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35卷 第 1期 生 态 科 学 35(1): 2733
2016 年 1 月 Ecological Science Jan. 2016
收稿日期: 2015-01-20; 修订日期: 2015-04-08
基金项目: 福建省科技厅公益类项目(2014R1017-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D14B03); 福建省农科院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团队项目
作者简介: 王义祥(1978—),男, 山东泰安人, 博士,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恢复生态与红壤保育研究, E-mail: sd_wolong@163.com
*通信作者: 翁伯琦, 男, 博士, 研究员, 主要从事生态农业研究, E-mail: wengboqi@163.com
王义祥, 王峰, 叶菁, 等. 菌渣施用对柑橘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6, 35(1): 2733.
WANG Yixiang, WANG Feng, YE Jing, et al. Effect of edible fungus residues on aggregates associated carbon and resistant organic
carbon in citrus orchard soils[J]. Ecological Science, 2016, 35(1): 2733.
菌渣施用对柑橘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
的影响
王义祥, 王峰, 叶菁, 黄勤楼, 翁伯琦*, 黄毅斌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 农业部福州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福州 350013
【摘要】采用物理和化学分组方法研究了不同菌渣施用处理下柑橘果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的变化, 旨在
为以提高有机碳固定为目的的果园土壤管理措施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不同施肥对各级别团聚体影响有差异,
有机无机配施增加了大团聚体(>250 m)的含量。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表现为随着粒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 且大团聚体
的有机碳库量表现为随菌渣施用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 但短期内施用有机肥并没有显著性地提高土壤有机碳库中大
团聚体有机碳的比例。施有机肥处理的柑橘园土壤惰性有机碳含量和微团聚体有机碳库量分别比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处
理的提高 23.77—44.27%和 22.78—43.12%、3.67—9.24%和 1.80—7.28%, 说明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增加果园土壤有机
碳的积累。
关键词:柑橘; 菌渣; 有机碳; 土壤团聚体; 惰性有机碳
doi:10.14108/j.cnki.1008-8873.2016.01.004 中图分类号:S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73(2016)01-027-07
Effect of edible fungus residues on aggregates associated carbon and resistant
organic carbon in citrus orchard soils
WANG Yixiang, WANG Feng, YE Jing, HUANG Qinlou, WENG Boqi*, HUANG Yibi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logy,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zhou Scientific observing and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Agro- Environment,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China, Fuzhou 350013, China
Abstract: Effects of edible fungus residues application on aggregates associated carbon and resistant organic carbon in citrus orchard
soils were investigate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tudy of orchard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pplications with manure increased the amount of macro-aggregates (>250 m). Content of organic carbon in aggregate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particle size of aggregates. The size of organic carbon pool in macro-aggregates also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edible fungus residues applications. But there was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stribution proportion of organic carbon in macro-
aggregates among short-term fertilizer applications. Compared with no fertilizer and only chemical fertilizer, resistant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organic carbon stock of soil micro-aggregates in citrus orchard under organic fertilizer treatments increased by 23.77% to
44.27% and 22.78% to 43.12%, 3.67% to 9.24% and 1.80% to 7.28%, respectively. It indicated that mixed application of inorganic and
organic fertilizer on soil can increase the accumul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Key words: citrus; edible fungus residues; organic carbon; soil aggregates; resistant organic carbon
28 生 态 科 学 35 卷
1 前言
土壤是重要的碳“源”和“汇”, 在陆地生态
系统的元素循环中起主要作用, 而全面了解土壤有
机碳稳定机制, 对于准确评估土壤有机碳的固定潜
力, 充分发挥土壤有机碳的生态功能都非常重要。
现有研究认为, 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主要受到有机
碳的难降解性、土壤理化性质和环境条件及土壤分
解者生物群落的影响[1]。有机碳的难降解性有时也
被称为有机碳的生化质量, 受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
本身的化学组成、分解程度及分解者生物群落等多
种因素的影响[2]。研究表明, 土壤有机碳的主要来源
是死亡的生物残体以及牲畜粪肥、人粪肥、绿肥等
有机物料。进入土壤的有机物在微生物及酶的选择
作用下, 最先分解的为蛋白类物质和碳水化合物,
有机物的颗粒变小, 碳氮比也下降, 致使较难降解
的复杂化学结构物质产生富集[3]。已有研究表明, 每
百公斤不同有机物料能形成的土壤有机碳量以作物
根茬最多, 平均可达31 kg; 其次是猪粪, 约24 kg;
再其次是作物秸秆, 平均为22 kg; 每公斤绿肥能形
成的土壤有机碳最少, 平均仅为18 kg[4]。食用菌菌
渣是被食用菌菌丝利用后的有机残体, 自身具有难
降解性[5], 而目前有关菌渣施用对土壤有机碳难降
解性的影响还未见报道。
土壤团聚体的物理保护作用被认为是增加土壤
有机碳稳定的重要机制之一[6]。一般认为, 有机碳被
团聚体包裹后或者以颗粒形式存在于孔隙中, 或者
直接与组成微团聚体的矿物颗粒密切联系, 可以用
“隔离”和“吸附”过程描述不同级别团聚体对有机
碳的保护。较大的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解需要足够
的空气和水, 孔隙度的减少直接阻碍分解进程; 而
微团聚体内的孔隙小于细菌所能通过的限度, 有机
碳的降解只能依靠胞外酶向基质扩散, 对生物来说
这是极大的耗能过程, 有机碳的分解因而降低[7]。有
机物施用不仅直接为团聚作用提供了胶结物质, 而
且强烈促进土壤生物活性, 真菌和细菌分别对大团
聚体和微团聚体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8]。Puget 等[9]
认为有机质(如脂肪族化合物、不稳定碳水化合物、
真菌菌丝体)可以增加大团聚体的稳定性。尽管目前
有关团聚体内部有机碳固定和稳定机制仍不清楚,
但团聚体内有机碳分布的研究对揭示人为干扰如施
肥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果园植被
作为典型的农用型植被类型, 因人为干扰较为强烈
而导致地表凋落物残体很少, 因而施肥等被认为是
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故此, 本研
究从以果园为研究对象, 探讨菌渣肥施用对柑橘园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和惰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旨在为以提高有机碳固定为目的的果园土壤管理措
施研究和固碳潜力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闽侯县白沙镇楼格村农科新
兴示范场, 东经119°06′, 北纬26°13′, 属暖湿亚热带
海洋性季风气候, 全年无霜期达 300 d 左右; 年均日
照时数为 1 700—1 980 h; 气候温和, 年平均气温
19.2℃, 最冷一月平均气温 10.5℃, 最热七月平均气
温 32.6℃; 雨量充沛, 平均湿度 77%, 年均降水量
1 342.5 mm。试验园区为 2001 年由山地开垦而成,
海拔 96 m, 现为梯台式种植模式, 柑橘品种为脐橙
52 (Cirtus sinensis Navel52), 株行距为 3.5 m×3.5 m。
果树下主要草被有艾蒿、莲子草、雀舌草、状画眉
等。定期施肥, 春季施底肥兼松耕改土(施有机肥+
化肥), 花期施少量复合肥保花, 果期施壮果肥。试
验地土壤为红壤, 成土母质为花岗岩坡积物, 土壤
基础理化性质见表 1。
2.2 试验设计
施肥试验从 2008 年开始, 共设 6 个处理: Ⅰ.不
施肥(CK); Ⅱ.单施化肥(M1); Ⅲ.75%化肥+25%菌
渣有机肥(M2); Ⅳ.50%化肥+50%化肥(M3); Ⅴ.25%
化肥+75%菌渣有机肥(M4); Ⅵ.单施菌渣有机肥(M5),
每个处理设 3 个施肥小区, 小区面积为 70 m2, 共 18
个小区, 随机排列。施肥量为每 100 kg 脐橙产量
年施全 N 为 1.2 kg(折算为每株年施氮量 0.42kg),
表 1 供试柑橘园土壤基本理化性状
Tab. 1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experimental orchard
有机 C/
(gkg–1)
全 N/
(gkg–1)
碱解 N/
(mgkg–1)
全 P/
(gkg–1)
速效 P/
(mgkg–1)
全 K/
(gkg–1)
速效 K/
(mgkg–1) pH C/N
12.85 0.78 95.71 1.01 74.79 17.33 125.05 6.70 16.47
1 期 王义祥, 等. 菌渣施用对柑橘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的影响 29
N︰K2O︰P2O5 为 1︰1︰1; 菌渣以基肥的形式在秋
冬季一次性施入, 化肥以基肥加追肥的形式分批施
入(基肥 50%、花前肥 20%、壮果肥 30%)。有机肥
为种植蘑菇后的菌渣废料, 采用环施法, 每年施肥 1
次, 施肥点在每株柑橘树冠投影外侧(距树干 60 cm),
向挖开的条形沟(宽 15 cm, 深 10 cm)均匀撒入肥料
后覆土, 其养分含量见表 2。具体肥料用量见表 3。
2.3 土壤样品采集及处理
柑橘园施肥 2 年后, 于 2010 年 12 月下旬, 在每
个施肥样区按 S 形布设 5 棵取样树。分别于每棵取
样树四周施肥线的内外侧 30 cm 处设置 8 个采样点,
每个采样点用铁铲分 0—20 cm和 20—40 cm采集原
状土样, 大小约为 10 cm×10 cm。将每个样区不同
层次采集的样品按土壤自然裂隙轻轻掰成 10 mm 左
右的土团, 混合均匀后采用四分法采集各层次的混
合样, 在阴凉处风干。
2.4 土壤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土壤团聚体的分离依据 Elliott 的方法[10]。惰性
有机碳(Resistant organic carbon, ROC): 采用 6N HCl
酸水解法 [11]。土壤有机碳测定采用重铬酸钾-外加
热法; 全氮采用凯氏法; 全钾火焰光度法; 全磷采
用 HCLO4-H2SO4 钼锑抗比色法; 碱解氮采用碱解扩
散法; 速效磷的测定采用盐酸-氟化铵法; 速效钾的
测定采用 NH4OAc 浸提, 火焰光度法[12]。
2.5 数据处理
利用 Microsoft Excel2003 和 DPS7.05 统计分析
软件进行数据计算处理及差异显著性检验和相关性
分析, 多重比较采用 LSD 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柑橘园土壤团聚体分布的变化
由图 1 可以看出, 0—20 cm 土层不同处理柑橘
园土壤团聚体的百分含量均以>5 mm 的团聚体含量
最高, 以 0.5—0.25 mm 的团聚体含量最低。与 CK
和 M1 处理相比, M2、M3、M4 和 M5处理<0.25 mm
团聚体百分含量分别减少了 4.53%、7.78%、14.72%、
12.44%和 5.04%、8.28%、15.18%、12.92%, 但各处
理间的差异不显著。20—40 cm 土层各处理均以
<0.25 mm 团聚体为主, 占 65.72—80.12%。与 CK 和
M1 处理相比, M2、M3、M4 和 M5 处理>0.25 mm 团
聚体百分含量分别增加了 2.63%、1.35%、24.86%、
13.54%和 2.20%、0.93%、24.34%、13.07%, 但各处
理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图 2)。与 0—20 cm 土层相
比, 20—40 cm土层<0.25 mm团聚体的百分含量显
著增加, 增幅达 46.79—142.63%, 表现为随土层
加深 , 土壤大团聚体百分含量降低 , 微团聚体百
分含量升高。
3.2 柑橘园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由图 3 可以看出, 不同施肥方式柑橘园不同大
小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均
以>5 mm 的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 2—1 mm、
1—0.5 mm、0.5—0.25 mm 和<0.25 mm 的团聚体, 表
现为随着粒径增大, 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增加的趋
势(图 3)。就 0—20 cm 土层而言, 与 CK 相比, M2、
表 2 供试菌渣的化学性质
Tab. 2 The chemical properties of mushroom residues
有机 C/(gkg–1) 全 N/(gkg–1) 全 P/(gkg–1) 全 K/(gkg–1) C/N
398.45 12.0 4.61 6.37 33.20
表 3 各处理肥料用量
Tab. 3 Annual rate of fertilizer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处理 菌渣用量/(kg株–1) 尿素/(kg株–1) K2SO4/(kg株–1) 过磷酸钙/(kg株–1)
CK(不施肥) 0 0 0 0
M1(单施化肥处理) 0 0.91 0.84 2.33
M2 (75%化肥+25%菌渣) 8.75 0.68 0.74 1.81
M3 (50%化肥+50%菌渣) 17.50 0.46 0.65 1.29
M4(25%化肥+75%菌渣) 26.25 0.23 0.55 0.76
M5(全量菌渣处理) 35.00 0 0.45 0.24
注: 尿素(45%N)、K2SO4(50%K2O)过磷酸钙(18%P2O5)。
30 生 态 科 学 35 卷
图 1 不同施肥处理果园 0—20 cm 土层团聚体的百分含量
Fig. 1 Percentage of aggregate contents in 0-20 cm layer of orchard soils under different fertilizer treatments
图 2 不同施肥处理果园 20—40 cm 土层团聚体的百分含量
Fig. 2 Percentage of aggregate contents in 20-40 cm layer of orchard soils under different fertilizer treatments
M3、M4 和 M5处理的<0.25 mm 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
含量分别增加了 22.51%、22.62%、20.63%和 7.30%。
与 M1 处理相比, M2、M3、M4 和 M5 处理的<0.25 mm
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 32.57%、
32.69%、30.54%和 16.11%, 但各处理间的差异不显
著。就垂直变化而言, 0—20 cm 土层不同大小土壤
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均高于 20—40 cm 土层(图 3,
图 4), 表现为随着土层加深, 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
含量降低的趋势。
3.3 柑橘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变化
将土壤中各粒径团聚体含量与其有机碳含量相
乘可以获得土壤中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库量[13]。由
表 3 可以看出, 0—20 cm 土层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团聚
体有机碳库量均以>5 mm 的最高, 其次为 5—2 mm
和 2 mm—1 mm。与 CK 和 M1 处理相比, M2、M3、
M4 和 M5 处理 0—20 cm 土层>0.25 mm 大团聚体的
有机碳库量分别增加了 4.93%、5.82%、11.94%、
10.82%和 2.44%、3.31%、9.28%、8.19%, 但各处理
间的差异不显著。M2、M3、M4 和 M5 处理的<250 m
团聚体有机碳库量分别比 CK 和 M1 处理增加了
3.68%、4.87%、9.24%、8.54%和 1.78%、2.95%、
7.24%、6.55%, 但各处理间的差异亦不显著。与 0—
20 cm土层相比, 各施肥处理 20—40 cm土层不同大
小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库量均低于 0—20 cm 土层, 其
中>0.25 mm 大团聚体有机碳库量下降了 30.19—
36.02%, 表现为随土层加深, 土壤大团聚体有机碳
库量降低的趋势。就团聚体有机碳的分配比例而言,
M2、M3、M4和M5处理 0—20 cm 和 20—40 cm 土层的
>0.25 mm 团聚体有机碳库的比例分别比 CK 和 M1
处理均有不同程度地增加, 但各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
1 期 王义祥, 等. 菌渣施用对柑橘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的影响 31
图 3 不同施肥方式 0—20cm 土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
Fig. 3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different size water-stable aggregates in 0-20 cm layer
图 4 不同施肥方式 20—40cm 土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
Fig. 4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different size water-stable aggregates in 20-40 cm layer
表 4 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的分配比例
Tab. 4 Distribution proportion of organic carbon in different size water-stable aggregates
CK M1 M2 M3 M4 M5
土层 粒径 含量/
(gkg–1)
比例/
(%)
含量/
(gkg–1)
比例/
(%)
含量/
(gkg–1)
比例/
(%)
含量/
(gkg–1)
比例/
(%)
含量/
(gkg–1)
比例/
(%)
含量/
(gkg–1)
比例/
(%)
0—20 cm >5 mm 3.104 27.91 3.085 27.10 2.815 24.16 3.035 25.82 2.893 23.31 2.972 24.17
5—2 mm 2.232 20.07 2.418 21.24 2.405 20.64 2.324 19.77 2.522 20.31 2.340 19.03
2—1 mm 2.229 20.04 2.307 20.26 2.230 19.14 2.270 19.31 2.213 17.82 2.223 18.08
1—0.5 mm 1.145 10.29 1.415 12.43 1.236 10.61 1.393 11.84 2.012 16.21 2.109 17.16
0.5—0.25 mm 1.103 9.92 0.826 7.26 1.609 13.81 1.362 11.58 1.345 10.83 1.230 10.01
<0.25 mm 1.309 11.77 1.333 11.71 1.357 11.65 1.373 11.68 1.430 11.52 1.421 11.55
合计 11.122 100 11.385 100 11.654 100 11.757 100 12.415 100 12.296 100
20—40 cm >5 mm 0.535 7.52 0.685 8.93 0.637 8.12 0.574 7.31 0.824 9.51 0.748 8.82
5—2 mm 0.400 5.62 0.512 6.68 0.476 6.07 0.429 5.47 0.616 7.11 0.560 6.60
2—1 mm 1.162 16.33 1.477 19.26 1.012 12.90 1.355 17.26 1.198 13.82 1.601 18.87
1—0.5 mm 1.385 19.46 1.356 17.69 1.587 20.24 1.418 18.06 1.937 22.36 1.676 19.75
0.5—0.25 mm 1.369 19.24 1.274 16.62 1.743 22.22 1.651 21.03 1.447 16.70 1.314 15.49
<0.25 mm 2.265 31.83 2.363 30.82 2.387 30.44 2.423 30.86 2.643 30.50 2.586 30.48
合计 7.116 100 7.669 100 7.842 100 7.851 100 8.666 100 8.486 100
32 生 态 科 学 35 卷
3.4 柑橘园土壤惰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有机碳的难降解性有时也被称为有机碳的生化
质量。目前多采用化学氧化法和酸水解法将不稳定
有机碳氧化或水解后获得的理化性质稳定、极难分
解的那部分有机碳, 称为稳定性有机碳或惰性有机
碳, 常用的试剂有 NaOCl、H2O2、Na2S2O8 和 HCl
等[14]。本研究采用酸水解的方法分离测定土壤惰性
有机碳的含量。由图 5 可以看出, 0—20cm 土层各施
肥处理土壤惰性有机碳含量的大小顺序为 M4 > M5 >
M3 > M2 > M1 > CK, 其中施用有机肥处理的惰性有
机碳含量比 CK 和 M1 处理分别提高 23.77—44.27%
和 22.78—43.12%, 且 M2、M3、M4 和 M5 处理与 CK
和 M1 处理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20—40 cm 土
层 M2、M3、M4 和 M5 处理土壤惰性有机碳含量均
显著高于CK和M1处理, 且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增加,
惰性有机碳含量总体呈增加的趋势, 但 M2、M3、
M4和 M5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就垂直变化而言, 各
处理 0—20 cm 土层惰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 20—
40 cm 土层, 表现为随土层加深, 土壤惰性有机碳含
量呈降低的趋势。
4 讨论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 其数量和
质量直接决定土壤质量和肥力, 而土壤团聚体的形
成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15]。许
多长期施肥试验结果表明, 化肥配施有机肥不仅可
以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 而且相应地增加了各级团
聚体有机碳的含量[16–17]。本研究结果表明, 与不施
肥(CK)和施化肥(M1)处理相比, M2、M3、M4 和 M5
处理土壤各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地增
图 5 不同施肥处理果园土壤惰性有机碳含量
Fig. 5 ROC contents in orchard soils under different
fertilizer treatments
加, 且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库量比 CK 和 M1 处理分别
提高了 4.78%、5.71%、11.62%、10.55%和 2.36%、
3.27%、9.04%、8.00%。一些研究结果认为, 土壤团
聚体内有机碳的分布及其储量受土壤利用方式、耕
作和施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18]。在未受扰动的土壤
中, 大团聚体是土壤有机碳存储的主要部分, 该部
分团聚体的周转与土壤有机碳的存储密切相关[19]。
本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250 μm 团聚
体有机碳库的比例比不施肥处理有不同程度地增加,
但各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Leroy 等的研究也表明,
施用有机肥 1 年后, 土壤游离轻组有机碳含量有显
著增加, 但大团聚体、微团聚体、粘粒和粉粒中结
合有机碳并没有显著变化[20]。已有研究表明, 新输
入土壤的有机碳固定主要发生于周转期在中等时间
尺度的有机碳库, 并主要存在于水稳性大团聚体中,
而 0.10—0.25 mm 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周转一般在 10
年以下[21]。由于本研究施肥时间太短, 以致施用有
机肥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并没有产生明显影响。但
长期的施肥试验结果表明, 连续施用无机肥、有机
肥和无机与有机肥配施对土壤有机碳在团聚体内的
分布有较大影响, 且较大微团聚体内含有较多的新
形成有机物质[22]。
惰性碳库是土壤中较为稳定的部分, 土壤惰性
碳含量越高, 越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本研究
结果表明, 施菌渣有机肥处理惰性有机碳含量比
CK 和 M1 处理的分别提高 23.77—44.27%和 22.78—
43.12%, 这与本研究所施用的菌渣有机肥的生化特
性有关。已有研究认为, 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代谢
产物也是难降解有机碳的重要组成[23]。食用菌菌渣
的主要成分是被食用菌菌丝利用后的有机残体, 具
有极难降解性[5], 这是导致本研究中短期施肥内惰
性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的原因, 这也与菌渣培养试
验中施用菌渣处理土壤潜在可矿化有机 C 量占土壤
有机 C 量的比例比不施肥处理降低的结果相一致[24]。
菌渣长期施用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碳汇效应的影响还
有待进一步研究。
5 结论
由于菌渣自身具有难降解的特点, 导致短期施
用菌渣有机肥土壤惰性有机碳含量比不施肥和单施
化肥处理显著提高 22.78%—43.12%。施用菌渣肥处
理土壤大团聚体有机碳库量分别比不施肥和单施化
1 期 王义祥, 等. 菌渣施用对柑橘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的影响 33
肥处理的提高 4.91—11.94%和 2.43—9.29%, 微团聚
体有机碳库量分别提高了 3.7—9.2%和 1.8—7.3%,
其中大团聚体有机碳库量的增幅比微团聚体有机碳
库量的增幅高出 10.41%—34.83%, 表明新输入土壤
的有机碳主要固存于土壤大团聚体中。
参考文献
[1] SIX J, BOSSUYT H, DEGRYZE S, et a1. A history of
research on the link between (micro) aggregates, soil biota,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dynamics[J].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2004, 79(1): 7–31.
[2] ROVIRA P, VALLEJO V R. Labile, recalcitrant, and inert
organic matter in Mediterranean forest soils[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07, 39(1): 202–215.
[3] 李永涛, 戴军, BECQUER T, 等. 不同形态有机碳的有
效性在两种重金属污染水平下水稻土壤中的差异[J]. 生
态学报, 2006, 26(1): 138–145 .
[4] 沈善敏 . 中国土壤肥力[M]. 北京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98 .
[5] 孙建华, 袁玲, 张翼. 利用食用菌菌渣生产有机肥料的
研究[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8, (1): 52–55.
[6] SIX J, CALLEWAERT P, LENDERS S, et al. Measuring
and understanding carbon storage in afforested by physical
fractionation[J].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02(66): 1981–1987.
[7] 刘满强, 胡锋, 陈小云. 土壤有机碳稳定机制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07, 27(6): 2642–2650.
[8] JASTROW J D. Soil aggregate formation and the accrual
of particulate and mineral-associated organic matter[J]. Soil
Biological Biochemistry, 1996, 28(4/5): 665–676.
[9] PUGET P, ANGERS D A, CHENU C. Nature of
carbohydrates associated with water - stable aggregates of
two cultivated soils[J].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1999,
31(1): 55–63.
[10] ELLIOTT E T.Aggregate structure and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native and cultivated soils[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86, 50(3): 627–633.
[11] LEAVITT SW, FOLLETT RF.PAUL EA. Estimation of the
slow and fast cycling soil organic carbon pools from 6N
HC1 hydrolysis [J]. Radiocarbon, 1996, 38(2): 230–231.
[12] 鲍士旦 . 土壤农化分析[M]. 北京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99.
[13] 罗友进, 赵光, 高明, 等. 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有机碳矿
化及团聚体碳分布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0, 24(6):
117–122.
[14] 衡利沙, 王代长, 蒋新, 等. 黄棕壤铁铝氧化物与土壤稳
定性有机碳和氮的关系 [J]. 环境科学 , 2010, 31(11):
2748–2755.
[15] BRONICK C J, LAL R. Soil structure and management: a
review[J]. Geoderma, 2005, 124(1–2): 3–22.
[16] GREEN V S, CAVIGELLI M A, DAO T H, et al.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aggregate associated C, N and P
distribution in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crop systems[J].
Soil Science, 2005, 170 (10): 822–831.
[17] BRONICK C J, LAL R. Manuring and rotation effect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concentration for different aggregate
size fractions on two soils in northeastern Ohio, USA[J].
Soil & Tillage Research, 2005, 81 (2): 239–252.
[18] 章明奎, 郑顺安, 王丽平. 利用方式对砂质土壤有机碳、
氮和磷的形态及其在不同大小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703–1711.
[19] 李江涛, 张斌, 彭新华, 等. 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颗粒有
机物形成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04,
41(6): 912–917.
[20] LEROY B L M, HERATH H M S K, SLEUTEL S, et al.
The quality of exogenous organic matter: short-term effects
on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fractions[J].
Soil Use and Management, 2008, 24(2): 139–147.
[21] 史奕, 陈欣, 闻大中. 东北黑土团聚体水稳定性研究进
展[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13(4): 95–98.
[22] 袁颖红, 李辉信, 黄欠如, 等.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性水
稻土微团聚体有机碳汇的影响 [J]. 生态学报 , 2004,
24(12): 2961–2966.
[23] SIX J, FREY S D, THIET R K, et al. Bacterial and Fungal
Contributions to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Agroecosystems[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06, 70(2):
555–569.
[24] 王义祥 , 王峰 , 叶菁 , 等 . 不同菌渣肥施用量对柑橘
果园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 福建农业学报, 2013,
28(11): 1078–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