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广西粉葛三种重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全 文 :JOURNALOFCHANGJIANGVEGETABLES长江蔬菜
广西粉葛三种重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莫贱友 郭堂勋 胡春锦 李讯
粉葛 (PuerariathomsoniBenth.)为豆科植物,葛
属,又名葛藤、葛根、野葛、葛麻藤。其块根不仅可以鲜
食,还可加工成葛粉,制成几十种精美食品,具有很好
的营养和保健价值。由于葛粉具有独特的功效,农户
种植粉葛的经济效益较高,近年来在广西的种植面积
不断扩大,随着粉葛的规模化生产,影响粉葛生产的
病虫害也接踵而来。据笔者调查,粉葛锈病、粉葛拟锈
病和粉葛根腐病是广西粉葛上最主要和常见的 3种
病害,发生危害较为严重,给种植户造成较大的经济
损失,极大的制约了粉葛的规模化生产,现将其病状、
病原、发病特点及防治方法分别介绍如下。
1 粉葛锈病
1.1 症状特点
主要危害叶片。叶面初现针头大的黄白至浅褐色
小疱斑,后疱斑表皮破裂,散出黄褐色粉状物,此即为
病菌的夏孢子团。发病严重时,叶面疱斑密布,散满锈
色粉状物,甚至叶片变形,致植株光合作用受阻,水分
蒸腾量剧增,导致叶片逐渐干枯,影响地下块根膨大
而致减产。
1.2 病原及发病特点
粉 葛 锈 病 由 担 子 菌 亚 门 的 豆 薯 层 锈 菌
(PhakopsorapachyrhiziSyd.)侵染引起。粉葛各栽培品
种和野生品种都有发生,病叶率在10%~50%,因植株
生育时期和地块位置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在广西北部
病菌以冬孢子越冬,翌年冬孢子萌发产生的担子和担
孢子作为初次侵染源侵染致病,而以夏孢子作为再次
侵染源,借助气流传播不断侵染致病。在广西南部病
菌则以夏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染源完成病害周年循
环,冬孢子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其在病害循环中所起
的作用并不重要。病菌除为害粉葛外,还可为害大豆
等豆科作物。病菌以夏孢子在田间寄主上辗转传播为
害,通常温暖多雨的天气有利于发病,湿度是本病发
生流行的决定因素。目前未发现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
差异。
1.3 防治方法
防治粉葛锈病应与防治其他次要病害 (如炭疽
病、白粉病)相结合进行。在栽培技术上,鉴于锈病的
发生流行同湿度关系最大,需注意增强株间通透性,
降低田间湿度。在药剂防治上,可用以下药剂或药剂组
合:15%粉锈灵(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乳油)1500~
2000倍液、50%三唑酮硫磺悬浮剂 1000~1500倍
液、70%托布津+75%百菌清 (1∶1)1000~1500倍液、
40%三唑酮多菌灵1000倍液等药剂交替喷施,要均
匀喷施叶片正反两面。建议在葛藤长约1m时第一次
喷药,长2~2.5m或始见病斑时再喷1次,结块根初期
喷1次。喷药时间和次数要视田间病害发生的实际情
况进行灵活调整。
2 粉葛拟锈病
2.1 症状特点
该病除为害叶片外还为害叶柄及茎,在叶片上以
沿叶脉处病斑最多。发病初期对光看时可见叶脉周围
和叶柄有褪绿黄斑,病斑进一步发展,黄斑呈黄色泡
状隆起,用手挤破时,有似黄色脓状粉物(病原菌的孢
子囊和游动孢子)溢出。后期泡状物破裂,散出橙黄色
粉末,其病斑所散出的粉状物似锈病,所以暂称之为
拟锈病。由于受害细胞膨大,故病斑后期呈菌座状肿
大,在茎上呈肿瘤状,表面粗糙,将表皮划开,可见里
面充满橙黄色孢子(囊)堆,严重受害叶、叶柄因生长
发育不匀呈畸形,最后变黄萎蔫枯死。
2.2 病原及发病特点
该病是由鞭毛菌亚门集壶菌属的葛藤集壶菌
(SychytriumpuerariaeMiy)侵染引起。凡有粉葛种植的
地方,无论是大叶粉葛还是细叶粉葛及野生粉葛都有
发生,一般田块病株率5%~10%,严重的达90%。病原
菌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通过风和雨水进行重复侵染
和传播,通风不良,低洼潮湿地以及植株下部较荫蔽
莫贱友,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宁市大学
西路44号,530007,电话:0771-3244445
郭堂勋,胡春锦,李讯,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收稿日期:2006-08-22
2006.12栽培与植保
18- -
JOURNALOFCHANGJIANGVEGETABLES 长江蔬菜
处发病相对较重,而通风、干燥地发病轻;但在多雨年
份或多雨季节植株上部叶片及嫩茎均可发病,搭架、
向阳地发病轻,反之则重,说明湿度是此病发生的关
键因素。每年5月初始见零星发生,到翌年1月收获
期都有发生。目前未发现病原菌寄生在其他作物上。
2.3 防治方法
防治粉葛拟锈病也要结合栽培措施,高畦宽行种
植,增强株间通透性,降低田间湿度。在药剂防治上,
可用 58%瑞毒霉锰锌 1500倍液、64%杀毒矾 1000
倍液或72%克露1500倍液,交替使用。尽量选择一
些对低等菌有效果的药剂,防治适期、喷药次数和方
法等参照防治粉葛锈病。
3 粉葛根腐病
3.1 症状特点
粉葛根腐病是粉葛生产上普遍发生的一种土传
病害。该病主要危害粉葛块根及茎蔓基部,苗期及块
根形成期均可染病。苗期染病,在吸收根的尖端或中
部表皮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严重者根系褐腐坏死,
致地上部植株矮小,生长缓慢,基部叶片过早变黄脱
落,植株上部显现萎蔫症状。块根形成期染病,初期在
块根表皮形成红褐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稍凹陷的斑
点,后期病斑密集,互相融合,形成大片暗褐色斑块,
表面具龟裂纹,皮下组织变褐色干腐。横切块根可见
维管束变红褐色,块根后期呈糠心型黑褐色干腐。
3.2 病原及发病特点
该病是由短体线虫(Pratylenchussp.)及腐皮镰刀
菌(Fusariumsolani,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复合感染引
起。每年4~5月开始零星发生,到翌年1月收获期内
都有发生,但以 5~9月发病最多,与这段时期的多雨
气候密切相关。轻病田病株率在10%~20%,重病田病
株率达50%~80%,主要通过带土的病种苗、种块及水
流传播。
3.3 防治方法
粉葛根腐病为土传病害,土壤消毒处理量大,防
治成本高;农药施入土壤中受土壤环境复杂因子影
响,药效有时不稳定。粉葛产品作为一种具有很高药
用价值的新兴绿色保健食品,如长期使用化学农药进
行防治,势必造成土壤中的农药残留累积,污染农田
和粉葛产品。因此,粉葛根腐病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
为基础,增强植株抗病性为重点,合理运用化学防治
的综合防治对策。
①与水稻或其他非寄主作物轮作,避免连作,这
是土传病害防治的重要措施。②收获后要彻底清除植
株病残体,能有效降低土壤中的病原菌和线虫数量,
减少翌年初次侵染源,控制病害发生程度。③结合整
地,增施石灰,在粉葛移栽前及时耕翻晒土,每667m2
撒施生石灰 50~70kg,调节土壤酸碱度,降低土壤中
的病原菌数量。④培育无病壮苗,粉葛育苗时选取无
病健壮葛藤或种薯作为种苗繁殖使用,育苗前种薯用
50~55℃热水浸泡15~20min进行消毒处理。⑤适时增
施有机肥,可促进粉葛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植株体抗
病虫能力。⑥病株率达10%以上的田块,可在农业防
治的基础上实施化学防治,选用30%枯萎灵800倍液
或 40%根腐灵 600倍液、50%复方多菌灵 800倍液分
别与 10%福气多颗粒剂 1.0~2.0kg/667m2或 10%克
线丹颗粒剂1.0~4.0kg/667m2+适量细土混合均匀配
制成毒土施入种植穴内,尽量避免药剂与粉葛根系接
触,以免发生药害。收获前80天禁止使用。
广告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