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甘肃省活血丹属一新分布种及其分种(变种)检索表



全 文 :北方药学 2015年第 12卷第 1期
甘肃省活血丹属一新分布种及其分种(变种)检索表△
赵小荣 程亚青* 吕小旭 樊 敏(甘肃省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平凉 744000)
摘要:本文报道了甘肃省唇形科(Labiatae)活血丹属(Glechoma Linn.)一新分布种——活血丹(Glechoma longituba(Nakai)Kupr),编
制了甘肃省活血丹属植物分种(变种)检索表。
关键词:活血丹属 活血丹 新分布 甘肃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351(2015)01-0132-02
One New Record Species of Glechoma longituba from Gansu and Its Key to Species(Variant)
Zhao Xiaorong Chen Yaqing Lv Xiaoxu Fan Min(Pinglang Medical College,Pingliang,Gansu 744000)
Abstract:The species Glechoma longituba (Nakai)Kupr is reported as a new record of Gansu,and the key to species(Variant)of
Glechoma in Gansu was compiled.
Keywords:Glechoma Glechoma longituba(Nakai)Kupr New record Gansu of China
活血丹属植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该属植物通常具有利
湿通淋、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尿路感染、疳
积、黄疽、感冒、肺痈、咳嗽、小儿惊风、跌打扭伤、骨折、风湿性关
节炎等疾病的治疗[1]。该属全世界约 8种 4变种,广布于欧、亚
大陆温带地区,南北美洲有栽培。我国有 5种 2变种,即白透骨
消(Glechoma biondiana(Diels)C. Y. Wu et C. Chen),及其无毛
变种(Glechoma biondiana (Diels)C.Y.Wu var.glabrescens C.Y.
Wu et C.Chen)分布于河北、河南、陕西、湖北、甘肃,和狭萼变种
(Glechoma biondiana(Diels)C. Y. Wu var.angustituba C. Y. Wu
et C. Chen)分布于湖北西部、四川北部;日本活血丹(Glechoma
grandis(A.Gray)Kupr.)分布于江苏及台湾;欧活血丹(Glechoma
hederacea L.)分布于新疆(巩留);大花活血丹(Glechoma sino-
grandis C. Y. Wu)仅分布在云南西部、西北部及东北部;活血丹
(Glechoma longituba(Nakai)Kupr)分布区除青海、甘肃、新疆及
西藏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2]。
目前文献报道甘肃省分布的活血丹[2]属植物仅有 1种 2变
种 [2~5],即白透骨消(Glechoma biondiana (Diels)C.Y.Wu et C.
Chen),及其两变种——无毛变种(Glechoma biondiana(Diels)C.
Y.Wu var. glabrescens C.Y.Wu et C.Chen)和狭萼变种(Glechoma
biondiana(Diels)C.Y.Wu var.angustituba C.Y.Wu et C.Chen)。笔
者于 2013年 5~10月开展全国第 4次中药资源普查甘肃省试
点工作的野外调查工作过程中,在甘肃省庄浪县云崖寺发现了
活血丹,此种系甘肃省新分布,现予以报道。
Glechoma longituba(Nakai)Kupr Bot. Zhurn. S. S. S. R. 33:
236,pl.l.f.4.1948;C.Y.Wu in Act. Phytotax. Sin. 8:6. 1959;C.Y.
Wu et C.Chen in ibid. 12(1):31. 1974. Glechoma hederacea Lin-
naeus var. longituba Nakai,Bot. Mag.(Tokyo)35:173. 1921.
甘肃省(Gansu)庄浪县(Zhuanglang County)韩店乡(Handi-
an Town)云崖寺(yunyasi),海拔 2103m,(35°844.586″N,106°
193.657″E),程亚青(Cheng Yaqing),6208250510005LY,收藏于
甘肃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药学教研工作室;生于林下,其坡
向为东北坡,坡位为下部,坡度为 48°。伴生植物乔木层有辽东
栎(Quercus wutaishanica Mayr)、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
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元宝槭(Acer truncatum Bunge);
灌木层有甘肃山楂(Crataegus kansuensis)、栓翅卫矛(Euonymus
phellomanus Loes.)、长刺茶藨子(Ribes alpestre Wall. ex Dec-
ne.)、茅莓(Rubus parvifolius L.);草本层有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 Maxim.)、紫堇(Corydalis edulis Maxim.)、野草莓(Fra-
garia vesca L.)、马蔺(Iris lactea Pall. var. chinensis(Fisch.)
Koidz.)、紫花碎米荠(Cardamine tangutorum)、七叶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川陕金莲花(Trollius buddae Schipcz.)等。
笔者在甘肃省庄浪县发现的活血丹,填补了甘肃没有活血
丹分布的空白。到目前为止甘肃共有活血丹属植物 2种 2变种。
使得我国传统中药连线草在甘肃有了基源种[6],即活血丹(G. lon-
gituba(Nakai)Kupr)。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连线草在甘肃的开发利
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为便于应用,附甘肃活血丹属植物分种(变种)检索表。
甘肃活血丹属分种检索表
附录:
参考文献
[1]张前军,杨小生,朱海燕,等.活血丹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
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6,37(6):950-952.
[2]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 65(2)[M].北
京:科学出版社,1977:315-325.
[3]陈介.欧亚大陆活血丹属及其邻近属的关系[J].云南植物研究,
1979,1(1):81-89.
[4]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秦岭植物志 1(4)[M].北京:科学
1. 叶先端钝尖,不具针状芒,花蓝紫色,花冠长为花萼的 1 倍或 1 倍以下
……………………………………………………………………………… 1.活血丹
1.叶先端渐尖,具针状芒,花粉红色至淡紫色,花冠长为花萼的 1倍以上………2
2.植株无毛或仅于幼嫩部分被微柔毛………………………2b.白透骨消无毛变种
2.植株全体被具节的长柔毛…………………………………………………………3
3.轮伞花序通常 3花,花萼管状,微弯…………………………………2a.白透骨消
3.轮伞花序通常 9花稀 6花,花萼狭,圆柱形………………2c.白透骨消狭萼变种
A B
C D
活血丹
A.体态;B.叶(叶缘);C.花(花序);D.昆虫访问花(花萼)
Plate I Glechoma longituba(Nakai)Kupr
Fig.A.Habit;Fig.B.Leaf(Leaf margin).C.Flowers(Inflorescence).
Fig.D.Visited by insect(Calyx)
132
北方药学 2015年第 12卷第 1期
浅谈蒙医“萨病”与中医“中风”之别
满都拉1 额尔敦朝鲁 2 包焕小 3(1.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2012级蒙医脑病硕士研究生 通辽 028000;2.内蒙
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 通辽 028000;3.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库伦镇哈尔稿卫生院 库伦 028200)
摘要:对蒙医“萨病”和中医“中风”的命名来源及发病机制、病因进行文献检索,并提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蒙医“萨病”中医“中风”综述
中图分类号:R29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351(2015)01-0133-01
1 命名来源不同
1.1蒙医学上所说:传统蒙医上所讲的萨病是猝然昏迷,不省人
事,口眼㖞斜,言语不清,半身瘫痪为特征的病症。一般于 40岁
以上的血盛之人,发病急骤而快、病情严重。传统蒙医上解说:
“萨病”的认识和诊治历史悠久,《四部医典》[1]中也明确记载,“萨
病”的发病机制、临床分类、症候描述、诊断和预防等记载。《兰
塔布》[2]中也描述了“萨病”的病势病情,还进行分类:“火型(嘎
拉),水型(乌素),气型(赫依),土型(绍日瑞),空间(敖格图瑞)
型等五种。还有病变部位及发病病灶来解说,据记载:“嘎拉萨”
症状为右侧瘫痪,“乌素萨”表现为左侧瘫痪,“赫依萨”症状主
要是上肢及头面部麻痹、口眼㖞斜;“邵日依萨”症状是下肢瘫痪
等,“敖格图瑞萨”表现为鼻衄、瞳孔散大、耳鸣、其他五官病变等
症状。
1.2中医学来解说:《肘后备急方》[3] 中记载“卒中恶为短气欲
死”、“卒中客忤而垂死”、“卒中急风而闷乱欲死”、“卒中风者瘫、
身体不自收、不能语、迷昧不知人”等记载。此“死”的解说不是
死亡,是猝然如死而气不绝。还有《本经逢源》[4]也记录“主风挛
拘急偏枯,血气不通利”。《医学纲目·卒中暴厥》[5]中“卒中者,卒
然不省人事,行尸走肉的意思,但气不绝,脉动如故……而心胸
暖者是也”。《食医心鉴》[6]、《食疗本草》[7]也有不同的记载。《杂病
证治准绳·诸中门》[8] 中说:“卒中暴厥……俗有中风、中寒、中
湿、中恶等 7种鉴别,但只要是见卒然仆倒,昏迷不知,不省人
事”,皆可称为“卒中”,卒中的来源于中医名词,逐渐演变成症状
名称。
2 发病机制及原因不同
2.1萨病在蒙医上的发病机制及原因:在传统蒙医上“萨病”的病
因有多方面的解释,古代文献中曾这样记载:“人体是由三根七
素而组成的,其中三根是:赫依、协日、巴达干;七素是:水谷精微
(透明液体)、血、肉、脂、骨、髓、精液等组合。“萨病”由赫依与琪
素(血)相搏引起白脉之海一脑之受损而精神受刺激,外伤”等病
因引起。多年的蒙医临床经验和给药方法研究发现,该病的发
病原因除了上述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黑脉病,传统蒙医上的
“黑脉病”的内部病因众多而复杂,外部发病诱因也众多,据《蒙
医内科学》上讲:黑脉病的主要病因(内部)是赫依、协日、巴达干
等三根功能失调而侵伤黑脉、脏腑所致。外部诱因导致发病,该
因素为动脉硬化、饮酒过度、吸烟过长、喜怒哀乐不定、用力过猛
等使气血流通不畅。之所以“萨病”是赫依与琪素相搏以及人的
躯体运行失调而损伤脑部的黑脉而出血或堵塞并继而引起侵伤
脑与白脉。蒙医上“黑脉”是动脉总称。蒙医白脉病是类似西医
上的神经相符。白脉分布为躯体,所以病变后症候呈多样性。以
上所说,传统蒙医学认为该病理变化发生在脑部,这样的病变导
致的疾病蒙医上解说“萨病”[10]。
2.2中风在中医上的发病机制及病因
2.2.1情志郁闷或怒火:五志极端而心身暴躁过火,可引发卒中。
中医临床上说,以暴怒引起肝脏受损后肝阳暴亢,气火上升浮起,
迫气血上涌则其候必发。例如忧思悲慌,情绪波动均导致该病。
2.2.2饮食不得当:暴食暴饮,饮酒过量后肝脾失健失运,聚湿生
多,肝郁不通畅,引起该病,尤其是酗酒者较多。
2.2.3长期存在身体过度疲劳状态:古籍《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阳气者,烦劳而乏力”,指人身阳气,如疲劳太过而亢奋不敛,以
导致阴血耗尽,虚阳过大为患本病[9]。
2.2.4四季气候的影响:本病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关。冬季变冷,寒
邪入侵,可影响血液循环。中医《素问·调经论》讲:“寒气居留而
气血凝滞,凝而气脉不通……”。然后转暖,外因厥阴风为主,内
因并发而于肝,风阳之暗动,也导致本病[9]。
2.2.5气血不通,血液瘀滞:血瘀凝滞可能引起气血不畅或气虚
而运血无力,或以上四种病因合并后导致本病为常见。
3 结 语
“萨病”在传统蒙医上所说症候类似于中医上的中风病范
畴。但命名来源、发病机制及病因有所不同,蒙医学上解说,“萨
病”指的是维持机体正常运转和平衡的三根(赫依、协日、巴达
干)的动态平衡失调,加上外因的影响,导致赫依琪素不能按自己
的正常轨道所运行及人体精华与糟粕不能得到正常的分解 [11]。
中医古籍文献《黄帝内经》中没有中风病名,症候半身不遂者称
为“偏枯”、“偏风”等。因此,蒙医所谓“萨病”当与中医“中风”、
“偏枯”所指为症候同一,命名来源及发病诱因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宇妥·元丹贡布.四部医典[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59.
[2]第司·桑吉嘉措.兰塔布[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3]葛洪.肘后备急方[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张璐.本经逢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5]楼英.医学纲目[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6]咎殷.食医心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7]孟诜.食疗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8]王肯堂.杂兵证治准绳[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9]田德禄,蔡淦.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10]阿古拉.蒙医对萨病的治疗[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5,1
(1):28.
[11]蒙古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医学卷编辑委员会.蒙古学百科
全书·医学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出版社,1983:236-239.
[5]Editorial Centers of Flora of China. Flora of China Vol.17 [M].
Science Press,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1994.
[6]许莉.连线草的综合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9(6):69-70.
*通讯作者
△本论文属于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项目甘肃庄浪县普查课题
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 2013GSZYZYPC-13。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