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赤潮原因种棕囊藻(Phaeocystis sp.)生活史复杂,且形体微小,缺乏明确可靠的分类标准。1997、1999年中国东南沿海发生两次棕囊藻赤潮,但目前种的鉴定仍存在混乱。本文测定了香港海域一株棕囊藻赤潮原因种P2的18SrDNA部分核苷酸序列,序列长度为650bp,并对其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其为球形棕囊藻(P.globosa)。
The toxic algae phaeocystis is one of key taxa in redtide-caused marine algae,due to its complex heteromorphic life cycle,great geograPhic differences,and minuteness of Polymorphic motile cells,the identification of Phaeocystis species is difficult and controversial.In 1997 and 1999,Pltaeocystis bloomed in southern China coastal waters,its taxonomic status is unresolved yet.The Partial sequence of 18S rDNA from the strain P2 collected In Hong Kong coastal waters were determined in this study.The sequences were then used as molecular criteria to investigate the algae identities.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train is Phaeocystis globosa.
全 文 :生态科学2003年11月第22卷第4期 ECOLoolCSCIBNCEou2003.22【4):349~350
18SrDNA序列分析鉴定棕囊藻香港株P2为球形棕囊藻
陈丽芬1一,章 群卜,骆育敏1,韩博平1(1.逝南人学水生生物司f究所.广州510632:2.国家城市供
水水质监测唰广州监测站,广州510160)
【摘要】 有毒赤潮原捌种镓囊藻(P^口∞t炉m印.)生活史复杂,且形体微小,缺乏l埘确_ⅡJ靠的分类标准。1997、1999
年中国东南沿海发生两次棕囊藻赤潮,但目前种的鉴定仍存曲÷混乱。本文测定了香港海域一株棕囊藻靠涮原l对种P2的
18srDNA部分核苷艘序列,序列鲢度为650bp,并对j£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叫1#为球形棕囊藻(只gfo幻阳)。
关键词:袜囊藻;分子糖定;18srDNA
中图分类号:05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008.s873(2003)04.349—02
Mokcl-laridentmcatlon0fthe110ⅡgKo唧st憎inP2ofjl,l棚pc倒括硒朋Ⅱ即咖gf。6咖,cHEN“一ren,zHANGQun’.
LuOYu-min.HANBo-ping(1.1nstituceorHydmbiology.Jinanuniversity,Guangzhou510632;2.NationaInetworkfwater
qualityrrloni的rfocicywaIersuppIiedGuangzhoustation,Gu龃gzhou510160)
AbstractThetoxical鐾ae尸^口∞c州括isoneofkey【axajnredtide—c洲sed训ne甜g酡,due【Oitscomplexh teromorphicllfe
cydc.grcatgeogr印hjcdirfercnccs.蛐dminu【enessofp01ymo叫hicmolilecIls.theid nl访cationofPh扯ocystispeciesis
dif矗cultandcontrOversiaI.In1997枷1di999,尸h口rDcv“打bloomedinsOutllemChinac0躺talwmers,itstaxonoTllicstatusis
unres0JvedycI.Thepa九jaJse日uenceofj8SrDN^froml’lcsn面nP2coJJecIed佃HongKo力g。oas‘削wale培weredetermjned
inlhjs吼udy.1hesequencesw re【henusedasmolecularcn【c^aloinVe砒igaIe山ealg趾identi“cs.The”sultshowttlatthe
sⅡainis,璩dfDoⅦfb占如6D础
Keywords:P^删D掣5,括;MOlecularident讯c撕on:18SrDNA
棕囊藻(肼ⅪPo删埘s)隶属定鞭金藻纲(尸nMn£.
j^印妙把或日印鲫,砂娜),能暴发性增殖形成有害赤
潮,对海洋水产业、海洋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破坏
相当严重。1997年lO月~1998年2月在我国东南沿
海首次暴发大规模棕囊藻赤潮,渔业损火惨重;1999
年7月在饶平、南澳等海域再次暴发棕囊藻赤潮”“。
棕囊藻的种类鉴定目前基本停留在形态分类阶
段,由于具有复杂的异型生活史,且形体微小,缺少
可靠而有效的鉴别特征,在种的分类鉴定方面一直存
在斟扰.如国内已发表的有关棕囊藻的学术论文使tl{j
了4个不同的学名:只巧即M曲P耐、只po“曲e耐、P
F如6D∞、P巧g如施mll。4J。棕囊藻分类的抛乱,影响
了信息和情报交流,制约了相关研究的深入。
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使DNA分子成为区分物
种、变种、地理株的有效手段。目前18SrRNA及其
基因已被广泛用于分子系统学研究,解决了许多疑难
海洋藻类的分类鉴定问题。本文报道了采用J8sd)NA
序列分析对香港海域一株棕囊藻的分子鉴定结果。
1材料与方法
1.1藻种来源
藻种由香港大学生物多样性系藻种室提供,采自
香港将军澳水域.编号为P2。
1.2 DNA的提取及PcR扩增
总DNA的提取采用CTAB法,PCR扩增引物为
18SF:5’CCTGGTTGATCCTGCCAG3’和18SR;5’TT
GATCCTTcTGcAGGTTCA3’。PcR,反应条件为
95℃变性4min;然后95℃45sec50℃45sec70℃
2min4个循环;95℃30sec56℃30sec70℃2IIlin
25个循环后,于72℃延伸10min。
1.3序列测定
以PcR产物直接测序,序列测序引物为18sF。
序列测定在上海}尊亚公司PEABIPRISM377DNA
白动测序仪上进行。
1.4数据分析
表1本文所分析的藻类18srDNA基因序列来源
T叠Me1 Ge曲ank黜oe蟠幻n0,m髓日EFl融alldt Ie删tg阳叩
!塑!班盟垫雹墼坐!塑!!
。础。怠黜.№⋯。础。蕊燃.n譬。specicsAccessdon.Refc陀nccspeciesA cesstion.一:二二’
N0. NO.
⋯。
只∞础m AFl63147zin90∞.即o“c^P小AJ271046Chen,
1999 P36 2000
只J妇^H盯 AFl63148zingone,Pg如6D船AFl82li21—i8妻哆
1999 ccMP628 裟m
P^n船彤f妇X77477MedlinetPR如扫删AFl821ll Lango
ccMPl374 柏,1994cc洒1528 裟产“仉
JJ。“qJ打印.AB058347Suda,S.cI
MBICl04“ al2003
越盎项H:国家闩然科学鲢盘(柏10砷14),广东省自然科学譬盘(0007∞)
作者简介;陈丽芬(1978一),盘.碘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域生
击与环境科学
·城讯联系人
2003.09.18收蕊.2003一Il_20接受
万方数据
生态科学 22卷
TAGTCATATGCTTGTCTC.AAAG TTAAGCCATGCATGTCTAAGTATAAGCGACTTGTACTGTGAAACTGC70
GAATGGCTCATTAAATCAGTTATGGTTTCTTTGATGGTACCTTGCTACTTGGATACCCGTAGTAATTCTA140
GAGCTAATACATGCAGGAATGCCCGACTTCGGAAGGGCTGTATTTATTAGATAAGAAACCTTCTCGGGTT210
CGCCCGGTTGTGTGCTGAGTCATAATAACTGCTCGAATCGCACGGCTCTACGCCGGCGATGGTTCATTCA280
AATTTCTGCCCTATCAGCTTTCGATGGTAGGATAGAGGCCTACCATGGCGTTAACGGGTAACGGAGAATT350
AGGGTTCGATTCCGGAGAGGGAGCCTGAGAGATGGCTACCACATCCAAGGAAGGCAGCAGGCGCGTAAAT420
TGCCCGAATCCTGACACAGGGAGGTAGTGACAAGAAATAACAATACAGGGCTACTTCtAGTCTTGTAATT490
GGAATGAGTACAACTTACATCTCTTCACGAGGATCAATTGGAGGGCAAGTCTGGTGCCAGCAGCCGCGGT560
AATTCCAGCTCCAAAAGCGTATATTAAAGTTGTTGCAGTTAAAACGCTCGTAGTCGGGTTTCGGGTCGGG630
CCGAGCGGTCTGCCGATGGG 650
固1棕囊藻株P2的18srDNA5’端部分核苷酸序列
Fizl5’teI删衄lseque眦e0f18SrDNAofstrainn
将P218srDNA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棕囊藻及
外类群18srDNA序列进行比较,序列来源见表l。
_l千jClustalX软件对DNA序列进行排列.在MEGA2.1
软什包中使_I_|JFimura2参数模型,白展数据集
(b00Istmps)为1000,运川最小进化法构建分子系
统树。
2结果与讨论
2.1 P2藻株的18srDNA序列测定已测定的P218s
rDNA部分序列K度为650bp,序列对准后艮651bp。
本文所测核苛酸序列见圈l。
2.2藻株P2的鉴定并¨分类
最近研究及我竹J的:r作表明,等鞭金藻类
(如。c^,w打)为棕囊藻属的近缘类群,故在本研究中
选作外类群。以最小进化法所做的P2分子系统树结果
见图2。
图2
持率)
CⅣP韶8
C村PT520
ccMP628)处在同一分支上,白展数据支持率为
98%。该结果从分子水平鉴定了香港藻株P2为球形棕
囊藻。
棕囊藻属分类目1前仍以形态分类为主。由于超微
结构平¨生活史的研究尚不深入。不同环境雨I地理分布
的棕囊藻类形态不完全相同,导致棕囊藻分类混乱。
中国东南沿海分布的赤潮棕囊藻在形态上与只
pD“曲P耐sensulato中细分出来的各个种都有一定的
异同性,且不同藻株的生理生化特性有一定变化。且
不同学者在分类鉴定时所使_l_|j的分类标准不同,中国
东南沿海海域的棕囊藻被定名为4个种,已如前述。
近年米,分子标记技术被j’泛应f_}1于赤潮藻类的
分类鉴定,关丁棕囊藻属的分类现状见拙作”I。由于
中国海域不同藻株的生理生化特性不完全相同”l,中
国海域到底有多少种棕囊藻,尚需分别对棕囊藻的不
同藻株进行分子鉴定,详细的棕囊藻属分子系统学研
究将另文发表,这里只报道棕囊藻香港株P2的分子鉴
定结果。
致谢 香港大学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系Hodgekiss教授提供棕囊
藻香港株P2。
参考文献
藻株P2的分子鉴定(分支上,下的数字表示自展数据支
[1】
Fig2 M0lecldari e删6ca6哪ofn(t啪tstrapvaIu器an
givenad扭c∞tlme神bnode)
拓扑结构显示棕囊藻属分为4个人的分支
(clade):P如^n“是本研究中其余棕囊藻的姐妹群,
白展数据支持率为97%,是棕囊藻属内分化最早的~
支。P∞,妇m独立为一个分支,P口n埘陀“∞CCMP
1374是只pD“c^P耐P360的姐妹群,白展数据支持率
为91%。P2与2株只异如幻阳藻类(ccMP1528和
卜朝样,吕颂辉,陈菊芳,等,1998.广东沿海几种赤潮生
物的分类研究【J1.武汉植物学研究,16(4):310-314.
【2】何家苑,施之新,张银牛,等.1999.一种棕囊藻赤潮的形
态特征与毒株分析⋯.海洋与湖沼,30(2):172.179.
[3】陈菊芳,徐宁,黄长江,等.1999.中国赤潮新记录种一
球蟛棕囊藻(P^删cp出咖6D船).暨南大学学报,20(3):
124_12.
【4】黄跃江,带巧香,郑磊.1999.1997年底中国东南沿海大
规模赤潮棘闲生物的形态分类与生态学特征IJ】海洋与湖
刑,∞(6):58l-590
嘲陈脯棼,章群,许忠能,等2003.棕囊藻属的分类现状
【J】.生态科学,22(1):93-94.
【6】沈萍萍.三F艳.齐雨藻,等.2000球形棕囊藻的生长特
性及生活史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4(6):635.“3.
万方数据
18 S rDNA序列分析鉴定棕囊藻香港株P2为球形棕囊藻
作者: 陈丽芬, 章群, 骆育敏, 韩博平
作者单位: 陈丽芬(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广州,510632;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广州监测站,广州
,510160), 章群,骆育敏,韩博平(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广州,510632)
刊名: 生态科学
英文刊名: ECOLOGIC SCIENCE
年,卷(期): 2003,22(4)
被引用次数: 1次
参考文献(6条)
1.黄长江;董巧香;郑磊 1997年底中国东南沿海大规模赤潮原因生物的形态分类与生态学特征[期刊论文]-海洋与湖
沼 1999(06)
2.陈菊芳;徐宁;黄长江 中国赤潮新记录种一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期刊论文]-暨南大学学报
1999(03)
3.何家苑;施之新;张银华 一种棕囊藻的形态特征与毒素分析[期刊论文]-海洋与湖沼 1999(02)
4.王朝晖;吕颂辉;陈菊芳 广东沿海几种赤潮生物的分类研究[期刊论文]-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8(04)
5.沈萍萍;王艳;齐雨藻 球形棕囊藻的生长特性及生活史研究[期刊论文]-水生生物学报 2000(06)
6.陈丽芬;章群;许忠能 棕囊藻属的分类现状[期刊论文]-生态科学 2003(01)
引证文献(1条)
1.刘海林.章群.江启明.马奔 赤潮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rDNA ITS区序列变异与二级结构分析[期刊论文]-
生态科学 2010(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tkx20030401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