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淇澳岛红树林改造试验



全 文 :第 32卷 第 5期 生 态 科 学 32(5): 534-539
2013年 9月 Ecological Science Sept. 2013
收稿日期:2012-10-17收稿,2013-02-05接受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林业科技支撑计划专题(2009BADB2B0401);广东省林业创新项目(2011KJCX017-02;2009KJCX013-01)
作者简介:刘滨尔(1988—),男,硕士研究生,从事红树林湿地恢复生态研究。
*通讯作者:唐宝文,E-mail: mangro@pub.guangzhou.gd.cn
刘滨尔,廖宝文. 淇澳岛红树林改造试验[J]. 生态科学, 2013, 32(5): 534-539.
LIU Bin-er, LIAO Bao-wen. Mangrove reform-planting trial on Qi’ao Island[J]. Ecological Science, 2013, 32(5): 534-539.

淇澳岛红树林改造试验
刘滨尔,廖宝文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州 510520

【摘要】 在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引入中国近 30年,华南沿海大规模成林之际,尝试对其纯林进行改造,试验引入乡土
种和国内外来种进行林相改造,试验树种为: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秋茄(Kandelia obovata),
桐花树(Aegiceras carniculatum),杨叶肖槿(Thespesia populnea),黄槿(Hibiscus tiliaceus),海檬果(Cerbera manghas),银叶树
(Heritiera littoralis),水黄皮(Pongamia pinnata)。结果表明,木榄与无瓣海桑混交 10年后,形成了郁闭的林冠层,其适合作为
高纬度无瓣海桑林内混交的树种。而秋茄生长缓慢且易被上层林木的枯枝压倒折断,5 年龄秋茄尚未形成林冠层。半红树树种
保存率均很高,生长良好。林下乡土种的改造对土壤基质改善的规律性不明显。淇澳岛林下改造试验有助于为中国红树林恢复
后的稳定性研究提供先行经验。
关键词:红树林,恢复,改造,无瓣海桑
doi:10.3969/j.issn. 1008-8873.2013.05.002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8873(2013)05-534-06
Mangrove reform-planting trial on Qi’ao Island
LIU Bin-er, LIAO Bao-wen*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ropical Forestry,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510520 China

Abstract: Nearly 30 years after Sonneratia apetala’s introduction to China, it has been flourishing along the coastline of South China.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we attempted to introduce native species and domestic exotic species to S. apetala plantations. Rhizophora
stylosa, Bruguiera gymnorrhiza, Kandelia obovata, Aegiceras carniculatum, Thespesia populnea, Hibiscus tiliaceus, Cerbera manghas,
Heritiera littoralis and Pongamia pinnata were experimental tree species. Results showed that B. gymnorrhiza is suit for under-planting
in high-latitude, as 10 years after its mixing with S. apetala , there formed a canopy. K. obovata growed slowly and was easily broken by
upper layer trees. 5-year K. obovata still did not form canopy layer. The preserving rate of semi-mangrove trees was very high and the
trees grew well. Under-plant native trees did not regular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ediment obviously. Under-plant trials in Qi’ao Island
had offered antecedent experiences to the stability research on mangrove restoration in China.
Key Words:mangrove, restoration, reform-planting, sonneratia apetala
5期 刘滨尔,等. 淇澳岛红树林改造试验 535
1 引言(Introduction)

截至 2001年,中国红树林面积从历史上的 250
000公顷减少至 22 680.9公顷,仅为 20世纪 50年
代初的 47%,其中海南减少了 62%,广东减少了
57%,广西减少了 48%,且中国绝大部分红树林为
低矮的灌木林和次生林[1]。红树林的破坏主要由于
围海造田,造地和以发展滩涂养殖业为目的的大规
模围垦[1]。
中国林科院热林所的学者自 1992 起在海南东
寨港开展红树林乡土种改造的试验研究[2],以期改
善次生林和灌木林的生境状况和林分结构,其中包
括在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次生群落中引入木榄
(Bruguiera gymnorrhiza) 和 红 海 榄 (Rhizophora
stylosa);在桐花树(Aegiceras carniculatum)-角果木
(Ceriops tagal)次生群落中引入红树 (Rhizophora
apiculata)、红海榄(R.stylosa)、木榄(B.gymnorrhiza),
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在桐花树次生群落中引
入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试验结果表明木榄
和红海榄的耐荫性较强,又不必进行幼林抚育,故
选择他们来改造类似的次生灌丛群落获得成功的把
握较大;无瓣海桑的引入有利于桐花树群落向复杂
的结构发展。同时在孟加拉,Siddiqi 于 1996 年开
始在Char Kukri 岛上的无瓣海桑林下人为引入 6种
乔木[3]:分别是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Heritiera
fomes , Xylocarpus mekongensis , 木 榄
(B.gymnorrhiza),木果楝(Xylocarpus granatum),桐
花树(A. carniculatum);和 5 种灌木:Cynometra
ramiflora,十雄角果木(Ceriops decandra),榄李
(Lumnitzera racemosa) , 沼 泽 刺 葵 (Phoenix
paludosa),水椰(Nypa fruticans)。Char Kukri岛上引
入的树种在无瓣海桑人工林下均生长良好,保存率
均较高[3]。
由于外来种无瓣海桑具有速生,抗逆境能力强
的特点[4],被早期学者和造林人员作为红树林初步
恢复的主要树种[2]。引自孟加拉的无瓣海桑,1985
年引种至海南省东寨港自然保护区,随后扩种到海
南,广西,广东,福建四个省份。无瓣海桑在中国
华南沿海还绿恢复应用中非常成功,但是大量栽植
后造成大面积人工纯林,林分结构单一,易遭病虫
危害,且生长一定年限后有退化趋势;无瓣海桑原
产于低纬度,在面对极端气象条件时,不具备较高
纬度乡土树种的耐寒性,有大面积受害的潜在可能。
本团队受到以上试验的启发,于 2002年开始在
广东省珠海市淇澳岛尝试将无瓣海桑纯林改造为和
乡土种混交的,稳定性高的林分。

2 材料和方法 (Materials and methods)

2.1试验地介绍
珠海市淇澳岛(22°25′N, 113°38′E)面积 24
km2,东与香港,南与澳门隔海相望。气候类型为
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 22.4 ℃,潮汐
属不正规半日潮(图 1)。自 1999年起,无瓣海桑树
种逐年在废弃的鱼塘上进行造林,并且在引入的第
三年就开始了林下改造的尝试。目前淇澳岛的无瓣
海桑林达到 640 ha。

图 1 中国华南,珠海市淇澳岛地理位置
Fig.1 Locations of the Qi’ao Island, Zhuhai City, South
China

2.2 林下改造真红树树种
全部林下试验均在无瓣海桑人工林下进行。试
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重复 3次。选用四个树种:
红海榄 (R.stylosa), 木榄 (B.gymnorrhiza), 秋茄 (K.
obovata), 桐花树(A. carniculatum)。其中秋茄和桐花
树是乡土种,红海榄和木榄是国内外来种,引自海
南省海口市。2002 年尝试性地林下种植了木榄
(10-year Bg),2007年林下种植了红海榄,木榄,和
秋茄(5-year Rs; 5-year Bg; 5-year Ko)。2011年林下
种植了木榄,秋茄和桐花树(1-year Bg; 1-year Ko;
1-year Ac)。因此,样地总数是 21个(3×7)。种植的
幼树年龄是 6个月。每一个样地内,先进行机械疏
伐,然后按 1.5×0.5 m规格种植 400个幼苗。林下
改造试验均在 2000 年种植的无瓣海桑人工林内进
生 态 科 学 Ecological Science 32卷 536
行。每一个位点规格为 15 m×20 m。所有位点种植
时均作本底调查,并且于 2012年对所有位点进行调
查,调查包括密度,高度,地径,自然更新情况。
自然更新的调查包括样地内自然定居植物的种类,
高度,胸径,密度。

2.3 半红树树种改造试验
2008年,在废弃鱼塘的堤上移栽半红树,半红
树包括杨叶肖槿(Thespesia populnea),黄槿(Hibiscus
tiliaceus),海檬果 (Cerbera manghas),银叶树
(Heritiera littoralis),水黄皮(Pongamia pinnata)。其
中海檬果 (Cerbera manghas)和水黄皮 (Pongamia
pinnata)是乡土种;杨叶肖槿(Thespesia populnea),
黄槿(Hibiscus tiliaceus)和银叶树(H. littoralis)是国
内外来种,引自海南和湛江。
种植间距为 2 m,移栽数量各为 200棵,种植
于大潮潮水能淹没的废弃鱼塘堤围上。移栽树均为
6 年生树木。选择移栽地附近未感染病虫害和未受
机械损伤,生长状况良好的半红树进行移栽。移栽
前的一个月时,以树干为中心,在移栽树周围半径
50 cm处用铁锹进行断根处理。同时,在大树周围
用三根 1.5 m长的木杆绑定三角支架为防止大树歪
倒。移栽前对大树进行修剪,截去顶梢。移栽后为
防止台风挂到大树,立即对大树打桩固定。半红树
移栽在 2008年 3月 12日进行,此时土壤水分充足,
有利于大树移栽的成活。

2.4 土壤分析方法
2012 年 11 月在各个样地内垂直潮沟方向按 S
形路线取样,用取土器取表层 0-30 cm土壤测定其
理化性质。用 pH计测定土壤水提取液的 pH值(土:
水=1:2.5);有机质测定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
[5];全氮的测定采用扩散法[6];全 P 的测定采用碱
熔-钼锑抗比色法[7];全 K 的测定采用碱熔-火焰光
度法[8];速效 N 的测定采用碱解扩散法[9];速效 P
的测定采用盐酸-硫酸浸提法[10];速效 K 的测定采
用火焰光度计法[11];含盐量的测定采用质量法[12]。
土壤粒径组成用吸管法测定[13]

2.5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为 3次重复的平均值±标准差。本研
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多重比
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LSD)。数据采用 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 OriginPro8作图。

3结果与分析(Results and analysis)

栽植的红海榄在初期虽然成活率较高,但是随
着时间的增长,保存率至 5 年时下降为 0,且红海
榄幼苗无法抵御冬春的低温危害,不适用于无瓣海
桑纯林改造(表 1)。秋茄生长缓慢,其幼苗幼树非常
脆弱易被枯枝、风浪以及渔民捕鱼放网所破坏,也
不适宜用于无瓣海桑纯林改造。桐花树生长表现良
好,但还需长期监测观察。木榄不仅 10年后保存率
依然较高,枝干粗壮,适宜用于无瓣海桑纯林的改
造。
木榄,桐花树,秋茄的林下引入实验表明(表
1),木榄与无瓣海桑混交 10年后,形成了郁闭的林

表 1 淇澳岛无瓣海桑林下种植红树植物的生长状况(P<0.05)
Table 1 Performance of mangrove trees planted under the Sonneratia apetala plantations at Qi’ao Island (Mean±SE). Values
followed by different let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 0.05; LSD-test after one way ANOVA)
林分种类
Stands
保存率(%)
Preserving Rate
胸径(cm)
Diameter
年均胸径增量(cm)
Mean Annual
Diameter Increment
均高(m)
Mean Height
年均高度增量(cm)
Mean Annual
Height Increment
1年龄木榄 1-year Bg 75.0±2.8a 1.5±0.1d 0.36d 0.59±0.02c -0.04e
1年龄桐花树 1-year Ac 80.1±4.6a 2.3±0.1c 0.37d 1.20±0.03c 0.03d
1年龄秋茄 1-year Ko 51.0±7.7b 1.1±0.2d 0.58b 0.70±0.05e -0.03e
5年龄木榄 5-year Bg 67.2±5.7bc 3.5±0.1b 0.48c 1.51±0.05b 0.19b
5年龄秋茄 5-year Ko 30.5±3.5c 2.1±0.2c 0.50c 0.95±0.05d 0.08c
5年龄红海榄 5-year Rs - a - - - -
10年龄木榄 10-year Bg 58.3±4.4bc 7.3±0.4a 0.73a 4.63±0.14a 0.46a
注:a 5年龄红海榄全部死亡 Note:a 5-year R. stylosa were all dead.

5期 刘滨尔,等. 淇澳岛红树林改造试验 537

冠层,其适合作为高纬度无瓣海桑林内混交的树种。
秋茄生长缓慢,5 年龄秋茄尚未形成林冠层。木榄
和红海榄是国内的外来种,引自海南岛海口市。红
海榄于引种后次年冬季陆续死亡,估计高纬度的冬
季低温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10年龄木榄林下的灌
木由于林冠层郁闭导致地面光线减少,其林下灌木
的密度和高度都低于其它年份的混交林(图 2)。
各个位点均有乡土灌木的定居,而外来种无瓣
海桑的定居很少见到。定居的物种几乎都是乡土种
老鼠簕,卤蕨和桐花树,其中以老鼠簕占绝大多数。
10年龄木榄混交位点的自然更新密度大幅度减少,
其林下的状况与木榄原生林林下少见灌木的特征相
似。图 2表明乡土种木榄混交无瓣海桑 10年后,林
下树种结构类型趋近于乡土原生林的状态[14]。三个
树种生长均非常缓慢,作为林下引入的树种需要 10
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形成林冠层,这需要红树林保护
区和当地居民共同长期的配合。
使用银叶树,杨叶肖槿,黄槿,水黄皮,海檬
果共五种半红树进行堤围上造林。半红树大树的移
栽存活率均很高,生长情况良好。半红树树种均有
很高的保存率,一方面由于半红树树种本身具有较
高的耐逆境能力[15],而更主要的原因是海堤两岸郁
闭的纯林为其防风御浪,提供保护。
林下改造木榄的样地中随着年龄的增加,pH、
有机质、全 P、全 K,速效 N、没有显著变化;全
N,粘土含量有增加的趋势;速效 P、速效 K,沙土
含量先增加后减少;粉土含量有减少的趋势(表 3)。
林下改造秋茄的样地中随着年龄的增加,pH、有机
质、全 N、速效 P、速效 K、粉土、粘土显著增加;
全 P、全 K,速效 N、无显著变化;盐分、砂土显
著减少。1年与 5年龄的改造林地 pH有显著差别,
而 10年龄的改造林地 pH、盐分有减少的趋势。有
机质含量在各组中差异均不显著。全 N、全 P,全
K的含量在各组中差异较小,没有明显变化趋势。
速效 P,K 于 5 年龄改造林地中含量最高。在所有
混交林分中,10年龄木榄样地表现出了更适合植物
生长的土壤物理性质,有机质含量,全 N和粘土比
例较高。随着引入树种年龄的增加,pH,有机质含
1 - B g 1 - A c 1 - K c 5 - B g 5 - K c 1 0 - B g
0
1 0 0 0 0
2 0 0 0 0
3 0 0 0 0
4 0 0 0 0
5 0 0 0 0
6 0 0 0 0
7 0 0 0 0
8 0 0 0 0
9 0 0 0 0
林 分


D
en
si
ty
(n
um
be
r/H
ec
ta
re
)
S ta n d ty p e s种 类
1 - B g 1 - A c 1 - K c 5 - B g 5 - K c 1 0 - B g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2
1 .4
H
ig
h
(m
)


图 2 不同样地内乡土树种自然更新的平均高度和密度
Fig. 2 The density and mean high of the indigenous trees natural regeneration in different plots
注:1-Bg,1年龄木榄;1-Ac,1年龄桐花;1-Kc,1年龄秋茄;5-Bg,5年龄木榄;5-Kc,5年龄秋茄;10-Bg,10年龄木榄

表 2 海堤上种植半红树 4年后的生长状况
Table 2 Performance of semi-mangrove species on banks four years after planting
树种
Species
保存率(%)
Preserving Rate
胸径(cm)
DBH
胸径增量(cm)
Increment-DBH
高度(m)
High
高度增量(m)
Increment-High
银叶树 H. littoralis 95 8,83±0.10b 1.44b 4.13±0.12a 0.18c
杨叶肖槿 T. populnea 100 6.09±0.08cd 1.46b 4.44±0.25a 0.78a
黄槿 H. tiliaceus 98 12.29±0.52a 3.60a 3.64±0.09b 0.51b
水黄皮 P. pinnata 100 6.61±0.24c 1.44b 3.21±0.13b 0.17c
海檬果 C. manghas 98 5.51±0.31d 0.90c 3.20±0.14b 0.10d
生 态 科 学 Ecological Science 32卷 538
表 3 不同林分试验样地的基质特征(平均数±标准误,P < 0.05)
Tab. 3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tands at the study sites (mean ± SE). Values followed by different let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 0.05)
林分种类
Stands
1年龄木榄
1-year Bg
1年龄桐花树
1-year Ac
1年龄秋茄
1-year Ko
5年龄木榄
5-year Bg
5年龄秋茄
5-year Ko
10年龄木榄
10-year Bg
pH 5.93±0.15c 5.21±0.25d 6.10±0.20c 6.80±0.18b 7.64±0.07a 6.55±0.13bc
有机质
Organ Matter(%)
3.64±0.25ab 4.14±0.13a 3.68±0.42a 4.32±0.14a 4.63±0.20b 4.23±0.12a
全氮
Total N(%)
0.164±0.006a 0.166±0.004a 0.158±0.006ab 0.166±0.009a 0.171±0.006c 0.172±0.002bc
全磷
Total P(%)
0.090±0.003b 0.084±0.001b 0.088±0.004b 0.106±0.006a 0.094±0.001b 0.094±0.001b
全钾
Total K(%)
2.090±0.004ab 2.137±0.030ab 2.093±0.017ab 2.063±0.009b 2.197±0.097a 2.126±0.006ab
速效 N
Available N(%)
0.110±0.004a 0.122±0.006a 0.102±0.004a 0.124±0.015a 0.114±0.011a 0.126±0.010a
速效 P
Available P(%)
0.015±0.001b 0.011±0.000d 0.013±0.001c 0.018±0.001a 0.018±0.000a 0.013±0.000c
速效 K
Available K%
0.497±0.015c 0.472±0.029c 0.480±0.055c 0.795±0.031ab 0.826±0.030a 0.701±0.016b
盐分
Salinity%
0.83±0.14ab 0.66±0.05bc 0.96±0.04a 0.69±0.01bc 0.50±0.01c 0.58±0.06c
砂土
Sand(%)
18.7±1.5b 25.5±1.6a 22.5±0.6a 24.8±1.2a 9.3±0.7c 18.8±3.3a
粉土
Silt(%)
44.9±5.3a 36.1±0.7c 38.4±0.9bc 36.1±0.9b 45.3±1.0a 33.4±0.7bc
粘土
Clay(%)
36.4±1.9b 38.4±1.2b 39.1±0.7b 39.1±0.9b 45.4±1.5a 47.8±1.2b

量,全 N,全 P,粘土比例均有增加的趋势。同年
龄不同树种间土壤物理性质的规律不明显。所有林
分的速效 N、P、K的规律不明显。

4 讨论 (Discusion)

自 1985年中国从孟加拉引入无瓣海桑种子,尝
试进行外来种红树林的恢复后,近 30年来无瓣海桑
造林在中国取得巨大的成功。无瓣海桑作为红树林
的先锋物种,有着极强的耐逆境胁迫能力和速生能
力,三年龄的无瓣海桑人工林及能郁闭成林[16]。中
国华南沿海各省的各级保护区均广泛种植无瓣海
桑。广东省和广西省无瓣海桑人工林面积占全国的
80%以上。中国目前政府与地方行政沟通极不成熟
的环境下,使用速生种无瓣海桑恢复有着积极的意
义。
淇澳岛林下改造试验结果表明,木榄与无瓣海
桑混交 10年后,形成了郁闭的林冠层,其适合作为
高纬度无瓣海桑林内混交的树种。秋茄生长缓慢且
易被上层林木的枯枝压倒折断,5 年龄秋茄尚未形
成林冠层。桐花树生长较迅速,枝干较粗壮,有着
较高的保存率,从种植经验上看,桐花树灌丛对风
浪有着较强的抵御能力。但对桐花树的改造时间很
短,还需长期监测。林下乡土种的改造对土壤基质
的改善作用不明显。淇澳岛的林下改造试验有助于
为中国红树林恢复的稳定性提供先行经验。
5期 刘滨尔,等. 淇澳岛红树林改造试验 539
目前看来,淇澳岛上五种半红树生长均良好,
各自树形有着明显的差异,在景观搭配和防护效用
上也有着不同的作用。例如,银叶树,黄槿可以尝
试作为前沿海堤的防护林,而胸径较小的杨叶肖槿
和水黄皮作为海堤与陆相接的景观林配置更合理一
些。
恢复目标的不同可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和效
益。孟加拉红树林林下改造是多目标的,包括木材
培育,农粮产品,防风御浪[3]。而我国是纯粹的生
态林改造。多目标的恢复政策可能对当地村民和故
意破坏行为有较强的抵御能力和应变力,同时也无
形中增加了林分监控的时间,提高了监管的频度。
其中最大的优势莫过于多目标产生的多利益集团的
共同关注,提高了红树林、政府、社区和个体四者
间的沟通效率。
前沿滩涂纯林恢复的成功给予了政府和地方对
红树林恢复的信心,积累了恢复经验,保护了珍贵
的中后沿滩涂乡土红树林的栖息地,降低了濒危退
化乡土树种潮滩上的潮波和风速[17]。为中国红树林
成功恢复而进行更长期的考虑,本课题尝试对无瓣
海桑纯林进行改造,引入乡土树种混交形成多年龄
的,多层次的林分,以期提高林分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王文卿, 王瑁. 中国红树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68-144.
[2] 郑德璋, 廖宝文, 郑松发. 红树林主要树种造林与经营
技术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145-181.
[3] Siddiqi N A, Khan M A S. Human-induce succession of
vegetation on new accretion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Bangladesh[J]. Journal of Tropical Science, 2004, 16(2):
187-198.
[4] Saenger P, Siddiqi N A. Land from the sea: The
mangrove afforestation program of Bangladesh[J]. 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 1993, 20(1): 23-39.
[5] 张万儒, 杨光没, 屠星南, 张萍. LY/T 1237-1999 森林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及碳氮比的计算[S]. 北京: 国家林
业局. 1999: 105-108.
[6] 张万儒, 杨光没, 屠星南, 张萍. LY/T 1228-1999. 森林
土壤全氮的测定[S]. 北京: 国家林业局. 1999: 74-77.
[7] 张万儒, 杨光没, 屠星南, 张萍. LY/T 1232-1999. 森林
土壤全磷的测定[S]. 北京: 国家林业局. 1999: 87-90.
[8] 张万儒, 杨光没, 屠星南, 张萍. LY/T 1234-1999. 森林
土壤全钾的测定[S]. 北京: 国家林业局. 1999: 95-98.
[9] 张万儒, 杨光没, 屠星南, 张萍. LY/T 1229-1999. 森林
土壤水解性氮的测定[S]. 北京: 国家林业局. 1999:
78-80.
[10] 张万儒, 杨光没, 屠星南, 张萍. LY/T 1233-1999. 森
林土壤有效磷的测定[S]. 北京: 国家林业局 . 1999:
91-94.
[11] 张万儒, 杨光没, 屠星南, 张萍. LY/T 1236-1999. 森
林土壤速效钾的测定[S]. 北京: 国家林业局 . 1999:
102-104.
[12] 周斐德 , 张万儒 , 杨光没 , 屠星南 , 张萍 . LY/T
1251-1999. 森林土壤水溶性盐分分析[S]. 北京: 国家
林业局. 1999: 152-167.
[13] 张万儒, 杨光没, 屠星南, 张萍. LY/T 1225-1999. 森
林土壤颗粒组成(机械组成)的测定[S]. 北京: 国家林
业局. 1999: 57-67.
[14] Janzen D H. 1985. Mangroves: wheres the understory[J].
Journal of Tropical Ecology. 1985, 1: 89-92.
[15] 邱凤英. 几种半红树植物生物学特性、耐盐、耐水淹及
造林试验研究 [D]. 长沙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2009:
15-58.
[16] 廖宝文, 李玫, 陈玉军, 管伟. 中国红树林恢复与重
建技术[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222-228.
[17] 陈玉军. 红树林消波效应观测与模拟[D]. 北京: 中国
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2: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