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带菜的类囊体膜经过去污剂癸基-N-甲基匍萄糖胺增溶,采用SDS-PAGE分离技术,在Tris-Gly和Tris-硼酸两种电泳系统中分离其色素-蛋白质复合物,并比较其复合物的光谱特性。结果表明:采用Tris-Gly电泳分离系统从裙带菜中分离到8种色食-蛋白质复合物,分别是CP Ia、CPI、LHC1、CPa、LHC2、LHC3、LHC4和LHC5。在Tris-硼酸电泳分离系统中共分离到5种色素-蛋白质复合物,分别是CPI、CPa、LHC1、LHC2、LHC3。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测定结果表明,两种电泳系统中分离的相对应条带的光谱特性基本相近。
When the thylakoid membranes of brown alga Undaria pinnatifida were solubilized by DMG and subjected to PAGE intwo electrophoresis systems, there were eight kinds of pigment-protein complexes separated in Tris-Gly system, and they were CPⅠ a、CPⅠ、LHC1、CPa、LHC2、LHC3、LHC4、LHC5. In Tris-Boric acid system, five kinds of pigment-protein complexes wereisolated, and they were CPⅠ、CPa、LHC1、LHC2、LHC3. The absorption and fluorescence emission spectra were measured and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ne kind of pigment-protein complexes resolved from differentelectrophoresis systems are similar.
全 文 :生至t竖!螋!丝.旦一翌二些篁!塑—垡进!!塑! 垦竺垡,0GIcsq主萋事妻lii=;≤;叶ji《i;li?l一|i
霪鬟鎏羹冀霾囊翼飘熏霪羹羹。薹羹蒸雾雾羹雾鍪
羹鬻羹ii鬟嚣耩!;键鬟嚣‘;蠢套!。嘲塑霎4
ii=蓬鏊薹萋冀鎏蠢蠢摹弋墨:美萋;;遘女ii;,壁孽囊囊参囊蠢鍪尉i萋誊|篓萋ii
l羹霎自 珏毒霎奏丽型萋察薹罄蚕薹霪囊藿馨.羹摹冒囊蕊蠹覆盖度30%,优势种为火把果。藤本植
物种类较多,常见有龙须藤、飞龙掌血等。草本层植
物高0.2~1m,覆盖度25%。乔木的幼树不少,也有
少量常绿阔叶树幼树。
1.2.5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阶段
弄岗样地群落以东京桐(D倒忽加肪淞fDn七加明s括
G口g力印.)为建群种,外貌终年常绿,群落高度在20m
以上。群落乔木层可分为三亚层。第一亚层树高在17
m以上,盖度80%。常绿阔叶树东京桐占绝对优势。
第二亚层林木高8~15m,盖度25%,东京桐仍占优
势,次为肥牛树和苹婆(&唧甜肠刀。舢妇)。第三亚层
林木一般高5~7m,覆盖度仅15%。种类多属第一、
二亚层的幼树。灌木层一般高卜一2m,覆盖度50%
左右,种类较多,有35种,以上层乔木的幼树占优势。
草本植物较丰富,高度多小于O.5m,盖度50%以上,
优势种为疏花山绿豆(咖口d锄m,‘Ⅸ删)。弄拉监测
样地群落总盖度达90%,高度lOm,样地内共有植物
96种。乔木层分为二个亚层,第一亚层平均高lOm、
最高为14m,覆盖度70%,以长果冬青(,』e譬砌伊“,∞)
为优势种。第二个亚层高3~7m.覆盖度40%,优势
种为水锦树(阮玎栅册胁”阳rl帕肠)。灌木层高2.5~
3m,覆盖度70%,优势种为紫凌木。草本层高0.8~1
2m,盖度20%,主要有新月蕨(M咖,D却由印.)等
。阳朔监测样地群落高度15~17m,在400m2的
样
方内有乔木种类9种20株,分三亚层,第一亚层林木
高15~18m,覆盖度70%,常绿阔叶树只有青冈栎一
种,落叶阔叶树有圆叶乌桕等3种;第二亚层林木高
llm左右,覆盖度20%,植株不多,以香椿(7功M
s加£凇妇)和攫木(LD,蝴胁m曲抽e凇P)为主;第三
亚层林木高5m,只有2种3株林木。灌木层植物覆
盖度10~35%,乔木幼树不少,真正灌木以红背山麻
杆等为常见。草本层植物不发达,覆盖度3~13%,
以宽叶沿阶草(印厅蛔,g硎6础妇n淞)较多。
2 研究方法
于 2002年7~8月分别在三个研究区选择各演替
阶段的监测样地。记录样地内植物种的高度、盖度等
指标。在样地内选择三个监测点进行环境因子监测,
从 9:00至17:00每问隔2h监测一次,中午12:oo及
l4:oo加密监测一次。弄岗研究区的监测时间为9:30~
17:30,未进行加密监测。环境因子监测的指标包括:
Ocm、50crn、150cm、300clTI高度的光照强度、气
温和空气相对湿度,地表温度及5锄深处的土壤温
度。其中,光照强度采用ZDS.10照度计测定,气温
和相对湿度用电子数字式时钟温湿度计测定,用水银
温度计测量地表温度,土壤温度采用曲管地温计测量。
为使不同演替阶段的监测结果具有较好的可比性,选
择晴日进行监测。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不同演替阶段光照强度的日变化特点不
同演替阶段群落光照强度的垂直变化如图(图
1、图2、图3)。由图可见,不同演替阶段光照强度从上
至下大体上呈递减的趋势,在不同演替阶段,这种
垂 直变化的趋势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植被覆盖度
极低,甚至没有植被覆盖,石荒漠阶段各高度层的光
照强度均很强,虽然从上至下照度有递减的趋势,但
这种趋势并不明显;草丛阶段近地面的光照强度较弱,
一般在1.5m处照度骤升,这一高度也是植物冠层的
高度,草丛阶段群落上层(3m)照度可比近地层(0.5
m)照度高出80~90倍:灌丛阶段近地层的光照强度
均很小,光照强度在遗层上方骤升,上层照度与近地
层照度的差异也很大;落叶阔叶林阶段不同高度层次
光照强度均较弱,一般在2×104Lu)【以下,照度垂直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两种电泳系统分离裙带菜色素-蛋白复合物的比较
作者: 李爱芬, 段舜山, 刘振乾, 徐宁, 宫宝安
作者单位: 李爱芬,段舜山,刘振乾,徐宁(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广州,510632), 宫宝安(烟台大学
生物化学系,烟台,264005)
刊名: 生态科学
英文刊名: ECOLOGIC SCIENCE
年,卷(期): 2004,23(1)
参考文献(9条)
1.李桐柱;林世青 一个高分辨率的凝胶电泳系统及其从蓝藻中分离的叶绿素蛋白复合体 1995(01)
2.李爱芬;陈敏;周百成 褐藻裙带菜色素--蛋白质复合物的分离与命名[期刊论文]-植物学报 2000(02)
3.Peyriere M;CaronL;Jupin H Pigment complexes and enrgy transfer in brown algae 1984
4.李爱芬;陈敏;周百成 褐藻77 K荧光特异性研究[期刊论文]-植物学通报 1999(03)
5.Alberte R S;Friedman A L;Gustafson D L Light-harvesting systemsof brown algae and diatom: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hlorophyll a/c and chlorophyll a/fucoxanthin pigment-protein complexes 1981
6.李爱芬;陈敏;周百成 去污剂对裙带菜色素-蛋白质复合物的分离及性质的影响[期刊论文]-海洋与湖沼 2001(04)
7.Jeffrey SW;HumphreyG F Newspectrophotometric equations for determining chlorophylls a,b,c1 and c2
in higher plants,algaeand natural phytoplankton 1975
8.赵福洪;许春辉;王可玢 光系统Ⅰ、光系统Ⅱ亚叶绿体颗粒的分离 1980
9.Strbac D;Rodrigues M A;Santos C P Chloroplast isolation from Laminaria digitata(Phaeophyceae):A
reproducible methodology yielding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chloroplasts[外文期刊] 1994
本文读者也读过(6条)
1. 李爱芬.陈敏.周百成 褐藻裙带菜色素-蛋白质复合物的分离与命名[期刊论文]-植物学报2000,42 (2)
2. 李爱芬.陈敏.周百成 去污剂对裙带菜色素-蛋白质复合物电泳分离效果及其性质的影响[期刊论文]-海洋与湖沼
2001,32(4)
3. 刘洪艳.LIU Hongyan 不同去污剂对裙带菜和石莼色素蛋白复合物分离的影响[期刊论文]-海洋通报2007,26(6)
4. 葛菁华.陈海燕.赵福利.GE Jing-hua.CHEN Hai-yan.ZHAO Fu-li 不同聚集态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的超快光谱特
性研究[期刊论文]-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6(z2)
5. 何瑞锋.丁毅.余金洪 水稻温敏叶绿素突变体叶片蛋白的双向电泳分析[期刊论文]-作物学报2001,27(6)
6. 李爱芬.陈敏.周百成.LI Ai-fen.CHEN Min.ZHOU Bai-Cheng 裙带菜与菠菜的色素-蛋白质复合体的比较研究[期
刊论文]-植物生理学通讯2000,36(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tkx20040100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