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dvance in researches on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 of mangrove wetlands

红树林湿地恢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本文从红树林育苗造林技术、次生林改造技术和红树植物引种试种与种源选择的研究等方面试述红树林湿地恢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并针对我国的目前现状,提出今后亟待加强研究的如下几个方面:加强红树植物引种扩种,恢复植被,提高红树林生态工程质量的原理研究;监测外来引进种对我国红树林湿地的生态影响;研究半红树植物在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加强红树植物对潮汐水位适应能力的研究;开展红树人工林生态恢复过程中的综合定位观测等。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advance in researches on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 of mangrove wetland based on seedling raising and reforestation technique, reformation of second forest, tree introduction and provenance screening. Based on the current condition in China, following researches should be emphasized:Rresearch on the principle of tree introduction to recover vegetation and enhance quality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②monitoring on ecological effects of non-indigenous species introduction on mangrove wetlands of China; ③effects of semi-mangrove 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of coastal shelterbelts; ④the adaptability of mangrove plants on the tidal level in flats; ⑤synthetically located research on ecological recovery of mangrove plantation; and so on.


全 文 :生态科学2005年2月第24卷第1期 ECOLOGICSC ENCEFeb一2005.24(1):61~65
红树林湿地恢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廖宝文,郑松发,陈玉军,李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州510520)
【摘要】本文从红树林育苗造林技术、次生林改造技术和红树植物引种试种与种源选择的研究等方面试述红树林湿地
恢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并针对我国的目前现状,提出今后亟待加强研究的如下几个方面:加强红树植物引种扩种,恢
复植被,提高红树林生态工程质量的原理研究;监测外来引进种对我国红树林湿地的生态影响;研究半红树植物在沿
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加强红树植物对潮汐水位适应能力的研究;开展红树人工林生态恢复过程中的综合
定位观测等。
关键词:红树林;恢复;进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73(2005)01—061—05
Advanceinresearchesonr habflitationtechniqueofmangrovewetlands
UA0Bao—WeB.ZHENGSong.fa,CHENYu-jun,LIMei(TheRes archInstituteofTropicalForestryCAF,Guangzhou
510520,China)
AbstractThispaperreviewedthadvanceinr searchesonr habilitationtechniqueofmangrovewetlandbasedonseedling
raisinga dreforestationechnique,reformationofsecondforest,treeintroductionandprovenancescreening.Basedonthe
currentconditioninChina.followingresearchess ouldbeemphasized:Rresearchontheprin ipleoftreeintroductionto
recovergetationande hancequalityofecologicalengineering;@monitoringonecol g caleffectsofnon—indigenous
speciesntroductiononma grovewetlandsofChina;③effectsofsemi—mangroveonengineeringconstructionofcoastal
shelterbelts;@theadaptabilityofmangroveplantsonthetidallevelinflats;⑨syntheticallylocatedr searchonecological
recoveryofmangroveplantation;andSOon.
Keywords:Mangrove;Mehabilitation;Advance;Muggestion
红树林(Mangroves)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低能
海岸潮间带,受潮水浸淹的木本植物群落u9l。它适应于
特殊生态环境并展现着特有生态习性和结构,为生物多
样性增添了多姿多彩的内涵。红树林兼具陆地与海洋双
重生态特性,成为最复杂、最多样的生态系统之一。
目前,全球红树林面积约为1.8×10
7
hm2,其中
东南亚国家为7.5X106hm2,占世界红树林面积的
41.5%【47l。尽管红树林面积仅占全球陆地森林面积的
0.6%,但其在热带亚热带海岸生态系统中起着极其重
要的作用【511。红树林具有防汛、防浪、防风暴、护堤
的功能,是一个无法替代的绿色屏障;红树林还可加
速海滩淤积,具有造陆作用:此外对维护大气碳氧平
衡,净化大气和水体环境,绿化、美化、科普教育等
方面具有其独特的社会和经济价值。由此可见,红树
林湿地生态系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实施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的扩张和不适当
的海滩经济开发,导致红树林资源毁坏的问题愈演愈烈
[511。世界红树林分布地图册资料显示[47J,全球红树林面
积急剧减少,如东南亚的4个国家,马来西亚从1980至
1990十年期问减少12%,菲律宾从原来的4×10’hm2减
少到目前的1.6×105111n2,泰国由1961年的5.5×10’hm2
下降到1986年的2.47×105hm2,越南由原来的4×10’
hm2减少到目前的2.53×105hm2。红树林面积减少不仅
是这4个国家,而且是普遍现象,Ong(1995)刚认为在
亚洲太平洋地区每年毁坏1%的红树林面积仍然是个保
守的估计数据。美国红树林行动项目组负责人Alfredo
(1999)认为,热带亚热带国家曾在3/4的海岸线上分布
有红树林,现在仅剩下不到一半,而且大部分红树林为
严重退化的生态系统。近代我国红树林面积亦急剧下降,
据报道[28】,从1956年的40000hm2减少到1986年的18
841hm2,30年期间锐减了52.9%,主要原因是上世纪60
年代至70年代中期围海造田,80年代后的围塘养殖和海
岸工程与城市建设的转换性开发,或毁灭性开发,以及
当时对红树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
湿地恢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
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2¨。我国东南沿海尚有
58848.2hm2潮间滩涂适宜红树林繁衍与生长,现有
收稿日期:2004—04—05,2004—09—10接受
基金项目:广东省“十五”科技重大专项(A3050102),广东省自然科
学基金项目(021582)
作者简介:廖宝文(1963一),男,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红树
林湿地恢复生态学
万方数据
62 生态科学 24卷
18841hm2红树林多为较低矮的次生林,因此,实施
大规模次生林改造,同时进行潮问滩涂造林是快速恢
复我国红树林资源的最重要途径‘31。
1红树林育苗造林技术的研究
19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对红树林研究不断深入发
展,在分类学、形态学、形态解剖学、群落学、生态学、
生理学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5j,据UNESC01982年公
布,1600~1982年国际上公开发表的红树林论文超过七
千篇,但涉足对红树林育苗与造林的研究相对较晚,20
世纪80年代后才开始出现一些报道,较多的报道在90年
代后。世界上最早进行红树林造林的是孟加拉国,1966~
1973年开始小规模造林,1974~1980年,1981~1985年
和1986~1990年三个阶段均得到世界银行的贷款援助,
共营造红树林1.15×105hm2,是世界上目前红树林造林
面积最大的国家,造林树种80%为无瓣海桑(SonneraKa
apetalaBuch—Ham.);由于该国的河网三角洲发达,形成
大量的淤积宜林滩涂,加上优越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
红树林生长,但较少见到该国有关红树林育苗造林技术
的研究报道口剐。直到近几年国外才出现有关红树林育苗
的研究报道,如:截断红树林胚轴进行萌发和生根试
验m,刮,把秋茄(Kandeleacandel(L.)Druce)胚轴切成长度
为1、2、3、5、10cm,结果表明,胚轴切成越短,成苗
率越低,越靠近胚轴顶端部分,成苗率越高(63.3.93.8%);
对个别树种进行扦插繁殖试验【39521,即对拉关木
(LagunculariaracemosaGaerlnf.)和美国大红树
(RhizophoramangleL.)进行了插枝试验,但仅有拉关木
可生根发芽。
文献亦少见有关红树林造林技术研究的报道,即
便有,也仅是造林效果的调查总纠4纠或经验总结【36’53’
581:Terrados等(1998)【5纠研究了改变底质淤泥对正
红树(RhizophoraapiculataBlume)幼苗成活率与生
长的影响,表明苗木的死亡率与底泥的淤积成正相关,
苗木的生长与底泥的淤积成负相关;Komiyama等
(1996)H41研究了在废弃矿区中微地形、土壤硬度与正
红树造林保存率的关系,第3年保存率为54.9%,第4
年为53.2%,地势越高、土壤越硬,保存率和生长率
均越低,即微地形的变化对正红树的造林保存率有较
大影响;干旱的热带沿海滩涂,由于立地条件恶劣,
难于造林,因此,Toledo等人(2001)【5刨在营造萌芽
白骨壤(AvicenniagerminanaL.)时,采用营养袋苗、
以双株丛栽方法种植,2年保存率仍可达74%。
红树植物种类根据各自的生态特性,依潮水深度呈
带状分布口2|,因此,潮汐淹浸(潮水深度)对潮问滩涂
造林影响深刻,直接关系到造林的成败。Wagon(1928)
和DeHeart(1931)曾对马来西亚红树k-440P类与海平面的
关系作了一些研究ⅢJ,他们把马来西亚红树植物归入各
个淹浸等级内,前者提出5个淹浸等级,后者提出6个等
级,两者划分标准则不~致,在实践中很难掌握和应用:
Smith(1987)054]把红树林滩涂划分为“高、中、低”潮滩
(high一,middle一,low—intertidal),这一划分方法对造林滩涂
与树种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易于与海洋学上整
个潮滩的划分名称相混淆,以致新西兰著名红树林专家
Chapman在其遗作中指出:“从大多数情况来看,目前还
未建立起红树植物与当地潮汐水位的明确关系”【221。
迄今,国外对红树林造林技术的研究仍然较少。
澳大利亚红树林专家Ashwath博士[351于2001年在日本
东京举行的红树林国际研讨会上发表了论文“在盐碱
滩涂恢复红树林:8年试验与失误的教训”,文中记述
了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格拉德斯通(Gladsone)市进
行了两次造林试验失败的原因:第一次由于造林滩涂
水位太浅而使造林失败,第二次则由于滩涂的盐度太
高而告失败。可见,世界一些国家重视红树林造林恢
复的研究,但尚存大量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尤其是对
红树林的采种、种实处理、育苗、宜林滩涂选择及种
植方法等组成的造林配套技术的深入研究。
我国红树林造林技术方面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起
才有人涉足,较早的有广西钦州林业局陈建华(1986)Ill,
根据钦州市1982~1984往(-4年来的造林生产实践,总结了
一些经验,认为红树林滩涂宜林临界线的确定,是红树
林造林成败的关键,认为可用广西沿海群众描述潮汐变
化的小半眼、半眼子、一眼子的方法划为滩地宜林地。
吴中亨等(1989)[251对1985年湛江市沿海滩涂试种的红
树人工林进行了部分调查,认为湛江市营造红树人工林
是可行的。卢昌义等(1990)【l剐根据九龙江口自然保护
区的造林实践工作,认为秋茄不适应太高的盐度,一般
在10—20‰的水环境里生长最好,过高的盐度反而抑制生
长。刘治平(1990)[161对秋茄、桐花树(Aegiceras
carniculatumB anco.)进行离岸不同梯度的育苗试验,表明
离岸越近的滩涂,造林成活率越高。莫竹承(1995)[201
和何斌源等(1995)【31对广西的红树林造林技术作了一些
初步研究,根据广西的气候条件和滩位等因子将广西的
宜红树林滩涂划分为高温区和低温区2个类型,指出滩位
的变化引起土壤机械组成及盐度、养分含量的变化,造
林时要注意树种的适应性;对红海榄(Rhizophorastylosa
G瑚:)海上育苗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为育苗袋幼苗的
存活率比直播的幼苗存活率高30%。
在国家“八五”和“九五”建设期间,中国林科院
万方数据
1期 廖宝文,等:红树林湿地恢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63
热带林业研究所的红树林课题组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
专题“红树林主要树种造林与经营技术研究”和“沿海
红树林培育与经营技术研究”,组织8个单位20多个科技
人员对专题进行了联合攻关。该专题开展了我国主要红
树林树种海桑(Sonneratiacaseolaris(L.)En91.)、秋茄、
桐花树、白骨壤(AvicenniamarinaVierk)、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L.)Lamk.)等的最佳采种期、种实处理
与贮藏、发芽条件、苗圃地的选择和育苗方法、幼苗生
长规律与环境条件、造林种植方法、造林密度、乔灌两
层林分的树种配置、潮间带污染造林等内容的研究,有
关论文相继发表‘8。14,27,28,311。从而较系统地提出以上几
个造林树种的物候期、采种、种实贮藏、育苗、造林等
配套技术;提出以滩涂高程划分宜林滩地技术;发现并
证实海桑种子为需光种子,种子萌发需有活性光敏素的
参与,用体积分数为10弓的外源赤霉素溶液浸种24h或用
500~600Lux光照24~36h分别提高种子发芽势68.3%
和83.4%,缩短发芽时间20~30d。海桑和无瓣海桑种子
发芽需海水盐度低于10%o,提出浇淋淡水的技术,解决
了生产难题;提出了红树类短命种子和胚轴贮藏的有效
技术,海桑类种子和秋茄胚轴贮藏一年发芽率保持80%
和55.5%以上,桐花树隐胎生胚轴催芽点播提高成苗率
技术,催芽点播比不催芽提高成苗率80%;提出海桑一
秋茄乔灌两层混交林提高生产力防护功能的营造技术,
混交林净生产量比纯林提高51%~203%。这些研究结果
为红树林的恢复与发展积累了大量技术资料。
2次生林改造技术的研究
过量采伐和不合理的经营管理造成红树林面积迅
速减少和滩涂衰退,出现大面积的退化次生红树林是
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口8I。如何对这些低矮次生林进行
改造恢复是所面临的另一个棘手问题。国外,对红树
林改造恢复的研究并不多,哥伦比亚的红树林由于人
类的干扰破坏,红树林群落因生境恶化而退化,他们
采用开沟挖河的方法引进潮水改善生境,恢复红树林
1371:Day等(1999)【3剐利用矿渣作为人工基质、提高
滩涂高程,然后再用白骨壤造林恢复,效果较好;
Twilley等(1999)[571以生态数学模型技术方法,评价红
树林恢复中有关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问题,以提高保
护和经营水平;其它报道主要以总结调查居多,
如:Macintosh等(2002)H刨调查泰国红树林恢复与潮问
滩涂生物多样性的关系,认为红树林下大型底栖动物
可作为生态恢复效果的重要指示物;Hoang等
(1998)H2J论述越南红树林恢复后的生态效果,认为
既可改善当地资源使用者的生计,又可提高对海浪的
防御作用;Katon等(2000)[43J和Field(1999)【4lJ
强调国家、当地政府与社区居民在沿海滩涂开发利用
中的协调性对恢复红树林的重要作用。尚缺乏红树林
群落结构调整、种群配置、密度控制等多方面的综合
技术研究。
在我国,201t+纪80年代就开展了红树林的改造恢复
的生产实践,海南东寨港保护区于1983~1985年对桐花
灌丛进行改造,直接在林内插入木榄、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Lour.)Poir.)、红海榄和正红树(Rhizophora
apiculataBlume)胚轴(改造面积20h一),现这些引进
的幼苗已生长高出桐花树灌丛,效果良好;海南省清澜
港自然保护区于1985~1987年也对榄李(Lumnitzera
racemosaWflld)、瓶花木(Scyphiphorahydrophyllacea
Gaerth.)灌丛进行了改造;湛江市林业局(1985)在海
康县企水镇用红海榄改造了大片白骨壤灌丛,效果显著,
但以上这些均未进行系统总结报道。中国林科院热带林
业研究所红树林课题组于“八五,’、“九五”期间在海南岛东
寨港和广东省廉江市高桥红树林区对低矮次生红树林灌
丛(桐花树和白骨壤灌丛)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改造和人
为调控研究[28瑚,32,331。内容包括:直接引进乔木种群对原
灌木群落进行改造;用不同方式(块或带)、不同强度
(20%、40%、60%)疏伐后,在其空隙中引进不同红树
林乔木树种胚轴对原灌木群落进行改造。研究直接引进
乔木种群和间伐后引进乔木种群对原灌木群落的扰动效
应、定居和竞争的关系等。目前已提出了小块状间伐,
引进乔木胚轴,组建乔灌两层较优群落的次生林改造技
术。该技术对改造我国大面积的次生红树林灌丛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
3红树植物引种试种与种源选择的研究
在国外,对红树林引种与种源筛选的研究很少,目
前仅见有科威特有关人员从南部的阿拉伯海湾引进红树
林作种植试验,引种5年后,平均树高2.8m,可开花结实
繁衍后代口引。菲律宾的Melana(1993)郴3在实验室研究
了盐度对正红树不同种源苗木的成活与生长的影响,从
菲律宾3个地点采集的红树属种苗(胚轴)用不同的海水
盐度作试验,结果表明,盐度对苗高生长有明显的抑制
作用,而对苗径生长、叶片大小的影响较小。
由于树木引种驯化是实现林木良种化最简便、最经济
的方法,引种驯化一个树木良种要比培育一个树种良种
容易得多[28J。因此,我国较早开展红树林引种工作,红
树林引种历史可追溯上百年。1882年有华侨从东南亚带
红树植物种苗栽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县;1932年华侨
郭美丞从新加坡带回红树林种苗栽培于漳州市浮宫镇,
万方数据
生态科学 24卷
一直作为护岸林保留至今;浙江省没有天然红树林,为
了抗击风潮灾害,瑞安县于1958年引种秋茄红树林成功,
至1966年,累计引种533hm2,成活300hm2,后来由于种
种原因,几乎全部遭受破坏,存下不足8.4hm2【”J。
以上这些引种工作主要是民间自发组织的,引种的
仅是抗低温的广布种秋茄和白骨壤,由于这些树种生长
速度熳,而且是小乔木,防风消浪效益差。因此,20世
纪80年代后我国科技工作者开始重视红树植物引种工
作,并着手北移驯化一些速生高大的嗜热广布种,以便
快速组建乔灌两层结构的红树林防护林带。1985年从孟
加拉国引种无瓣海桑于海南省东寨港[24j,现已得到大量
繁衍发展。1986—1990年华南植物研究所与东寨港保护区
合作,把清澜港红树林区海桑属的海桑、卵叶海桑(S
ovataB cker)等6个树种引种到东寨港。1987~1988年
卢昌义、林鹏(1993)[17】将海南省的6种红树科植物北
移引种到福建九龙江口,经过6年多的试验,所引种的6
种红树种类已有4种,即海莲、尖瓣海莲(丑sexangula
(Lour.)Porevat.rhynchopetalaKo)、木榄和红海榄,
能在该地区(24。24,N)成活。1993~1999年中国科学院
华南植物研究所在广东省林业局的支持下,把海桑、无
瓣海桑从海南北移引种至湛江市。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
研究所于“八五”、“九五”期间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有
计划地把无瓣海桑、海桑、海莲、红海榄、水椰(Nypa
fruticansWurmb.)、木果楝(Xy,0carpusgrana砌m
Koenig)等嗜热树种引种至廉江、深圳、珠海、汕头、
福建的龙海县等地,部分已开花结果,并初步发表了一
些论文【24-6],其中引种较成功的树种之一是无瓣海桑,此
乔木树种具有速生、高大通直、抗逆性强等优良性状,
为理想的先锋造林树种,已在生产中获得应用。目前我
们正监测其扩种后的生态影响。
红树植物种源筛选方面的研究,目前仅见有木榄、
秋茄种源幼苗生理生态研究【26J和木榄种源早期筛选
试验的报道门J。研究证实不同地域的木榄、秋茄存在
遗传与生态适应性的差异,为进一步开展红树植物优
良种源筛选提供了科学依据。
4建议
《中国21世纪议程》(1994)优先项目计划(调
整、补充部分)中把红树林恢复与重建技术纳入了议
事日程。ITTO组织2002—2006年的计划目标亦把红树
林生态系统恢复列为首要资助目标之一。可见红树林
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仍将是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研究
热点之一,但是与红树林恢复与发展相关理论研究还
显得很薄弱。
为此,建议我国今后应该朝如下几方面进行研
究:1)加强红树植物引种扩种、恢复红树林植被,提
高红树林生态工程质量的原理研究;2)监测外来引进
种对我国红树林湿地生态影响与生态安全的研究;3)
研究半红树植物在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中的作
用,我国对半红树植物营造技术方面的研究仍属空白;
4)在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加强红树植物
对潮汐水位适应能力的研究,确定各树种(尤其幼苗)
的淹水临界时间;5)开展红树人工林生态恢复过程中
的综合定位研究,建立人工促进红树林演替的长期定
位观察等。
参考文献
1111 陈建华.1986.红树林人工造林经验初报[J].钦州林业科
技,(2):22—27.
【2】2 陈玉军,郑松发,廖宝文,等.2002.珠海市淇澳岛红树
林引种扩种问题的探讨[J].广东林业科技,18(2):31.36.
【3l范航清,梁士楚.1995.中国红树林研究与管理[M】.北
京:科学出版社.
【4】4 李云,郑德璋,廖宝文,等.1998b.红树植物无瓣海桑
引种初步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1(1):39.44.
【5】李云,郑德璋,廖宝文,等.1998.几种红树植物引种
驯化初报[J].林业科学研究,11(6):652.655.
【6】6 李云,郑德璋,廖宝文,等.1995.无瓣海桑引种育苗
试验[J].林业科技通讯,(5):21.25.
【71廖宝文,陈玉军,郑松发,等.2002.深圳湾红树植物木
榄种源早期筛选试验【J].林业科学研究,15(6):660—665.
【8】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等.1999b.白骨壤物候变化规
律及育苗造林技术的研究[J].防护林科技,(增刊):1-5.
【9】9 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等.1997b.海桑育苗技术及其
幼苗生长规律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0(3):296—302.
【10】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等.1997a.红树植物海桑种子
萌发条件的研究[J].中南林学院学报,17(1):25.37.
【11】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等.1996.红树植物秋茄胚轴
主要性状及其贮藏方法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9(1):
58.63.
【12】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等.1996.红树植物秋茄造林
技术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9(6):586—592.
【13】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等.1999c.红树植物桐花树育
苗造林技术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1(5):474.480.
【141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等.1995.中国红树林湿地造
林现状及其展望[A].见张守攻主编.中国青年绿色论坛
[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77-80.
【15l林鹏,傅勤.1995.中国红树林环境生态及经济利用[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9—39.
【16】刘治平.1991.秋茄和木榄的海上育苗研究[J].生态科
学,(1):72—75.
【17】卢昌义,林鹏.1993.从海南岛向福建九龙江口引种红
树植物技术研究【M】.见李振基主编,环境与生态论坛[c]
厦门:厦门出版社,122.129.
【18】卢昌义,林鹏.1990.秋茄红树林的造林技术及其生态
学原理[J】.厦门大学学报,29(6):694.698.
119】NybakenJW著,林志恒,李和平译.1991.海洋学、生态
万方数据
1期 廖宝文,等:红树林湿地恢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65
学探讨【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莫竹承,梁士楚,范航清.1995.广西红树林造林技术的
初步研究[A】.见范航清,梁士楚主编,中国红树林研究
与管理【C1.北京:科学出版社.164—172.
【21】任海,彭少麟.2001.恢复生态学导论[M].北京:科学
出版社.
【22】SamuelCS,JaneGS(郑德璋,郑松发,廖宝文译).1994.
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方法[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3】王伯荪,廖宝文,王勇军,等主编.2002.深圳湾红树林
生态系统及其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4】王淑元,郑德璋.1993.赴孟加拉国红树林技术考察报告
【A】.见:国外林业技术考察报告选编(1992)[C].沈阳:东
北林业大学出版社,91—96.
【25】吴中亨,蔡俊欣.1989.红树人工幼林生长初报【J].广东
林业科技,(3):29—30.
【26】昝启杰,王勇军,廖宝文,等.2002.木榄种源引种深圳
湾后幼苗生理生态研究[J】.林业科学,38(5):47—53.
[27】张乔民,于红兵,陈欣树.1997.红树林生长带与潮汐水
位的研究【J】.生态学报,17(3):258.265.
【28】郑德璋,廖宝文,郑松发,等主编.1999.红树林主要树
种造林与经营技术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9】郑松发,郑德璋,廖宝文,等.1999.白骨壤次生灌丛群落
改造技术研究[A】.见郑德璋,廖宝文,郑松发等编.红树林
主要树种造林与经营技术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
【30】郑松发,郑德璋,廖宝文,等.1998.不问伐的灌木环境
对乔木种群的适宜度及群落改造决策[J].林业科学研究,
11(3):289—294.
【31】郑松发,郑德璋,廖宝文,等.1997.广东省潮间带污染
与红树林造林[J】.林业科学研究,10(6):639—646.
[32】郑松发,郑德璋,廖宝文,等.1996.三种红树林乔木树
种在灌木群落中定居与竞争的研究【J】.林业科学,
33(Sp.11:47—56.
【33】郑松发,郑德璋,廖宝文,等.1996.直接引进的乔木种
群对原灌木群落及其种群的扰动效应[J].林业科学研
究,9(3):246—254.
[34】AboEI—NilMM.2001.WetlandsEcologyandMangrove
(Avicenniamarina)onthecoastlinesofKuwait.Wetlands[J].
EcologyandManagement,9(5):421—428.
【35】AshwathN,BowleyN.2001.Rstorationfmangrovesn
SaltFalts:Lessonsfr m8yearsofTrialsandErrors[A].
InternationalSymposiumon Mangroves[C].Abstract
Book.Tokyo.
【36】BakshiDNG,NaskarKR.1991.Mangroveafforestation
intheSundarbans[A].InternationalBotanicalConferenceon
PlantScienceandMan:ProblemsandProspects[C].
Dhaka(Bangladesh).
【37】BoteroL,SalzwedelH.1999.RehabilitationoftheCienaga
GrandedeSantaM rta,amangrove—estuarineysteminthe
CaribbeancoastofColombia[J].OceanandCoastal
Management,42(2):243—256.
【38】DayS,StreeverWJ,WaRsJ.1999.AnExperimental
AssessmentofSlagas a SubstrateforMangrove
Rehabilitation[J】.RestorationEcology,7(2):139—144.
【39】ElsterC,PerdomoL.1999.Rootingandve etative
propagationinLagunculariaracemosa[J].AquaticBotany,
63(2):83—93.
[40】FAO.1985.Mangrovema agem ntinThailand,Malaysia
andIndonesia[M】.Rome.2—3.
[411FieldCD.1999.Mangroverehabilitation:choicea d
necessity[J].Hydrobiologia,413(1):47—52.
【42】HoangTN,AdgerW,KellyE1998.Naturalresource
managementinmitigatingclimateimpacts:theexampleof
mangroverestorationinVietnam[J].GlobalEnvironmental
Change,8(11:49.61.
【43】KatonBM,PomeroyRS,GarcesLR.2000.Rehabilitating
theMangroveResourcesofCogtongBay,Philippines:A
ComanagementPerspective[J].CoastalManagement,
28(1):29—37.
【44】KomiyamaA,T napermpoolP’HavanondS,etal一
1998.Mortalityandgrowthofcutpiecesofviviparous
mangrove(RhizophoraapiculatandR. mucronata)
seedlingsinthefieldcondition[J1.,DrestEcologYand
Management,112(3):227—231.
[45】KumarR.1995.MangroveplantationsinGoa[J].Indian
Forester,121(1):3—8.
f461MacintoshDJ,AshtonEC,HavanonS2002.Mangrove
RehabilitationandIntertidalBiodiversity:aStudyinthe
RanongMangroveEcosystem,Thailand[J1.Estuarine,
CoastalandSheIfScience.55(3):331-345.
『471MarkS,FrancoisB&ColinF.1997.WorldMangrove
Atlas[M1.SmithSettle,Otley,westYorkshire,UK.
『481MelanaDM. 1993.Survivalandearlygrowthof
Rhizophoraspeciess edlingsofselectedprovenancesas
affectedbysalinity【M】.College,Laguna(Philippines),
1一188.
f49】OhnishiTKomiyamaA.1998.Shootandrootformationon
cutpiecesofviviparousseedlingsofamangrove,Kandelia
candef(L.)druce[J].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
102(2):173—178.
【50】OngJE.1995.Theecologyfmangrovec nservationand
management[J].Hydrobiologia.295:343—351.
f511PeterK,EricCFB,SangaS.1985.Maninthe
Mangroves[M1.Tokyo:UnitedNationsU iversityPress.
130.132.
【52】ReddyK,VenkaiahK.1994.Rootingfstemcuttingsof
Avicenniaoff cinalisLinn.andAvicenniaalbBhatoolfor
afforestationofblankinmangrovefor sts[J1./ndian
Forester.120(21:158—161.
[531RubinJA,GordonC,AmatekporJK.1999.Causesnd
ConsequencesofMangroveDeforestationin heVolta
Estuary.Ghana:SomeRecom ndationsforEc system
Rehabilitation[J1.MarinePollutionBulletin,37(8):441—449.
『541SmithTJ.1987.III,Ef琵ctoflightandintertidalpositionon
seedlingsurvivalandgrowthintropicaltidalfores[J]t.,
Exp.Mar.Bi01.Ecol,110(2):133—146.
【55】TerradosJ,ThampanyaU, SrichaiN.1997.TheEff ctof
IncreasedSedimentAccretionontheSurvivalandGrowth
ofRhizophoraapiculataSeedlings[J].Estuarine,Coastal
andSheIfScience,45(5):697.701.
[56】ToledoG,R jasA,BashanY.2001.Monitoringofblack
mangroverestorationwithnursery—reareds edlingso an
addcoastall goon[J].Hydrobiologia,101—109.
f571TwilleyRR,Rivera—MonroyVH,ChenR,eta1.1999.
Adaptinga EcologicalMangroveModeltoSimulate
TrajectoriesinRe torationEcology[J1.MarinePcllution
Bulletin.37(8):404—419.
【58】WitterS.1994.MangroveplantinginVietnam[J].Develo—
pmentInPractice?anOxfam.4(21:130—132.
万方数据
红树林湿地恢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 廖宝文, 郑松发, 陈玉军, 李玫, LIAO Bao-wen, ZHENG Song-fa, CHEN Yu-jun,
LI Mei
作者单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州,510520
刊名: 生态科学
英文刊名: ECOLOGIC SCIENCE
年,卷(期): 2005,24(1)
被引用次数: 8次

参考文献(58条)
1.Smith T J Ⅲ, Effect of light and intertidal position on seedling survival and growth in tropical
tidal fores[外文期刊] 1987(02)
2.Rubin J A;Gordon C;Amatekpor J K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Mangrove Deforestation in the Volta
Estuary,Ghana: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Ecosystem Rehabilitation[外文期刊] 1999(08)
3.Reddy K;Venkaiah K Rooting of stem cuttings of Avicennia officinalis Linn.and Avicennia alba BI: a
tool for afforestation of blank in mangrove forests 1994(02)
4.Peter K;Eric C F B;Sanga S Man in the Mangroves 1985
5.Ong J E The ecology of mangrov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外文期刊] 1995
6.李云;郑德璋;廖宝文 几种红树植物引种驯化初报 1998(06)
7.Ohnishi T;Komiyama A Shoot and root formation on cut pieces of viviparous seedlings of a
mangrove,Kandelia candel (L.) druce[外文期刊] 1998(02)
8.FAO Mangrove management in Thailand, Malaysia and Indonesia 1985(2-3)
9.李云;郑德璋;廖宝文 红树植物无瓣海桑引种初步研究 1998(01)
10.Elster C;Perdomo L Rooting and vegetative propagation in Laguncularia racemosa[外文期刊] 1999(02)
11.Day S;Streever W J;Watts J An Experimental Assessment of Slag as a Substrate for Mangrove
Rehabilitation[外文期刊] 1999(02)
12.Botero L;Salzwedel H Rehabilitation of the Cienaga Grande de Santa Marta,a mangrove-estuarine
system in the Caribbean coast of Colombia[外文期刊] 1999(02)
13.Bakshi D N G;Naskar K R Mangrove afforestation in the Sundarbans 1991
14.Ashwath N;Bowley N Rstoration of mangroves on Salt Falts: Lessons from 8 years of Trials and
Errors 2001
15.林鹏;傅勤 中国红树林环境生态及经济利用 1995
16.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 海桑育苗技术及其幼苗生长规律的研究 1997(03)
17.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 白骨壤物候变化规律及育苗造林技术的研究 1999(ZK)
18.廖宝文;陈玉军;郑松发 深圳湾红树植物木榄种源早期筛选试验[期刊论文]-林业科学研究 2002(06)
19.李云;郑德璋;廖宝文 无瓣海桑引种育苗试验 1995(05)
20.Witter S Mangrove planting in Vietnam[外文期刊] 1994(02)
21.Twilley R R;Rivera-Monroy V H;Chen R Adapting an Ecological Mangrove Model to Simulate
Trajectories in Restoration Ecology[外文期刊] 1999(08)
22.Toledo G;Rojas A;Bashan Y Monitoring of black mangrove restoration with nursery-reared seedlings
on an arid coastal lagoon[外文期刊] 2001
23.Terrados J;Thampanya U;Srichai N The Effect of Increased Sediment Accretion on the Survival and
Growth of Rhizophora apiculata Seedlings[外文期刊] 1997(05)
24.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 中国红树林湿地造林现状及其展望 1995
25.陈建华 红树林人工造林经验初报 1986(02)
26.Melana D M Survival and early growth of Rhizophora species seedlings of selected provenances as
affected by salinity 1993
27.Mark S;Francois B;Colin F World Mangrove Atlas 1997
28.Macintosh D J;Ashton E C;Havanon S Mangrove Rehabilitation and Intertidal Biodiversity: a Study
in the Ranong Mangrove Ecosystem, Thailand[外文期刊] 2002(03)
29.Kumar R Mangrove plantations in Goa 1995(01)
30.Komiyama A;Tanapermpool P;Havanond S Mortality and growth of cut pieces of viviparous mangrove
(Rhizophora apiculata and R. mucronata)seedlings in the field condition[外文期刊] 1998(03)
31.Katon B M;Pomeroy R S;Garces L R Rehabilitating the Mangrove Resources of Cogtong
Bay,Philippines:A Comanagement Perspective[外文期刊] 2000(01)
32.Hoang T N;Adger W;Kelly P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in mitigating climate impacts:the example
of mangrove restoration in Vietnam[外文期刊] 1998(01)
33.Field C D Mangrove rehabilitation:choice and necessity[外文期刊] 1999(01)
34.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 红树植物桐花树育苗造林技术研究 1999(05)
35.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 红树植物秋茄造林技术研究 1996(06)
36.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 红树植物秋茄胚轴主要性状及其贮藏方法的研究 1996(01)
37.AboEI-Nil M M Wetlands Ecology and Mangrove (Avicennia marina) on the coastlines of Kuwait[外文期
刊] 2001(05)
38.郑松发;郑德璋;廖宝文 直接引进的乔木种群对原灌木群落及其种群的扰动效应 1996(03)
39.郑松发;郑德璋;廖宝文 三种红树林乔木树种在灌木群落中定居与竞争的研究 1996(01)
40.郑松发;郑德璋;廖宝文 广东省潮间带污染与红树林造林 1997(06)
41.郑松发;郑德璋;廖宝文 不间伐的灌木环境对乔木种群的适宜度及群落改造决策 1998(03)
42.范航清;梁士楚 中国红树林研究与管理 1995
43.郑松发;郑德璋;廖宝文 白骨壤次生灌丛群落改造技术研究 1999
44.郑德璋;廖宝文;郑松发 红树林主要树种造林与经营技术研究 1999
45.张乔民;于红兵;陈欣树 红树林生长带与潮汐水位的研究 1997(03)
46.昝启杰;王勇军;廖宝文 木榄种源引种深圳湾后幼苗生理生态研究[期刊论文]-林业科学 2002(05)
47.吴中亨;蔡俊欣 红树人工幼林生长初报 1989(03)
48.王淑元;郑德璋 赴孟加拉国红树林技术考察报告 1993
49.王伯荪;廖宝文;王勇军 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系统及其持续发展 2002
50.Samuel C S;Jane G S;郑德璋;郑松发, 廖宝文 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方法 1994
51.任海;彭少麟 恢复生态学导论 2001
52.莫竹承;梁士楚;范航清 广西红树林造林技术的初步研究 1995
53.陈玉军;郑松发;廖宝文 珠海市淇澳岛红树林引种扩种问题的探讨[期刊论文]-广东林业科技 2002(02)
54.Nybaken J W;林志恒;李和平 海洋学、生态学探讨 1991
55.卢昌义;林鹏 秋茄红树林的造林技术及其生态学原理[期刊论文]-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0(06)
56.卢昌义;林鹏 从海南岛向福建九龙江口引种红树植物技术研究 1993
57.刘治平 秋茄和木榄的海上育苗研究 1991(01)
58.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 红树植物海桑种子萌发条件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南林学院学报 1997(01)

本文读者也读过(2条)
1. 彭逸生.周炎武.陈桂珠.PENG Yi-Sheng.ZHOU Yan-Wu.CHEN Gui-Zhu 红树林湿地恢复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生态
学报2008,28(2)
2. 叶功富.范少辉.刘荣成.张建生.洪志猛.崔丽娟.林宏斌.YE Gong-fu.FAN Shao-hui.LIU Rong-cheng.ZHANG
Jian-Sheng.HONG Zhi-meng.CUI Li-juan.LIN Hong-Bin 泉州湾红树林湿地人工生态恢复的研究[期刊论文]-湿地
科学2005,3(1)

引证文献(12条)
1.刘亮.范航清.李春干 广西西端海岸四种红树植物天然种群生境高程[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12(3)
2.刘亮.范航清.李春干 广西西端海岸四种红树植物天然种群生境高程[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12(3)
3.郑坚.陈秋夏.王金旺.陈余钊.何家骅 浙江滨海红树林湿地现状及区域功能调查研究初报[期刊论文]-浙江农业科
学 2011(2)
4.刘滨尔.廖宝文.韩静 不同基质对水黄皮和银叶树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11(6)
5.郑坚.王金旺.陈秋夏.许加意.李效文.卢翔.雷海清.夏海涛.郑松发 几种红树林植物在浙南沿海北移引种试验[期
刊论文]-西南林学院学报 2010(5)
6.张伟.张义丰.张宏业.韩维栋.杨林生.贾大猛.孙瑞峰 生态城市建设背景下湛江红树林的保护与利用[期刊论文]-
地理研究 2010(4)
7.何琴飞.范航清.莫竹承 人为干扰对滨海红树林湿地的影响[期刊论文]-湿地科学与管理 2009(3)
8.孟范平.刘宇.王震宇 海水污染植物修复的研究与应用[期刊论文]-海洋环境科学 2009(5)
9.谢汉生.李耀增.姜海波 新建茂湛铁路对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分析[期刊论文]-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2009(5)
10.陈燕珍.陶毅明.梁士楚.梁杨琳.卢波 广西英罗港3种红树植物叶片保护酶的研究[期刊论文]-热带海洋学报
2007(4)
11.刘幼丽 我国红树林研究人员统计与分析[期刊论文]-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7(2)
12.林秀春.陈妙达 莆田市红树林现状及宜林区研究[期刊论文]-现代农业科技 2007(20)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tkx20050101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