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hinese ginsen and forest-ginsen system management in Northeast China

中国东北部的人参及林-参系统的经营



全 文 :应用生态学报   。年 月 第  卷 第 王期
!∀ # ∃ % & ∋ ∀ ( & ))∋班 ∗ + , ∀ ∋ ∀ − . , / 0 1 23    4 ,  5 6 7 8 9一 : ;
中国东北部的人参及林一参系统的经营
陈大坷 祝 < 宁 王凤友 陈北林业大学林学系 , 哈尔浪 7 :4 48 46
= 摘要 人参属 5)0 脱>6 为第 纪幸存下来的极其珍贵的药用植物 。 野 生人参 5)0 朋> ?元邢比?/ ≅ Α≅1 6 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于东北东部山地的红松阔叶林下 < 本文主要研究了人参的天然分布 、
人参的生长和环境条件的关系 、 林参复合系统的建立及评价较利等问题 < 分析结果指出 , 林参复合
系统的建立可以促进营林工作的开展 , 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 值得推广和提
倡 。
关健词 人参 林一参复合系统
, 3ΒΧ ≅ ‘≅ ? ΒΧ Δ ≅ Χ 0 Χ Ε ΦΓ 1 ≅ ΔΗ一 ? ΙΧ , ≅ Χ , Α ΔΗ≅ ϑ ϑ 0 Χ 0 ? ≅ ϑ ≅ Χ Η ΒΧ % Γ 1 Η3 ≅ 0 ΔΗ ,3ΒΧ 0 < ,3 ≅ Χ ∗ 0 Κ ≅ ,
Λ 3 Μ % ΒΧ ? 0 Χ Ε Ν 0 Χ ? ( ≅ Χ ? ΑΓ Μ 5∗ ≅)Η 。 Γ Φ ( Γ 1 ≅ Δ Η1 Α , % Γ 1Η3 ≅ 0 Δ Η ( Γ 1 ≅ Δ Η1 Α # Χ ΒΟ ≅ 1 Δ ΒΗΑ , Π 0 1 Θ ΒΧ
 : 4 4 8 4 6 < 一 ! < & ) Ρ < + ≅Γ Σ。 ,    4 ,  5 6 7 8 9一 : ; 。
)0 几0 > Δ Τ ≅ ≅ Β≅ Δ Β牙 0 Ο 0 ΣΜ 0 Θ Σ≅ ϑ ≅ Ε Β≅ ΒΧ 0 Σ )Σ0 Χ Η Δ Μ 1Ο ΒΟ ≅ Ε Φ1Γϑ Η 3 ≅ Υ ≅ 1 Η Β0 1Α ) ≅ 1 ΒΓ Ε < Ν ΒΣΕ,3 ΒΧ ≅ Δ ≅ ? ΒΧ ≅ Δ Χ 5) 0几0 >  凡Δ ≅儿 / ≅ Α≅ 1 6ϑ 0 ΒΧ ΣΑ ? 1Γ ς Δ Μ Χ Ε ≅ 1 Ω Γ 1 ≅ 0 Χ Τ ΒΧ ≅ Ξ Θ1 Γ 0 Ε Σ≅ 0 Ο ≅ Ε ϑ Β> ≅ Δ
ΦΓ 1 ≅ Δ ΗΔ ΒΧ %Γ 1 Η3 ≅ 0 Δ Η , 3 ΒΧ 0 < ΡΧ Η3 ΒΔ Τ 0 Τ ≅ 1 , ΒΗΔ Χ 0 ΗΜ 1 0 Σ Ε ΒΔ Η1 ΒΘ Μ Η ΒΓ Χ , ? 1 Γ ς Η3 0 Χ Ε ≅ Χ Ο Β1 Γ Χ ϑ ≅ Χ Η
≅ Γ Χ Ε ΒΗ ΒΓ Χ Δ 0 Χ Ε Η 3 ≅ ≅ Γ Χ Δ Η1 Μ ≅ Η ΒΓ Χ 0 Χ Ε ϑ 0 Χ 0 ? ≅ ϑ ≅ Χ Η Γ Φ ΦΓ 1≅ Δ Η一 ? ΒΧ Δ ≅ Χ ΔΑ ΔΗ ≅ ϑ 0 1≅ Ε ΒΔ ≅ Μ Δ Δ≅ Ε 。
Υ 3 ≅ 1 ≅£Μ ΣΗΔ Ε ≅ ϑ Γ Χ Δ Η1 0 Η ≅ Η3 0 Η Η3 ≅ ≅ Δ Η0 Θ ΣΒΔ 3ϑ ≅ Χ Η Γ Φ ΦΓ 1 ≅ Δ Η 一 ? ΒΧ Δ ≅ Χ Δ Α Δ Η≅ ϑ : Θ ≅ Χ ≅ ΦΒΗ Β0 Σ ΗΓ
Η3 ≅ Ε ≅ Ο ≅ ΣΓ) ϑ ≅Χ Η Γ Φ ΦΓ 1 ≅ Δ Η Δ ΒΣΟ Β≅ Μ ΣΗΜ 1 ≅ < Υ 3 ΒΔ Κ ΒΧ Ε Γ Φ ΦΓ 1 ≅ ΔΗ 讨Γ Ε Μ ≅ ≅ Δ 3 Β? 3 ≅ ≅ Γ Χ Γ ϑ Β≅ , Δ Γ 2 Β0 Σ
0 Χ Ε ≅ 2 Γ ΣΓ ? Β≅ 0 Σ Θ≅ Χ ≅ ΦΒΗΔ <
Ω ≅ Α ς Γ 1 Ε Δ − ΒΧ Δ≅ Χ , (Γ 1 ≅ Δ Η 一 ? ΒΧ Δ≅ Χ Δ Α Δ Η≅ ϑ <
 人参的天然分布及生物学特性
人参属为第 纪幸存下来的极其珍贵的古
老植物 < 分布于北美 、 中亚及东亚 < 中国东北
所产的Τ 0 Χ 0 > ? ΒΧ Δ≅ Χ ? , < & < / ≅ Α ≅ 1于  Ψ 8 ;年由
俄国学者, < & < 迈耶尔 5/ ≅Α ≅ 1 6 正式定名 , 产
于中国西南部及中部者 , 称为 “三七” , 其学
名为Τ < Τ Δ≅ΜΕ Γ ? ΒΧ Δ ≅ Χ ? Ν 0ΣΣ<
亚洲东部 , 野生人参分布于中国东北三省
的红松阔叶林区 , 以长 白山系为主产地 < 在苏
联分布于沿海边疆和哈巴罗夫的南部 , 沿苏朝
及中苏边境直达日本海海岸 < 由于森林的大量
砍伐 , 野生人参资源受到严重破坏 < 我国西南
地区是本属植物最大的变异中心 , 很可能亦是
人参的始生中心 〔咯’ < 由于第8纪冰川的到来 , 使
本文于  Ψ 年 Ζ 月  日收到 ,
它们的分布区大大缩小 , 而云南植物区系与中
国东北部植物区系属地史变动中的间断分布 <
两地区植物有其共同系统发育的亲缘关系 , 故
人参与人参三七 , 同作为古老的孑遗植物幸存
于中国上述的两地区 ‘“’ < 此外 , 中国古 代 生
于太行山的紫团参 , 现巳绝迹 。
; 人参生长的环境条件
远东野生参的生长环境是受太平洋季风影
响下的红松阔叶林区 < 代表性的土类为温带针
阔叶林下的暗棕壤 , 林内温度及光照均保持中
生条件 , 适宜人参生长发育 。 其自然地理分布
列于表  和表 ; <
人参生长的温 、 湿条件至为重要 < 只要生
长季中土两项因子接近 , 栽培可获得成功 <
! < & ) Ρ。+ 2Γ Σ。 ,  7  5   4 6
 期 陈大坷等 7 中国东北部的人参及林 一参系统的经营
表  栽培人参分布的地理纬度 7 〕
Υ0 Θ <  − ≅ Γ ? 10户Β≅ Σ0 ΗΒΗΜ Ε ≅ Δ Γ Φ ς ΒΣΕ 0 Χ Ε 2 Μ ΣΗ ΒΟ 0 Η≅ Ε? ΒΧ Δ ≅Χ Ε ΒΔ Η1 ΒΘ Μ ΗΒΓ Χ
表 各产地海拔商度里6
Υ 0 Θ < & ΣΗ玉ΗΜ Ε ≅ Δ Γ Φ )1Γ Ε Μ ≅ ΗΒΓ Χ 0 1 ≅ 0 Δ
野生和栽培地区% 0Η Μ1 0Σ 0Χ Ε 比卜污0Η ≅ Ε 01 以 纬 度∋ 0 Η ΒΗΜ Ε ≅
栽培地 区, Μ ΣΗ ΒΟ0 Η≅ Ε 1 ≅ ? ΒΓ Χ
海拔高度 5ϑ 6
& ΣΗΒΗΜ Ε ≅
: 4 4一  4 4 4朝鲜半岛 Ω Γ 1郎 )≅ Χ ΒΔΜ Σ0
,五ΒΧ 0
!0Τ 0Χ
# [ [∃
一 8 ; ’%
中国东北
%Γ 1 Η3≅ 0 ΔΗ , 3二灯0
8 一 8 Ζ <
:一 8 8 <
朝鲜开城
Ω Γ1 ≅0 7 Ω 0 ≅ Δ Γ Χ ? 4 4一 : 4%
8 一 8 Ψ < % 锦 山Ω Μ ϑ 泌Χ  4 4一: 4 4
国本联中日苏
表 ; 各产地的季节气温及降雨且  6
Υ 0 Θ < ; [ ≅ 0 Δ Γ Χ 0 Σ 0 Β1 Η ≅ ϑ )≅ 1 0 ΗΜ 1≅ 0 Χ Ε )1 ≅ ≅Β)ΒΗ0 Η ΒΓ Χ
Γ Φ Τ 1Γ Ε Μ ≅ΗΒ Γ Χ 0 1 ≅0 Δ
日本长野!0 )0 Χ 7 %0 , Χ Γ
福 岛
凡 Κ Μ Δ五Βϑ 0
岛 根
[ 3是ϑ 0 Χ ≅
8 4 4一 Ψ 4 4
; 4 4一 : 4 4
一一一甲一一, ∴ 一叮份尸∴ 尸一丁佗少丁了甲户Ι 气 很叹# , Ι 翠 Σ粗 尊、乎皿 少⋯一架黑瓷石已纂纂子二] 年平 Σ份 廿加 ]竹 ’少尝 ]阵 用 量 Ι 吸 : 一]冷 孕]云瘾 Σ5夕丁]<乏志月! : 6 月 5  ;一Ρ一 ‘ 一 Ρ旦少 月 Σ理娜 , ] Ρ− 1 Γ 一 ; 6 月」/≅0 。 ]呵Γ 二Ρ/ ’Χ · Ι& Χ , Μ 一二 Β马? ⊥, ΒΧ Η ∴Ι Ις Σ刀 , ⊥0 Σ Ι[ ≅0 一 ]≅ 1Ι ]甩咒印尸Σ‘尸≅0 Χ Ι试≅ ≅ Β一 ⊥: 4 二 ]5∗ ≅ Γ <
」 ]、刀Σ0 Α ⊥。 ⊥石石_ , ⎯ ]5/ 0 丫 Ι 一Σ 己 ⎯ < Υ 的 八 、 ]犷 α , α Σ 、 一 一 一 ! 】⎯] < 一 、 Ρ! ‘ “ < 夕 ΙΗΒΓ 1一 Ι 一 Ι上亡Θ < 6∴赢二一十一愕斗一十, 一黔叫丫下。一Ι一 肖勿专予 ] 8 < Ζ ] ;  4 ]一 ; : < Ζ ] Ζ  4 ] : 4 ] 8 ;七飞烹7犷 Ι Ι Ι 卜 Ι Ι
, , 四 α ! < 刀相 ⎯ Ι  4 Ψ ] ;  。 8 Ι一   。 8 Ι  ; 吕日 Ι  4 9  了Λ八。 Φ即 , 邸≅ 一 ] 一 ]  ] ]
,
, , , Δ Γ Χ ? 】 Ι Σ Ι ⎯ 】⎯ ⎯ Ι!华6 岁 Ι    ] ; ; 9 Ι 一 Ψ < Ψ Ι  ; 4 : ] 了与9 ] 日匕。骂二“ ⋯一 ]‘ 】 ] ] ]犷 甲 产户屯, ⎯ ]  4  ] ;  : Ι 一 9 。 4 Ι   Ψ ] 8 ; ; ]  9‘0鹭Χ ’岁0 ‘Χ Γ ⋯ ⋯ ⋯ ⋯ ⋯ ]!三, < 世七 < ]  ; <  Ι ; ; : ] 一 : 。 8 Ι  ; 9 4 ] 8 8   ; ;誉?罢, ϑ 0 ⋯一  ⋯ ⋯ ⋯ Ι第 < ’几 ]  <  ] ; ] α 4 Ψ 一; 4 ] 9 : ; ] 8 9< ‘ Θ Μ ‘ϑ 0 Χ ≅ 6 6 ⊥ 」 』 6介 < < < α < α < <
; 4一 8 4
苏 联 # [[∃
沿 海
, Γ0 ΔΗ0 Σ 1 2 ? ΒΓ Χ ; 4 4一  4 4
杰别尔达!ΒΘ汉Ε0 Ζ 4 4一  4
人参在不同海拔条件中栽培获得成功不乏
其例 5表 6 < 如北纬; 。线上的中国峨嵋山,
北纬 ; : 。 线上的昆明在海拔 ; 4 Γ 4ϑ 的 高 山 栽
培β 位于北纬 8 。 线上 , 苏联的杰别尔达地区
5高加索6 海拔 ∀ϑ 的山地所建立的人参栽
培场 5欧洲第一个人参栽培场6 , 林 内 5 : 一
Ψ 月6 8 个月平均温度为;9 一;Ζ ℃ , 栽培人参
同样获得成功 < 成功的 因 素 在 于 7 5  6 海
洋性气候 , 生长季受海洋季风的一 定 影 响 β
5 ; 6 集中在有林地区 , 生长季变温不大 , 土
壤有机质含量高 β 5 6 江 河 之畔 , 大气及土
壤保持湿润 <
人参栽培从模拟自然到运用农业栽培技术
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 从产量的观点看 , 野山
参生长缓慢 , 且不乏有对它生长的限制因子 。
全面分析人参在生长发育中环境因子对人参的
生理反应 , 是调控环境条件 , 适应人参生产所
必需的 < 况且栽培参从增重到所含的 人 参 皂
试 , 含量并不亚于野山参 , 甚至同龄的园参 5人
工栽培参6 所含人参皂试百分数高于野山参 <
; <  温度与人参生长
由于长期系统发育关系 , 人参喜阴凉且温
度变幅不大的森林环境。 人参原产地平均气温
变化在Ρ2一 8 ℃ , 土温变化在4 一;4 ℃之间。
当土温上升到4 ℃左右 , 人参便能出苗 < 最适
出苗的平均气温为: ℃ , 土温为; ℃ < 生长期
中最适气温为;4 一;: ℃ , 土温为 Ψ 一;4 ℃ 。 当
气温达到 ; ℃ 时 , 在强光照射下 , 叶 片 易 灼
伤 < 出苗后 , 气温接近 4 ℃ , 叶片卷缩 < 瞬时
降温至 一 8 ℃ , 人参还能恢复生长 机 能 , 低
于 一 8 ℃ , 幼苗即会冻死 <
人参出苗期土温变幅过大 , 易感染病害而
Σ6 吉林省参茸联合公司 <  Ψ 8 < 吉林人参生产技术 <
! < & ) Ρ< + 2Γ Σ < ,  7 5   4 6
8Ψ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卷
表 8 人今各生育期中适宜的温度范围
介Θ < 8 Γ Τ ΗΒϑ 0 Σ Η ≅ ϑ Τ ≅10 ΗΜ 1≅ 10 Χ ? ≅ Δ 0 Η Ε ΒΦΦ≅1 ≅ Χ Η
Τ≅ 1ΣΓ Ε Δ Γ Φ Η 3 ≅ ? 1 Γ ς Η3 0 Χ Ε Ε ≅ Ο ≅ ΣΓ )ϑ ≅ Χ Η Γ Φ − ΒΧ Δ ≅ Χ
项 目
ΡΗ≅ ϑ [
出苗期
− ≅1 ϑ Β∴
Χ 0 Η ΒΧ ?
展叶期
∋≅0 ΦΒ灯?
土城温度℃:4  Η≅口) <  4一 ;  ;一  8
; ℃时 , 人参光合速率有明显不同7 后檐光合
速率最大 , 前檐次之 , 中部最低 , 即光合速率
随光强增大而增大 5表 9 6。
裹 9 全荫姗不同抽位对人参光合速率影晌 = ;〕
Υ 0 Θ < 9 + ΦΦ≅ ≅Η Γ 里Ε ΒΦΦ≅ 1 ≅Χ Η )Γ Δ ΒΗΒΓ Χ Γ Φ Δ3 ≅Ε ΦΜΣ ΣΑ
Δ 3 0 Ε ≅ Ε Γ Χ Τ3 Γ ΗΓ ΔΑ Χ Η3 ≅ Δ ΒΔ
大气温度 ℃& Β1 Η≅ ϑ Τ <  :一  9
⋯谓⋯77二β7
赘⋯鳄
‘Ψ拭 循 位)∀[ ΒΗ ΒΓ Χ 光合速率 Ι⎯ 差异显著性)3Γ ΗΓ Δ1址3 ≅Δ ΒΔ 1 0 Η≅ ]Υ ≅ ΔΗ 5[[∃ 测验 65,∀ 7一? Ξ Ε ϑ ·36 ]—> 士。 Χ 一   “· 4: ⊥ “ · Γ ‘0‘Θ,腐烂 < 平稳上升的土温 , 人参出苗最好 < 在越冬期 , 人参在 一 8 4℃气温及 一 ;4 ℃ 土温左右的严寒条件下 , 也不至冻死 < 但在晚秋和早春出
苗前 , 土温若在 ∀ ℃ 上下反复变化 , 则易引起
冻害 , 使参根表皮破裂或腐烂而死亡 <
; < ; 光照与人参生长
野山参在林荫下生长 , 其质量 好 , 品 位
高 , 通常以郁闭度4 < :一 4 < 9最适宜 。 从生理及
产量两方面看 , 人参可称为补偿点低 5耐荫力
强 6和需光量较大的植物 < 但在强光下 , 易催日
灼病 β 光照过弱会使光合速率降低 , 植株屏弱 <
在人工栽培下 , 人参在荫栅内的檐位 , 可测知
人参的需光程度 5表 : 6 <
后 枪
% Γ 1 Η五以红
前 糖[ ΓΜ Η五巴 Χ
中 部/ ΒΕ ΕΣ≅
9 < : Ζ 士 4 < 9 Ψ
; < : 4 士 4 < ; 8
 < 9  士4 < 8 9
裹 : 不同< 位下的日照与今根产Σ
介Θ < : ∋ Β? 3 Η 0 Χ Ε ? ΒΧ Δ ≅ Χ 1Γ Γ Η Γ Μ Η)Μ Η Μ Χ Ε ≅ 1 Ε ΒΦΦ≅ ∴
1 ≅Χ Η )0 1 ΗΔ Γ 交Η3 ≅ Δ3 ≅ Ε
竺< < 7 陪群豫锣⋯β黔爵1 ΓΔ ΣΗ 4 Χ ]夕Μ ” ΔΧ Σ肚 ≅ ]长Γ仑Η 二 ]户Μ 此Χ ΣΧ ≅ ⊥ 仄叩Η , <】Χ ∀# 1 Δ ]ς ≅ , ? 公Η ]Χ∀# 1 Δ 】下 ≅ , ? Σ Η马厂飞门, 灭厂丁二二刀一兀万Ι一三厂: 4 ” , 3≅1 ”  ‘ ’ “ “ ] “ ’ χ ] “ “ “ ⊥)01 Η ]  ] ]中 部 ] < , 。  。 , 。 Σ 。 。 。 ]/ ΒΕ ΕΣ≅ ] “ ‘。 ] “ ’ ‘ ] “ ’“ ⊥)01 Η ] ] ] ]后 部 Ι 。 。 。 】 。 。 。 ] 。 」。 ]、 Φ ⎯一 。 甘 ⎯ ⎯ Η ‘ < χ # Ρ ‘ 口 < 4  甘 < , 甘 甘  4 < 甘八匹Η卫 ≅ Φ Σ ] 一 ] 一 ] ]Τ01 Η ] ] ] ]
此外 , 光合速率还受不同叶层 、 土壤水分
条件影响 。 据研究 , 当人参生育期土壤相对含
水量在Ψ4 δ时 , 不仅光合速率高 , 且参根增重
快 , 而当叶片缺水达植物正常含水 量 的 4 一
; δ时 , 便会影响光合作用 β 叶片缺水达;4 δ
时 , 光合作用显著受到抑制 <
; < 土壤 、 水分与人参生长
人参对土壤要求很高 , 生长好坏 , 产量高
低 , 质量优劣 , 决定于土壤理化性质及水分状
况 < 良好的生长条件是腐殖质含量达 Ζ一9 δ β
容重。< 9一4 < Ψ β 团粒结构 < 固、液、 气三相容积
适当 < 土壤水分保持适度 5表 Ζ 6 <
人参生长所需水分来自土壤 , 其需要状况
随季节变动 < 春季出苗期 , 土壤湿 度 保 持 在 产
表 Ζ 不同土城上人参产, 的比较
介Θ < Ζ + ΦΦ≅ ≅ Η Γ Φ : 4 : Γ Χ − ΒΧ Δ ≅ Χ Α Β≅ ΣΕ
叮‘<
但据中国农科院特产所和吉林农科院原子
能利用研究所用“, Γ 7 光合速率测定仪测定 ,
当自然光照为:4 ∀4 ∋ > 时 , 人工荫栅的前檐为
; ; 4 4∋ > , 中部为 4 4 4∋ > , 后檐8 4 4 44 ∋ > , 气温
瑞鬓毖澄器戮万件陌
! 。& ) Ρ。+ ≅Γ Σ。 ,  7  5   4 6
 期 陈大坷等7 中国东北部的人参及林一参系统的经营
口卜

8 4δ为宜β 夏季生长期 , 土温湿度以 : 一84 δ
为宜 , 秋季土壤湿度以8: 一:4 δ为宜 < 土壤湿
度小于;4 δ或更低 , 会因土壤溶液浓度过高而
发生 “烧须 ” 现象 。
众所周知 , 水分可补偿或调节湿度、 光照
等因子 < 根据实验证明, “即使在炎热的 Ζ 月
份 , 气温高达 4 ℃ 以上 , 只要参床 内水 分 适
宜 , 参叶也不会发生日灼” 〔”
此外 , 参床土壤营养的有效性决定于土壤
酸度 < 普遍证明 , 人参需在微酸性和中性土壤
中生长 , 以ΤΠ [ < :一Ζ为宜 。 当ΤΠ值小于 9 时 ,
土壤酸度越大 , 则土壤中有效 Ω 、 , 0 、 / ? 含
量越少 β 而 Τ Π 值大于 Ζ 时 , 土壤中的 (≅ 、
/ ? 、 2 Μ 、 2 。 等微量元素的可利用性降低 , 影
响生长。
; < 8 土壤微生物与人参生长
在原始林下 , 土壤微生物区系较稳定 , 处
于相对平衡 。 但在人工栽培的参园土壤内, 微
生物生态条件即发生巨大变化 , 从而导致参园
发生严重病害 < 其病原物为人参锈病 ‘’ <
新林土施 以该菌种和未施该菌种的土壤上
栽参 , 结果完全不同 5表 Ψ 6 <
表 Ψ 带菌与不带菌土滚上人参生长比较
Υ 0 Θ < Ψ + ΦΦ≅ ≅Η Γ Φ : 4  1Μ Δ Η ΦΜ Χ ? Β Γ Χ ? 1 Γ ς Η3 0 Χ Ε
Ζ Β≅ ΣΕ Γ Φ − ΒΧ Δ ≅ Χ
地类及措施
: ΒΗ≅ ΗΑ)≅
0 Χ Ε
Η1 ≅ 0 Η几≅ Χ Η
]罗到]行 粤臀砰 Φ]了甲?匹 ]]乎愁Φ Ο ≅ ΔΗ 一 εΙ≅ Μ ]
存苗率 Σ茎叶重 ]生长年限5δ 6 ] 5 δ , ,]Ν ≅ Β? 3Η ]−1 , ΒΧ ?[Μ 1 Ο Β、Σ]Γ Φ Σ≅0 Φ ΣΑ≅01 ΔΔ≅ ≅ Ε ΣΒΧ ? Σ0产Ε Ι5. 1 · 6】Δ Η≅ ϑ ]击Σ≅Δ小Σ中目曰同新林土 _ 锈腐病菌,Λ了(1 ≅ Δ 3ΦΓ 1 ≅ΔΗ :4 ς ΒΗ3 1 Μ ΔΗ
ΦΜ Χ ? Β
新林土 _ 锈
腐病菌 ,; Ψ
价≅Δ 3 ΦΓ ∴1 ≅Δ Η : 4 ς ΒΗ五ΓΜ Η1 Μ Δ Η ΦΜ Χ ? Β
因此 , 人工栽培人参均需进行 年换床或
林参轮栽 β 在林 、 参间作后的林地上再种植其
它植物时 , 应慎重从事 , 乃因该菌种与某些植
物根有关 < 研究表明, 人工栽参后 , 土壤细菌
明显下降 , 真菌量上升。 在真菌根群中 , 木霉
菌从绝对优势种群的地位下降很多, 而青霉菌
及其它真菌上升为优势种群。 其中不断增加的
青霉菌和镰刀菌能产生毒素 , 使 “土壤疲乏、
这些土壤微生物对人参锈腐菌的拮抗性降低了
 4倍 ; ’ <
建造林 一参系统
栽培人参 , 据中国古籍所载 , 可追溯到西
晋末年 , 距今至少有  9 9 4年 , 唐代甚至有栽于
江苏、 浙江两省的 , 时为公元 9 Ψ 一 4Ζ 年 < 北
宋有诗可查的人参栽培史 , 约在 4 9一   4 年
间< 至明朝 , 人参的栽培 , 已正式记入李时珍
的 《本草纲 目》 5公元  : : ;一  : Ζ Ψ年6 。 李将
唐 、 宋时代的栽参经验加以总结 , 尔后相继传
入 日本 、 朝鲜 < 直至近代 , 苏联高加索地区也
进行了引种栽培 。
人工栽参需要毁林栽参 , 从 而产生 以人参
生产为代表的高经济效益 与以育林为代表的高
生态效益之间的矛盾 < 因此 , 建立高效益 、 多功
能经营林 , 对林 、 参两业实行集约化经营 , 创
建林一参人工系统势在必行 < 基本模式如下 “’。
<  林 、 参间作型结构
在皆伐迹地上或低价值天然次生林的更新
5或改造 6 林地上实行 林 一参 间作 < 在栽培人
参的同时 , 及时在作业步道上栽上珍贵针叶树
种 β 年后起参, 再在栽参的床面上栽上阔叶
树 , 用以建成速生 、 高产、 优质的 针 阔 混 交
林 < 与此同时 , 在林下可种植药用植物 。
实施上述模式的基本要领 7 选择深根性珍
新林土
(1 ≅ Δ 3ΦΓ 1 ≅ ΔΗ :4 
6 吉林省参茸联合公 司 < 拍 Ψ 8 < 吉林人参生产技术 。
;6 李世昌 <  Ψ < 实现发展人参生产 与保护森林生态环
境的统一 。 东北地 区生态建设第三次战略学术讨论会 论文 。
6 王季祥等 <  Ψ : < 关于建立高功能人工林参生态经济
系统的探讨 。 靖宇县社会经济系统总体规划材料之  。
! 一& ) 」。 +2Γ Σ < ,  7  5   4 6
:4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卷
贵树种 , 通常以根系分布在地面下  :2 ϑ 深 处
分布的树种5参根分布大多在 Δ2 ϑ 以上土层 6,
以免发生负边行效应。 整地栽参及植树规格 ,
常见者如图  。
间作技术同一般育苗、 造林工序, 但树种
的株、 行距 、 成林密度及混交树种的选择和搭
配 , 需进行事先设计 < 人参种植包括 5  6 直
播 7 株行距多采用Δ > Δ2 ϑ 等距点 播 β 5 ; 6 植
苗 7 株行距依栽苗等级而定 < 植苗 方 式 分 平
栽 、 斜栽与立栽。 春 、 夏 、 秋均可栽种 <
间作后的土壤分析说明 , 林参间作后 , 对
土壤化学特性并无 多少不良影响 5表  6 <
从表  可见 , 参后土壤变化不仅不会妨碍林木
表  林参间作土滚分析表 5靖宇林场 6
& 型
飞 ’Φ罗 &
原参床4 ΣΕ ? ΒΧ 要Χ 比 Ε
< Ζ ϑ
8刀ϑ
5∴一为栽培人参起床后平床 的土线 6
圈  整地栽参及植树规格
( Β? <  [ ΒΗ≅ )1 ≅ Τ 010Η ΒΓ Χ ΦΓ1 ΤΣ0 Χ ΗΒΧ ? ? ΒΧ Δ≅ Χ 0 Χ ΕΔΤ ≅2 ΒΦΒ20 ΗΒΓ ΧΔ ΦΓ1 ΤΣ0 Χ ΗΒΧ ? Η1 ≅郎 < ∗0 Δ五≅Ε ΣΒΧ ≅ ΒΔ Η五≅
Θ≅ Ε 五Γ 1 Βε Γ Χ Σ即≅Σ≅ Ε 0 ΦΗ≅1 ? ΒΧ Δ ≅ Χ Θ0 1χ ≅Δ ΗΒΧ ? <
Υ0 Θ <  : 4  Φ≅ 0 ΗΜ 1 ≅ Δ 0 ΦΗ≅ 1 Β Χ Η≅ 1 ≅1 Γ ))ΒΧ ? Γ Φ ΦΓ 1 ≅ Δ ΗΔ 0 Χ Ε ? ΒΧ Δ ≅ Χ ΒΧ ! ΒΧ ? Α Μ (Γ 1 ≅ Δ Η1 Α ( 0 1ϑ , !ΒΣΒΧ ) 1Γ Ο ΒΧ ≅ ≅
常量元素
/ 0 ≅1 Γ ≅ Σ≅ϑ ≅Χ ΗΔ
微量元素 / Β21 Γ ≅ Σ≅切≅ Χ ΗΔ
一2Μ地 类 重 量 5δ 6Ν ≅ Β? 3Η 速 效 5)Τ ϑ 6& Ο 0 ΒΣ0 ΘΣ≅
: 4 : 腐殖质ΠΜ ϑ Μ [ % ]) ; 4 7 ]) ; 4 , ] % Γ Δ ] %Π ∴
侵口。份卜一盐妇工月
翻!∀#‘∃%
&∋∀()%
∗一)(+),%− ./乏
.
#
#(%匕‘∃占∗∃口(−0门之
∃.
#+1#)(2(3∗.一

参前土壤∗ ( %% &4 567 4 8 9# ∋4 # 4 似 /: 9; < : 9 6 #
参后土壤
∗ ( %% < 5:4 7 8 9 # ∋ 4 # 4 = /: 9 ;昌: 96 #
迹地土壤
∗ ( %% 6 # > /4 <7 ∋
步道土壤
∗ ( %% 6 # ? < :加
参后比 参前提高
≅ # 4 7以 ∋4 < 5 :47 8 9 # ∋ 4 # > = /: 9; < : 96 #
步道 比迹地提高
≅ # 4 7既 ∋ 4 6 # ? < :五 6 ; 47 4 /4< 7∋
% %
%2 (
( 。 Α Β 2
( 。 ∗ , Α
( ∃ , 3
( ∃ , Β Β
, % ∃ 2 %
, ∃ 2 Β
− ∗ ∃ , (
3 − ∃ ∗ (
, ∗ , ,
, % ∃ 2
。 ∗ 22 ( ∃ − ∗ % ( ∃ , 3 Α % 。 ∗ Α % ( 。 , ( % 2 ∃ , ,
∃ 2 ( 。 Α ( Β ( 。 , , % , 3 ∃ , ( ∃ ( −
( ∃ % , Α ( 。 ( , Α Α ( Χ一 Α ∃ − . ( 、 −
. ( ∃ ( Β 2 ( 。 %, Α ( ∃ ( ∗ ∗ 一 Α ∃ 2 3Δ一 , ∃ 3 Δ. % 。 2 ,
− (
Α (
Α ∗
− (
一 %(
十 ∗ . ( 。 Α
生长 , 而且有助于林木的快速生长 Ε 参后土壤
中有机质并未降低 , 还有所增加 , 这就为林参
间作成功 , 提供了实践的保证 。
Α ∃ , 林下栽参立体结构
将人参按野山参的生育条件选地 , 进行穴
播或穴栽 Φ或堆栽 Γ 于适宜的林冠郁闭下或林
间隙地 ∃ 此种培育人参的方法 , 称为“秧密” 。
人参产品 , 类似山参 , 称为 “充山参” , 价值
较高 ∃ 近年来 , 又进一步在林内做床栽培 , 用
高畦或平畦 , 也有利用堆栽和穴栽 ∃ 栽后复盖
落叶以保持土壤温度 、 湿度 , 防止床土板结 ,
减少病虫害 , 以高畦和堆栽的人参品质较好 。
Α年后保苗率在2( 一Β( Η , 产量为6 ∃ 8 Ι 8 ·ϑ 一 ’,
最高者达到 % 。 % % Ι 8 · ϑ 一 , 。 林下定植 的 人 参
苗 , 3 年生时保苗率达 3( 一2 Η , 单株增重,(
一 % −3 Η ∃ 如此育林养参的根本效益是克 服 了
毁林栽参的矛盾 Ε 虽产量低于栅栽人参 , 但根
系发达 , 根长 , 皮老 , 纹深 , 产品加工后 , 完
全达到商品质量 。
图 , 示人参向林内的移栽方法 ∃ 在低温多
Κ 。Λ Μ ≅ ∃ Ν 4 6 / , , % ∀ % Φ % Β Β ( Γ
 期 陈大坷等7 中国东北部的人参及林一参系统的经营
一气纽扑、
一 一一气获犷朽厂一
丁Α阳 &∋ ≅ Ο ≅ ΣΣΒΧ? Τ Σ0 Χ ΗΒΧ ?
Υ Α详 φ
匀Σ0 Χ Η ‘Χ ? Τ Σ0 Χ Η ΒΧ?
Υ Α伴 ,
χ ≅ 1 Η Σ≅0 Σ Τ Σ0 Χ Η ΒΧ ?
图 ; 人 参向林内的移栽方法
(Β? < ; )Σ0 Χ ΗΒ且匕ϑ ≅Η 肠ΕΔ Γ Φ ? ΒΧ Δ ≅ Χ ΒΧ Η3≅ ΦΓ1 郎Η
表 4 不同年生人参根的增盆情况 5? 6
介 Θ <  4 − 1Γ ς Η3 5Β Χ ? 10 ϑ 6 Γ Φ ? ΒΧ Δ ≅ Χ 1Γ Γ Η ς Β比
Ε ΒΦΦ≅ 1 ≅ Χ Η 0 ? ≅ Δ
Σ一Σ儿ΟΣΜγ琳γΝΡηΡ9γ4!8γ
湿的条件下 , 平栽人参长势良好 , 产量高 , 在
干旱环境下 , 斜栽和立栽的人参生长健壮 , 产
量较高。 但坡向及整地方法, 对人参生育状况
至为重要 < 据吉林省特产研究所的试验说明,
东坡及北坡植株生长健壮、 高大 β 高畦培育植
株最好, 平畦次之 , 穴栽较差 。
< 参后还林立体结构
人参不能连茬的缺点 , 造成历史上的大面
积毁林种参 < 为克服这一状况所带来的各种后
患 , 实行参后还林 , 即在皆伐迹地低价质次生
林改造或将要更新的林地上 , 按种参技术规格
实现人参栽培 < 年后起参 , 在作业步道和人
参生长后的池面上栽上一行针叶树和两行阔叶
树 , 建成速生 、 高产、 优质的混交林 。 林下同
时栽植可能混作的药用植物 , 形成立体的高功
能结构 < 在建造上述高功能林时 , 要求巧用生
态位 < 高层可引种黄孽 、 弥猴桃 、 山葡萄等β
中层繁殖刺五加、 五味子 、 黄茂等 β 下层 以药
用植物为主 , 如各种名贵药材 7 细辛、 天麻 、
户 贝母 、 桔梗等 , 也可 以实行林下栽参 , 即育林
养参 < 在有水源的地方 , 可繁殖林蛙 , 最大限
度地造就为一个多功能 、 多效益 的人工控制森
林生态系统 。
林 、 参系统的建造 , 解决了林 、 参两业争
地的矛盾 , 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潜力 , 减少了
发展参业所引起的严重水土流失 , 也节约参业
发展中的各项投资 < 同时 , 所得的产品比毁林
种参所得的产品质量好 , 总经济价值高 < 从生
物学角度巳由实践证明为合理的科学方法。 即
使从地租理论评价 , 建造林参系统 也 是 合 算
的 < 将林区原先的单一的林木生产, 推进到多
目的利用的高度 , 实行林、 参两业的生产生态
化 , 走上一条生态林业的道路 。
8 人参生长和林 、 参系统的评价较利
人参的主要入药部分为根 5主 根 和 不 定
根 6 < 生物量高的为主根部分 < 一般园参在 
一 ; 年生时 , 只有主根 , 年生 以上的人参方
生长有不定根 < 立栽人参的不定根 生 的 小 而
少 β 卧栽 5平栽 6 人参的不定根大而多< 一般
不定根有 ; 一 Ζ 条 , 如将其除掉 , 次年根茎上
仍可生出不定根 < 如主根 因病腐烂时, 不定根
可代替主根生长 , 但根形不好 < 用不定根繁殖 ,
可弥补种子不足 , 对增产水参有一定价值 <
从所收集到的资料看 , 各国人参根的增重
规律是一致的 < 人参的根增长随年限而增加 <
不同年生的人参 , 其根的生长速度不一致 , 增
重率逐年下降 , 其规律是 7  年生平均根重为
4 < 9一4 < Ψ  β ; 年 生 根 重 为  年生根重的 :
一 9 倍 β 年生根为 ; 年生根重的 一 : 倍 β
8 年生根重为 年生根重的 ; 一 倍 β : 年生
为 8 年生根重的  一 ; 倍 β 9 年生为 : 年根重
的  < ; 倍左右 < 故人参 5主要指园参6 的收
获期最好为 9 年 < 超过 9 年不仅占地且生长量
很小 5表 46 。
以 年育参 , 再 年实行林 、 参间作 , 林
下栽参和参后还林 种模式建造高功能林 、 参
系统 , 其生 态一社 会效 益 已 如 前述 , 但其经
国 别
,ΓΜ Χ Η1 Β≅ Δ
年 龄 .≅ 0 1 Δ
刀刀 β下 吓
87<一4 口∗一九乙内钊,一()!∗2一口Κ8比‘,曰一−∃ ∃人日 一(八/Ο),习∃ 刁人一(月才,(一Π+−一Θ曰
Ρ %Κ/ΡΡ别Ρ一/%Ρ月ΡΑΟ 砚中国 Φ 抚松县 Γ+ Σ 9皿 Φ Τ= ∋ 6 # 8 +6 = 公:Υ Γ
南 朝 鲜
 6 = :Σ ς 6 7 4<
Π ∃
Π ,

! # Ω 4 7

五4 Ω
!  Ξ 林! 公Ω曰 下567 4 ∋ :
Κ , Λ Μ ≅ , Ν 4 6 Ο , , % ∀ / Φ% Β Β ( Γ
:;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卷
济效益 则是人们最关注的 。 根据中国林区广大
参农及林业部门的生产实践及研究部门的科研
实践所得成果可以作如下评价和较利。
8 <  对营林工作的促进
由于林 、 参间作 , 加强了林业的集约化管
理 , 使森林更新效果大大提高 < 以靖宇林场为
例 5表一ε 6 <
8 < ; 人参获得年平均的高产值
表  采伐迹地与间作区造林效果对 比 5单位 7 2ϑ 6
Υ 0 Θ <   , Γ < Τ 0 1 ΒΔ Γ Χ Γ Φ ΦΓ 1≅ Δ Η ≅ Μ ΣΗ ΒΟ 0 Η ΒΓ Χ Γ Χ ≅Σ≅ 0 1 Δ 0 Χ Ε Β Χ Η ≅1 21 Γ ΤΒΧ ?
年度 树种 地类
. ≅0 1 Υ
1 ≅≅
Δ )≅ ≅ Σ郎 : ΒΗ≅Δ
树龄
Υ 1 ≅ ≅
0 ? ≅
保存率 当年地径
[叮Ζ
10 Η ≅ ⋯Τ霖堡Ι1 ≅ “ 2 ≅ 主根长∋ ≅ Χ ? Η3Γ Φ >Χ 0 ΒΧ1 ∀ ∀ Η ⋯
∗囊』
ι1 ≅ Χ 2 ≅
根幅
∃ Γ Γ Η
,1 4 Ν Χ5≅ϑ 6
⋯∗霖堡Σ1 ≅ Χ 2 ≅⋯77⋯77
_ : < 十 : : ⎯  Ζ闰八[
首五叶Ψ日
<‘奴?∃‘7
多# ,,
Π(
#加4囚肚
里几侧#‘
樟子松
 4 6 : 4 Σ
Μ /皿 4 ⋯。【( 步 道# 外:五4 ∋迹 地# 4 /4 < 7∋ . % ∗ Α」 2 . %Α 。 Α ΑΗ Δ (
一左二」
∃∃Ζ[一口Θ粗!44∴∃3勺一广全力哩比#一3
/℃一..一∃Ζ劝/ ‘ ∃
∀匕协#嘴且一/7Α年匕,4Σ%八一。 。0∃争些]创切一2−了山一⊥。日7∃ 、少引/’∃∀色倾∃趁已八一‘
临江林业局从% Β 2 −一% Β 2 , Α 年提供了商
品参 % ∃ , 3∗ 又 %( ∗ Ι 8 , 总产值 − 3万元 , 企业净
收入 , − (万元 ∃ 至 % Β ∗ 年末 , 仍存留参床 Α ∗ Α ( ∗ −
ϑ _ Ε 同时植树, 3 ( 株 , 改变林相面积 % , ∃ ∗Σ< ∃
靖宇林场仅 % Β 2 − 年参产量 ΑΒ 3 ∃ ∗Ι 8 , 总产值
% , − , ( 元 , 净收入为 Β ∗ − Β % ∃ 2 Α元 Ε % Β 2 ∗年纯
利润竞达 Α3 3 Α, 元 ∃
− ∃ Α 经济效益相当 , 林 、 参并茂
以靖宇林场实例计算 , − 年生人参 / Σ< 产
值 , ( , 3 ( ∗ ∃ ( ∗ 元 , 为∗ (年人工林产值 ∗ , ( 2 Α元
的Α ∃ Β −倍 , 即人参 ∗ ( 3 ∃ (元 · Σ< 一 ‘ · 年一 ’ ,
为木材% (, 3 ∃ ∗元 · Σ < ’ ‘ · 年一 ’的 − Β ∃ Α倍 。 从上
计算 , 似乎 经 济 效益 较造林为高Ε 但如按森
林综合效益 评价 , 则应为纯木材 产 值 的 % Α ∃ ∗
倍 , 因此人参纯效益仅为森林综 合效益的Α ∃ ∗
倍 , 即参 ∀木 ⎯ Α ∃ ∗ ∀ % 。 从 宏 观 着 眼 、 微 观
着手评价参 、 林的总体效益 , 两者经济效益相
当, 况且建立林参复合系统 , 其总效益就更为
可观 。
− ∃ − 兼顾了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
林参间作 , 参后还林以及林下育参均可造
成一个光、 温 、 水 、 气、 肥的良好生态环境 ∃
在人参栽培中, 所运用的各种农业技术促进了
两业的发展 ∃
其次 , 林药间作 , 套种 Φ林下育参 Γ 和轮
作Φ参后还林 Γ , 以良性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巧用生态位 , 协调人工群落的层次 , 既 为 药
用植物创造良好环境条件 , 又可达到恢复针阔
混交林的目的 ∃
第三 , 加快对低价质林地和疏 林 地 的 改
造 , 有效地提高了森林覆被率及林冠郁闭度 , 制
止了历史上毁林栽参 、 破坏生态环境的旧 习。
主要参考文献
王士锋 ∃ %Β 2 2 ∃ 人 参栽培中光肥水的关系。 中国林副特
产 , Φ Γ ∀ % 一 %2 ∃
云南省植物研究所 ∃ % Β 3 ∗ ∃ 人参属植物的三稚成分和分
类系统 , 地理分布的关系 。 植物分类学报 , %别 , Γ ∀
, Β一 − 2 。
王铁生等 ∃ %Β 2 3 ∃ 人参光合生理研究 ∃ 特产科学实验 ,
% 2 Φ Β Γ ∀ ,Β一 Α % ∃
杨涤清 ∃ %Β 2 % ∃ 几种人参属植物的细胞分类学研究∃ 植
物分类学报 , % Β Φ Α Γ ∀ , Β 2一 Α ( Α ∃
Κ , Λ ΜΜ≅ 。Ν 4 6 / ∃ , % ∀ % Φ % Β Β( 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