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酸模草的天敌昆虫——蓼蓝齿胫叶甲的初步观察



全 文 :正常 ,导致身体发育畸形 ,也会导致化蛹不正
常。5龄幼虫后期 、停止取食后 ,不活动 ,虫体
缩短进入预蛹期 。
表 2 裳凤蝶污斑亚种幼虫各虫态头壳宽 、胸部宽 、
体长 、历期与食叶面积关系(海南 ,儋州)
1 2 3 4 5 预蛹
头壳宽(mm) 0.55 1.13 1.88 3.43 5.57 …
体长(cm) 0.51 1.52 2.75 3.94 5.61 3.85
胸部宽(mm) 0.9 2.34 4.8 10.3 15.4 20.7
历期(d) 3.0 3.0 3.0 3.0 7.5 1.5
食叶面积(cm2) 1.8 30.6 30.6 362.4 1 375.3 …
  *为各虫态静止期时测量 , 10头虫的平均值。
2.2.4 蛹 长 3.85±0.25 cm ,宽 2.80±0.25
cm ,宽 2.80±0.13 cm。蛹为缢蛹 , 侧面看成
“S” ,蛹顶部眼点下有 2个斜向下的片刺 ,胸正
面近头中央有2个耳状向侧的突起;蛹第1 ,2 ,3
腹节各具 1对向外侧的刺 , 2 ,3节刺长约为 45
mm 。蛹有 2种颜色。1种为黄绿色 ,背纹紫红
色 ,腹部腹面金黄色;1 种为黄褐色 ,腹部腹面
也为金黄色。日后蛹体颜色加深成褐色 。蛹期
为 19.5±1.0 d。蛹的不正常羽化与原因有下
列几种情况:(1)幼虫期湿度太低 ,羽化时成虫
能羽化出但翅展不开 ,成畸形;(2)化蛹时缢丝
断落造成蛹体畸形 ,也不能正常羽化。据 1998
年 5 ~ 7月饲养结果表明大棚内羽化率为80%。
3 讨论
根据观察结果 ,裳凤蝶污斑亚种自然种群
数量少的主要原因有 2个。
3.1 寄主植物单一
裳凤蝶污斑亚种年发生世代多 ,世代重叠 。
虫体大 、食量多 ,造成取食量超过寄主植物的生
长量 。寄主植物为藤本植物 ,常被人们作为一
种有害植物挖除 ,影响种群数量 。
3.2 气候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气候不仅影响该蝶的生长发育 ,而且也影
响寄主植物的生长。少雨年份寄主生长慢 ,不
能为幼虫取食提供足够的食料。台风雨天气不
利于成虫正常羽化 、交尾 、产卵。
致谢 寄主植物承蒙邱德勃教授鉴定;协助者
王权位 、张德有等同学 ,在此一并致谢 !
参 考 文 献
1 胡萃.昆虫学报 , 1992 ,35(2):195~ 199.
2 顾茂彬 、陈佩珍著.海南岛蝴蝶.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97 , 28
~ 29.
3 北京农业大学主编.昆虫学通论 ,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93.265~ 266.
酸模草的天敌昆虫
———蓼蓝齿胫叶甲的初步观察
李晓光 张富满 董本春
(吉林省通化市农业科学院植保所 海龙 135007)  
史树森
(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 长春 130118)
收稿日期:2001-08-10 ,修回日期:2002-03-01
  酸模属多年生蓼科草本植物 。因其植株
高 、生长快 、枝叶繁茂 、适应性强 ,所以在田间与
农作物争肥水 、争阳光 、抑制农作物的正常生
长。由于其根系粗大 ,一般药剂很难防除 。近
几年发生面积不断扩大 ,成为水稻苗田及其它
农田主要害草之一 。蓼蓝齿胫叶甲[ 1] Gastrol-
physa atrocyanea Motsch ,为本地原有种 ,嗜食酸
模草叶 ,被取食的叶片很快干枯死亡 ,抑制了酸
模草的正常生长与开花结实 ,阻止了其大量繁
殖 。利用其除草 ,既减少了农药使用量 ,又保护
了天敌与环境 ,从而调节了生态平衡 。本文作
者通过室内饲养及田间观察 ,对其生物学特性
·226·  昆虫知识 ENTOMOLOGICAL KNOWLEDGE 2002 39(3)
进行系统研究 ,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
1 形态特征
1.1 成虫 体长 5.5 mm ,宽 3.0mm 。长椭圆
形 ,深蓝色 ,略带紫色光泽 。腹面蓝黑色 ,末腹
节端部棕红色。头部刻点粗密 ,唇基呈皱状 。
触角向后超过鞘翅肩瘤 ,第 3节约为第 2 节长
的1.5倍 ,较第 4 节稍长 ,端部 6节明显加粗 。
前胸背板横宽 ,侧边在中部之前略拱弧 ,基部比
鞘翅略狭 。小盾片半圆形 ,具刻点 。各足胫端
外侧明显呈角状突出 。
1.2 卵 长约 1.0 mm ,宽约 0.3 mm ,长椭圆
形 ,初产时乳白色 ,半透明 ,渐变米黄色 ,孵化前
为灰褐色 。
1.3 幼虫 体黑色 ,体被毛瘤 , 共 3 龄。1 龄
幼虫头壳宽 0.2mm ,体长 1.2 ~ 2.5 mm , 2龄幼
虫头壳宽 0.8 mm ,体长 2.5 ~ 4.5 mm;3龄幼虫
头壳宽1.0 ~ 1.2mm ,体长 4.5 ~ 8.0mm 。
1.4 蛹  长约 5 mm ,宽约 2.0 mm ,腹部枯黄
色 ,半透明 ,背面米黄色 ,背部有2列刺毛 。
图 1 蓼蓝齿胫叶甲形态特征图
1.成虫 2.幼虫 3.蛹 4.卵
 
2 生活史
蓼蓝齿胫叶甲在吉林通化地区 1年发生 1
代 ,由于越冬成虫出现时间不一 ,田间常可见到
不同虫态 。以成虫在土中越冬 ,翌年 4月中旬
开始出蜇活动 ,补充营养后交配产卵。始卵在
4月下旬 ,4月末可见幼虫。5月中旬室外可见
成虫 、幼虫 、卵 3 种虫态。6月中旬 ,新一代成
虫羽化时 ,仍零星有越冬代成虫出现 ,当代成虫
色深 ,体型较越冬代成虫大。当代成虫与越冬
代成虫重叠发生不明显 。当代成虫取食 1周左
右 ,进入土中越夏和越冬。成虫从 6月羽化 、越
夏 、越冬至第 2年 4月出蜇 ,整个成虫期为 300
d左右 。据 5月份室内饲养观察得出 ,卵期为 5
~ 10 d ,幼虫期 12 ~ 18 d ,其中 1龄历期 3 ~ 4 d ,
2龄历期3 ~ 5 d , 3龄历期 6 ~ 9 d。蛹期为7 d。
3 生活习性
刚出蜇成虫取食叶肉 ,残留上表皮 ,有的成
孔洞或缺刻 ,每日上午阳光充足时取食频繁 ,早
晚及阴天则栖息在酸模草叶背面 ,杂草丛或土
缝中 ,补充营养后开始交配产卵 ,交配时间持续
1.5 h 左右 。成虫有多次交配 、多次产卵的习
性 。边产卵边取食 ,进入暴食阶段 。叶片被食
成大的缺刻 ,虫量大时 ,将叶片食光 ,仅剩茎 ,有
的甚至取食嫩茎 , 成虫取食最适温度为 15 ~
22℃,相对湿度为 70%~ 90%[ 2] ,成虫有假死性
和夏蜇习性 。
蓼蓝齿胫叶甲卵多产在酸模草叶背主脉附
近 ,盛卵期有的卵也产在叶片正面或寄主植物
附近的其它植物叶片上 。室内饲养也可产在培
养皿内壁上 。卵排列不规则 ,大多数单层排列 ,
也有双层排列的 。卵粒少则3 ~ 6粒 ,多则40 ~
60粒不等 。大多数卵块卵粒为 30 ~ 50粒。初
孵幼虫聚集在卵块附近 ,取食叶肉 ,残留表皮 。
进入 2龄后分散取食 。受害叶成不规则孔洞 ,
残留叶脉 。3龄幼虫进入暴食期 ,取食叶脉 ,残
留叶柄 。老熟幼虫停止取食后 ,钻入土中化蛹 。
4 食性
经多年田间调查证明 ,蓼蓝齿胫叶甲仅在
巴天酸模 Rumex patientia L.和皱叶酸模 Rumex
crispus L.上取食。为了进一步弄清该甲虫的食
性情况 ,作者在室内做了试验。
4.1 供试材料 白菜叶 、菠菜叶 、玉米幼苗 、水
稻秧苗 、大豆叶片 、荠菜 、蒲公英 、皱叶酸模 、巴
天酸模 、扁蓄 、旱苗蓼 、水蓼 、东方蓼。
4.2 方法 将供试叶片分别放在培养皿内 ,然
·227·2002 39(3) 昆虫知识 ENTOMOLOGICAL KNOWLEDGE  
后接入该甲虫 ,供试材料变枯之前取出 ,及时更
换新鲜叶 ,仔细观察甲虫取食情况 。
4.3 结果与分析 白菜叶 、菠菜叶 、玉米幼苗 、
水稻秧苗 、大豆叶片 、荠菜 、蒲公英均未被取食 ,
其它供试材料不同程度地被取食。按嗜食程度
排列如下:皱叶酸模>巴天酸模>酸模草>扁
蓄>旱苗蓼>水蓼>东方蓼。
室内试验表明 ,蓼蓝齿胫叶甲仅取食蓼科
植物 ,且以皱叶酸模和巴天酸模为最佳食料。
5 保护和利用
当前 ,杂草的防除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 ,化
学除草剂的大面积和大剂量应用 ,杀伤有益生
物资源 ,破坏自然生态平衡 ,严重污染环境 ,对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蓼蓝齿胫叶甲是
酸模草的主要天敌 ,可控制酸模草的危害。且
其食性单一 ,在田间不危害农作物和果树 ,繁殖
力强 ,易于人工饲养 ,应予以保护和利用。
蓼蓝齿胫叶甲的人工大批量繁殖及田间释
放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试验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编.中国农业昆虫.上册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86.628.
2 林华峰.生物防治通报 , 1990 ,(2):95.
棉铃虫前翅副室的变异*
陈法军 翟保平** 张孝羲
(农业部病虫监测与防治重点开放实验室 ,南京农业大学昆虫系 南京 210095)
  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Hǜbner)属鳞
翅目异脉亚目夜蛾科 ,前翅副室在该科普遍存
在。副室是指自前翅中室前缘或端部发出的 2
条或 2条以上的分径脉间有一定距离的愈合 ,
然后分开 ,最后又重新愈合 ,这样便形成了一个
封闭 的翅 室 , 称之 为副 室(accessory cell ,
ACC)[ 1 ,2] 。副室在 1 对前翅上同时存在 , 且左
右对称。
作者在进行有关土壤水分状况与棉铃虫出
土成虫的波动性不对称[ 3] (fluctuating asymme-
try , FA)的研究中发现 ,副室有 2 种变异类型 。
其中 ,正常型副室在种群中普遍存在 ,为主要类
型(见封 4图版Ⅱa);第 1种变异在所试验的上
千头试虫中仅见 1例 ,即副室一分为二 ,为极个
别变异(见封 4图版Ⅱb);第 2种变异在试验种
群中占 10%左右 ,即副室端部并未封闭 ,为主
要的变异类型(见封 4图版 Ⅱc)。
同时发现 ,棉铃虫前翅副室的变异可能与
蛹期所遭遇的不利的土壤水分状况有关 。变异
1仅在入土第10 d ,80%的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处
理中发现 1例 。变异 2也大都在 80%到 100%
的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处理中发现。当然 ,这一
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试验来证实。
致谢 本校昆虫分类教研组杨莲芳教授为该试
验提出诸多建议 ,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参 考 文 献
1 Borror D.J., Delong D.M.In:Triplehorm C.A.(eds.), An In-
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Insects.Fourth Edition.New York:
Hort , Rinehort and Winston.1975.488~ 489.
2 黄其林 ,田立新 ,杨莲芳主编.农业昆虫鉴定.上海:上海科
学技术出版社 , 1982.138, 145.
3 翟保平.棉花学报 , 2001 , 13(1):45~ 4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170613)。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01-07-10 ,修回日期:2001-12-19
·228·  昆虫知识 ENTOMOLOGICAL KNOWLEDGE 2002 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