.00
96.00
98.00
100.00
45 50 55 60 65








(%
)





(g
)
㨳ਆ⑙ᓖ(ć)
ⴞḷ㩌✟⴨ሩਜ਼

图 3 萃取温度对萜烯萃取效果的影响
2.2.3 萃取时间的影响 由图 4可知,随着萃取时间
的增加,萃取相质量逐渐增加,其增加速度逐渐变缓;
萃取时间的增加,目标萜烯含量逐渐下降。这是由于,
虽然萃取时间不会改变超临界 CO2的选择性,但随时
萃取时间的增加,橙油中醇、醛等扩散速度较慢、相
对较难萃取的物质也逐渐被萃取出来,导致分离的总
体选择性降低,从而增加了萃取相质量,降低了目标
萜烯的相对含量。综合考虑,选择 2.0 h为较佳萃取
时间。
100.00
125.00
150.00
175.00
200.00
225.00
90.00
92.00
94.00
96.00
98.00
100.00
0.50 1.00 1.50 2.00 2.50






৿

(%
)





(g
)
㧗পᯊ䯈(h)
Ⳃᷛ㧰⛃Ⳍᇍ৿䞣
㧗পⳌ䋼䞣
图 4 萃取时间对萜烯萃取效果的影响
2.2.4 CO2流量的影响 由图 5可知,随着 CO2流量
的加大,萃取相质量逐渐增加,目标萜烯含量逐渐下
降。这是由于,CO2流量增加,物料在 CO2中的扩散
速度随之增加,较快地达到溶解度平衡,可以提高萃
取能力,使得橙油中溶解度相对低的强极性物质,醇、
醛等含氧化合物也被萃取出来,从而增加了萃取相质
量,降低了目标萜烯含量。综合考虑,选择 10 L/h为
较佳 CO2流量。
2.3 正交试验
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设计正交试验因素与水平
见表 2。
150.00
175.00
200.00
225.00
90.00
92.00
94.00
96.00
98.00
100.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
)





(g
)
CO2⍱䟿˄L/h˅
ⴞḷ㩌✟⴨ሩਜ਼

图 5 CO2流量对萜烯萃取效果的影响
表 2 正交试验因子水平表
水 平
因 素
A萃取压力
(MPa)
B萃取温度
(℃)
C萃取时间
(min)
DCO2 流量
(L/h)
1 8 55 1.5 8
2 10 60 2.0 10
3 12 65 2.5 12
正交设计方案及结果见表 3。由表 3可知:以萃
取相质量为指标,较优工艺条件为 A3B2C3D3,即萃取
压力 12 MPa、萃取温度 60 ℃、萃取时间 2.5 h、CO2
流量 12 L/h,对萃取相质量影响主次因素依次为 B(萃
取温度)>A(萃取压力)>D(CO2流量)>C(萃取
时间);以萃取相中萜烯相对含量为指标,较优工艺
条件为 A2B1C1D1,即萃取压力 10 MPa、萃取温度 55
℃、萃取时间 1.5 h、CO2流量 8 L/h,对萜烯相对含
量影响主次因素依次为 B(萃取温度)>A(萃取压力)
>D(CO2流量)>C(萃取时间)。
根据正交试验结果,选择工艺条件 A3B2C3D3、
A2B1C1D1 分别进行 3次平行验证试验。A3B2C3D3
萃取相质量与萜烯相对含量为(207.84±3.35)g、
(94.87±0.37)%,A2B1C1D1萃取相质量与萜烯相对
含量为(196.09±3.23)g、(95.59±0.31)%。综合比较,
萃取时间与 CO2流量对萃取相质量和萜烯含量影响较
小,主要考察萃取温度与压力的影响。从萃取温度与
压力的 R值比较可知,对萃取相的影响大于对萜烯相
对含量的影响。因此,考虑选择A3B2C3D3为最佳条件。
同时,虽然不能由萃取相质量与萜烯相对含量直接计
算出萜烯的实际萃取率,但可以将萃取相质量与萜烯
相对含量的乘积作为评价萜烯萃取效果的参考,分析
结果见表 3。从表 3中以萃取相质量与萜烯相对含量
的乘积为评价指标时的正交试验结果可知,A3B2C3D3
为最佳条件,验证了前文分析。因此,选择 A3B2C3D3
作为最佳工艺条件。
2.4 萃取相、萃余相成分分析
通过 GC-MS方法对采用上述最佳工艺条件所得
的萃取相、萃余相进行分析,用峰面积归一法进行定
 湖南农业科学(HU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6年 8月 
88- -加工贮藏 ·检测分析
量,原料、萃取相、萃余相中目标萜烯相对含量比较
见表 4。由表 4可知,萃取相的目标萜烯相对含量远
高于萃余相的目标萜烯相对含量,表明试验较好地实
现了脱除萜烯类成分的目标。萃取相中 D-柠檬烯相
对含量达 83.23 %,可作为进一步纯化制取 D-柠檬烯
的优质原料。
表 3 正交试验设计方案与结果
试验号 A B C D 萃取相质量(mg) 萜烯相对含量β(%) m*β
1 1 1 1 1 194.47 95.24 185.21
2 1 2 2 2 202.38 94.89 192.04
3 1 3 3 3 200.20 94.34 188.87
4 2 1 2 3 198.69 95.47 189.69
5 2 2 3 1 202.81 95.32 193.32
6 2 3 1 2 200.32 94.93 190.16
7 3 1 3 2 202.02 95.08 192.08
8 3 2 1 3 206.48 94.83 195.80
9 3 3 2 1 202.90 94.57 191.88
萃取相质量
k1 199.017 198.393 200.423 200.060
k2 200.607 203.890 201.323 201.573
k3 203.800 201.140 201.677 201.790
R 4.783 5.497 1.254 1.730
主次因素 B>A>D>C
最优组合 A3B2C3D3
萜烯相对含量
k1 94.823 95.263 95.000 95.043
k2 95.240 95.013 94.977 94.967
k3 94.827 94.613 94.913 94.880
R 0.417 0.650 0.087 0.163
主次因素 B>A>D>C
最优组合 A2B1C1D1
m*β
k1 188.707 188.993 190.390 190.137
k2 191.057 193.720 191.203 191.427
k3 193.253 190.303 191.423 191.453
R 4.546 4.727 1.033 1.316
主次因素 B>A>D>C
最优组合 A3B2C3D3
表 4 大红橙油原料、萃取相、萃余相主要萜烯含量比较
材 料 α-蒎烯 2- 崖柏烯 桧 烯 β-月桂烯 D - 柠檬烯 莰 烯 古巴烯 β-荜澄茄油烯 佛术烯 总 计
原 料 1.99 0.3 1.24 5.48 79.27 0.35 0.33 0.31 1.73 91
萃取相 1.66 0.45 1.52 5.34 83.23 0.75 0.43 0.31 1.18 94.87
萃余相 0.8 0.22 0.53 2.79 66.77 0 1.61 0 5.12 73.84
3 结 论
(1)利用超临界 CO2技术萃取橙油中萜烯类物质
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 12 MPa,萃取温度 60
℃,萃取时间 2.5 h,CO2流速 12 L/h。在该工艺条件
下萃取相质量与目标萜烯相对含量为(207.84±3.35)
g、(94.87±0.37)%。
(2)采用超临界 CO2萃取技术分离橙油中的萜
烯类物质,可以将 D-柠檬烯等主要萜烯类物质相对
含量由 91.00 %降低到 73.84 %,有利于提高和稳定精
油品质,所分离的萜烯类物质可作为 D-柠檬烯等化
合物的优质来源。
参考文献:
[1] 汪秋安 . 柑桔属精油的制取与应用 [J]. 香料香精化妆品,1998,(3):
25-29.
[2] 徐 宁 . 椪柑皮精油脱萜与微胶囊制备研究 [D]. 长沙:湖南农业
大学, 2014.
[3] 郭 丽,朱 林,杜先锋 . 微胶囊双水相提取柑桔精油的工艺优
化 [J]. 农业工程学报,2007,23(1):229-233.
[4] 虞雯娉,张雨倩,钱 菲,等 . 柑橘香精油的微胶囊包埋研究 [J].
食品工程,2015,(1):32-34.
[5] 付复华,李忠海,单 杨,等 . GC-MS法分析三种柑橘皮精油成分 [J].
食品与机械, 2010, 26(3):30-34.
[6] 张文勇,陈瑛瑛,赵润柱 . 柑橘精油对致草莓腐烂的菌种的抑菌
效果研究 [J]. 中国酿造,2015,34(12):97-100.
[7] 陈静静 . 高纯度柑桔 d-苧烯的提取与纯化技术研究 [D]. 重庆:西
南大学,2009.
[8] 王文渊,张芸兰,龙红萍,等 . 分子蒸馏技术分离纯化橘皮油中
(下转第 92页)
 湖南农业科学(HU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6年 8月 
92- -加工贮藏 ·检测分析
三烯二醇 a、西柏三烯二醇 c、西柏三烯二醇 d、苯甲
醇含量与 K326和 KRK26均有显著性差异;KRK26
的柠檬酸、巨豆三烯酮 d、丙二酸含量与 K326和云
烟 87均有显著性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K326、
KRK26和云烟 87的致香物质整体差异较明显,PCA
载荷图中各致香物质所在点与相应品种样本分布区域
的相对距离直观的体现了其含量的高低。
文中的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方
差分析能够细微准确定量地分析不同品种间致香物质
的差异,而主成分分析则能够直观整体定性的比较不
同品种致香物质含量的差异。烟叶中致香物质的种类
很多,各成分的含量差异很大,它们对烟叶香味和品
质的贡献各不相同,烟叶的香气也是多组分协同作用
的结果。比较不同品种烟叶香气及品质的差异,除考
虑关键成分的作用以外,也要考虑整体化学组分间的
相似性 [11]。因此,同时采用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不同品种间致香物质的差异,对
于烟区优质特色品种的筛选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左天觉 . 烟草的生产、生理和生物化学 [M]. 朱尊权,等译 .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1993.
[2] 史宏志,刘国顺 . 烟草香味学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42-61.
[3] 王绍坤,罗华元,王 玉,等 . 不同烤烟品种主要挥发性香气物
质含量的比较与分析 [J]. 中国烟草科学,2011,(4):20-23.
[4] 赵铭钦,李晓强,韩 静,等 . 不同基因型烤烟中性致香物质含
量的研究 [J]. 中国烟草学报,2008,14(3):50-54.
[5] 李章海,李继新,潘文杰,等 . 贵州不同生态区域烤后烟叶表面
提取物差异及其对烟叶风格的影响 [J]. 中国烟草科学,2011,32(5):
9-13.
[6] 顾少龙,史宏志,苏 菲,等 . 成熟期氮素调亏对烟叶质体色素
降解和中性香气物质含量的影响 [J]. 华北农学报,2012,(5):
207-212.
[7] 杨虹琦,周冀衡,杨述元,等 . 不同产区烤烟中主要潜香型物
质对评吸质量的影响研究 [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31(1):11-14.
[8] 杨虹琦 . 中国烤烟主要香气前体物的研究 [D]. 长沙:湖南农业大
学,2006.
[9] 逄 涛,宋春满,方敦煌,等 . 云南烤烟特征化学成分分析 [J]. 中
国烟草学报,2010,(1):20-26.
[10] 刘 阳,尹启生,宋纪真,等 . 不同品种烤烟多酚含量和组成的
差异分析 [J]. 烟草科技,2007,(8):34-36,44.
[11] 邵 岩,宋春满,邓建华,等 . 云南与津巴布韦烤烟致香物质的
相似性分析 [J]. 中国烟草学报,2007,(4):19-25.
(责任编辑:夏亚男)
(上接第88页)
  柠檬烯 [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31(10):59-62.
[9] 刘秀斌,柳亦松,曾 静,等 . 超临界 CO2流体萃取博落回种子
油工艺及其主要成分研究 [J]. 湖南农业科学,2012(9):92-94.
[10] Toledo-Guillén A R, Higuera-Ciapara I, García-Navarrete G,et al.
Extraction of Bioactive Flavonoid Compounds from Orange (Citrus
sinensis)Peel Using Supercritical CO2[J].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10,150(6):313-314.
[11] Berna A,Tárrega A,Blasco M, et al. Supercritical CO2 extraction of
essential oil from orange peel; effect of the height of the bed[J]. Journal
of Supercritical Fluids the,2000, 18(3):227–237.
[12] Kondo M,Goto M,Akio Kodama A,et al. Fractional Extraction by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for the Deterpenation of Bergamot Oil[J].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2000,39(12):4745-
4748.
[13] Gironi F,Maschietti M.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fractionation of
lemon oil by means of a batch process with an external reflux[J]. Journal
of Supercritical Fluids the,2005, 35(3):227-234.
[14] Chouchi D,Bartn D,Reverchon E,et al. Bigarade peel oil
fractionation by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desorption[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 Food Chemistry,1996, 44(4): 1100-1104.
[15] 高余朵,李保国 . 超临界CO2萃取芦柑精油的研究 [J]. 食品与机械,
2004, 20(6):22-24.
[16] 李 松,吴光斌,陈发河 . 超临界萃取琯溪蜜柚精油工艺优化及
组分分析 [J]. 食品与机械,2013,29(1):113-117.
[17] 夏 湘,赵良忠,谭宝秀,等 . 雪峰蜜桔果皮精油组分与 CO2超
临界萃取工艺条件的相关性研究 [J]. 食品科学,2008,29(5):
222-226.
[18] 刘 涛,谢功昀 . 柑橘类精油的提取及应用现状 [J]. 包装与食品机
械,2009, 27(1):44-48.
[19] 马海乐 . 生物资源的超临界流体萃取 [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
版社,2000. 12.
[20] 钟少枢 . 食用香辛精油组分的抑菌活性及其超临界 CO2萃取的研
究 [D]. 广东工业大学,2009.
[21] 刘亚琴,夏春辉,周 波 . 超临界 CO2萃取玉米须化学成分影响
因素及分析 [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22):2734-2735.
(责任编辑:高国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