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中药研究·
甘肃栽培黄芩的质量评价
宋平顺1 ,朱俊儒1 ,丁永辉2 ,陶耀武3
(1.甘肃省药品检验所 ,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省药品监督管理局 ,甘肃 兰州 730000;
3.金昌市药检所 ,甘肃 金昌 737100)
收稿日期:2003-09-18
作者简介:宋平顺(1964-),男 ,主任药师 ,主要从事中药资源及中药鉴定工作。
摘 要:目的:评价人工栽培与野生黄芩的质量。方法:采用生药学 、化学成分比较 ,黄芩苷 HPLC 测
定。结果:人工栽培与野生品生药及化学成分相近 ,人工栽培与野生品中黄芩苷分别在 7.5 %~ 16.2 %
和 9.4 %~ 19.2 %。结论:人工栽培黄芩由于生态条件及种植技术等原因各地互有差异 ,以甘肃东部
产质较优 。
关键词:黄芩;生药学;化学成分;黄芩苷;HPLC 测定
中图分类号:R2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50(2003)04-0044-02
黄芩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为常用药
材 ,具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止血安胎等功效。野生
黄芩资源日渐枯竭 ,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为发展新
资源 ,甘肃陇东地区在 20世纪 90年代开始野生变
家种试验工作 ,目前已发展到天水 、陇南 、兰州及金
昌 、武威等地区 ,产区扩大 ,由于在引种技术 、基地
选择等方面不同 ,药材外观出现差异。本文对甘肃
各地引种黄芩与野生品进行质量评价。现将结果
报告如下:
1 仪器和材料
SP-8810高效液相色谱;SP -200型紫外检
测器;SP-4400型数据处理仪 。黄芩苷及氨基酸
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甲醇为色谱纯;
水为重蒸馏水;其余试剂为分析纯 。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的干燥根 ,由作者收集并经严格鉴定。野生品分别
收集于华池 、正宁 、泾川;家种样品分别收集西峰 、
金昌 、古浪 、徽县及渭源。
2 生药鉴定
2.1 药材性状
野生品见《中国药典》黄芩[性状]项 。家种品
根呈圆锥形 ,平直或弯曲 ,呈浅黄色或灰黄色 ,或棕
黄色 ,长 8 ~ 20 cm ,直径 0.4 ~ 0.8 cm 。根头不增
粗 ,可见 1至数个残茎基。根表面平滑 ,栓皮不脱
落 ,具细纵纹及点状皮孔 。中下部有分枝根或无 。
断面浅黄色。气弱 ,味苦 。
2.2 组织特征
野生品木栓层 12 ~ 20 列 , 部分可见石细胞 。
皮层细胞多呈椭圆形 ,散在较多的纤维 ,常单个;并
有少量石细胞。韧皮部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 ,散在
众多纤维 ,少数石细胞。木质部导管束放射状(径
向)排列 ,但外侧常呈切向排列 ,导管大小分布均
匀 ,射线 3 ~ 17列 ,可见少数纤维 。中央为初生木
质部。
家种品与野生品主要区别:木栓层未见石细
胞 。皮层细胞呈椭圆形 、类圆形至多边形 。韧皮部
纤维较少 ,石细胞稀少。导管束放射状排列 ,外侧
少数呈切向排列。有的木质部导管束木化程度较
高 ,放射状排列不明显 。见图 1。
3 化学成分比较
3.1 黄酮类成分 TLC
按《中国药典》黄芩[鉴别](2),结果见图 2。
3.2 氨基酸类成分 T LC
取样品 1 g ,加水 10 ml浸泡过夜 ,滤过 ,滤液
作点样液。另分别取缬氨酸 、亮氨酸 、甘氨酸 、瓜氨
酸 、丙氨酸和精氨酸对照品 ,用乙醇配制成每 1 ml
含 1 mg 溶液。
分别吸取上述溶液点于同一硅胶 G 板薄层板
上 ,以正丁醇 ∶乙酸 ∶水(4∶1∶5)的上层溶液为展开
剂 , 展开 , 取出晾干 , 喷以茚三酮试液 , 在 105
℃加热至斑点颜色清晰 ,结果见图 3。
4 黄芩苷含量测定
4.1 实验方法
按《中国药典》黄芩[含量测定]项。
4.2 色谱条件
色谱柱 Shperiso rb C18(250 mm×4.6 mm×
—44—
第 20卷 第 4期
2003年 12月
甘 肃中 医学 院学 报
J.GANSU COLLEGE OF TCM
Vol.20 No.4
Dec.2003
5μm);流动相:甲醇 ∶水 ∶磷酸(47∶53∶0.1);流速:
0.5 ml/min;检测波长:280 nm 。
4.3 测定结果
12份样品中所含黄芩苷测定结果 ,见表 1。
表 1 黄芩样品中黄芩苷含量(n=3)
野 生 品 家 种 品
华池 正宁(条芩) 正宁(枯芩) 泾川(条芩) 泾川(枯芩) 西峰(主根) 西峰(须根) 金昌 古浪 渭源 徽县 榆中
黄芩苷(%) 18.6 9.4 10.0 19.2 18.4 14.9 16.2 7.5 8.9 9.6 10.4 8.7
图 1 野生黄芩(A)与栽培黄芩(B)组织特征(x50)
1.木栓层 2.皮层 3.石细胞 4.纤维
5.韧皮部 6.形成层 7.导管束 8.木射线
图 2 黄芩样品黄酮类薄层层析图 荧光(A)、显色(B)图
S-黄芩苷 1-泾川 2-西峰 3-金昌 4-古浪 5-徽县 6-渭源
图 3 黄芩样品氨基酸类薄层层析图
S1-缬氨酸 S2-亮氨酸 S3-甘氨酸 S4-瓜氨酸 S5-丙氨酸
S6-精氨酸 1-6为样品(同图 2)
—45—
第 20卷 第 4期
2003年 12月
甘 肃中 医学 院学 报
J.GANSU COLLEGE OF TCM
Vol.20 No.4
Dec.2003
食盐及盐炙法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
张春玲1 ,王晓军2
(1.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甘肃 兰州 730000;2.平凉地区医院 ,甘肃 平凉 744000)
收稿日期:2003-09-01;修回日期:2003-09-27
作者简介:张春玲(1970-),女 ,主管中药师 ,主要从事医院药品调配等工作。
摘 要:目的:说明食盐及盐炙法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情况 。方法:结合中医临床用药目的 ,按经络
理论分别论述盐炙法的具体应用。结果:不同的药物经盐炙后 ,作用发生改变。结论:盐炙可增强药物
对机体的作用。
关键词:食盐;盐炙法;炮制作用
中图分类号:R28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50(2003)04-0046-02
食盐 , 《本草纲目·石部第十一卷·食盐》记载:
“气味:甘 、咸 ,寒 ,无毒。主治:解毒 ,凉血润燥 ,定
痛止痒 ,吐一切时气风热 、痰饮关格诸病。”食盐主
要含 Nacl及微量 Mgcl2 、Cacl2 、Kcl 、NaI 等 , 其中
Nacl是维持人体组织正常渗透压必不可少的物
质 ,入胃能促进胃液分泌 ,并能促进蛋白质的吸收;
由胃肠吸收入血而走肾脏 ,使肾脏之泌尿机能旺
盛 ,宣化膀胱使利尿作用增加 ,故《素问》曰:“水生
咸 ,此盐之根源也 。夫水周流于天地之间 ,润下之
性无所不在 ,其味作咸凝结为盐亦无所不在。在人
则血脉应之。盐之气味咸腥 ,人之血亦咸腥……”
“盐为百病之主 , 百病无不用之”(《素问》)。盐炙
是一传统的炮制方法 ,已有很悠久的历史 , “盐炙走
肾”是其基本作用 ,本文结合《本草纲目》的记载 ,将
盐炙 法的具 体作 用分以 下 7 个 方面 进行
论述:
1 补肾药用盐炙者 ,咸归肾 ,引药气入本脏
例 1 盐巴戟:取净巴戟天肉加 2 %食盐水拌
匀 ,闷润 ,置锅内用文火炒干 ,取出晾凉 。巴戟天性
微温 ,味甘 、辛。归肾 、肝经。补肾阳 ,强筋骨 ,祛风
湿 。用于阳痿遗精 、宫冷不孕 、月经不调 、小腹冷
痛 、风湿痹痛 、筋骨痿软。用盐炙取其下行入肾 ,增
强补肾 、强筋骨的作用 。
例 2 盐补骨脂:取净补骨脂用 2 %食盐水拌
匀 ,闷润 ,置锅内用文火炒干 ,取出晾凉。补骨脂为
补阳药 ,性味苦 ,大温 ,具有补肾壮阳之功 。经盐炙
后可增强其补肾纳气的作用。
2 补心药用盐炒者 ,心苦虚 ,以咸补之;补脾药用
盐炒者 ,虚则补其母 ,脾乃心之子
例 1 盐砂仁:取净砂仁用 2 %食盐水拌匀 ,
闷润 ,置锅内用文火炒干 ,取出晾凉 。配方时捣碎。
砂仁性温 , 味辛 。归脾 、胃 、肾经 。化湿开胃 ,温脾
止泻 ,理气安胎 。用于湿浊中阻 、脘痞不饥 、脾胃虚
寒 、呕吐泄泻 、妊娠恶阻 、胎动不安。
例 2 盐益智仁:取净益智仁加 2 %食盐水拌
匀 ,润透 ,置锅内用文火炒干 ,取出晾凉。益智仁性
温 ,味辛。归脾 、肾经 。温脾止泻摄唾 ,暖肾固精缩
尿 。用于脾寒泄泻 、腹中冷痛 、口多唾涎 、肾虚遗
尿 、小便频数 、遗精白浊。生用燥性较大 ,燥湿暖
脾 ,收摄唾涎。盐炙后可缓和辛味 ,并引药入肾 ,增
5 小结
5.1 各地家种黄芩的性状特征差异
金昌 、古浪 、西峰的样品外表呈灰黄色或浅
黄色 , 而徽县 、渭源的样品呈棕黄色;西峰样品
根中下部多分枝 , 其余产地不分或少有分枝 , 从
外观性状分析 , 徽县 、 渭源样品与野生品基本一
致。根部组织结构家种与野生品基本相同 。外观
差异有待从引种技术 、产地等方面研究加以解决 。
5.2 两者所含黄酮 、氨基酸类化学成分相似
家种黄芩中黄芩苷含量以陇东最高 ,东南部次
之 ,中西部低。这一现象与黄芩自然分布区域基本吻
合 ,野生黄芩在甘肃陇东 、天水为其最西端。测试结
果也提示今后发展家种黄芩 ,首选与野生黄芩生态条
件相仿的地区。甘肃产野生黄芩中含有较高的黄芩
苷 ,泾川高达 19.2 %,这也验证了唐《新修本草》谓
“(黄芩)今出宜州 、鹿阝州 、泾州(今泾川县)者佳”的记
载 ,甘肃陇东为历史上中药黄芩的道地产区之一。
—46—
第 20卷 第 4期
2003年 12月
甘 肃中 医学 院学 报
J.GANSU COLLEGE OF TCM
Vol.20 No.4
Dec.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