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现代中医临床 2014年11月,21(6)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见于《伤寒论》第 262条: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然而现代临床运用本方并非以治身黄为主,而是被
广泛用于治疗水肿、皮肤及过敏性疾病等。因此,本
文试收集 1978—2010年间的有关麻黄连翘赤小豆
汤临床应用资料,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探讨麻黄连
翘赤小豆汤的应用范围和方证特点,以期为中医临
床运用提供参考。
1 文献检索
本文以明确运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资料为
依据,收集第 1次使用本方时的患者的主症、次症、
舌象、脉象等作为研究的原始资料。同时,考虑到研
究资料中处方应用的药味数量增减对研究结论可信
程度的影响,故制定资料收集标准:处方中麻黄、连
翘、赤小豆为必备药物,其余药物桑白皮、杏仁、甘
草、生姜、大枣必须包含 1种。在给药途径方面,以
汤剂口服为标准。通过检索中国生物医学、中国期
刊、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 3个权威的医学期刊
全文数据库,筛选出文献55篇[1-55](均为个案报道),
对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并将有关信息输入数据库中,
供统计分析使用。
2 资料整理方法
症状和舌脉是研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的主要
依据,是资料整理的核心部分。考虑到中医医案中
同一症状的描述不尽一致,而且有的症状从中医辨
证的角度来看意义基本相同,本文将对提取得到的
资料给予适当的归类、规范和简化。
2.1 症状归类
采用同类型者合并、相近者归纳合一的方法,对
中医辨证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数据进行归类。
发热性质:恶寒发热、寒战发热归为恶寒发热;
寒热往来、往来寒热、时寒时热、乍寒乍热归为寒热
往来;定时发热、潮热归为潮热。发热程度:壮热、高
热归为高热;低热、温度不明归为发热。
水肿:分为面部水肿、上半身水肿、全身水肿、下
肢水肿。
恶寒表现:畏寒、寒战、战栗、怕冷、恶寒、肢冷仅
有寒性表现者归入恶寒怕冷。恶风方面:分为汗出
恶风、恶风寒、恶风热3类。
汗出方面:按出汗量分为无汗、微汗、多汗 3
类。将少汗、微汗归为微汗;将大汗出、汗出淋漓、多
汗、易汗出归为多汗。按照汗的寒凉分为热汗和冷
汗。按照机理分为自汗、盗汗、汗出淋漓。按照出汗
部位不同分头汗、偏身汗出、五心汗出。
身痛:分为全身疼痛和局部肢体疼痛。
头部症状:分为头痛(胀)、头晕(眩)和其他 3
类。头胀归为头痛(胀);将头目昏眩、头昏、眩晕、头
晕、晕眩、头眩归为头晕;头重、头重如裹、头麻木归
为其他。
皮肤发黄:分为阳黄和阴黄。阳黄指黄色鲜明
如橘子色,阴黄指黄色晦暗如烟熏。皮肤斑疹:分为
斑和疹。其中斑多色红,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摸
之不应手;疹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摸之碍手。
呕恶方面:分为恶心呕吐和无呕恶2类。恶心、
呕吐、呕恶、欲呕、干呕、呕逆、喜呕、食入即吐归入恶
心呕吐;无恶心呕吐者归为无呕恶。
口味方面:可分为口干渴、口不渴和味觉异常3
个方面。将口干、口渴、烦渴口干、舌干归入口干渴;
将口不渴、渴不多饮、口渴不思饮、水入则吐归为口
不渴;味觉异常包括口苦、口甜(黏)、口咸、口腥气。
纳食方面:分为食欲不振、食欲亢进和其他3个
方面。将厌油腻、饮食不香、不思饮食、不思食、纳谷
不香、纳谷欠佳、纳差、纳呆、食少不欲食、饮食减少、
不能进食归入食欲不振;将能食、能食易饥、多食、多
·方药研究·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证候规律探讨
游本铿 陈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
关键词: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水肿;皮肤病;证候;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9
doi:10.3969/j.issn.2095-6606.2014.06.011
游本铿,男,在读博士生
#通信作者:陈明,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 33
现代中医临床 2014年11月,21(6)
食易饥,消谷善饥归入食欲亢进;将饥而不欲食、食
而不消归入其他。
神志方面:将精神恍惚、神情淡漠等意识状态低
下者归为神情淡漠。
大便形态:归为 5类,即便秘、便溏、泻利、便血
及其他。大便不通、不畅、干结、数日未行、不大便归
入便秘;时干时溏、稀、溏归为便溏;泻(泄)、痢(利)
归入泻利;大便带血者归为便血;余者归为其他。
小便症状:按照颜色和尿量分类。颜色方面分
为黄、黄赤。将溲黄、小便黄、黄浊、发黄、深黄归入
小便黄;将黄赤、尿赤、短赤、赤涩、短赤、混赤、小便
灼热归入小便黄赤。在尿量方面,分为小便量少、小
便多。将量少、短少、不利、减少归入小便量少;将小
便多、夜尿频多、小便色白且长等归为小便多。
面色:按颜色分为面白、面红、面黄、面灰黑。面
白包括面色无华、面色苍白、面色 光白 白;面黄包括萎
黄、枯黄、淡黄;面灰黑包括青、灰、暗黑、黧黑;面红
包括潮红、通红、面赤、紫红、暗红。
2.2 舌象归类
2.2.1 舌质
舌质以颜色分类,分为红(绛)、紫(暗)。舌暗
紫、紫、淡紫归为紫舌;舌红、舌绛、暗红、紫红、鲜红
归为红舌。
2.2.2 舌苔
苔色按照颜色分为黄色、白色和其他 3类。淡
黄、灰黄、焦黄列入黄苔;薄白、苔白、白厚、白腻列入
白苔;黑苔、灰苔等列为其他。苔质从厚薄和燥腻分
析。厚薄可分为薄、厚、少或无苔 3类,以薄者为正
常。苔质的干燥方面,可区分为少津、腻、正常(润)3
类。苔干、欠津、欠润者归入少津;腻、滑归为腻苔。
2.2.3 舌体
主要分为胖大舌、瘦舌。胖大、胖嫩、胖归为胖
大舌;瘦舌、瘦小舌、小舌、干瘪归属瘦舌。
2.3 脉象归类
脉象从深浅、频率、流利度、紧张度、充盈度、力
度加以归类分析。深浅包括浮、沉,频率包括迟、数,
流利度包括滑、涩,紧张度包括弦、紧、缓,充盈度包
括洪、大、细,脉象力度分有力、无力(濡)。
先对资料的脉象组合情况进行统计排序,再将
复合脉分解成单一脉象重新统计排序,最后综合结
果取其频次较高的脉象作为本研究的脉象指征。
3 症状筛选方法
将文献资料中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证的各种
文字表述在不更改原意的前提下进行归类,并作文
字表述上的规范。统计每一症状出现的累积次数。
将出现的症状按频次作降序排列,作为最终提取方
证指征的范围。取出现频次>2的症状,并对该症
状进一步分析讨论后,确定主要指征,其余指征作为
参考指征。
统计初诊时各种舌象、脉象出现的次数,取前2
位舌象、脉象作为舌脉表现的指征。
4 文献分析结果
4.1 疾病分析
全部55篇文献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涉及
个案报道的病例总数为73例,疾病达34种之多,其
中以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最多,其次为皮肤病,还广
泛应用于其他系统疾病的治疗当中。可以推断,只
要具备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的标准,就可以用麻黄
连翘赤小豆汤方进行化裁,“有是证便用是方”,达到
异病同治。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系统分类
泌尿/生殖
消化
呼吸
变态反应性疾病
周围神经/血管系统
皮肤病
其他(包括症状命名)
疾病名称(频次)
急性肾小球肾炎(18)、慢性肾小球肾炎(4)、肾病综合征(5)、特发性水肿(1)、紫癜性肾炎(1)
慢性乙型肝炎(3)、黄疸性肝炎(3)、急性病毒性肝炎(1)、淤胆型肝炎(1)
慢性支气管炎/咳嗽(3)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2)、过敏性紫癜(1)、药物过敏(1)
血栓性浅静炎(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
皮肤瘙痒病(1)、血管神经性水肿(1)
荨麻疹(7)、湿疹(3)、银屑病(2)、带状疱疹(1)、黄褐斑(1)、脂溢性皮炎(1)、
月经疹(1)、风疹(1)、日光性皮炎(1)、激素依赖性面部皮炎(1)、奶癣(1)
鼻衄(1)、妊娠瘙痒症(1)、异食症(1)、肝肾综合征(1)、妊娠期胆汁郁积症(1)
总频次
29
8
3
4
5
20
4
表1 55篇文献涉及疾病分类情况
4.2 症状分析
对55篇文献中的症状指标进行提取,共有50种
症状出现。经对原始资料给予适当的归类、规范和
简化,求得累积频数,将症状出现频数大于2的列表
说明。结果显示,水肿、恶风寒、恶寒发热、小便黄、
小便量少、腰痛、皮肤斑疹、身痒、乏力9个症状出现
频次较高。水肿出现的频次最高,考虑与本组病例
疾病分布有关(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较多)。恶风寒、
·· 34
现代中医临床 2014年11月,21(6)
恶寒发热、小便黄、小便量少症状排在 2~5位,与本
方现在临床常用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肾病
综合征等有关。现代应用中,根据症状的出现率和
基本病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证的主要症状诊断
指标可推断为:水肿、恶风寒、恶寒发热、小便黄、小
便量少、腰痛、皮肤斑疹、身痒。而据《伤寒论》262
条记载“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主之”,提示在《伤寒论》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证的
主治症状为“身黄”,以方测证,可能兼见“小便黄”
“心烦”等内热表现,还可能见到“恶风寒”“发热”等
外邪不解的表现。古今临床运用从症状上相比较,
已有明显的变化。虽然古今主治症状发生变化,但
所治疗疾病的病机未发生变化,基本病机还是外寒
内热,以湿热内蕴为主。所以说,“有是证便用是
方”,这也是“异病同治”的体现。症状名称分类情况
见表2。
表2 55篇文献涉及症状分类情况
症状
水肿
恶风寒
恶寒发热
小便黄
小便量少
腰痛
皮肤斑疹
身痒
乏力
腹胀
纳差
咽喉肿痛
恶心呕吐
心烦
精神倦怠
面色无华
皮肤发黄
频次
29
26
25
23
18
14
11
11
10
9
9
9
9
9
9
8
7
症状
口渴欲饮
便秘
胸闷
便溏
寐差
皮肤渗液
肢体感觉异常
巩膜黄染
头沉重
咳嗽
其他面色
腹痛
皮损
口渴不饮
恶心干呕
气喘
味觉异常
呃逆
频次
6
6
6
5
5
5
5
5
5
4
4
4
3
3
3
2
2
2
4.3舌象分析
4.3.1 舌质
从文献中提供舌象的资料里提取数据,计算累
积频数。舌红、舌紫、舌淡红、舌淡(白)、舌淡暗分别
是10,6,10,9,5次。表明舌质分布以舌淡红、舌红、
舌淡为主。
舌淡红、舌红可反映本证热邪内蕴的基本病机,
但发病初期以风寒表证为主,舌淡为可以作为此期
的主要特征。
4.3.2 舌苔
黄苔、白苔、厚苔、薄苔、少苔、腻苔、滑/润、少津
各种舌苔的频次分别为 29,20,10,11,2,12,6/4,4
次。表明黄苔多于白苔,可反映本证湿热内蕴的基
本病机。从舌苔厚薄数据分析,厚苔、薄苔比例近
似。
从润燥上分析,腻苔出现 12次,苔水滑出现 6
次,少津出现 4次,以腻苔为多,可反映本病湿邪内
蕴的特点。可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的舌苔以黄
苔、腻苔为多。
4.3.3 舌体
文献报道中舌体胖大出现3次,嫩舌出现3次,
没有明显的临床意义。
《伤寒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条文中没有明确
的舌象论述,从对临床报道的数据分析来看,舌红或
淡红,苔黄、腻可以反映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舌象的
特征,同时也与本汤证机理相吻合。
4.4 脉象分析
对文献中出现的脉象进行拆解并归类分析,结
果显示,浮、数、细、沉、滑脉的组合可作为麻黄连翘
赤小豆汤证的脉象指征。
虽然《伤寒论》条文未描述脉象,但以方测证,可
能会出现浮、数、滑的脉象,与本次统计结果基本相
符。统计结果见表3。
指标
频次
深浅
浮
28
沉
10
迟
6
频率
数
17
滑
9
流利度
涩
3
弦
7
紧张度
紧
3
大
0
充盈度
细
13
有
2
力度
无
7
表3 55篇文献脉象记载情况
参考文献:
[1] 张喜莲,冯兆才,马融.新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小儿
皮肤病验案举隅[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3):
102-103.
[2] 马廷保.湿热发黄诊治一得[J].现代中医药,1999(1):38-
39.
[3] 刘玉宇,郭立中,关明智.叶传蕙教授对急性肾小球肾炎
的中医治疗[J].中医函授通讯,2000,19(5):12-14.
[4] 马大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月经疹和妊娠瘙痒症[J].
黑龙江中医药,2005(4):31.
[5] 毕学恭.廖志峰辨治急性肾炎经验 [J].中国中医急症,
2000,9(S1):65.
[6] 王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应用举隅[J].甘肃中医,2004,17
(6):27.
·· 35
现代中医临床 2014年11月,21(6)
[7] 苏洁贞,刘明平.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新用 [J].新中医,
2001,33(2):69-70.
[8] 王治中.史纪贤老中医经方新用举隅[J].甘肃中医,2006,
19(4):13-14.
[9] 朱虹.蒋家道临证运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经验[J].吉林中
医药,2003,23(2):6-7.
[10]林其盛.林山老中医儿科临床经验[J].福建中医药,2002,
33(6):23.
[11]王守民.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在周围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
用[J].黑龙江中医药,2002(3):27-28.
[12]郑春芳.辨证治疗小儿急性肾炎[J].湖北中医杂志,2001,
23(11):36.
[13]王雪凤,栾照敏.陆长清治疗肾炎经验(附3例报告)[J].青
海医药杂志,2004,34(7):53-54.
[14]赵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应用举隅[J].甘肃中医,1993,6
(2):27.
[15]张再康.新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善治风疹[J].河北中医药
学报,2004,19(4):32-33.
[16]张东军,栾志勇,许慧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临证运用体
会[J].中医药学报,1989(3):33.
[17]袁泉.陈权治疗肾脏病验案举隅[J].辽宁中医杂志,2008,
35(10):1590-1592.
[18]屈定祝.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主治疗青霉素严重毒副反
应1例[J].湖北中医杂志,1989(3):37.
[19]王海燕.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肾病水肿[J].河南中医,
2000,20(5):43-44.
[20]万丽玲.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湿热咳嗽体会[J].江
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14(3):33.
[21]王兰青.梁静玉应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经验[J].山东中
医杂志,1998,17(1):34-35.
[22]陈权.经方应用[J].四川中医,2008,26(5):121-123.
[23]喻峰.加味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28
例[J].湖南中医杂志,1997,13(6):15.
[24]马大正.经方治疗妊娠皮肤瘙痒症验案3则[J].山西中医,
2007,23(4):66.
[25] 张丽娟.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处方应用的探讨[J].国外医
学·中医中药分册,1996,18(6):29.
[26]黄思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愈产后急性水肿 1例[J].江
西中医药,1996(S2):85.
[27] 张少聪,刘县铭.皮肤病辨证论治 4则[J].中医药临床杂
志,2008,20(2):181-182.
[28]王晓梅,徐振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皮肤病验案3则[J].
国医论坛,1996,11(6):17.
[29]郑攀.郑启仲运用麻黄汤及其类方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
息杂志,2007,14(10):74-75.
[30]马骏,张永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在皮肤病中的应用[J].
中医药研究,1995(3):39-40.
[31]宁为民,詹利霞.何世东治疗顽固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经
验[J].疑难病杂志,2003,2(5):309-310.
[32] 王忠民,刘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皮肤病 5则[J].新中
医,1988(12):38-39.
[33]钱静.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妊娠期胆汁郁积症 1
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3):2.
[34]魏千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应用举隅[J].辽宁中医杂志,
1987(5):30-31.
[35]纪延龙,吕国清.过敏性紫癜的中医治疗[J].实用中医内
科杂志,1990,4(4):18-19.
[36] 张加林.经方治疗肾炎 4则[J].中医药临床杂志,1990,2
(3):34-35.
[37]戴克敏.姜春华教授运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经验[J].江苏
中医药,1987(9):20.
[38]李永安.慢性肾炎蛋白尿从肺论治验案 2则[J].成都中医
药大学学报,1990,13(1):31-32.
[39] 吕钟笑.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临证一得 [J].现代中医药,
1987(1):29-30.
[40]王全德,吴照平.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临床应用体会[J].现
代中医药,1987(1):28-29.
[41] 李浩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验案 3则[J].四川中医,1985
(7):48.
[42] 李学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验案 2则[J].四川中医,1985
(6):50.
[43] 于世楼.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临证一得 [J].福建中医药,
1985(4):52.
[44]周尚云.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荨麻疹[J].实用中医
药杂志,1994(6):33.
[45] 刘毅.邢锡波治疗水肿的经验和体会 [J].江西中医药,
1987(5):15-16.
[46]邵荣世.肝炎证治体会[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7(3):
38-39.
[47]李兴培.风疹块验案3则[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4):21.
[48]杜锦海.医话精选9则[J].光明中医,1994(2):24-25.
[49]刘玉三,金梅,赵玲.经方新用3则[J].国医论坛,1994(4):
10.
[50]侯树平,刘韬,刘晓春.张亚洲教授诊治肾病型肾炎经验
举隅[J].中医药学报,1994(5):12-14.
[51]胡月荣.经方联用治验 2则[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5,10
(5):25.
[52]裘叶忠.疥疮合并急性肾炎2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5,5(S1):70.
[53]方邦江,贾英姿.肾性蛋白尿从肺论治验案举隅[J].中医
药学报,1996(1):31.
[54]刘忠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小儿急性肾炎80例
[J].光明中医,2009,24(12):2356-2357.
[55]强胜,周春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临床运用[J].中国医
药导报,2010,7(6):19.
(收稿日期:2014-09-10)
··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