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y on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Qingyang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eta index

基于元指标理论的庆阳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对庆阳各县(区)1990年以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及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首先基于元指标理论,构建了庆阳县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对庆阳各县(区)1990年以来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及分析。之后根据评价结果,使用重心位移分析法与GIS技术,对庆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8年,庆阳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总体上是在逐渐增强,但这种增强的主要拉动力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社会的迅速进步,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这必将最终导致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全面恶化,目前西峰、庆城等部分县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在2005年后已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1990-2008年,庆阳区域可持续发展持续性重心总体上是向南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性重心与综合水平重心的波动较大,反映出各县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总体上不均衡、不稳定。

We analyzed the character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vement of sub-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Qingyang since 1990.First of all,based on the theory of meta index,we proposed an indicators‘ system and a synthetic assessment model,which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county level in Qingyang since 1990.After that,based on the method of gravity center shift and GIS,we analyzed the historical evolvement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Qingyang since 1990.The outcome showed that the integrated sustainability as a whole increased gradually from 1990 to 2008,where the driving force for increasing was due to the rapid growing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along with the cost of abundant resources consumption and ecosystem degradation.The integrated sustainability would decrease finally under this condition.The integrated sustainability in some counties began to decrease after 2005,such as Xifeng and Qingcheng.The gravity center of sustainabilit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ved to the south from 1990 to 2008.The gravity center of 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ed sustainabilit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dulated obviously from 1990 to 2008,indicating that th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s unbalance and unsteady in Qingyang.


全 文 :鹿晨昱,马忠,张子龙,薛冰,逯承鹏. 基于元指标理论的庆阳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J]. 生态科学, 2012. 31(1): 62-68.
LU Chen-yu, MA Zhong, ZHANG Zi-long, XUE Bing, LU Cheng-peng. Study on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Qingyang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eta index [J]. Ecological Science, 2012.31(1): 62-68.
基于元指标理论的庆阳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鹿晨昱 1,2,马忠 1,张子龙 2,薛冰 2,3,逯承鹏 2
1.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2. 兰州大学中国西部循环经济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00
3.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016
【摘要】 对庆阳各县(区)1990 年以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及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首先基于元指标理论,构建
了庆阳县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对庆阳各县(区)1990年以来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及
分析。之后根据评价结果,使用重心位移分析法与 GIS 技术,对庆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990—2008年,庆阳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总体上是在逐渐增强,但这种增强的主要拉动力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社会的迅
速进步,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这必将最终导致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全面恶化,目前西峰、庆城等部分县区的区域
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在 2005 年后已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1990—2008 年,庆阳区域可持续发展持续性重心总体上是向南移动,
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性重心与综合水平重心的波动较大,反映出各县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总体上不均衡、不稳定。
关键词:元指标;可持续发展;庆阳;经济;环境
doi:10.3969/j.issn. 1008-8873.2012.01.012 中图分类号:K901, Q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73(2012)01-062-07
Study on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Qingyang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eta index
LU Chen-yu12, MA Zhong1, ZHANG Zi-long2, XUE Bing23, LU Cheng-peng2
1.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
2. Research Center for Circular Economy of Western China,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
3.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yang 110016, China
Abstract: We analyzed the character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vement of sub-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Qingyang since
1990. First of all,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eta index, we proposed an indicators’ system and a synthetic assessment model, which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county level in Qingyang since 1990. After that, based on the method of gravity
center shift and GIS, we analyzed the historical evolvement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Qingyang since
1990. The outcome showed that the integrated sustainability as a whole increased gradually from 1990 to 2008, where the driving force
for increasing was due to the rapid growing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along with the cost of abundant resources consumption and
ecosystem degradation. The integrated sustainability would decrease finally under this condition. The integrated sustainability in some
counties began to decrease after 2005, such as Xifeng and Qingcheng. The gravity center of sustainabilit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ved to the south from 1990 to 2008. The gravity center of 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ed sustainabilit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dulated obviously from 1990 to 2008, indicating that th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s unbalance
and unsteady in Qingyang.
Key words: meta index;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Qingyang; economy; environment

收稿日期:2011-09-10 收稿,2012-01-10 接受
基金项目: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资助项目(编号:NWNU-LKQN-10-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1101126、41061050
和 4096103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11BSH059)。
作者简介:鹿晨昱(1981—),男,汉族,甘肃兰州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可持续发展。E-mail:lcy19810507@163.com
第 31 卷第 1 期 生 态 科 学 31(1): 62-68
2012 年 1 月 Ecological Science Jan. 2012
1 引言(Introduction)

庆阳位于甘肃省东部的陇东黄土高原区,属黄
河中游黄土高原沟壑区,由于自然条件和人类经济
活动的原因,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近年来,随着经
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庆阳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出现
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对其经济、社会的可持
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加上资源和环境对经济
社会发展的约束日益严重,其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堪忧[1]。以甘肃省庆阳为例,基于元指标理论进行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分析与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2 元指标的概念[2] (Conception of Meta Index)

2.1 元指标的定义
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中的元指标是指通过各种
方式能够直接获取数据(包括查阅统计资料和进行实
地调研、社会调查等方式),内涵清晰,并具有基础
性、唯一性的一类指标的统称。

2.2 元指标的特征
可获取性:通过查阅统计资料和进行实地调
研、社会调查等方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元指标
的数据都是可以直接获取的,不需要人为进行计
算等工作。
基础性:元指标是其它一切指标的基础,其它指
标都是根据元指标计算获得的,同时元指标也是区域
可持续发展评价及研究工作的基础。
唯一性:无论从名称还是内涵来讲,元指标之间
都是不重复的,每一项元指标都具有唯一的名称和唯
一的内涵,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态
势和能力。

2.3 元指标的拓展
元指标是最基础的指标,将元指标加以拓展,
就得到了其它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这里将各
种以元指标为基础,通过元指标之间的组合计算所
获得的指标,称之为二次指标。二次指标是元指标
的拓展,构成它的基础仍然是元指标,因此,不能
孤立的去研究二次指标,而要将二次指标与元指标
结合,从源头上挖掘二次指标的内涵。任何区域可
持续发展评价指标,都可以划分为元指标或二次指
标这两类中的一类。
3 庆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模型设计
(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Qingyang)

3.1 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将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划分为人口、经济、
社会、资源和环境五个子系统,按照科学性、整体性、
可操作性、层次性、动态性等原则[3-6],结合区域特
点,构建了庆阳的县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
根据以上对元指标和二次指标的定义,将所有评价指
标划分为元指标和二次指标两类。对于二次指标,详
细说明了其计算方法。同时,对指标的属性进行了划
分,指标值越大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越有利的指标,我
们称之为正向指标,用“+”表示,指标值越大对区域
可持续发展越不利的指标,我们称之为负向指标,用
“-”表示。具体指标如表 1 所示,其中 M 表示元指标,
S 表示二次指标(表 1)。

3.2 综合评价模型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追求高速、和谐发展的过
程,是在发展水平和发展协调性两个方面都能达到最
优的发展,也就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持续性,
又要满足协调性。本文在全面考虑区域发展的持续性
和协调性的基础上,设计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
价模型。
3.2.1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评价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是区域系统发展状况
的综合反映,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一项最基本
的内容,它综合反映了某区域在评价期内可持续发展
的总体水平与状况。在评价时,首先应对区域可持续
发展系统包括的各个子系统的持续性进行评价,子系
统的持续性反映了各个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
水平与状况,根据各子系统的评价结果,进而评价区
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持续性。
各子系统持续性评价
(i=1…5) (1)
公式中,Yi表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
境各子系统的持续性指数,xij 表示各子系统的区域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wj 表示各项评价
指标在其所属的子系统内的权重,w1+ w2+…+
wn=1。
1
n
i j ij
j
Y w x


1 期 鹿晨昱,等. 基于元指标理论的庆阳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63

表 1 庆阳县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Tab. 1 The evaluating indicators’ system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county level for Qingyang
系统层
System
layer
准则层
Criterion
layer
指标层
Index layer
计算方法
Computational method
属性
Attribute
类别
Classifi-
cation
人口系统
The system
of
population
人口规

人口数量(A1) —— - M
人口密度(A2) 人口数量/区域面积 - S
人口自然增长率(A3) (年出生人数-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 - S
人口质量 文盲率(A4) 文盲人数/人口数量*100%
- S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例(A5) 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人口数量*100% + S
人口结构
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例(A6) 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数/从业总人数*100% - S
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例(A7) 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数/从业总人数*100% + S
经济系统
The system
of
economy
经济规模
人均 GDP(B1) GDP/人口数量 + S
经济密度(B2) GDP/区域面积 + S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B3) 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人口数量 + S
人均消费品零售额(B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口数量 + S
人均财政收入(B5) 财政收入/人口数量 + S
经济结构
第一产业产值占 GDP 比例(B6) 第一产业产值/GDP*100% - S
第三产业产值占 GDP 比例(B7) 第三产业产值/GDP*100% + S
经济效益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B8) GDP/从业总人数 + S
社会系统
The system
of society
人民生活质

农民人均纯收入(C1) 农民纯收入总和/农民数量 + S
农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C2) 农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总和/农民数量 + S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C3) 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总和/城镇居民数量 + S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C4) 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总和/城镇居民数量 + S
社会发展
水平
学龄儿童入学率(C5) 已入学的小学学龄儿童数/校内外小学学龄儿童总
数*100%
+ S
每千人在校学生数(C6) 在校学生数量/人口数量*1000 + S
每千人拥有的卫生工作者人数(C7) 卫生工作者人数/人口数量*1000 + S
每千人拥有的病床数(C8) 病床数量/人口数量*1000 + S
人均公路通车里程(C9) 公路通车里程/人口数量 + S
人均邮电业务量(C10) 邮电业务总量/人口数量 + S
社会保障

社会保险覆盖率(C11) 已参加社会保险的人数/人口数量*100% + S
资源系统
The system
of resource
资源支撑
能力
人均水资源(D1) 水资源总量/人口数量 + S
人均耕地(D2) 耕地面积/人口数量 + S
人均林地(D3) 林地面积/人口数量 + S
人均草地(D4) 草地面积/人口数量 + S
资源利用水

万元 GDP 能耗(D5) 总耗能量/GDP*10000 - S
万元 GDP 水耗(D6) 总耗水量/GDP*10000 - S
亩均粮食产量(D7) 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 + S
环境系统
The system
of
environme
nt
环境
污染
万元 GDP 废水排放量(E1) 废水排放总量/ GDP*10000 - S
万元 GDP 废气排放量(E2) 废气排放总量/ GDP*10000 - S
万元 GDP 固体废弃物排放量(E3) 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 GDP*10000 - S
化肥施用强度(E4) 化肥施用量/耕地面积 - S
生态指数 归一化植被指数(E5) 通过遥感数据计算得到 + S
环境保护
水土流失治理率(E6) 已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水土流失总面积*100% + S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E7) 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总量*100% + S
工业废气净化处理率(E8) 工业废气净化处理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00% + S
生活污水处理率(E9) 生活污水处理量/生活污水排放总量*100% + S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E10)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生活垃圾产生总量*100% + S
环境保护投资占 GDP 比例(E11) 环保投资额/GDP*100% + S
64 生 态 科 学 Ecological Science 31 卷

区域可持续发展持续性评价
(2)
公式中,Z 表示区域可持续发展持续性指数,Yi
表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各子系统的持续
性指数,Wi 表示各个子系统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
内的权重,W1+ W2+ W3+ W4+ W5=1。权重的确定均
采用 AHP 决策分析法[7]。
3.2.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评价
协调指的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系统之间一种良
性的相互联系,是系统之间配合得当、和谐一致、良
性循环的关系[8]。本文认为,各子系统相互协调关系
在评价中表现为各子系统的持续性应相互均衡。各子
系统之间关系越协调,其持续性指数就会越接近,反
之其持续性指数就会相差的较大。本文基于统计学中
的变异系数原理,将其改进后作为协调性指数,运用
协调性指数来定量评价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关
系,也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其计算公式如下:
(3)
公式中,C 表示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性指数,S 为
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这五个子系统各自持续
性指数的标准差, 为各子系统持续性指数的平均值。

3.2.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而言,所包括的持续性和协
调性这两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本文以此为基
础,使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数来定量化的对
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其计算公式如下:
T = Z + C (4)
公式中,T 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数,Z
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持续性指数,C 为区域可持续发展
协调性指数,、分别为持续性指数和协调性指数
的权重。本文认为,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来讲,持续性
与协调性同等重要,故分别赋予它们 0.5 的权重,即
==0.5,计算公式可以简化如下:
T = 0.5Z + 0.5C (5)

4 庆阳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及分析(Integrated
Assessment and Analysis)

使用以上确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对
庆阳县域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揭示庆
阳各县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演变规律。本文选取 1990、
1995、2000、2005、2008 这五个主要年份来进行研究。
限于篇幅,这里仅列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持续性指数、
协调性指数和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结果(表 2)。

4.1 数据来源
NDVI 数据来源于历年的 AVHRR—NDVI 遥感
数据,经处理后得到。除 NDVI 以外的其它数据,来

表 2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数
Tab. 2 The synthetic assessment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指数
Index
年份
Year
西峰区
Xifeng
庆城县
Qingcheng
环县
Huan
华池县
Huachi
合水县
Heshui
镇原县
Zhenyuan
宁县
Ning
正宁县
Zhengning


持续性指数
The index of
sustainability
1990 0.38 0.37 0.39 0.45 0.42 0.31 0.34 0.34
1995 0.37 0.38 0.41 0.48 0.42 0.32 0.35 0.36
2000 0.43 0.45 0.41 0.53 0.45 0.35 0.37 0.39
2005 0.52 0.50 0.46 0.58 0.52 0.39 0.42 0.46
2008 0.57 0.49 0.49 0.63 0.54 0.43 0.46 0.49

协调性指数
The index of
coordination
1990 0.31 0.24 0.22 0.35 0.31 0.25 0.18 0.27
1995 0.39 0.43 0.44 0.47 0.38 0.41 0.29 0.40
2000 0.61 0.54 0.52 0.63 0.52 0.48 0.45 0.54
2005 0.66 0.66 0.70 0.78 0.68 0.68 0.61 0.72
2008 0.54 0.48 0.77 0.82 0.77 0.70 0.69 0.78

综合评价指数
The index of
integrated
sustainability
1990 0.35 0.31 0.31 0.40 0.37 0.28 0.26 0.31
1995 0.38 0.41 0.43 0.48 0.40 0.37 0.32 0.38
2000 0.52 0.50 0.47 0.58 0.49 0.42 0.41 0.47
2005 0.59 0.58 0.58 0.68 0.60 0.54 0.52 0.59
2008 0.56 0.49 0.63 0.73 0.66 0.57 0.58 0.64
5
1
i i
i
Z WY


1 /C S Y 
Y
1 期 鹿晨昱,等. 基于元指标理论的庆阳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65

源于庆阳及下属各县区历年的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环境质量公报等统计资料,部分
数据由庆阳及下属各县区的发改委、经贸局、环保局、
林业局、农牧局、教育局、水务局、水保局、国土局、
卫生局等相关职能部门提供,来源于各职能部门的统
计数据及相关资料。

4.2 庆阳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4.2.1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评价
总体来看,庆阳各县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持续
性指数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空间较小,上
升的速度比较缓慢。这是由于目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速度较快,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持续性指数增长的速
度暂时超过了资源系统和环境系统持续性指数降低
的速度,因此出现了这种现象,但指数的上升只是暂
时的,背后隐藏着重重危机。这表明庆阳各县区的区
域可持续发展持续性的增强是一种畸形的模式,它是
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
2000 年以前,华池、合水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持
续性较强,环县、庆城、西峰次之,正宁、宁县、镇
原最弱。2000 年以后,由于西峰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拉动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迅速增强,这种结构
发生了变化,华池、西峰、合水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持
续性较强,正宁、环县、庆城次之,宁县、镇原最弱。
4.2.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评价
总体来看,2005 年以前,庆阳各县区的区域可持
续发展协调性指数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协调性逐渐
增强,这表明各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状况良好。2005
年以后,西峰和庆城的协调性指数出现了下降,其余
各县依然是上升的趋势。可见西峰和庆城经济的快速
增长,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经济社会发展
已经开始向着与资源环境不相协调的方向发展了,故
协调性有所减弱,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状况逐渐恶化。
各县区各个年份的协调性指数波动情况较大,区域
可持续发展协调性起伏变动明显,没有显著的地域分布
规律,但宁县历年基本上都属于协调性相对较低的地区,
表明宁县各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水平相对较差。
4.2.3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总体来看,2005 年以前,庆阳各县区的区域可
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这主
要是由两方面原因导致的:第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速度较快,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尽
管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凸显,资源和环境的持续性指数
在逐渐降低,但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掩盖了这一现
象,导致持续性指数仍然在逐渐升高;第二,各子系
统间的协调发展状况良好,协调性指数在逐渐升高。
因此,2005 年以前庆阳各县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综
合水平在逐渐增强,但这种增强只是表面的繁荣,其
背后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2005 年后,西峰
和庆城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出现了下降
的态势,其余各县仍然保持着上升的趋势。可见西峰
和庆城的快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压力增大,一
方面使持续性指数的上升趋缓,另一方面引发系统间
协调性指数下降,协调程度降低,最终导致这两地的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出现了下降。
2005 年以前,华池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
相对较好,镇原和宁县相对较差,其余各县区历年的
波动较大。2005 年以后,西峰和庆城成为区域可持
续发展综合水平最差的地区。

5 庆阳区域可持续发展空间结构分析(Analysis of
Spatial Structure)

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以GIS 技术为支撑,运
用重心位移分析方法,能够分析其空间结构特征,揭示
其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本文以庆阳各县区为基本空间
单元,研究庆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演变规律。

5.1 研究方法
在空间结构分析中,重心位移是一种经典的研
究方法,它通过计算某一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重心,
并分析其重心的移动轨迹,能够探寻该要素的空间结
构特征[9-10]。重心指研究区域内某一要素在空间平面
上力矩达到平衡的点,重心分析旨在了解特定区域内
各个要素某一时期在空间的重心点。其计算公式为:
1 1
( ) /( )
n n
i i i
i i
x z x z
 
  
(6)
1 1
( ) /( )
n n
i i i
i i
y z y z
 
  
(7)
公式中,zi 为第 i 个空间单元的要素值,xi 和 yi
为其空间平面坐标,x 和 y 为该项要素在整个区域内的
分布重心的空间平面坐标。当某种属性的重心随着时间
变化出现移动时,移动方向就指示了空间现象的“高密
度”部位,偏离的距离则指示了非均衡程度[11-14]。
从重心计算公式来看, 决定重心的因素来自两
个方面:各相关点的空间位置和属性值。若各地的地
66 生 态 科 学 Ecological Science 31 卷

表 3 区域可持续发展重心
Tab. 3 The gravity center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990 1995 2000 2005 2008
区域可持续发展持续性重心
The gravity center of sustainability
经度 Longitude 107.808 107.807 107.811 107.814 107.812
纬度 Latitude 35.932 35.937 35.932 35.925 35.922
偏离距离 Distance(KM) —— 0.54 0.67 0.78 0.37
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性重心
The gravity center of coordination
经度 Longitude 107.815 107.792 107.805 107.802 107.807
纬度 Latitude 35.922 35.935 35.921 35.917 35.918
偏离距离 Distance(KM) —— 2.59 1.98 0.47 0.44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重心
The gravity center of integrated
sustainability
经度 Longitude 107.811 107.800 107.808 107.807 107.809
纬度 Latitude 35.928 35.936 35.926 35.921 35.919
偏离距离 Distance(KM) —— 1.39 1.37 0.57 0.22

理位置不变(在研究阶段假设不变),那么直接影响
重心的是该属性值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任何一个地区
该属性值的发展变化都会影响到重心的变化,由重心
的变动便能够清楚地反映出该属性发展变化的轨迹
及空间差异性。
本文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其软件ARCGIS的支
持下,运用重心位移方法,来对庆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
空间结构的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将区域可持续发展在空
间上的差距加以可视化量度。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5-17]:
第一,建立空间数据库。在 ARCGIS 软件支持
下,数字化庆阳行政区划图(包括各县区行政边界及
行政中心),并进行投影变换,确定各县区行政中心
点的空间平面坐标。同时,输入各县区主要年份(1990、
1995、2000、2005、2008)各项要素的属性值,包括
人口持续性指数、经济持续性指数、社会持续性指数、
资源持续性指数、环境持续性指数、区域可持续发展
持续性指数、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性指数、区域可持
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数。
第二,利用重心计算公式,依据各县区行政中
心的地理坐标及其各项要素的属性值,计算庆阳主要
年份的各项要素的空间重心。根据重心计算结果,制
作各项要素的重心移动的轨迹示意图,分析其时空演
变规律。限于篇幅,这里仅列出了庆阳区域可持续发
展持续性重心、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性重心、区域可
持续发展综合水平重心的计算结果(表 3)和重心的
演变轨迹图(图 1)。

5.2 区域可持续发展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5.2.1 区域可持续发展持续性的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庆阳区域可持续发展持续性的重心总体来说是
向南移动。1995 年,重心略微北移,之后一直保持
着南移的态势,说明南部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持续性在
增强,且增强的速度快于北部,对全市区域可持续发
展持续性的贡献在增大。这与南部县区经济的迅速发
展是密不可分的,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经济增长在
一定程度上能够拉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持续性的增强。

图 1 重心演变轨迹图
Fig. 1 The evolvement track of gravity center

5.2.2 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性的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庆阳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性重心的波动较大。
1995 年,重心大幅度向西北方向移动,说明庆阳西
北部的协调性在增强,且增强的速度相对较快。2000
年,重心又向东南方向回移,但移动距离相对上一次
较小,表明东南部对全市协调性的贡献又有所增加。
2000 年以后,重心偏移的距离都比较小,变化的程
度不大,表明庆阳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性的演变相对
比较平稳和均衡。
5.2.3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的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1 期 鹿晨昱,等. 基于元指标理论的庆阳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67

庆阳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的重心的波动较
大,反映出各县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不均衡、不
稳定,其总体演变趋势与持续性、协调性的演变趋势
大体一致。1995 年,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表明庆
阳西北部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较高,且以相对
较快的速度在增强。2000 年,重心又向东南方向回
移,且更偏南,表明东南部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水
平又以相对较快的速度迅速升高。2000 年以后,重
心继续向南部和东南部移动,但移动的幅度不大,表
明南部县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总体上保持
着持续上升的态势。

6 结论(Conclusions)

基于元指标理论,将庆阳县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
指标进行分类,划分为元指标与二次指标两类,可以
使各项指标的内涵更加清晰,增强了指标筛选的科学
性。
1990—2008 年,庆阳各县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
综合水平总体上是在逐渐增强,但这种增强的主要拉
动力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社会的迅速进步,是以牺牲
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繁荣的表象下,隐藏着深重的
危机。庆阳资源压力和环境问题日渐突出,这必将阻
碍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正常运行,不利于系统持续
稳定的良性运转,最终会导致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
水平由增高转为降低。部分县区已经出现了这种趋势,
西峰、庆城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在 2005 年后
出现了下降,庆阳区域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
1990—2008 年,庆阳区域可持续发展持续性的
重心总体来说是向南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性重
心与综合水平重心的波动较大,反映出各县区的区域
可持续发展状况总体上不均衡、不稳定。

参考文献

[1] 岳敏,李含琳.陇东黄土高原 PREE 系统可持续发展动态分
析 — 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 [J].经济地理 ,2009,29(1):
124-129.
[2] 鹿晨昱,陈兴鹏,薛冰.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元指标的判定与
拓展[J].统计与决策,2009,(12):4-6.
[3] 余丹林.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J].地
理科学进展,1998,17(2):84-89.
[4] 李植斌.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的初步研究
[J].人文地理,1998,13(4):70-74.
[5] Liverman D M, Hanson M E, Brown B J et al. Global
sustainability: toward measurement[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88, 12(2): 133-143.
[6] Peter Hardi, Terrence Zdan. The Belllagio principles for
assessment[A]. In: Peter Hardi and Terrence Zdan(eds).
Assess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inciples in
practice[C]. Winnipeg, Canada: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997.
[7] 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2.
[8] 黄艳.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发展研
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7.
[9] 赵书茂.基于 GIS 的区域可持续经济发展研究—以河南省
为例[D].郑州: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4.
[10] 郭仁忠.空间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7-116.
[11] 冯宗宪,黄建山.1978—2003 年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
的动态轨迹及其对比研究[J].经济地理,2006,26(2):
249-254.
[12] 乔家君,李小建.近 50 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1):12-16.
[13] 黄建山,冯宗宪.陕西省社会经济重心与环境污染重心的
演变路径及其对比分析[J].人文地理,2006,(4):117-122.
[14] 张平,黄建山.1952-2005 年我国消费经济重心移动路径分
析[J].统计与决策,2008,(18):99-101.
[15] 樊杰.中国农村工业化的经济分析及省际发展水平差异[J].
地理学报,1996,51(5):398-407.
[16] Asheim B, Dunford M. Regional futures[J]. Regional
Studies, 1997, 31(5):445-455.
[17] 周民良.经济重心、区域差距与协调发展[J].中国社会科
学,2000,20(2):42-53.
68 生 态 科 学 Ecological Science 31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