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附 2 国外医药 · 植物药分册 2 0 0 8 年第 2 3 卷第 3 期
进行植化研究 ,分离出一个新的菲类化合物 ju cn ut ol
( 1) 和 3 个相关的化合物 (2 ~ 4 ) 。 首次研究 了它们对
脂多糖 ( L P S )刺激 的鼠 R A W 264 . 7 巨噬细胞株 中
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 i( N O )S 蛋 白表达的抑制作用 ,
从而证明了在远东将灯心草属草药作为传统的解热
药和抗炎药与其抗炎活性的相关性 。
将该植物干燥根茎粉碎 ,用 甲醇提取完全 ,提取
液过滤 , 真空浓缩得深棕色勃稠残渣 。 将残渣分别用
水一石油醚 、 水一醋酸乙醋萃取 。 两个有机部位减压浓
缩分别得到醋酸乙酷部位和石油醚部位 。 石油醚部
位反复经硅胶柱色谱分离 , 得到化合物 2 和 1 。 醋酸
乙 醋部位反复经硅胶柱色谱分离 , 分得化合物 3 和
一个混合物 。 混合物用硅胶柱色谱和 R P 一 18 柱色谱
连续精制 , 得到化合物 4 。 化合物 1 为黄色粉末 , m p
2 1 4一 2 1 6 C ,分子式为 C 1 8H 180 : , 经光谱分析法鉴定
其结构 为 1 , 4 , 7一三 甲基一 8 , 9一二氢一 4H 一环 戊「d ef 〕
菲一 2 , 6一二醇 。 化合物 2 为 6一甲基灯心草二酚 ,化合物
3 为去氢一 6一甲基灯心草二酚 ,化合物 4 为 6一轻甲基 -
l
一甲基 一 5一乙烯基 一 9 , 1 0一二氢菲一 2一醇 。 利用 L P S 刺激
的 鼠 R A w 2 6 4 . 7 巨噬细胞体外检测系统结合免疫
印 迹分析 , 测定 了化合物 1~ 4 对 iN O S 蛋白表达的
抑制作用 。 结果显示 ,化合物 1 在 10 拜m ol / L 显示最
强的活性 ,使 iN O S 蛋白水平降至 1 1 . 2纬 ; 化合物 2 、 3
在相同浓度使该蛋白水平分别降至 35 . 0% 、 59 . 0% ;
在分子中仅有 1 个酚经基基团的化合物 4 显示弱的
活性 , 抑制率仅为 18 % 。 可见 C 一 2 和 C 一 7 位上的两个
酚轻基是抑制 iN O S 表达作用的必需基团 。
(高 领摘 江纪武校 )
1 2 2 胡椒属植物 月夕er ur s iby 叶中杀利什曼原虫的
成 分 〔英 〕/ F l o r e s N … / P l a n t a M e d一2 0 0 7 , 7 3
( 3 )一 2 0 6 ~ 2 1 1
以生物活性为导向 , 从胡椒属植物 尸 iP er ur s勿 i
C
.
D C
. 分 离到具抗利 什曼原虫 活性 最强 的成分
( + )
一
(7 R
,
8 5卜环氧 一 5 , 6一二脱氢 醉椒素 ( l) 和黄醉
椒素 ( 2 ) ,还分得 1 个新的卡瓦毗喃酮 ( 7 R , S R 卜 或
( 7 5
,
8 5 )
一二经基 一 5 , 6一二脱氢醉椒素 ( 3) 和 4 个 已知
化合物 。 检测 了它们抗利什曼原虫的活性 。
该植 物干叶用 乙 醇 一水 (7 o , 3 0) 提取 48 h , 减
压 、 浓缩 ,粗提物用二氯甲烷 一水 ( 1 : l) 萃取 。 对具抑
制利什曼原虫活性的二氯 甲烷提取物进行真空液相
色谱分离 , 分别用正己烷 、 正己烷 一乙醚 ( 1 , l ) 、 乙
醚 、 乙醚一 甲醇 ( 8 : 2) 洗脱 , 得到 4 个部位 A ~ D 。从活
性部位 B 中分离出了化合物 1 和 2 ,从无活性的部位
中分离出化合物 3 和 4 个已知化合物 。 4 个已知化合
物为 (一卜橙 花叔醇 ( 4 ) 、 反式叶绿醇 ( 5 ) 、 绿花 白千
层 醇 (6 ) 、 匙叶按油烯醇 ( 7 ) 。 抗利什曼原虫实验 显
示 ,二氯甲烷提取物对亚马逊利什曼原虫 、 巴西利什
曼原虫和杜氏利什曼原虫的 IsC 。均为 41 · 。 拼g /m L ;
化合物 1 对 3种利什曼原虫的 I C S。均为 81 · 9 拼g /m L ;
化合物 2 的 I C S。为 1 1 . 2 拌g /m L ,化合物 3 仅对 巴西利
什曼原虫显示微弱活性 , IC S。为 2 98 . 5 拜g /m L ,其他 4
个化合物的活性或弱或无 。 化合物 3 为白色固体 , m p
7 4 ~ 7 6 ℃ , 〔a 猎一 5 . 6 0 ( 。 , 1 . 1 2 , C H C 13 ) , 分子式 为
C
l ;
H
1 5
O
5 ,结构为 ( 7尺 , SR )一或 ( 7 5 , 8 5 ) 一二轻基 一 5 , 6 -
二脱氢醉椒素〔( 7尺 , 8尺 )一或 ( 7 5 , 8 5 )一 d ih y d r o x y 一 5 ,
6
一
d id e h y d r o k a v a i n 〕。 检测了化合物 一和 3 对过度表
达 P 一糖蛋白样转运子的热带利什曼原虫多药耐药株
是否具有逆转作用 。 结果 2 个化合物未显示多药耐
药逆转活性 。
(高 颖摘 江 纪武校 )
氢堕塑 户炙童
1 23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留兰
香 中挥 发油 成分 及提 取率 的 比较研 究 〔英 〕/ lA -
M a r z o u q i A H … / J L i q C h r o m a t o g r R e l a t
T e e h n o l一2 0 0 7 , 3 0 ( 4 )一 4 6 3 ~ 4 7 5
提取 留兰香 材七nt ha sP i ca at L . 中挥发油的常规
方法有溶剂提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 。 但溶剂提取法
耗时 ,提取物中可能残留毒性溶剂 ,并在回收溶剂时
可能会导致挥发油的损失 。 蒸馏法的非选择性可能
会导致提取物中杂质增加并耗能 。 超临界流体萃取
法 (S F E )可通过改变温度和压力来调节超临界流体
的溶解 力 ,所用 的 C O : 无毒 、 化学性质稳定 、 价廉 、
环境友好 、 且易从提取物中去除 。 比较了水蒸气蒸馏
法和 S F E 对该植物挥发油成分及收率的影响 。
将 留兰香用流水洗净 、 滤掉多余的水份后分成 3
国外医药 · 植物药分册 20 0 8 年第 2 3 卷第 3 期 附 3
等份 , 分别进行冷冻 (一 40 C )干燥 、 烘箱 ( 35 `C )干
燥 和粉碎等处理 ,另 1 份鲜样碾成糊状 。 S F E 选用最
大进样量 2 60 m L 注射泵 ,提取系统由双室提取釜组
成 ,带有两根 10 m L 的不锈钢管 ,管内的温度和压力
可调控 。 观察温度 、压力 、 C O : 密度 、体积和体积流量
5个因素对提取物的影响 。 水蒸气蒸馏法 : 称取适量
的干燥或未干燥的该植物加人蒸馏装置 ,该装置连
接到蒸气发生器 (蒸气效率是 80 % ) , 于 1 0 、 1 5 、 20
m in 收集蒸馏物至含醋酸乙醋或环己烷的分液漏斗
中 。 蒸馏物用同样溶剂萃取 3 次 ,混合溶剂层用无水
硫酸钠干燥 ,真空蒸发 。 浓缩的提取物移至 10 m L 容
量瓶中 ,定容 ,进行气相色谱分析 。 结果表明 S F E 收
率随着温度 、 压力 、 C O : 密度 、 体积 和体积流量 的增
加而增加 。 当 C O : 体积流量在 1一 3 m L /m in 的范围
时 , 提取率恒定 。 但是低压和低温更利于保证挥发油
的质量 。 因此 , 挥 发油 的最 佳提 取条件 为 : 1 . s x
1少 k aP 、 30 C 。 在水蒸气蒸馏法中 ,与环 己烷 比较 ,
醋酸乙酷是更好的提取溶剂 。 同时结果还表明 S F E
或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物中没有薄荷酮和莫 。 烘箱干
燥处理的样品所提取的挥发油质量优于经冷冻干燥
处理的样 品 。 以香芹酮和芋烯为标识化合物评价 2
种提取方法的优劣 。 结果随压力和温度 的增加 , 2 个
化合物浓度下降 。 尽管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
中某些芳香成分的浓度更高 , 但 S F E 得到的挥发油
中主要 的芳香成分的浓度更高 。 由以上结果可知 , 由
S F E 得到典型的挥发性成分的量明显高于水蒸气蒸
馏法 。
(宁 娜摘 周 晶校 )
1 2 4 饭豆用与菜用大豆的种子 、 胚芽 、 子叶及种皮
中异黄酮类化合物的比较 〔英 〕 / K im J A … / F o o d
C h e m 一 2 0 0 7 , 10 2 ( 3 )一 7 3 8~ 7 4 4
在韩国 , 根据大豆用途将其分为 5 类 , 即豆酱 、
豆腐或豆奶 、 豆芽 、 饭豆 ( e o o k e d 一w i t h 一 r i e e )和蔬菜用
大豆 。 饭豆用大豆为每 1 0 粒重约 25 ~ 30 9 ;蔬菜用
大豆为 1 0 粒重约 30 ~ 40 9 。 采用配有二极管阵列检
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法 ( H P L C 一 P D A )分析 比较了饭
豆和蔬菜 用大豆 9 个品种的全种 、胚芽 、 子叶及种皮
组织中异黄酮的量及组成 。
9 个 品种中 G a lm ik o n g ( 1 ) 、 G e o m j e o n g k o n g Z
( 2 )
、
G e o m je o n g o l k o n g ( 3 )
、
H e u g e h e o n g k o n g ( 4 ) 和
I lp u m g e o m je o n g k o n g ( 5 ) 为 饭 豆 用 大 豆 品 种 ;
H w a e o m p u t k o n g ( 6 )
、
K e u n o l k o n g ( 7 )
、
S e o k l y a n g p u t k o n g ( 8 )和 S e o n h e u k k o n g ( 9 )为蔬菜
用大豆 。 大豆样品经一 40 C冷冻干燥 。 分出胚芽 、 子
叶和种皮后 ,各部位再经冷冻干燥 , 粉碎成末 。 各取 2
g 粉末 以 10 m L 乙睛和 Z m L o . l m ol / L 盐酸溶解
后 , 室温超声处理 Z h ,过滤 。提取物于一 40 匕C冷冻干
燥 。 样品以 10 m L 80 %甲醇溶解 ,过滤后备用 。 配有
P D A 的 岛津 H P L C 系 统 : 色谱 柱 ( 2 5 0 m m X .4 6
m m
,
5 拼m ) , M id a s 自动进样系统 ,检测波长2 5 4 n m 。
线性梯度洗脱 , 流动相 A 为 0 . 1%冰醋酸水溶液 , 流
动相 B 为 0 . 1%冰醋酸 一乙睛溶液 ,进样 20 拌L 。 流动
相 B 在 6 0 m i n 内由 1 5%升至 35 % , 并保持 5 m in 。 再
于 s m in 内降至 巧 % ,体积流量 l m L /m in , 全程 85
m in
。 溶剂及蒸馏水均为 H P L C 级 ,纯度> 9 .9 9% ,预
先用氦气除去气泡 。 12 种异黄酮标准品用 D M S O 溶
解 。 结果显示 , 12 种异黄酮均存在于 9 种样品的种子
中 。 胚芽组织中含异黄酮最多的为品种 2 (5 7 01 拜g /
g )
,最低 的为品种 7 ( 3 4 1 拌g / g ) ,有 5个 品种的胚芽中
的 异黄酮的量高于平均水平 ;全种中以品种 3 含异
黄酮最高 (1 3 21 拌g / g ) ,品种 1 和 2 中异黄酮的量 (分
别为 7 3 7 、 1 1 28 拌g / g )高于平均水平 , 而其他 6 个 品
种 的量均低于平均水平 , 品种 6 的最低 ( 1 75 拌g / g ) 。
子叶中品种 4 含异黄酮的量是 9 个品种子叶平均值
的 3 倍 ( 9 5 1 拌g / g ) , 而品种 9 中的最低 ( 8 1 拌g / g ) ; 种
皮 中含异黄酮的量较其他部位要少得多 , 以品种 1 、 7
中的量较高 (均为 56 拌g / g ) , 品种 8 的最低 (5 拌g / g ) 。
以上结果表 明 , 9 种 大豆 品种不 同部位的总异黄酮
平 均水平 由高至低依 次为胚芽 ( 2 8 8 7 拼g / g ) 、 全种
( 5 7 5 拌g / g ) 、 子叶 ( 3 2 5 拌g / g ) 、 种皮 ( 3 3 拜g / g ) 。此外 ,
大豆异黄酮的量取决于组织部位 、 品种和生长条件 。
异黄酮依次以丙二酞糖昔 、糖昔 、 乙酞糖昔及昔元形
式存在 ,其 中丙二酞糖昔最多 , 占胚 芽 、 子叶及种皮
中总异黄酮的 6 % ~ 79 % 。 实验最终证实具黑种皮
的饭豆用大豆品种的胚芽是异黄酮的最佳来源 。
(骆 达摘 李惠芬校 )
抗 遏兄 求欠 灾 众 志 成 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