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赤小豆对小鼠利尿作用有效部位的筛选



全 文 :○药 苑 ○
赤小豆对小鼠利尿作用有效部位的筛选*
闫  婕  卫莹芳■  钟  熊  郭山山  王化东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1137)
  摘要:目的:研究赤小豆对小鼠的利尿作用 , 筛选利尿作用的有效部位。方法:采用小鼠代谢笼法 , 测定水负荷
小鼠给药 4小时的尿量。结果:与空白给药组相比 , 三氯甲烷萃取部位高剂量组具有显著的利尿作用 (P<0.01),
正丁醇萃取部位高剂量组及药材水提液高剂量组具有显著的利尿作用 (P<0.05)。结论:赤小豆三氯甲烷及正丁醇
萃取部位具有显著的利尿作用 , 可能是赤小豆利尿作用的主要有效部位。
  关键词:赤小豆 小鼠 代谢笼 利尿 有效部位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49 (2010)06-0053-03
  EffectivePartsScreeningofAdzukiBeanonDiuresisinMice/YanJie WeiYingfang■ ZhongXiong GuoShanshan
 WangHuadong∥ChengduUniversityofTCM, TheMinistryofEducationKeyLaboratoryofStandardizationofChineseCrude
Drug(ChengSichuan611137, China)
  Abstract:Objective:Discusingadzukibeandiureticefectsinmiceandtoscreenitseffectiveparts.Methods:Determina-
tionofwater-loadinginmiceadministered4-hoururinevolumeusingmousemetaboliccages.Results:Treatmentgroupcom-
paredwiththeblank, chloroformextractionofpartsofhigh-dosegrouphadsignificantdiureticeffect(P<0.01), n-butanol
extractionofpartsofhigh-dosegroupandmedicinalwaterextracthigh-dosegrouphadsignificantdiureticefect(P<0.05)
.Conclusions:Chloroformandn-butanolextractionsitesofadzukebeanhassignificantdiureticefect, maybethemainefec-
tivesiteofadzukibeanondiuresis.
  Keywords:Adzukibean mice metaboliccages diuretic efectiveparts
  赤小豆为豆科植物赤小豆 (Vignaumbeuataohwiet
ohashi)的干燥成熟种子。味甘 、 酸 , 平 , 归心 、 小肠经。具
有利水消肿 、 解毒排脓的功能 , 主治水肿胀满 , 脚气肢肿 ,
黄疸尿赤 , 风湿热痹 , 痈肿疮毒 , 肠痈腹痛等 [ 1] 。
  赤小豆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 》, 列为中品 , 历代本草 、
医方亦多有记载。其所含化学成分主要为三萜皂苷 、 糖苷 、
鞣质 [ 2]及黄酮 [ 3]等。现代研究表明 , 赤小豆具有抗氧化 、 增
强免疫 、 抗菌 、 雌激素样作用等药理作用 , 被广泛应用于临
床 , 治疗急性肾炎 、 肝硬化腹水 、 水痘 、 腮腺炎 、 炎性外痔 、
皮肤病等 [ 2] 。又因其具有一定的补益作用 , 加之美味 , 是一
味药食兼优的现代药品及保健品。
  赤小豆起源于我国 , 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历史 ,
是我国种植的主要食用豆类之一。我国有非常丰富的赤小豆
资源 , 是世界上赤小豆生产最多的国家 , 也是赤小豆最主要
的出口国。
  中国古代医方将赤小豆用作一味传统的利尿药 , 如 《圣
济总录》 中记载的赤小豆汤 , 《伤寒论》 中记载的麻黄连翘
赤小豆汤 , 《圣惠方》 中记载的赤小豆散 , 多取其利尿通淋 、
除湿退黄的功效。但现代研究主要是将其作为广泛种植和食
用的小杂粮 , 已有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农作物载培 、 病虫
害防治 、 遗传多样性育种等方面 , 只涉及一些零散化学成分 、
药理与临床研究 , 与其传统中药疗效相关的活性成分未见报
道。 《中国药典》 2010年版一部赤小豆药材质量标准仅收载
了性状 、 显微鉴别及检查项 , 药用赤小豆的质量优劣评价没
有专属性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标准 , 作为常用中药材其内在质
量控制指标还亟待补充完善。
  本研究为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项目 “药用植物种
质资源标准化整理 、 整合及共享试点———赤小豆” 的研究内
容之一 。本文用小鼠对赤小豆利尿有效部位进行药理筛选研
究 , 探索中药赤小豆利尿作用的有效部位 , 为制定赤小豆与
临床疗效相关的质量标准奠定基础。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 小鼠 , 昆明种 , 一级 , 雌雄各半 , 体重 20 ±2g,
由四川省简阳市比尔动物养殖场 (成都达硕生物科技有限公
司)提供。动物质量合格证:SCXK(川)2008-24号。
1.2 药材与药品 赤小豆药材 , 于 2009年 3月购自广东省
广州市药材市场 , 经成都中医药大学生药学教研室卫莹芳教
授鉴定 , 为豆科植物赤小豆 (Vignaumbeuataohwietohashi)
的干燥成熟种子。氢氯噻嗪 , 常州制药厂有限公司出品 , 产
品批号:08082111。
1.3 器材 自制小鼠代谢笼 (见图 1)(注:实用新型专利:一
种用于短期实验的实验鼠代谢笼 , 专利号:ZL200720190466.8);
小鼠灌胃针头;电子天平 sartoriusBP121S, 精度:0.1mg。
图 1 小鼠代谢笼
·53·
2010年第 28卷第 6期Vol.28, No.6, 2010 四 川 中 医JournalofSichua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项目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 、整合及共享试点———赤小豆 ”; ■通讯作者
2 供试液的制备
2.1 水提取液制备 称取药材粗粉 25g, 加 8倍量 70%乙醇
先冷浸 30min, 然后于水浴上回流提取 3次 , 每次 1h。合并
提取液 , 将提取液浓缩至约 25ml, 使其浓度约为 1g药材 /ml,
作为高剂量供试液 , 冷藏备用。将高剂量药液稀释 1倍 , 得
0.5g药材 /ml作为低剂量供试液 , 冷藏备用。
2.2 赤小豆不同萃取部位的制备 称取药材粗粉 140g, 加
入 8倍量 70%乙醇冷浸 30min, 水浴上回流提取 1h, 滤过 ,
滤渣先后加入 8倍量 、 5倍量 70%乙醇各回流提取 1h, 合并
3次提取液 , 回收乙醇至 40 ~ 50ml, 加水调整体积至 140ml,
置于分液漏斗中。依次用 70ml石油醚 (沸程 60 ~ 90℃)、 三
氯甲烷 、 乙酸乙酯 、 正丁醇各萃取 4次 , 分别合并各部位萃
取液 , 回收溶剂至干 , 残渣用蒸馏水溶解并调整体积 , 使成
浓度为 2g药材 /ml的悬浊液作为高剂量供试液 , 冷藏备用。
将高剂量供试液稀释 1倍 , 得 1g药材 /ml作为低剂量供试
液 , 冷藏备用。
  赤小豆不同溶剂萃取部位出膏率见表 1。
表 1 不同萃取部位出膏率
萃取部位 生药 (g) 浸膏重 (mg)出膏率 (%)
石油醚萃取部位 10 7.6 0.076
三氯甲烷萃取部位 10 3.3 0.033
乙酸乙酯萃取部位 10 26.5 0.27
正丁醇萃取部位 10 177.8 1.78
水部位 10 958.5 9.59
2.3 阳性对照药的制备 取氢氯噻嗪片 167mg, 研成细分 ,
用蒸馏水配成 100ml溶液。
3 利尿实验方法———小鼠代谢笼法
3.1 分组及给药方法 取小鼠 150只 , 随机分为 15组 , 每
组 10只 , 雌雄各半。给药体积为 0.15ml/10g, 根据 《中国药
典》 2010年版规定 , 赤小豆成人临床用药剂量每日为 9 ~
30g/60kg, 则大剂量组为人用量大剂量的 60倍 , 即 30g/kg;
小剂量组为人用最大剂量的 30倍 , 即 15g/kg。空白对照组给
予同等体积的蒸馏水。阳性对照组灌胃给予氢氯噻嗪 25mg/
kg。每日 1次 , 连续给药 7天。
3.2 实验方法 实验前禁食 18h, 实验时禁食禁水。轻压小
鼠下腹排尽余尿 , 各组动物灌服生理盐水 1ml作为水负荷 ,
30分钟后灌胃给予各药 , 记录给药时间。为减少尿液蒸发 ,
在尿液收集器 (杯盖)中加入 2ml蒸馏水 。并设立空白代谢
笼 , 每次称量 , 以备计算蒸馏水蒸发量。将小鼠分别放入自
制的代谢笼中 , 每小时用电子天平称量尿液收集器 (杯盖)
1次 , 连续观察记录 4小时。
3.3 统计方法 应用 SPSS15.0数据处理系统 , 对实验数据
进行成组 t检验 (完全随机设计计量资料两均数比较的 t检
验)。
4 结 果
  以高剂量给药 (30g/kg), 用第 1小时尿量作为指标 , 三
氯甲烷萃取部位具有显著的利尿作用 (P<0.01), 正丁醇萃
取部位及药材水提取液具有显著的利尿作用 (P<0.05)。 以
低剂量给药 (15g/kg), 用 4小时总尿量作为指标 , 三氯甲烷
萃取部位具有显著利尿作用 (P<0.05), 正丁醇萃取部位具
有显著利尿作用 (P<0.05)。三氯甲烷萃取部位出膏率极
低 , 远远低于正丁醇萃取部位 , 但两者的利尿强度相差不大 ,
提示三氯甲烷萃取部位具有更高效的利尿作用。详见表 2。
高剂量有效部位每小时尿量均数折线图见图 1。
表 2 赤小豆药材不同溶剂萃取部位对水负荷小鼠尿量的影响 ( x±s, n=10)
组别 剂量 (浸膏)g/kg
尿量 (g)
第 1小时 第 2小时 第 3小时 第 4小时 4小时总量
空白组 (高剂量) — 0.8534±0.2221 0.8512±0.1800 0.6613±0.2908 0.1509±0.2049 2.5168±0.3945
石油醚部位高剂量 0.0228 0.9644±0.2244 0.8834±0.3125 0.7102±0.1287 0.3174±0.1867* 2.7734±0.6043
三氯甲烷部位高剂量 0.0099 1.1245±0.1517** 0.7336±0.3473 0.8193±0.2308 0.1483±0.1505 2.8257±0.4735
乙酸乙酯部位高剂量 0.081 0.8212±0.2178 0.7057±0.2652 0.7971±0.1182 0.1788±0.1412 2.4927±0.3540
正丁醇部位高剂量 0.534 1.0565±0.1561* 0.4896±0.1419 0.5347±0.1733 0.3319±0.2027* 2.4126±0.2158
水部位高剂量 2.877 0.9456±0.1761 0.3234±0.1765 0.5903±0.3870 0.0628±0.2924 1.7965±0.2591
水提取液高剂量 1g生药 1.1364±0.3142* 0.4771±0.1865 0.3364±0.1883 0.2867±0.2138 2.2365±0.5529
阳性组 0.025 1.1086±0.2453* 1.0682±0.2784*** 0.6491±0.3085 0.1778±0.2234 3.0037±0.4829*
空白组 (低剂量) — 1.7328±0.2410 0.4255±0.2972 0.3900±0.2011 0.0829±0.1784 2.6312±0.6218
石油醚部位低剂量 0.0114 1.8523±0.2976 0.3410±0.3875 0.5492±0.2247 0.2063±0.3332 2.9488±0.7779
三氯甲烷部位低剂量 0.0050 1.8535±0.2005 0.4690±0.1520 0.4642±0.1802 0.2816±0.3658 3.0683±0.4091*
乙酸乙酯部位低剂量 0.0405 1.8755±0.3350 0.3541±0.4180 0.4859±0.1979 0.1618±0.1828 2.8722±0.3043
正丁醇部位低剂量 0.267 1.6742±0.1750 0.5020±0.2148 0.3917±0.2009 0.2117±0.1424* 2.7796±0.4387
水部位低剂量 1.4385 1.8095±0.2143 0.5064±0.1798 0.3980±0.2390 0.1900±0.1924 2.9039±0.4650
水提取液低剂量 0.5g生药 1.8852±0.1791 0.4015±0.3229 0.2637±0.2765 0.2244±0.2824 2.6249±0.1976
  注:与空白组比较尿量增加有显著差异, *P<0.05, **P<0.01, ***P<0.001
图 1 高剂量有效部位每小时尿量均数折线图
5 讨 论
  赤小豆中含有 6种赤豆皂苷 [ 2] , 其均为五环三萜类齐墩
果烷型皂苷 , 有可能是正丁醇萃取部位的主要成分。系统化
学预试表明 , 赤小豆中不含生物碱类成分 , 故推断氯仿萃取
部位的主要成分可能是五环三萜类皂苷元。赤小豆利尿的主
要成分是否为皂苷及其苷元 , 还有待下一步对其总皂苷及游
离苷元进行提取 、 分离 、 纯化后 , 进行实验验证。
  综上所述 , 赤小豆药材具有利尿作用 , 其利尿的主要活
·54·
四 川 中 医
JournalofSichua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2010年第 28卷第 6期Vol.28, No.6, 2010 
性部位为三氯甲烷萃取部位及正丁醇萃取部位。为今后对赤
小豆利尿有效成分进行成分分离 、 鉴定 , 并建立相应的活性
成分定性 、 定量分析方法 , 完善药用赤小豆的质量标准 , 保
证临床用药的安全 、 有效 、 稳定 、 可控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10年版 (一
部)[ 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2010:147
   [ 2] 肖培根.新编中药志 (二)[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
社 , 2001:248~ 252
   [ 3] 王海棠 , 尹卫平, 张玉清 , 等 .赤豆中黄色素芦丁的分
离与鉴定 [ J] .洛阳工学院学报 , 2000, 21 (1):77 ~ 79
(收稿日期 2010-02-05)
麻黄临床新用探析
李峥嵘 董 靖
驻马店市中医院药剂科 (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摘要:麻黄 , 其味辛 , 微苦 , 性温 , 入肺 、 膀胱经 , 具有发汗解表 、 宣肺平喘 、 利水消肿之功效。从其性味 、 归
经 、 功效等方面分析 , 发现本品还具有较强的止痛 、 止遗 、 止泄 、 止痒等作用 , 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 、 坐骨神经痛 、
腰痛 、 小儿遗尿 、 功能性腹泻 、 慢性结肠炎 、 溃疡性结肠炎和荨麻疹等多种疾病。
  关键词:麻黄 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49 (2010) 06-0055-02
  麻黄 , 出自 《神农本草经》, 历代医书记载 , 其味辛 ,
微苦 , 性温 , 入肺 、 膀胱经 , 具有发汗解表 、 宣肺平喘 、 利
水消肿之功效。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其作用远远超出教科书
所述的功效 , 还具有较强的止痛 、 止遗 、 止泄 、 止痒等作用 ,
现简述如下。
1 止痛作用
  治疗痛证 , 可溯源于张仲景 , 除了 《伤寒论》 中用于治
疗伤寒表实证所致的周身疼痛外 , 还有诸多名方 , 如治 “诸
肢节疼痛” 的桂枝芍药知母汤 , 治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
的乌头汤及 “湿家身烦痛 ” 的麻杏薏甘汤等方中均含有麻
黄 , 说明麻黄有较好的止痛作用。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 , 麻
黄具有镇痛作用 , 并能使正常体温升高 [ 1] 。因此在临证中可
利用麻黄治疗各种痛证。如风湿痹痛 、 坐骨神经痛 、 腰痛等
多种痛证。
  典型病例:吕某 , 女 , 47岁。 于 2009年 4月 8日初诊。
患者于 10天前在下楼梯时不慎扭伤左膝关节 , 活动受限 , 疼
痛明显 , 在某医院行 X线摄片检查 , 未见异常 , 用消炎 、 活
血 、 止痛类西药 1周后 , 效果欠佳 , 用中药治疗。诊为急性
膝关节外伤。 处方:麻黄 15g, 川牛膝 30g, 生薏苡仁 30g,
白术 18g, 甘草 10g, 红花 8g, 三七 6g。水煎 4剂而愈。本证
为瘀肿疼痛 , 麻黄辛微苦性温 , 温通发散 , 气味轻清 , 外可
宣透皮毛腠理 , 内可深入积痰瘀血 , 配伍川牛膝 、 红花 、 三
七活血化瘀 , 生薏苡仁 、 白术除湿通络 , 使气血通达 , 瘀肿
消散 , 则疼痛可愈。
2 止遗作用
  麻黄 , 辛 , 微苦 , 性温 , 入肺 、 膀胱经 , 因而其能调节
肺和膀胱的功能 , 促进肺的宣发作用和膀胱的气化作用 , 进
而起到水液的正常代谢和膀胱的约束作用。 《诸病源侯论·
小儿杂病诸侯· 遗尿侯 》 曰: “遗尿者 , 膀胱有冷 , 不能约
于水故也。” 麻黄性温 , 可去冷也 , 再者又归膀胱经 , 能促
进膀胱的气化功能 , 从而使水液有所约束 , 达到治疗遗尿的
目的。有研究报道 [ 2] , 用麻黄配益气 、 固摄之品 , 治疗 3 ~
18岁遗尿患者 35例 , 用药后全部治愈 , 仅 1例复发。现代
药理研究证实 , 麻黄所含麻黄碱为拟肾上腺素药 , 有使 α、 β
受体兴奋作用 , 可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 , 使睡眠深度减弱
而易于觉醒 , 故可以用麻黄治疗小儿睡眠中遗尿者。
  典型病例:许某 , 男 , 8岁。于 2008年 10月 15日初诊。
家长代诉遗尿 4年余 , 白天欲尿时急迫难忍 , 常尿湿裤子 ,
夜间时有尿床 1 ~ 2次 , 平时乏力 , 精神不振 , 学习成绩较
差 , 舌体胖大 , 苔白 , 脉弱。证属气虚津液失摄 , 治宜益气
固摄。 处方:黄芪 15g, 山茱萸 12g, 麻黄 、 山药 、 桑螵蛸 、
内金各 10g, 益智仁 6g, 甘草 4g。 服药 5剂 , 症状减轻。 继
服 20余剂 , 尿床控制 , 精神明显好转 , 随访半年未复发。 方
中黄芪补益肺气 , 麻黄开宣肺气 , 两者相配 , 增强肺气宣发
肃降 , 通调水道之功。山茱萸 、 山药 、 桑螵蛸 、 内金 、 益智
仁等补肾固摄 , 诸药相伍 , 标本兼顾 , 使气通阳回 , 膀胱有
制 , 遗尿乃愈。
3 止泄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 , “无湿不成泻” 及 “湿盛则泻 ”。麻黄宣
肺利水 , 可利小便以实大便;散风发汗 , 使湿从表而散。 且
麻黄味辛性升浮 , 升举清气 , 可防泄泻无度。 同时现代药理
研究表明 [ 1] , 麻黄所含麻黄碱能显著抑制结肠分泌功能 , 松
弛肠道平滑肌 , 抑制肠蠕动 , 延缓肠内容物的推进和排空 ,
以达止泻的目的。故麻黄可用于治疗功能性腹泻 、 慢性结肠
炎 、 溃疡性结肠炎等湿邪偏盛的慢性腹泻。
  典型病例:于某 , 女 , 32岁。于 2008年 7月 4日初诊。
自述近 2个月来 , 反复发生左下腹胀痛 , 痛则欲泻 , 泻后痛
减 , 日泻 2 ~ 4次不等。泻下物为不消化的食物及糊状便 , 饮
食减少 。曾服用健脾利湿 、 温肾固摄类药物 , 效果不明显。
电子肠镜检查未见器质性病灶 , 大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舌
·55·
2010年第 28卷第 6期Vol.28, No.6, 2010 四 川 中 医JournalofSichua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