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西双版纳香荚兰炭疽病病原鉴定



全 文 :西双版纳香荚兰炭疽病病原鉴定
李加智
(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 ,云南 景洪  666100)
          
  收稿日期: 1998- 12- 25
基金项目: 云南省“九五”攻关课题 ( 95A6- 1)子
课题《香荚兰主要病虫防治技术研究》的部分内容
摘要: 对西双版纳香荚兰上分离到的 18个炭疽菌菌样进行种的鉴定 ,结果盘长孢状刺盘孢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为 12个菌样 ,兰科刺盘孢 C. orchidearum Allesch.为 6个菌样。
关键词:西双版纳 ;香荚兰 ;炭疽病 ;盘长孢状刺盘孢 ;兰科刺盘孢
  香荚兰 ( Vanilla fragrans )炭疽病在西双版纳各
种植园均有发生 ,对香荚兰蔓、叶、果荚均可造成不同
程度的为害 , 4~ 9月 (高温高湿 )是主要发病季节 ,发
病率约为 2. 3%~ 15. 5% ,苗圃发病率可达 25%以
上 [1 ] ,为系统研究香荚兰炭疽病 ,特对病原菌进行分类
鉴定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 1病原菌株的分离
从云南省热带作物研究所五队和西双版纳香荚兰
公司的勐仑、拱丙山、打洛等香荚兰种植园 ,采集香荚
兰蔓、叶、果荚感染炭疽病的感病组织 ,用 70%酒精作
表面消毒后 ,切取病健交界 0. 3cm× 0. 3cm的感病组
织 ,接种到 PDA平板培养基上 ,置 26± 1℃培养箱中
培养 5~ 6d,得炭疽菌纯培养物 ,挑取培养所得的 18
个病原菌培养物的带菌琼脂块 ( 0. 5cm× 0. 5cm ) ,分别
接种于长 25~ 30cm健康香荚兰蔓段的人工刺伤伤口
上 ,用无菌水经湿透的棉花覆盖保湿 ,置室内培养缸保
湿培养 2~ 3d后 ,观察致病情况 ,第 5d,将感病的组织
转分于 PDA平皿培养基上培养待用。
1. 2分生孢子盘的观察
将上述 18段接种致病蔓段在作病原分离后 ,继续
在培养缸内保湿培养 , 10d之后 ,移出病蔓 ,在室温 23
~ 30℃下放置 20~ 25d,观察分生孢子盘。
1. 3分生孢子及菌核的观察
挑取回接香荚兰蔓致病分纯的病原菌带菌琼脂块
(直径 0. 4cm ) ,接种于 PDA平板培养基 (平皿直径
11cm ,培养基 12m l)中央 ,置 26± 1℃培养箱中培养。
每个培养菌接种 3皿 , 10d后观察测量分生孢子大小 ,
并将平皿继续置于室温条件下 15~ 20d,以观察粘孢
团和菌核产生情况 ,每个分离培养物观测 50个分生孢
子。
1. 4附着孢的观察
挑取回接分纯培养物的带菌琼脂块 (直径 0. 4cm )
或取一滴 15 000个孢子 /m l的分生孢子悬浮液 ,置于
载玻片中央 ,室温下静置 2d后 ,观测附着孢 ,每个分离
培养物观测 30个附着孢。
2 结果
2. 1病状
在离体香荚兰上接种 ,保湿培养 2~ 3d后 ,在接种
部位出现黑褐色或棕色水浸状斑点 ,向四周健康组织
扩展 ,病斑边缘不明显。 5~ 6d后 ,感病组织上长出白
色绒毛状菌丝 ,有的在病组织表面产生桔黄色或灰色
的圆球形粘孢团 ,有的粘孢团表面有一层水膜。在不保
湿条件下 , 15~ 20d后 ,感染蔓及叶干缩 ,表面产生大
量黑色点状物 ,观察为分生孢子盘。上述病状同大田表
现的病状相符。
2. 2菌株的鉴定
根据张中义 [2 ]、魏景超 [ 3]对炭疽菌的形态描述 ,对
香荚兰上所分离到的 18个病原菌培养物进行观察鉴
定 ,结果为 2个种。 即盘长孢状刺盘孢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和兰科刺盘孢 Colletotrichum or-
chidearum Allesch.
2. 2. 1盘长孢状刺盘孢 (C. gloeosporioides Penz. )
观察标准菌样为 C. 93056. 在 PDA平板上的菌
落初期白色 ,后转黑色 ,表面气生菌丝绒状 ,灰白色。在
基质内或基质表面长出球形菌核 ,菌核表面为长绒状菌
丝 ,大小为 0. 2~ 0. 4cm ,在培养基表面产生少量外围被
水膜包围的桔红色粘孢团。分生孢子柱状 ,基部近圆形、
无色、顶端略尖 ,内含一油球。大小为 11. 3~ 20. 5μm×
3. 3~ 5μm,平均 14. 9μm× 4. 3μm。附着孢近圆形、卵
形 ,表面光滑 ,浅黑色 ,大小为 7. 5~ 10. 3μm× 5. 0~
7. 8μm,平均 8. 5μm× 6. 0μm。 分生孢子盘簇生 ,无刚
1云南热作科技   Journal of Yunnan Tropical Crops Science& Technology   1999, 22( 1): 1~ 3     CN 53— 1604 /S
毛或偶生刚毛 (图 1)。
2. 2. 2兰科刺盘孢 (C. orchidearum Allesch. )
观察标准菌样为 C. 93069。 在 PDA平板上 ,菌落
灰白色 ,气生菌丝绒絮状。不产生菌核 ,粘孢团桔黄色 ,
分生孢子长柱状偏宽 ,两端圆滑 ,孢子含一油球 ,孢子
大小为 10. 8~ 16. 3μm× 4~ 5. 3μm,平均 14. 3μm×
4. 7μm,附着孢浅黑色 ,裂片状大小为 10~ 16μm× 5~
14. 5μm,平均 12. 1μm× 7. 95μm。 分生孢子盘多长于
叶部表皮组织 ,黑色、点状、簇生 ,平均直径 378μm,刚
毛束生 ,黑色 ,自基部至顶端渐变浅黑色 ,隔膜 1~ 4
个 ,多为 3~ 4隔 ,长 97~ 230μm,平均 153. 6μm (图
2)。
3 讨论
对标准菌样 C. 93056、 C. 93069的观察结果 ,分别
与张中义、魏景超、黄伙平等对盘长孢状刺盘孢和兰科
刺盘孢的描述基本一致 (表 1) ,在分生孢子大小的观
测上有一定差异 ,这可能与寄主和分生孢子的培养方
法有关。在所鉴定的 18个炭疽菌分离物中 ,有 12个为
盘长孢状刺盘孢 ,占鉴定总数的 66. 7% , 6个兰科刺盘
孢 ,占 33. 3%。相对而言 ,西双版纳为害香荚兰的炭疽
菌以盘长孢状刺盘孢占优势。
据报道 ,我国海南香荚兰炭疽病病原种为胶孢炭
疽 [4~ 5 ]即盘长孢状刺盘孢 ,而福建厦门香荚兰炭疽病
病原为兰科刺盘孢 [6 ]。 国外曾报道的香荚兰炭疽病原
菌有 Calospora Vanillae Massee,香荚兰炭疽菌属 Col-
letotrichum Vanillae Scallia,香荚兰胶孢炭疽 [ 6~ 7]等 ,
说明导致香荚兰炭疽菌的优势种在地理分布上存在较
大差异。
2 云南热作科技 第 22卷 
表 1 不同作者对 C . gloeosporioides及 C .orchiderum的描述
作者 C . gloeosporioides C .orchidearum
张中义
  分生孢子圆柱状、直 ,长于 12μm,宽不超过 4. 5μm,
大小范围为 9~ 24μm× 3~ 4. 5μm,附着孢 6~ 20μm× 4
~ 12μm,偶生菌核。
  分生孢子盘生刚毛 ,分生孢子圆柱状、直、长于
12μm,大小范围为 10~ 15μm× 4. 5~ 6μm ,附着孢具钝
锯齿状裂片 , 10~ 15μm× 4. 5μm ,寄生于兰科植物上。
魏景超
孢子盘褐色或黑色 ,直径 100~ 300μm。 刚毛少 , 1~ 2分
隔 ,深褐色 , 64~ 71μm× 5~ 6μm,分生孢子 11~ 18μm×
4~ 6μm,圆筒形。
  分生孢子盘圆形 ,小而色黑 ,刚毛分数隔 ,黑褐色 , 50
~ 100μm× 3~ 5μm,分生孢子圆筒形 , 12~ 20μm× 4~
6μm。
黄伙平
  分生孢子盘深褐色 ,近圆形 ,直径 82~ 342μm,具刚
毛 ;刚毛束生 ,深褐色 ,有隔 60~ 133μm× 3. 5~ 4. 5μm,
分生孢子椭圆形 ,少数棒状 ,无色 12. 5~ 20μm× 3. 5~
5μm,分生孢子团粉红色。
本文作者
  分生孢子盘近圆形 ,偶生刚毛 ,浅黑褐色。分生孢子
直 ,基部圆 ,顶端圆稍尖 ; 11. 3~ 20. 5μm× 3. 3~ 5μm,附
着孢浅黑色 ,近球形 , 7. 5~ 10. 3μm× 5~ 7. 5μm , PDA上
有菌核长出。
  孢子盘小点状簇生 ,黑色 ,近圆形 ,单生 ,刚毛束生 ,
多为 3~ 4隔 , 97~ 230μm,附着孢浅黑色 , 10~ 16μm× 5
~ 14. 5μm, PDA上未见菌核长出。
参考文献:
[ 1] 李加智 . 西双版纳香荚兰病害研究初报 .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1995, ( 2)
[ 2] 张中义 . 植物病原真菌学 .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8
[ 3] 魏景超 . 真菌鉴定手册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79
[ 4] 张开明 ,等 . 海南香荚兰病害调查初报 . 热带作物科技 , 1993, ( 3)
[ 5] 洪祥千 ,等 . 香荚兰两种重要病害的调查 . 热带作物研究 , 1989, ( 1)
[ 6] 杨雄飞 . 香荚兰病害 . 云南热作科技 , 1984, ( 3)
[ 7] 黄伙平 . 香荚兰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有效杀菌剂筛选 . 亚热带植物通讯 , 1984, ( 1)
Identification of Anthrachose Pa thogeny
on Vanilla in Xishuangbannan
LI Jia- zhi
( Tropical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o f Yunnan, Jinghong 666100)
Abstract: It i s identified the 18 st rains of anthracnose pathogeny on vani lla in Xishuangbanna. The result show s
that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i s 12 st rains,C. orchidearum is 6 st rains.
Key words: vani lla; anthracnose;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C .orchidearum ; Xish uangbanna
3第 1期 李加智:西双版纳香荚兰炭疽病病原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