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野老鹳草的生药学研究
李冰岚 王健生 陈宗良 包玮鸳 朱 克
浙江省金华市药检所 321000
提要 对野老鹳草的植物形态、药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等方面作了系统的生药学研究 ,可为该药控制质量提供参
考资料。
关键词 野老鹳草 ; 鹭嘴草 ; 生药学
野老鹳草为 牛儿苗科植物 Geranium ca ro linianum L.的干
燥地上部分 ,分布在浙江、江西、江苏等省 ,别称鹭嘴草。 全草含挥
发油 (主要成分为香茅醇 )、槲皮素、没食子酸、琥珀酸、鞣质等。 具
有祛风通络 ,清热止泻的功效 ,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筋骨酸
痛、肠炎、痢疾等症 [1]。野老鹳草为浙江省的地方习用品 ,作为老鹳
草入药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 1994年版将野
老鹳草作为老鹳草来源之一收载 ,而《中国药典》 1995年版收载的
同科植物老鹳草 Geranium wilfordii Max im或 牛儿苗 Erodium
stephanianum Willd.在浙江省一直未发现作为药材商品流通和药
用。在以往的文献资料中野老鹳草大多作为老鹳草混淆品报道 ,并
未见其有较系统的生药学研究。本文对野老鹳草的植物形态、药材
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方面作了系统的生药学研究 ,以期对该
药的进一步开发利用 ,控制质量 ,提供参考资料。
1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 ,基部分枝 ,茎直立或斜生 ,全体被柔毛 ,叶对生 ,
心形或肾形 ,掌状 5~ 7深裂 ,裂片又作 3~ 5羽裂 ,裂片条形 ,顶端
尖 ,两面有毛 ,叶脉于下隆起 ,基部叶叶柄长 10~ 20cm,茎生叶叶
柄较短 ,基部有托叶 ,卵状三角形或披针形 ,具长尖。花成对顶生或
着生于腋出花轴的顶端 ,花梗 3~ 5cm,萼片 5,卵形 ,顶端有芒 ,背
面及边缘有柔毛 ,花瓣 5,淡红色 ,倒卵状匙形 ,长与萼片近相等 ,
雄蕊 10,花丝基部离生 ,雌蕊由 5个心皮组成 ,子房 5室 ,柱头 5,
子房密生长毛 ,蒴果顶端具喙 ,心皮宿存于伸长的花柱上 ,每心皮
有 1种子 ,成熟时由下向上开裂 ,弹出种子 ,喙通常反卷。种子椭圆
形 ,棕褐色 ,表面有细网纹。 花期 4~ 5mo ,果期 7~ 8mo。
图 1 野老鹳草
原植物形态
1.植物全株
2.花
3.果实
2 药材性状
本品茎长 20~ 45cm ,直径 0. 2~ 0. 4cm ,常压扁节部膨大 ,多
分枝 ,表面浅棕色 ,有纵沟及疏柔毛 ,质脆易断 ,断面常中空 ;叶对
生 ,叶柄细 ,长 3~ 8cm,叶片皱缩 ,质脆易碎 ,完整者展开后肾形或
心形 , 5~ 7深裂 ,每裂片又 3~ 5裂 ,小裂片线形 ,顶端尖 ,两面均
有柔毛。蒴果近圆球形 , 5室 ,外面具长柔毛 ,顶端具长喙 ,长 1~
1. 5cm ,每室内有一种子。 无臭 ,味淡。
3 显微特征
3. 1 茎横切面的特征:表皮组织由 1~ 2列类方形的细胞组成 ,外
壁稍增厚 ,具角质层。外侧可见单细胞与多细胞非腺毛及腺毛。皮
层由 4~ 6层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薄壁细胞组成 ,维管束 9个 ,外韧
型 ,呈环状排列。 皮层与维管束之间有一由 3~ 5列厚角细胞组成
的环带。髓部宽广 ,细胞大型、类圆形或椭圆形 ,有时中空 ,见图 2。
图 2. 1 茎横切面简图 图 2. 2 茎横切面详图
3. 2 叶柄横切面特征: 表皮组织由 1列近方形的薄壁细胞组成 ,
外表面具角质层。外侧具多数单细胞与多细胞非腺毛及腺毛。皮层
由 4~ 5列薄壁细胞组成 ,维管束 4~ 5个 ,外韧型 ,呈环状排列 ,韧
皮部外侧有 2~ 3列厚角细胞 ;髓部为类圆形的薄壁细胞 ,见图 3。
图 3. 1 叶柄横切面简图 图 3. 2 叶柄横切面详图
3. 3 叶片中部横切面: 中部叶片横切面主脉具 1个维管束 ,外韧
型。 上表皮细胞类方形 ,排列紧密 ,外侧具单细胞与多细胞非腺毛
及腺毛 ;栅栏组织 1~ 2层 ,维管束外侧有 1列较大形的薄壁细胞 ,
呈鞘状排列。 海绵组织明显 ,见图 4。
图 4 叶片中部横切面
3. 4 叶表皮制片: 上表皮细胞为多角形 ,垂周壁较平直 ,连珠状增
厚 ;下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 ,垂周壁波状弯曲 ,连珠状增厚 ,上下表
皮均可见单细胞、多细胞非腺毛及腺毛 ;气孔为不定式 ,副卫细胞
4~ 5个 ,下表皮气孔明显多于上表皮 ,见图 5。
3. 5 萼片制片: 萼片外表皮细胞呈类多角形 ,垂周壁波状弯曲 ;内
表皮呈类长方形 ,垂周壁波状弯曲 ;内外表皮均可见单细胞、多细
胞非腺毛和腺毛 ;气孔为不定式 ,副卫细胞 4~ 5个 ,外表皮气孔明
54
时珍国药研究 1998年第 9卷第 1期 SHIZHEN JO URNA L OF TRADIT ION AL CHIN ESE M EDICIN E RESEARCH 1998 VO L. 9 NO. 1
木瓜与其混伪品的鉴别
潜子春
浙江省缙云县人民医院 321400
木瓜载入《名医别录》 ,《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引苏颂语: “木瓜
处处有之 ,而宣城者为佳 ,木状如柰。春末开花 ,深红色。其实大者
如瓜 ,小者如拳 ,上黄似着粉。”确定皱皮木瓜无疑 ;另在“ 楂”一
节中 ,苏颂又曰 : “ 楂木叶花实酷类木瓜 ,但比木瓜大而黄色 ,辨
之惟看蒂间 ,别有重蒂如乳者为木瓜 ,无此则 楂也。”此 楂即为
光皮木瓜。由此可见 ,木瓜药用品应为皱皮木瓜 ,即宣木瓜。自古以
来就需鉴别光皮木瓜 ,故《中国药典》 1985年版开始仅收载蔷薇科
植物皱皮木瓜 Chaenomeles specio sa ( Sw eet) Nakai一种 ,弃去同
科属植物 楂 C. sinensis ( Thouin) Koeh ne.。近年来 ,市售商品
除光皮木瓜混木瓜外 ,还有西藏木瓜 C. thibetica Yǜ、毛叶木瓜
(木桃 ) C. cathayensis ( Hemsl. ) Schneid. 及木多木衣属植物果实伪
充木瓜 ,应注意鉴别。 现笔者根据其主要鉴别特征列出如下检索
表 ,供鉴别真伪参考。
木瓜及其混伪品检索表:
1 残留果柄和宿存花柱下部均被柔毛
1. 1 果皮易剥落 ,果肉薄约 0. 5cm,疏松似海绵状 ,子房大 ,种子
扁平三角形 ,较大 ,长 0. 8cm以上……西藏木瓜。
1. 2 果皮不易剥落 ,果肉厚约 1cm以上 ,致密坚硬 ,子房小 ,种子
扁小而窄 ,类三角形或具多棱 ,长 0. 5~ 0. 8cm,直径 0. 2~ 0. 4cm
……木多木衣。
2 残留果柄和宿存花柱下部无毛
2. 1 外表面光滑 ,几无皱缩 ,果肉粗糙 ,呈颗粒性 ,嚼之有砂粒感
……光皮木瓜。
2. 2 外表面有多数不规则的深褶和皱纹 ,果实细腻 ,不呈颗粒 ,嚼
之无砂粒感。
2. 3 表面棕红色或紫红色 ,果肉稍厚 ,多厚于 0. 6cm……皱皮木
瓜。
2. 4 表面棕色或棕黑色 ,果肉较薄 ,厚约 0. 5cm……木桃。
( 1997- 07- 15收稿 )
显多于内表皮。萼片含晶细胞呈圆多角形 ,壁厚 ,内含草酸钙簇晶 ,
见图 6。
5. 1 叶上表皮 5. 2 叶下表皮
图 5 叶表皮表面观
6. 1 萼片外表皮 6. 2 萼片内表皮 6. 3 萼片含晶细胞
图 6 萼片制片
3. 6 粉末: 棕黄色 ,非腺毛多见 ,单细胞或多细胞 ,平直 ,先端锐
尖。 腺毛腺头长卵形 ,由 1~ 2个细胞组成 ,腺柄由 1~ 4个细胞组
成。 厚角细胞成片或数个散在 ;螺纹导管细小 ,草酸钙簇晶存在于
萼片组织中 ,萼片含晶细胞圆多角形。草酸钙方晶存在于果皮细胞
中 ,果皮含晶细胞深棕色或几无色 ,表面观呈多角形 ,果皮纤维与
果皮含晶细胞连结。 茎与叶柄表皮细胞呈皮长条形 ,垂周壁较平
直 ,连珠状增厚 ,有较多的毛茸及脱落痕。种皮栅状细胞侧面观 ,细
胞界限不表楚 ,呈长方形 ,栅状排列 ,淀粉粒类圆形 ,卵形或圆三角
形 ,复粒由 2~ 3分粒组成 ,见图 7。
4 理化鉴别
4. 1 取粉末 5g ,加蒸馏水 50ml, 80℃水浴温浸 1h,过滤 ,取滤液
2ml,加三氯化铁试液 1滴 ,即显黑色。 (检查鞣质 )。
4. 2 薄层色谱
4. 2. 1 供试品溶液制备: 取样品粉末 5g ,加甲醇 50ml,水浴回流
30min,滤过 ,滤液蒸干 ,残渣加甲醇 1ml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4. 2. 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槲皮素对照品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
检定所 )加甲醇制成每 1ml含 1mg的溶液 ,作为对照品溶液。
4. 2. 3 薄层板制备: 硅胶 G. GMCNa湿法铺板 , 105℃烘 30min
活化。
4. 2. 4 点样:吸取供试品溶液 15μl,对照品溶液 5μl,分别点于同
一硅胶 G薄层板上 ,以甲苯 - 氯仿 - 丙酮 ( 40∶ 25∶ 35)为展开
剂 ,展开 ,展距 11cm,取出 ,晾干 ,置紫外灯光 ( 365nm)下检视 ,结
图 8 薄层色谱图
1.野老鹳草
2.槲皮素
果见图 8。
图 7 粉末图
1.导管 2.腺毛
3.厚角细胞
4.叶表皮碎片
5.非腺毛
6.草酸钙蔟晶
7.茎叶柄表皮细胞
8.淀粉粒
9.果皮纤维及含晶细胞
10.种皮栅状细胞
参考文献
1 浙江药用植物志 ,上册 .杭州:浙江科学出版
社 , 1980∶ 641
( 1997- 07- 30收稿 )
55
SHIZHEN JO URNAL O F TRADIT ION AL CHIN ESE M EDICIN E RESEARCH 1998 VO L. 9 NO. 1 时珍国药研究 1998年第 9卷第 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