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2009年 10月第 16卷第 10期
小驳骨是广东省地方习用中药材, 具有活血祛瘀、 续筋骨、
祛风湿的功效, 我省民间用于治疗骨折、 跌扑扭伤、 风湿痹痛。
《中国药典》 1977 年版其质量标准中仅规定性状项, 不能有效地
控制药材质量, 为此对质量标准重新进行了研究, 增加了粉末
的显微鉴别、 薄层鉴别及水分、 总灰分、 酸不溶性灰分、 浸出
物的测定, 完善小驳骨的质量标准体系, 为新版 《中国药典》
2010 年版提供可参考的数据资料。 现将相关研究报道如下。
1 药材名称
小驳骨收载于 《中药大辞典》、 《广东中药志》、 《中药辞
海》、 《全国中草药汇编》 及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第四册)
等中药专著, 曾以 《小驳骨》 的名称收载于 《中国药典》 1977
年版一部, 别名为接骨草、 四季花、 小还魂、 白节芒、 小叶金
不换、 小驳骨、 小接骨草、 驳骨消、 驳骨草、 骨碎草、 大力王、
长生木、 细骨风、 细叶驳骨兰、 臭黄藤、 小接骨、 裹篱樵。
2 植物来源
为爵床科植物小驳骨 Gendarussa vulgaris Ness 的干燥地上部
分。 常生于村边、 路旁或灌木从中和山地阴湿处。 野生或栽培,
常见植于园边作绿篱。 为多年生, 直立草本或亚灌木, 高可达
1.5 m 全株无毛; 茎圆柱状, 节部明显膨大, 枝多数, 对生, 常
深紫色。 叶对生, 有短柄或近无柄; 叶片纸质, 狭披针形或线
状披针形, 长 5 ~ 11 cm, 宽 5 ~ 15 mm, 顶端渐尖, 基部渐狭,
全缘; 中脉和侧脉均深紫色。 春、 夏间开花; 穗状花序顶生,
米白色或粉红色, 有紫斑; 苞片生于花序下部的似叶状; 生于
上部的小, 呈线状披针形, 比萼短; 萼 5 深裂, 裂片线状披针
形, 长约 3 ~ 4 mm; 花冠长 1.2 ~ 1.7 cm; 檐部二唇形, 上唇直
立, 长圆状卵形, 微凹头, 下唇伸展, 顶端 3 裂, 下部有喉凸;
雄蕊 2枚, 伸出管口之上, 药室一上一下, 较低一室基部有距。
朔果棒状, 长约 1.2 cm, 种子生于种钩上。 分布于我省各地及
福建、 台湾、 海南、 广西、 云南等省区。 亚洲各热带地区均有
栽培。 小驳骨原植物图见图 1~2。
【摘要】 目的 研究中药材小驳骨的质量标准, 为新版 《中国药典》 提供可参考的数据资料。 方法 按 《中国药典》 2005 年版附
录 IX H 水分测定第一法、 附录 IX K 灰分测定法、 附录 XA 浸出物测定法对中药材小驳骨的水分、 总灰分、 酸不溶性灰分、 水溶性
浸出物进行测定, 并按附录 VIB 对薄层鉴别进行方法研究。 结果 10 批小驳骨测试样品中水分含量为 9.0% ~ 12.0%, 平均值 10.6%;
总灰分为 4.7% ~ 16.7%, 平均值 9.3%; 酸不溶性灰分结果为 0.22% ~ 1.3%, 平均值 0.53%; 热浸法水溶性浸出物量为 10.6% ~ 28.0%,
平均值为 17.9%。 结论 明确其基源为爵床科植物小驳骨 Gendarussa vulgaris Ness, 并对药材正名、 性状、 鉴别、 检查、 浸出物等质量
标准项目进行了全面的对比研究和归纳, 中药材小驳骨的水分不得过 13.0%, 总灰分不得过 l1.0%,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 2.0%, 热浸
法水溶性浸出物不得过 8.0%。
【关键词】 小驳骨; 中药材; 质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659 (2009) 09-0026-03
The Studies on the Quality Standards of Gendarussa Vulgaris Ness
JIANG Xiu-juan1, LIN Hui-rong2, CHEN Xin1
(1 GuangZhou Second Branch Institute for Drug Contral, Guangzhou 510250, China;
2 Guangdong Institute for Drug Control, Guangzhou 51018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quality standard system of Gendarussa vulgaris Ness and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datas
to the new Chinese Pharmacopeoia. Method Edematous amaenorrhea, total ashes, acid endurable ashes, water-soluble extracts of the Gendarus-
sa vulgaris Ness sample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first edematous amanorrhea detemfination method in Appendix IXH ashes determination
method in Appendix IXK and extract detemfination method in Appendix XA in Chinese Pharmacopeoia published in 2005. Results The edema-
tous amaenorrhea were 9.0%~12%, with an anavenage value of 10.06%; the total ashes were 4.7%~16.7%, with an average volue of 9.3%;
the acid-endurable ashes were 0.22%~1.3%,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0.53%; the water-soluble extracts in hot water were10.6%~28%,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17.9%. Conclusions It is suggested that edematous amaenorrhea should not be higher than 13.0%, total ashes should not be
higher than 11.0%, acid-endurable ashes should not be higher than 2%, water-soluble exfracts in hot water should not be lower than 8% concem-
ing the establishment and perfection of Gendarussa vulgaris Ness quality standard system.
【Key words】 Gendarussa vulgaris; Chinese crude drug; Quality standard
中药材小驳骨的质量标准研究
江秀娟 1, 林惠蓉 2, 陈 新 1
(1广州市药品检验所二分所, 广东 广州 510250; 2 广东省药品检验所, 广东 广州 510180)
收稿日期: 2009-07-03 修回日期: 2009-08-12
作者简介: 江秀娟 (1980- ), 女, 广东饶平人, 现任广州市药品检验
所二分所中药师。
·论著·
·26·
2009年 10月第 16卷第 10期
1.供试品自编号 1 2.供试品自编号 2 3.供试品自编号 3 4.供试品
080424 5.供试品 20060902 6.供试品 200805 7.供试品 200806 8.供试
品 200809 9.供试品 200812 10.供试品20090114 11.小驳骨对照药材
图 5 十批小驳骨薄层色谱图
3 药材性状
根据应用情况及文献记载, 本品药用部位为干燥地上部分。
全年均可采收, 除去杂质, 切短段或块片,干燥。 茎呈圆柱形切
成短段、 不规则块片, 有的分枝, 完整株全长 40 ~ 90 cm, 直
径0.2 ~ 3 cm, 表面黄绿色、 淡绿色或黄褐色, 有稀疏的黄色小
皮孔, 节膨大; 小枝微具四棱线, 节膨大, 略带紫色, 多分枝;
短段者 2 ~ 6 cm, 不规则的片厚约至 2 cm; 质脆, 易折断, 断
面黄白色, 纤维性, 中空有髓。 叶对生, 具短柄; 叶厚纸质,
易破碎, 完整者展开呈颊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 长 4 ~ 14 cm,
宽1 ~ 2 cm, 先端渐尖, 基部楔形, 全缘, 叶面淡绿色至绿褐
色, 叶背呈灰绿色, 叶脉略带紫色。 穗状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
叶脉, 棕黄色, 苞片窄细, 花冠二唇形。 气微, 味微辛、 酸。
药材图见图 3。
图 3 小驳骨药材图
4 鉴别
4.1 显微鉴别 本品粉末黄绿色至黄褐色。 石细胞众多, 棕黄
色、 鲜黄色或绿黄色, 呈类圆形、 类三角形、 长方形或类方形,
直径 20 ~ 80 μm, 壁厚薄不均, 层纹明显, 有的胞腔内含黄色
物。 腺鳞头部扁球形, 4 个细胞, 具短柄单细胞, 有的内含颗粒
状黄色物。 气孔为直轴式和不等式, 不等式副卫细胞 3 ~ 5 个。
非腺毛 2 ~ 4 细胞, 平直或先端弯曲, 较长。 导管主为具缘纹孔
导管, 也有网纹、 梯纹及螺纹导管, 具缘纹孔椭圆形, 排列紧
密。 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方晶, 直径 2 ~ 10 μm。 粉末显微图
见图 4。
图 4 小驳骨粉末显微特征
1.石细胞 2.气孔 3.腺鳞 4.草酸钙方晶 5.非腺毛 6.导管
4.2 薄层鉴别 取本品粉末 2 g, 加乙醇 50 ml, 超声处理 30 分
钟, 滤过, 滤液蒸干, 残渣加乙醇 1 ml 使溶解, 作为供试品溶
液。 另取驳骨丹对照药材 2 g, 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照薄层
色谱法 (附录Ⅵ B) 试验, 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 5 μl, 分别点
于同一硅胶 G 薄层板上, 以石油醚 (60 ~ 90 ℃) -乙酸乙酯(8:
2) 为展开剂, 展开, 取出, 晾干, 喷以 10%的硫酸乙醇溶液,
在105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 供试品色谱中, 在与对照药材色
谱相应的位置上, 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色谱图见图 5。
5 检查
5.1 水分 按照水分测定法 《中国药典》 2005 年版一部附录 IX
H 第一法测定药材水分在 9.0% ~ 12.0%, 平均值 10.6%, 根据
测定情况和一般养护经验, 规定本品水分不得过 13.0%。
5.2 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 按照灰分测定法 《中国药典》 2005
年版一部附录 IX K 测定。 药材总灰分结果为 4.7% ~ 16.7%, 平
均值 9.3%; 药材酸不溶性灰分结果为 0.22% ~ 1.3%, 平均值
0.53%。 鉴于本品产地和采收情况比较复杂, 规定本品总灰分不
得过 11.0%,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 2.0%。
6 浸出物
按照水溶性浸出物项下的热浸法 《中国药典》 2005 年版一
部附录 X A 测定 。 药材浸出物在 10.6% ~ 28.0% , 平均值为
17.9%。 按照测定结果适当下浮来设定指标限度比较符合实际情
况, 规定本品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 8.0%。
7 性味与归经、 功能与主治
各主要文献记载性味功效为: 味辛, 性温, 归肝经。 具有
祛瘀生新, 消肿止痛等功效。 常用于跌打损伤, 骨折, 风湿骨
痛。
从文献分析, 对其性味、 功效的记载较一致, 也和实际应
用及民间民族用法调研的情况相吻合。
8 用法与用量
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与文献记载, 本品多以水煎煮服用, 每
剂用量在 9 ~ 15 g, 水煎服或研末冲服。 外用适量, 研末调敷或
煎水洗或取鲜品捣烂敷患处。
9 注意与贮藏
据文献记载或相关报道, 孕妇慎用。 其贮藏按常规置干燥
处即可。
10 讨论与小结
本标准中考察了横切面的显微、 树枝磨粉的显微、 叶子撕
片的显微、 粉末显微, 粉末显微均能观察到小驳骨的所有显微
图 1 小驳骨植物图 (全株) 图 2 小驳骨植物图 (叶放大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溶剂前沿
T: 21℃ RH: 53%
硅胶 G板
1 2
3 4
56
·27·
2009年 10月第 16卷第 10期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系指单纯涉及隐静脉的血管病变, 多 发生于从事持久站立工作、 高强度体力活动或久坐少动的人,
以大隐静脉曲张多见。 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扩张、 伸长、
迂曲。 如病程继续进展, 当交通静脉瓣膜破坏后, 可出现踝部
轻度肿胀和足靴区皮肤营养变化, 包括皮肤萎缩、 脱屑、 痰痒、
色素沉着、 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 湿疹和溃疡形成 [1]。 自 2003
年 1 月至 2008 年 12 月, 我院共收治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
51 例, 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剥脱术进行治疗, 疗效良好,
报告如下。
【摘要】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剥脱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51 例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 采用改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
并剥脱术。 即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前仅切断并结扎股内侧与股外侧属支, 其余属支保留。 距最近属支约 0.5 cm 处钳夹切断大隐静
脉, 近断端行缝扎后结扎; 远断端通入剥脱器逐段剥脱直至内踝前方大隐静脉起始处。 小腿段曲张静脉团另切口剥脱, 切断并结扎
交通支。 术后给予弹性绷带加压包扎。 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 60 min, 无切口感染。 本组 1 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 经卧床休息, 抬
高患肢, 肝素抗凝治疗后痊愈。 随访 2 年, 无复发。 结论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剥脱术治疗效果良好, 具有简单、 省时、 创伤小等
优点。
【关键词】 静脉曲张; 原发性; 高位结扎; 剥脱术
中图分类号: R65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659 (2009) 10-0028-02
The Study of High Ligation and Stripping of Great Saphenous Vein
LIANG Ding-tian, HAN Bi-yuan
(Department of Surgery, Nanao Hospital of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51812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high ligation and stripping of great saphenous vein. Methods Fifty-one patients with
primary great saphenous varicose vein were treated with modified high ligation and stripping of great saphenous vein. Before the operation, the
branches (tributaries) of interfemus and lateral femoral were cut and ligated while others remained. The great saphenous vein near the branches
(tributaries) about 0.5 cm was cut by ring clamp. Transfixion and ligation were performed successively at proximal broken ends of fractured
bone while stripping operation at distal broken ends of fractured bone at the beginning of great saphenous vein in internal malleolus anterior.
Incision stripping was conducted in the varicose vein bolus of the leg while axotomy and ligation in the communicating branches. And adhesive
bandage was used for pressure dressing post operation. Results The mean operative time is 60 min and no infection of incision wound was
found during the operation. Deep vein thrombus was found in one patient, but he was cured after getting bed rest, raising the injured extremity
and receiving heparin anticoagulant therapy. This patient was followed up for 2 years and no recurrence was found. Conclusions High ligation
and stripping in great saphenous vein is an effective and simple treatment for primary great saphenous varicose vein, resulting in less cure time
and little operative invasion.
【Key words】 varicose veins; primary; high ligation; stripping operation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剥脱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
梁鼎天 韩碧园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南澳人民医院 外科, 广东 深圳 518121)
收稿日期: 2009-04-21 修回日期: 2009-07-22
作者简介: 梁鼎天 (1978- ), 男, 广东省雷州市人, 普通外科主治医
师, 大学本科, 2001 年从广东医学院毕业, 一直在深圳市龙岗区南澳
人民医院从事外科临床工作; 韩碧园 (1977- ) 女, 广东省惠阳县人,
护理师, 护理大专, 2005 年从湖北省孝感职业学院毕业, 一直在深圳
市龙岗区南澳人民医院从事外科护理工作。
·论著·
特征, 故以粉末显微定为本标准的指标。
薄层色谱鉴别考察了不同的提取方法, 不同的展开剂与显
色剂, 实验结果表明, 正文的方法为最佳方法, 该方法耐用性
良好。
浸出物分别以水、 乙醇和甲醇为溶剂, 照水溶性浸出物项
下的冷浸法和热浸法 (中国药典 2005 年版一部附录 X A) 测
定。 实测样品三批, 结果表明, 采用水为溶剂, 方法为热浸法
的浸出物较高。 本标准选择水溶性浸出物项下的热浸法。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S] . 2005 年版一部: 附录
Ⅸ H、 附录ⅨK.
[2]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S] . 1977 年版一部: 41.
[3] 王磊, 张振, 杨海玲.不同炮制方法制白附子中 β-谷甾醇含量的比
较 [J]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2008, 4 (3): 78.
(责任编辑: 仇洁)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