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刺槐小蜂对砂生槐种子的危害及防治研究



全 文 :刺槐小蜂对砂生槐种子的危害及防治研究
臧建成 1 ,辛福梅2 ,王忠红 1 
(1.西藏大学农牧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西藏林芝 860000;2.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西藏林芝 860000)
摘要 研究了刺槐小蜂对砂生槐种子的为害特点及生活习性 ,结果表明 ,刺槐小蜂在林芝地区 1年发生 2代 ,以第 2代幼虫在种子内越
冬。 6月中 、下旬为第 1代成虫羽化盛期;8月下旬第 2代小蜂开始羽化 ,第 1代和第 2代有世代重叠现象。
关键词 刺槐小蜂;生活史;砂生槐种子;危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7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8)32-14179-02
StudyontheDamageandControlofBruchophagusonois(Mayr)toSophoramoorcroftianaSeed
ZANGJian-chengetal (ColegeofPlantScienceandTechnology, CollegeofAgricultureandAnimalHusbandry, TibetUniversity, Linzhi,
Tibet860000)
Abstract ThroughresearchesonthedamagefeatureandlifehabitofBruchophagusonois(Mayr)totheSophoramoorcroftianseed, itwas
foundoutthatB.onoishadtwogenerationsannualyinLinzhiDistrictofTibetwiththeoverwinteringofsecondgenerationlarvainseed.The
peakemergencestageofthefirstgenerationadultoccurredatmiddleandlateJuly.TheemergenceofsecondgenerationwasintheendofAu-
gust.Thereweregenerationsoverlappingbetweenthefirstandsecondgenerations.
Keywords Bruchophagusonois;Lifehistory;S.moorcroftianaseed;Damage;Control
基金项目 西藏农牧学院青年基金(07981010)。
作者简介 臧建成(1977-),男 ,甘肃通渭人 , 硕士 ,讲师 ,从事农业害
虫及林木害虫综合防治研究。
收稿日期  2008-09-09
  砂生槐(Sophoramoorcroftiana)系豆科槐属植物 ,又名
“西藏狼牙刺 ”、“刺柴 ”、“金雀花 ”,是西藏特有物种 [ 1-2] ,广
泛分布于西藏雅鲁藏布江 、年楚河 、拉萨河流域 ,生长于海拔
2 800 ~ 4 600 m的山坡灌丛 、河滩沙质地 、石质干旱的山
坡 [ 3-5] ,耐干旱瘠薄 ,适应性强 ,是西藏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
的重要先锋灌木树种 ,在高原生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资源
植物。砂生槐是继苦参 、苦豆子之后 ,又一种极具开发利用
价值的苦参碱的植物资源 [ 6-10] 。近年来由于砂生槐虫害逐
年严重 ,使砂生槐的生长受到影响 ,特别是砂生槐种子害虫 ,
为害更严重 ,在雅鲁藏布江河谷流域凡有砂生槐分布的地
方 ,均有发生。沙生植物种子害虫的研究多集中在甘肃 、宁
夏和内蒙等地 ,而沙生植物也主要是柠条 、苦豆子 、甘草等 ,
一般种子受害率达 70%以上 ,寄生率达 50%~ 70%[ 11-14] 。
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 ,气候及环境条件恶劣 ,目前为止对
砂生槐种子害虫的系统研究还未见报道。 2007 ~ 2008年笔
者对林芝 、米林的砂生槐种子害虫进行了初步调查 ,发现其
种子危害率高达 70%以上 ,现将砂生槐种子小蜂的危害情况
及其防治措施作一综述 ,以期为林木害虫的防治工作提供一
定的理论依据 。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藏东南米林县的雅鲁藏布江沿岸 ,海拔
2 900 ~ 3 800 m。米林县年平均气温 8.2 ℃,最冷月平均气
温 -0.2 ℃,最热月平均气温 15.6 ℃,极端最高气温 28.8
℃,极端最低气温 -15.8 ℃;年降水量 675.1 mm,降水主要
集中在 6 ~ 9月份 ,占全年降水的 69%。夏秋季节为湿润期 ,
而冬春季节气候干旱多风 ,是一个明显的干旱期。根据西藏
植被 ,该区属亚热带植被地带藏东高山狭谷旱谷灌丛区。
2 刺槐小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特点
2.1 形态特征 砂生槐种子小蜂为膜翅目(Hymenoptera)广
肩小蜂科(Eurytomidae)刺槐小蜂 Bruchophagusonois(Mayr)。
成虫雌虫体长 2.8 ~3.2mm,黑色。触角黑褐色 ,柄节中下部
及环节黄褐色。足黑色 ,转节 、股节上下端及附节褐黄色(前
足腿节中部以下均褐黄色)。头胸具脐状大刻点 ,头上的刻
点较中胸背板上的细密。触角环状节 1节 ,索节 5节 ,棒节 3
节;柄节细长 ,约为触角总长的 1/4。前翅翅脉浅黄色 ,缘脉
长略短于后缘脉 。腹卵圆形 ,光滑 ,第 3节与第 4节等长 ,第
4节两侧各生 6根白毛(排成 1列),第 5节白毛排成不甚整
齐的 2列 ,第 6~ 7节白毛丛生;头胸亦被白毛。产卵器自第
5腹节下方伸出 ,末端突出。黄色雄虫体长 2.2 ~ 3.0 mm,与
雌虫相似 ,但触角的梗节及足的绝大部分为褐黄色。触角无
环状节;索节 4节 ,长柄状 ,每节具 2环白色长毛。腹柄较
长 ,约为宽的 1.5倍。卵形似小辣椒 ,长 0.25 mm,柄长 0.5
mm,白而透亮。幼虫白而透亮 ,颚褐色 ,长 10 ~ 15mm。体大
小与种实大小有直接关系。老熟幼虫体长 15~ 25 mm,肥胖 ,
弯曲 ,横皱纹明显。蛹长 3.0~ 4.0 mm,初白色 ,后变黑。
2.2 生活史及习性 刺槐小蜂在米林 1年发生 2代 ,以第 2
代幼虫在种子内越冬。翌年 4月下旬开始化蛹 , 5月中 、下旬
为化蛹盛期 ,并且最早化蛹的开始羽化 , 6月中 、下旬为成虫
羽化盛期 ,此时 ,成虫大量产卵 , 7月下旬第 1代幼虫开始孵
化 , 7月中旬第 1代幼虫开始化蛹 , 8月下旬第 2代小蜂开始
羽化 ,第 1代和第 2代小蜂出现了世代重叠现象。而第 1代
小蜂成虫显著下降 ,此期间林间出现了第 2代卵 , 8月底第 2
代幼虫开始孵化 ,直至 9月下旬林间小蜂成虫很少存在。
5月上旬 ,当日平均气温达到 16 ℃左右时 ,砂生槐 70%
的花结了果荚并大部分形成种仁 ,越冬代成虫开始羽化 , 5月
中 、下旬气温 18 ℃时进入羽化高峰期 。 8月下旬 ,当日平均
气温为 18 ℃左右时 ,第 2代小蜂开始羽化。
成虫羽化后 ,即能进行交尾 ,并有多次交尾现象 。交尾
后 ,即进行产卵。卵多数产于种皮与种仁之间 ,少数产于种
子表皮 ,在果荚刚形成时 ,个别产于果荚内皮上。经室内饲
养观察 ,产卵量最多 16粒 ,少的 1粒 ,还有成虫不产卵 ,平均
产卵量 6粒。成虫一般活动时间在 10:00 ~ 18:00, 15:00 ~
17:00活动较烈 ,喜光 ,有群集性 ,在林间呈团状分布 。取食
安徽农业科学 , JournalofAnhuiAgri.Sci.2008, 36(32):14179-14180 责任编辑 罗芸 责任校对 李洪
较少。经饲养观察 ,成虫未见取食花叶 。雄成虫寿命 3 d左
右 ,雌成虫寿命 5 d左右。
2.3 危害特点 刺槐小蜂卵 、幼虫 、蛹均在砂生槐种子内发
育 ,以幼虫取食种仁造成其危害 ,第 1代幼虫由于砂生槐种
子幼嫩可将种仁全部食光或取食大部分种仁。发育晚的第 2
代幼虫只取食种仁的一部分 ,随即幼虫进入越冬。被危害的
种子绝大部分由于胚芽被破坏不能发芽 ,危害严重时 ,被害
率可达 70%左右 。
3 防治措施
砂生槐种子小蜂除成虫在种子外活动 ,卵 、幼虫 、蛹均在
种子里取食危害 ,较为隐蔽 ,防治比较困难。因此 ,应采取预
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措施 ,加强种子小蜂的预测预报。
3.1 加强植物检疫 严禁在刺槐小蜂发生地区采运砂生槐
种子。在种子调运过程中应加强种子检疫 ,防止远距离传
播;用水漂洗种子 ,把漂浮在水面上的被害种子清除后 ,晾干
种子 ,种子保存期间用磷化铝片熏蒸防治。
3.2 砂生槐林地平茬 砂生槐种子小蜂发生严重的砂生槐
林地可在 2年内全部平茬 1次。因为平茬的砂生槐 2 ~ 3年
后开花 ,这样可在砂生槐林地至少造成 1年内没有开花结果
的环境 ,破坏了砂生槐种子小蜂发生的自然环境条件 ,使其
不能生存 ,可达到防治目的 [ 13] 。
3.3 药剂防治 发生期用 50%辛硫磷乳油 1 000倍液喷雾
防治砂生槐种子小蜂 [ 13-14] 。刺槐小蜂在砂生槐种子上 ,成
虫出现期很不整齐 ,而且 1年 2代 ,如果只防治 1次防治效
果不好 ,必须分 2次进行。第 1次防治在 6月下旬前后进
行 ,此时是第 1代成虫出现始盛期 ,是集中熏杀的有利时机 。
第 2次防治在 8月下旬至 9月初 ,此时是第 2代小蜂羽化始
盛期 ,既能防治第 2代小蜂 ,又能兼防第 1代残虫 ,同时也能
杀死第 2代卵和初孵幼虫 。
3.4 成虫羽化期可施放敌敌畏插管烟剂 用量 7.5 ~ 15.0
kg/hm2 ,放烟 2 ~ 3次 ,间隔 5 ~ 7 d;也可用敌敌畏原液或稀
释 5倍的杀虫灵超低容量喷雾 ,用药 1.5 ~2.3 kg/hm2 ,或用
80%敌敌畏乳油 1 500倍液 、20%灭扫利乳油 4 000 ~ 5 000倍
液常规喷雾。
4 讨论
砂生槐种子害虫是一类隐蔽性强 、危害性大 、防治困难
的林木害虫 ,采用化学农药防治是目前生产上紧急降低重灾
区虫口的有效措施 。应以刺槐小蜂为主要对象 ,根据不同林
分特征采用适宜的方法防治 。对于面积较大 、郁闭度较高的
采种林 ,应在成虫羽化始盛期和盛期采用 80%敌敌畏乳油
1 500倍液或 20%灭扫利乳油 4 000 ~ 5 000倍液常规喷雾。
参考文献
[ 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西藏植物志(第二卷)[M] .北
京:科学出版社 , 1985:717.
[ 2] 中国科学院西藏综合考察队.西藏中部的植被 [ 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66:26-27.
[ 3] 赵文智.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下段沙地植被研究 [ J].中国沙漠, 1994,
14(1):68-74.[ 4] 赵文智.西藏特有灌木砂生槐繁殖生长对海拔和沙埋的响应 [ J].生态
学报, 2002, 22(1):134-138.
[ 5] 赵阿曼.西藏特有植物砂生槐天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 J] .生物多样
性, 2003, 11(2):91-99.
[ 6] 马兴铭 ,李红玉,尹少甫.藏药砂生槐子生物碱抗炎抑菌活性的研究
[ J].中医药学报 , 2004, 32(5):23-26.
[ 7] 马兴铭 ,李红玉 ,尹少甫.砂生槐种子生物碱诱导 SGC-7901细胞凋亡
的实验研究 [ J].中医药学报, 2004, 17(4):217-219.
[ 8] 马兴铭 ,李红玉 ,尹少甫,等.砂生槐子生物碱杀灭原头蚴及抗炎作用[ 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2004, 32(5):23-26.
[ 9] 马兴铭 ,李红玉 ,尹少甫,等.西藏砂生槐子生物碱抑菌抑瘤的实验研
究[ 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3, 39(6):74-77.
[ 10] 崔建芳,章现德.苦参等四种槐属植物药中生物碱的分析[ J].中药通
报, 1986, 2(11):38-39.
[ 11] 于洋.柠条种子害虫对柠条种子生产影响及综合治理研究 [ D].呼和
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 , 2005.
[ 12] 杨彩霞.宁夏固沙植物柠条昆虫资源的调查 [ J] .中国沙漠 , 2000, 20
(4):461-463.
[ 13] 杨美良.柠条种子小蜂及其防治 [ J].内蒙古林业科技 , 1998(1):39.[ 14] 杨彩霞,高立原.宁夏固沙植物柠条种实害虫的初步研究[ J].宁夏农
林科技, 1997(5):7-8.
(上接第 14178页)
气状况及松褐天牛的种群数量变化都有关系。
有研究表明应用具有缓慢释放作用的特制塑料瓶作为
诱芯 ,其释放速率适度 ,持续引诱周期长 [ 1] ,这与该试验中引
诱剂 HYP-SH的应用效果一致 ,可节约成本 ,减少劳动量 ,给
林间诱捕操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1] 王四宝, 刘云鹏,樊美珍 ,等.不同诱捕技术对松褐天牛的诱捕效果
[ J].应用生态学报 , 2005, 1(3):505-508.
[ 2] 刘际建.利用蛀干类害虫引诱剂来引诱松褐天牛初步试验研究 [ J].生
物学杂志 , 2006, 23(1):17-25.
[ 3] 黄照岗,郑建国,谢寅升,等.M-99引诱剂有效引诱范围及余杭区松褐
天牛成虫发生规律 [ J].中国森林病虫 , 2005, 24(1):4-7.
[ 4] 姜礼元,唐陆法,程建明,等.千岛湖区松墨天牛成虫发生规律及不同
诱捕法的比较研究 [ J].江苏林业科技 , 2003, 30(1):25-27.
[ 5] KISHIY.ThepinewoodnematodeandtheJapanesepinesawyer[M].To-kyo:ThpmasCoLtd, 1995:208-209.
[ 6] 王玉嬿,舒超然, 孙永春.松褐天牛引诱剂试验初报 [ J] .林业科学 ,
1991, 27(2):186-189.
[ 7] 张连芹,宋世涵,黄焕华,等.利用引诱剂和肿腿蜂防治松墨天牛的研
究[ J].林业科学研究, 1991, 4(3):285-290.
[ 8] 张连芹,宋世涵,黄焕华.利用引诱剂诱捕松墨天牛等甲虫的研究 [ J] .
林业科学研究, 1992, 5(4):478-482.
[ 9] 蒋丽雅 ,朋金和 ,周健生 ,等.松褐天牛引诱剂Mat-1号的研究[ J].森林
病虫通讯, 1997(3):5-7.[ 10] 赵锦年,蒋平 ,吴沧松 ,等.松墨天牛引诱剂及引诱作用研究 [ J].林业
科学研究 , 2000, 13(3):262-267.
[ 11] 梁细第,朱建国,周关效,等.几种诱杀松墨天牛方法的效果比较评价
[ J].林业科学研究 , 2000, 13(4):366-369.
[ 12] 来燕学,俞林祥,周永平,等.用双环法诱杀松墨天牛成虫控制松材线
虫病 [ J].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1, 18(1):60-65.
[ 13] 黄学恒,张宏 ,唐志强 ,等.松墨天牛引诱剂诱捕效果对比试验初报
[ J].重庆林业科技 , 2003(3):22-24.
[ 14] 杨大胜,牟晓伟,吴斡宁.引诱剂诱杀松墨天牛成虫效果初报[ J].重
庆林业科技, 2005(2):51-52.[ 15] 陈沐容,余海滨,方天松.两种引诱剂诱捕松墨天牛效果比较[ J].中
国森林病虫, 2002, 21(5):3-4.
[ 16] 黄金水,何学友,杨希 ,等.FJ-MA-02引诱剂林间松墨天牛引诱效果及
活虫捕捉器的研制 [ J].林业科学 , 2003, 39(S1):153-158.
[ 17] 来燕学,张世渊,黄华正,等.松墨天牛在松树枯萎中的作用 [ J].浙江
林学院学报, 1996, 13(1):81-75.
[ 18] TAKASUF, YAMAMOTON, KAWASAKIK.Modelingtheexpansionof
anintroducedtreedisease[J] .BiolInv, 2000, 2(2):141-150.
[ 19] 赵锦年,林长春,姜礼元,等.M99-1引诱剂诱捕松墨天牛等松甲虫的
研究 [ J].林业科学研究 , 2001(5):64-70.[ 20] 黄金水,何学友,杨希 ,等.FJ-MA-02引诱剂诱林间松墨天牛引诱效果
及应用[ J].福建林业科技, 2005, 32(3):6-10.
14180           安徽农业科学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