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大豆品种荆豆3号



全 文 :第 9 期
等物种。 ②与灌木物种混交模式——建立以膏桐为
主、混交一定比例的其他灌木物种,其优点是在一
些土层较薄的石质山地, 营造乔木树种困难时,可
营造灌木混交林,保留或适当种植坡柳、余甘子、虾
子花、算盘子、水锦树等物种。 ③与草本物种混交模
式——灌木草本结合模式。 以膏桐为主形成灌木
层,同时种植或者保留类芦、毛蕨菜、旱茅、扭黄茅
等物种形成草本层,组成灌木草本相结合的复层结
构。 ④乔灌草复合混交模式——以膏桐为主形成灌
木层,并保留原有的灌木层,适当种植一些乔木和
草本植物,建立乔灌草结合的复合混交模式。
(2)农地上的造林模式,由于部分造林地为农
业用地,采用混农林业的理念,在有限的耕地面积
上既可多生产农产品,又能保持稳定的良好生态环
境,这是建立高效、良性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希望
所在[13],建立林-农复合型模式。 在膏桐林下种植一
些矮秆农作物或经济作物,如花生、咖啡等,能提高
造林地农产品的收入,同时又丰富了造林模式。
4 小结与讨论
双江县自然植被可以划分为 6 个植被型,8 个
植被亚型,10 个群系和 13 个群落;人工植被主要有
一些经济林和农田。 在研究区内膏桐主要种植在坡
度较平缓的阳坡、半阳坡地段。 膏桐种植区内主要
的植被类型是稀树灌木草丛、灌丛,其中稀树灌木
草丛主要是热性稀树灌木草丛和暖性稀树灌木草
丛。 另外膏桐种植区还包括一些人工植被,主要是
农地和人工林。
本研究从植被的角度, 结合膏桐的生物学、生
态学特性和混交模式的相关原则,对研究区膏桐能
源林的混交物种和混交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但没
有对各混交模式进行分析与比较,遴选出的最佳混
交造林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开展膏桐与混交物种间
相互作用关系、各混交模式及混交方式的经济与生
态效益、不同混交模式对膏桐结实的影响等方面的
研究。 此外,双江县位于云南省的西南部,其气候条
件和植被类型等与云南省西南部、南部部分地区一
致或相似,通过对这一地区的植被研究和膏桐能源
林造林混交物种的选择,可以为相似地区的膏桐能
源林或其他造林的混交物种及模式选择提供有价
值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袁振宏,罗 文,吕鹏梅,等. 生物质能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前
景[J]. 化工进展,2009,28(10):1687-1692.
[2] 王 岩, 龙春林, 程治英. 能源植物小桐子的利用与研究进展
[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26-427.
[3] 刘二党. 全力推进膏桐生物质能源建设[J].中国林业,2007(5):
24-25.
[4] 陈楚莹,汪思龙 . 人工混交林生态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5] 张鼎华,林 卿. 近自然林业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 生态经
济,2000(7):23-26.
[6] 沈国舫, 翟明普. 混交林研究——全国混交林与树种间关系学
术论文集[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7] 吴征镒. 中国植被[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8] 吴征镒, 朱彦丞. 云南植被[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9] 周长瑞 . 国内外混交林研究概况 (上 )[J]. 山东林业科技 ,
1985(2):48-53.
[10] 周长瑞 . 国内外混交林研究概况 (中)[J]. 山东林业科技,
1985(3):22-27.
[11] 周长瑞 . 国内外混交林研究概况 (下)[J]. 山东林业科技,
1985(4):16-20.
[12] 何利平. 太行山区混交林伴生树种的选择和造林模式[J]. 林
业实用技术,2006(4):52-53.
[13] 林华忠,潘文忠,吴大忠,等. 混农林业与林业可持续发展[J].
林业科技开发,2004,18(6):10-12.
品种来源:荆州农业科学院用“鄂豆 4 号”作母本,“96-
2”作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大豆品种。 2010 年通过
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豆
2010001。
品质质量:2008~2009 年参加湖北省夏大豆品种区域试
验,品质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测定,粗脂
肪含量 21.40%,粗蛋白含量 43.9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每公
顷产量 2 682 kg,比对照中豆 33 号增产 12.45%。 其中,2008
年每公顷产量 2 701.50 kg, 比中豆 33 号增产 16.65%;2009
年每公顷产量 2 662.50 kg,比中豆 33 号增产 8.56%,两年均
增产极显著。
特征特性:属夏大豆早熟品种。 株型收敛,株高中等,幼
苗长势中等。茎秆直立,分枝较多。叶椭圆形。紫花,灰毛。有
限结荚习性,不裂荚,成熟时落叶性较好。 成熟荚淡褐色,子
粒黄色,浅脐。区域试验中株高 55.4 cm,主茎节数 11.8 个,分
枝数 2.7 个,单株荚数 37.9 个,每荚粒数 1.95 个,完全粒率
89.66%,百粒重 27.3 g。 全生育期 96 d,比中豆 33 号早 4 d。
田间大豆花叶病毒病发病株率 5.40%,病指 3.29。
栽培技术要点:①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5 月中旬至 6 月
上旬播种,密度不宜过大以防倒伏,一般保苗 1.1 万~1.3 万
株。播种前可用 2%钼酸铵液拌种。②施足底肥,合理追肥。底
肥一般每公顷施复合肥 375 kg、过磷酸钙 375 kg;初花期根
据田间长势每公顷追施尿素 75.0~112.5 kg。 ③加强田间管
理。 注意清沟排渍,及时中耕除草;初花期如长势过旺,及时
适量喷施多效唑控苗;结荚至鼓粒期遇干旱及时灌溉,以防
早衰;注意防治荚枯病等病虫害。 ④适时收获,防止裂荚。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作夏大豆种植。
大豆品种荆豆 3号
!!!!!!!!!!!!!!!!!!!!!!!!!!!!!!!!!!!!!!!!!!!!!
欧光龙等:基于种植区植被的膏桐混交模式选择研究 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