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成片红树林严重退化现象, 对退化红树林开展群落特征调查及其相关环境因子的观测研究, 以揭示其退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1)红树林退化与林木高度和胸径无显著相关, 但随退化程度加深, 林分密度、林分郁闭度和单位面积呼吸根数量均呈下降趋势, 并达到极显著相关; (2)团水虱主要分布在离地面高度0—30 cm的树干根茎处, 尤其在10—20 cm处分布最多, 其密度达2.94 个•cm?2, 钻孔面积所占面积达23.93 %, 并且与每株红树退化程度达到极显著相关; (3)红树林群落微地形变化导致了淹水深度和淹水时间的变化, 其中淹水深度变化与红树林退化无显著相关, 但淹水时间变化(表现在形成积水)则与其退化呈显著正相关, 较长的淹水(积水)时间加剧了红树林退化, 退化特征值(%)与积水时间(min)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死亡率=0.4138x+42.66(R=0.817, p<0.01), Y退化率= 0.5195x+13.943(R=0.639, p<0.05)。
全 文 :第 33卷 第 2期 生 态 科 学 33(2): 294−300
2014 年 3 月 Ecological Science Mar. 2014
收稿日期: 2013-02-04; 修订日期: 2013-04-2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176084); 国家林业局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生态站项目
作者简介: 徐蒂(1988—), 男, 硕士研究生, 从事湿地恢复生态方向的研究, E-mail: xudi2008@foxmail.com
*通信作者: 廖宝文, 男, 研究员, E-mail: baowenliao@ritf.ac.cn
徐蒂, 廖宝文, 朱宁华, 等.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退化原因初探[J]. 生态科学, 2014, 33(2): 294−300.
XU Di, LIAO Baowen, ZHU Ninghua, et al. A primary analysis on mangroves degradation in Dongzhaigang of Hainan Island[J].
Ecological Science, 2014, 33(2): 294−300.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退化原因初探
徐蒂 1, 2, 廖宝文 2, *, 朱宁华 1, 管伟 2, 李诗川 3, 钟才荣 3
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长沙 410004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广州 510520
3.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海口 571129
【摘要】 针对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成片红树林严重退化现象, 对退化红树林开展群落特征调查及其相关环境因
子的观测研究, 以揭示其退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1)红树林退化与林木高度和胸径无显著相关, 但随退化程度加深, 林分
密度、林分郁闭度和单位面积呼吸根数量均呈下降趋势, 并达到极显著相关; (2)团水虱主要分布在离地面高度 0—30 cm 的
树干根茎处, 尤其在 10—20 cm处分布最多, 其密度达 2.94 个·cm−2, 钻孔面积所占面积达 23.93 %, 并且与每株红树退化程
度达到极显著相关; (3)红树林群落微地形变化导致了淹水深度和淹水时间的变化, 其中淹水深度变化与红树林退化无显著
相关, 但淹水时间变化(表现在形成积水)则与其退化呈显著正相关, 较长的淹水(积水)时间加剧了红树林退化, 退化特征值
(%)与积水时间(min)之间的函数关系为 Y 死亡率=0.4138x+42.66(R=0.817, p<0.01), Y 退化率= 0.5195x+13.943(R=0.639, p<0.05)。
关键词:红树林退化; 团水虱; 微地形变化; 积水时间
doi:10.3969/j.issn. 1008-8873.2014.02.015 中图分类号:S728; Q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73(2014)02-294-07
A primary analysis on mangroves degradation in Dongzhaigang of Hainan Island
XU Di1, 2, LIAO Baowen2, *, ZHU Ninghua1, GUAN Wei2, LI Shichuan3, ZHONG Cairong3
1.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China
2.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ropical Forestry, CAF, Guangzhou 510520, China
3. Administration Bureau of Haian Dongzhaigang National Mangrove Reserve, Haikou 571129,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erious degradation phenomenon of mangroves and in order to reveal the degradation mechanism in
Hainan Dongzhaiga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we investigated the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late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the degradation of mangrov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ree height, DBH and
the degradation mangrove. But as the degree of degradation, the stand density, the forest canopy density and the breathing root number
per unit area had all showed a decline trend, and achiev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2) Sphaeroma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height
from 0 to 30 cm of the mangrove roots, especially in 10 to 20 cm.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Sphaeromas was 2.94 per square
centimeter, and the drilling area accounted for 23.93% of total area.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opulation density,
drilling area and mangrove degradation degree; 3) The micro-topography changes of mangrove community led to the changes of water
depth and the flooding time.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water depth and mangrove degradation degree, but the
flooding time change (in the form of ponding water) was positively related with its degradation. Longer flooding (ponding water) time
exacerbated the mangroves degradation. The fun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degradation characteristic value (%) and ponding water
(min) is Y(mortality) =0.4138x+42.66 (R=0.817, p<0.01), Y(degradation rate) =0.5195x+13.943 (R=0.639, p<0.05).
Key words: mangrove degradation; Sphaeroma; micro topography; ponding time
2 期 徐蒂, 等.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退化原因初探 295
1 前言
海南东寨港是我国最典型、最原始的天然红树
林分布区[1]。但近年来, 东寨港保护区内红树林陆续
成片死亡, 多家报纸曾报道东寨港红树林退化死亡
的消息, 报道同时也指出是由于团水虱的爆发导致
红树林退化死亡, 但是关于其退化机制及其防治方
法尚未见相关报道。目前, 国内外学者利用遥感技
术监测红树林面积的变化, 且分析了变化产生的主
要驱动力[2–5], 而对其退化机制研究较少。
团水虱属于钻孔滤食性动物[6–7,13], 因此淹水深
度决定了每株红树根茎处受团水虱钻孔的高度和面
积, 淹水时间则决定了其滤食时间, 并且红树植物
的生长也受到滩涂高程、地形以及淹水时间等因子
的影响[8–11], 因此, 对退化红树林群落进行群落特
征及其相关环境因子的调查监测, 量化微环境变化
与红树退化的关系, 对揭示红树林退化机制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也为防治东寨港红树林退化提供理
论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口市美兰
区东北部(110°30′—110°37′E, 19°51′—20°01′N), 是
以保护红树林湿地为主的北热带边缘河口港湾和海岸
滩涂生态系统以及越冬鸟类栖息地的重要自然保护
区[1]。保护区总面积为 3337.6 hm2, 其中红树林面积
2180 hm2, 属典型热带季风区海洋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
为 23.3 ℃—23.8 , ℃ 极端最高温度为 38.9 , ℃ 极端
最低温度为2.6 ; ℃ 年均日照量在2000 h以上; 年平
均相对湿度85%; 年均降水量1676.4 mm; 潮型为不
规则的半日潮[1], 主要植物种类有: 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 、 桐 花树 (Aegiceras corniculatum) 、木榄
(Bruguiera gymnorrhiza)、秋茄(Kandelia candel)、角果
木(Ceriops tagal)、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海漆
(Excoecaria agallocha)、榄李(Lumnitzera racemosa)、红
海榄(Rhizophorasty losa)、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
等[1,10]。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与群落调查
通过实地踏查, 发现退化红树林主要分布在保
护区长宁河两岸, 根据林分退化状况分别在长宁河
上游、中游西岸、中游游东岸和下游设置 4 个样地
(图 1), 由于红树林退化边界线明显, 因此每个样地
分别设置已退化红树林(样方 )Ⅰ 、交界处红树林(样
方 , Ⅱ 交界处样方是在边界线向已退化和未退化区
域各 5 m)和未退化红树林(样方 , Ⅲ 对比样方)各 3
个样方, 每样方面积为 10 m×10 m。对每个样方进行
群落调查和水位监测(HOBO—water level logger—
Titanium U20—001—01—Ti水位计), 调查内容包括
植物种类、生长状况等级(1—5 级, 具体如下)、株数、
高度(m)、盖度、胸径(cm)以及林下呼吸根数量, 并
计算退化率(%), 水位监测频率设置为 15 min/次,
连续记录 30 d。
样木生长状况可分为 5 个等级, 具体如下:
1 级: 红树已经死亡;
2 级: 红树退化严重, 80%以上的树枝枯死, 呼
吸根全部死亡, 呼吸根和红树根部有密集的虫孔;
3 级: 红树退化中等, 50%—80%的树枝枯死, 大
部分呼吸根死亡, 呼吸根和红树根部有较少的虫孔;
4 级: 红树退化较轻, 20%—50%的树枝已经枯
死, 呼吸根保存完好, 呼吸根和红树根部有更少的
虫孔;
5 级: 红树没有出现退化, 呼吸根保存完好, 呼
吸根和红树根部几乎没有虫孔。
退化率(有明显的退化症状)=(1 级+2 级+3 级)/
样方内总株数×100%。
2.2.2 团水虱的调查
对各样地所有样木树干从根茎处向上(即从地面
向上)按照 0—10 cm、10—20 cm、20—30 cm、30—
40 cm、40—50 cm 和 50 cm 以上 6 个层次调查量测
团水虱钻孔数量和密度, 并随机选取 400个虫孔测量
其直径, 以计算单位面积树干的钻孔面积比例(%)。
2.2.3 数据分析
水位数据使用水位计记录每天完整的24小时数
据, 数据处理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6.0统计软件
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样地的群落特征
各调查样地群落特征及退化特征见表 1 和表 2。
可以看出, 所有样地的优势树种均为木榄和海莲。
上游样地样方Ⅰ退化现象严重, 所有样木的生长状
况均为 1 级, 死亡率和退化率均达 100%, 林分郁闭
296 生 态 科 学 33 卷
图 1 东寨港样地位置分布
Fig. 1 Sample stations in Dongzhaigang
表 1 各样地的群落特征
Tab. 1 The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of kinds of sample plots
样地 样地组成 优势树种 密度/(株⋅hm−2) 平均胸径/cm 平均树高/m 郁闭度 呼吸根数量/(个⋅m−2)
Ⅰ 1000 14.6±7.5 5.2±1.2 0 0
Ⅱ 1000 11.5±6.6 5.5±0.8 0.6 10 上游
Ⅲ 1600 15.7±4.0 5.9±0.4 0.7 38.3
Ⅰ 1800 14.3±6.3 4.6±0.7 0.1 0
Ⅱ 3000 7.2±4.7 4.7±0.7 0.7 16 下游
Ⅲ 3200 6.8±4.7 4.3±1.0 0.8 34.3
Ⅰ 1100 13.3±4.2 6.0±0.9 0 1.5
Ⅱ 1900 12.4±4.4 6.2±1.1 0.4 15.8 中游西岸
Ⅲ 1700 13.0±3.9 5.9±0.4 0.7 30.3
Ⅰ 1200 10.4±6.4 3.9±1.0 0.2 7.3
Ⅱ 1200 10.7±4.7 4.3±0.6 0.3 22.3 中游东岸
Ⅲ
木榄
(Bruguiera gymnorrhiza)
海莲
(Bruguiera sexangula)
3200 8.6±5.7 4.7±1.0 0.8 49.6
注: Ⅰ—已退化样方, Ⅱ—交界处样方, Ⅲ—未退化样方, 下同。
表 2 各样地退化特征值
Tab. 2 The degenerate eigenvalue of kinds of sample plots
生长状况等级/% 样地 样地组成
1 级 2 级 3 级 4 级 5 级
退化率/%
Ⅰ 100 0 0 0 0 100
Ⅱ 9.09 18.18 0 54.55 18.18 27.27 上游
Ⅲ 0 0 0 0.00 100 0
Ⅰ 59.09 4.55 22.73 13.64 0 86.36
Ⅱ 40.00 3.33 13.33 43.33 0 56.67 下游
Ⅲ 25.00 3.13 3.13 53.13 15.63 31.25
Ⅰ 81.82 9.09 9.09 0 0 100
Ⅱ 42.11 21.05 26.32 10.53 0 89.47 中游西岸
Ⅲ 35.29 23.53 23.53 5.88 11.76 82.35
Ⅰ 37.50 29.17 0 33.33 0 66.67
Ⅱ 8.33 50.00 8.33 0.00 33.33 66.67 中游东岸
Ⅲ 3.13 6.25 21.88 68.75 0 31.25
注: 退化率(有明显的退化症状)=(1 级+2 级+3 级)/样方内总株数×100%。
2 期 徐蒂, 等.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退化原因初探 297
度为 0; 样方Ⅱ则有部分样木出现退化现象, 退化率
为 27.27%; 而样方Ⅲ并未出现退化现象, 退化率为
0, 林分郁闭度达到 0.7。3 个样方林木呼吸根数量分
别是 0、10 和 38.3 个⋅m−2, 呈递增趋势。
下游样地样方Ⅰ生长状况为 1 级的样木占总数
的 59.09%, 退化率达到 86.36%, 林分郁闭度<0.1。样
方中生长有少量红海榄, 虽然亦被团水虱入侵, 但可
能由于支柱根特性不利于团水虱大量钻孔, 因此退
化现象不明显, 生长良好, 故而尽管其他样木均已死
亡, 但样方退化率未达到 100%。而对比样方即样方
Ⅲ仅有 28.1%的样木出现退化现象, 林分郁闭度达
0.8。样方Ⅰ、Ⅱ、Ⅲ的林木呼吸根数量分别为 0、16
和 34.3 个⋅m−2, 呈递增趋势。因此, 下游样地的样方
Ⅰ出现了严重的退化现象, 但对样方Ⅱ的影响较弱。
中游西岸样地样方Ⅰ生长状况为 1 级的样木占
总数的59.09%, 退化率为100%, 样方Ⅱ和样方Ⅲ的
退化率分别为89.47%和82.35%, 样方Ⅱ的林分郁闭
度仅有 0.4。3 个样方呼吸根数量也呈现出增长趋势。
中游东岸样地的样方Ⅰ和样方Ⅱ的退化率分别
为 66.7%和 66.7%, 林分郁闭度分别为 0.2 和 0.3, 而
样方Ⅲ生长状况为 1 级的样木占总数的 3.13%, 呼
吸根数量也达到了 49.6 个⋅m−2。
从群落特征和退化特征值的相关性分析可得(表
3), 林木死亡率和退化率与林分郁闭度和单位面积呼
吸根数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林分密度与林木退化率呈
显著负相关, 林分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与林木显著,
但随退化率的升高, 样地林分密度、林分郁闭度和单
位面积呼吸根数量均呈下降趋势, 达到极死亡率和退
化率均无显著相关, 因此红树林群落退化特征表现为:
红树林群落退化与林木高度和胸径相关不显著相关。
3.2 团水虱在样木上的钻孔分布特征
由于钻孔团水虱并不摄食蛀出的根系物质, 它
们和红树林之间并没有牧食关系, 团水虱的蛀洞减
缓了根的生长速度, 加快了根尖的萎缩和破坏, 等
足动物蛀洞导致的根系变化不仅是改变了树的结构
支持和营养供应, 而且还可能间接影响到利用洞穴
作为基底或保护性生境的其它动植物[9], 因此, 研
究虫孔的分布特征有助于防治东寨港团水虱虫害。
从表 4 可得, 生长状况等级为 1、2 级红树的虫
孔密度明显高于其他等级的红树, 最高可达到 2.94
个·cm−2, 最低的为 0.21 个·cm−2, 而从离地面高度
的垂直分布来看, 虫孔数主要分布在 0—30 cm, 在
各生长状况等级各占 86%、90%、93%、100%、100%,
而在 10—20 cm 分布较为密集。
通过虫孔直径测量, 得出其平均直径为(3.22±
1.86) mm (N=400), 因此可得样木树干从根茎处向上
各层次(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
40—50 cm 和 50 cm 以上)单位面积上虫孔所占比例,
由表 5 可知, 离地面高度 50 cm 以下, 各生长状况
等级样木表面积上的虫孔面积比例, 各生长状况
等级的红树虫孔面积比例最高(即破坏率)分别为
23.93 %、17.71 %、8.85 %、2.65 %和 2.52 %, 除生
长状况 5 级的样木在根茎处 0—10 cm 之外, 其余均
在 10—20 cm。
表 3 群落特征与退化特征值的 Pearson 相关系数(R)
Tab. 3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and degenerate eigenvalue (R)
退化特征值 林分密度 平均胸径 平均树高 郁闭度 单位面积呼吸根数量
死亡率 –0.509 0.35 0.161 –0.754** –0.751**
退化率 –0.578* 0.287 0.137 –0.752** –0.687*
注:**P<0.01, *P<0.05。
表 4 团水虱在样木上单位面积的钻孔数量特征(单位: 个⋅cm−2)
Tab. 4 The drilling number per unit area of sphaeroma in sample wood (Unit: A⋅cm−2)
离地面高度/cm
长状况等级
0—10 10—20 20—30 30—40 40—50 >50
1 级 2.93±1.15 2.94±1.14 2.91±1.17 1.48±1.64 0.57±0.53 0
2 级 2.11±0.69 2.18±0.71 1.36±0.95 0.62±0.73 0.36±0.24 0
3 级 1.07±0.35 1.09±0.37 0.80±0.54 0.22±0.11 0.39 0
4 级 0.31±0.14 0.33±0.13 0.30±0.17 0 0 0
5 级 0.31±0.11 0.21±0.09 0 0 0 0
298 生 态 科 学 33 卷
表 5 样木单位表面积上团水虱的钻孔面积比例 (%)
Tab. 5 The drilling area ratio per unit surface area of sphaero in sample wood (%)
离地面高度/cm
生长状况等级
0—10 10—20 20—30 30—40 40—50 >50
1 级 23.85 23.93 23.70 12.08 4.68 0
2 级 17.17 17.71 11.09 5.06 2.93 0
3 级 8.67 8.85 6.48 0 0 0
4 级 2.51 2.65 0 0 0 0
5 级 2.52 1.71 0 0 0 0
因此, 随着红树的退化程度逐渐加深, 单位面
积虫孔数和钻孔面积的不断增加, 钻孔高度也不断
增高, 钻孔高度最高可达到 50 cm。通过相关分析得
(表 6): 离地面高度 0—40 cm 的钻孔面积与红树退
化程度均达到极显著相关, 其中 0—10 cm 与 10—
20 cm的相关系数最大, 分别为 0.797和 0.796, 相关
性最为显著。
3.3 微地形变化对红树林退化的影响
3.3.1 淹水深度变化对红树林退化的影响
红树植物淹水深度的差异是由于微地形(相对
高程)的差异所导致, 以上游样方Ⅰ为起点(即 0)计
算出其他样方的相对高程(图 2)。由图 2 可以看出,
每个样地的相对高程均为样方Ⅰ>样方Ⅱ>样方Ⅲ,
因此, 淹水深度为样方Ⅲ>样方Ⅱ>样方Ⅰ, 从每
个样地来看, 木榄、海莲更适宜在较高潮滩的生境
生长, 这与廖宝文等[6]所研究的红树林恢复与重建
技术的结果相一致。通过相关性分析得, 淹水深度
与退化特征值的 Pearson 相关系数无显著相关(p 死亡率
<0.05, p 退化程度<0.05)。
3.3.2 淹水时间(积水时间)变化对红树林退化的影响
由表 7 可以看出, 各样方的淹水时间存在差异,
整体表现为样方Ⅰ>样方Ⅱ>样方Ⅲ。而对比木榄
最佳淹水时间为 4—6 h (240—360 min)[9,11–12]发现,
上游样方的Ⅰ、 , Ⅱ 下游的 , Ⅰ 中游西岸的Ⅰ、Ⅱ、
Ⅲ样方样木的淹水时间均超过了360 min, 长时间的
淹水会导致红树植物各生理指标的下降。经相关分
析表明, 淹水时间与死亡率和退化率均存在显著相
关(p<0.05), 淹水时间越长, 退化程度越高。
表 6 红树的退化程度与钻孔面积的相关系数(R)
Tab. 6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mangrove degradation
degreeand drilling area(R)
离地面高度/cm
单株红树
0—10 10—20 20—30 30—40 40—50
红树退化程度 0.797** 0.796** 0.736** 0.478** 0.345*
注:**P<0.01, *P<0.05。
图 2 东寨港 4 个样地的相对高程
Fig. 2 Relative height of Dongzhaigang 4 plots
表 7 样地 12h 内淹水时间和积水时间 (单位: min)
Tab. 7 Flooding time and ponding time within 12h of plots (Unit: min)
Ⅰ Ⅱ Ⅲ
样地
淹水时间 积水时间 淹水时间 积水时间 淹水时间 积水时间
上游 479.4±113.2 112.20 367.2±153.6 55.30 311.9±163.9 0
下游 686.25±88.0 466.55 219.7±79.0 31.25 188.45±86.0 0
中游西岸 574.8±114.8 153.20 421.6±215.7 52.75 368.85±248.6 0
中游东岸 282.85±88.7 30.25 252.6±94.0 5.65 246.95±121.1 0
2 期 徐蒂, 等.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退化原因初探 299
淹水时间的差异是由于微地形变化导致的积水
时间的差异所造成。以各样地的对比样方为基准可
计算出其他样方的积水时间, 由表 7 可得, 各样地
的积水时间均表现为样方Ⅰ>样方Ⅱ>样方Ⅲ。下
游样地的样方Ⅰ积水时间最长, 这可能与其地理位
置相关, 而微地形变化造成积水的主要原因为: 涨
潮时直接导致其淹水时间的增加; 而在退潮时, 由
于其已退化样地形成的凹陷, 导致其较慢的排水甚
至形成小面积的积水, 而在虾塘排污口排放污水时,
较低的高程以及排污潮沟也导致了更长的淹水时
间。经回归分析 (图 3)得, 积水时间与死亡率呈极显
著相关, 与退化率呈显著相关, 其回归方程分别为:
Y 死亡率=0.3888x+15.158(R=0.866, p<0.01)
Y 退化程度= 0.3015x+44.044(R=0.648, p<0.05)
长时间的积水也加速了红树林的退化, 最主要
的原因是团水虱对红树植物根茎处, 尤其是呼吸根
的大量蛀孔破坏了红树植物的呼吸和营养供应: 团
水虱主要在离地面高度 0—30 cm 的红树根茎和呼
吸根中蛀孔营滤食生活[2−3], 加之地形低洼、土壤松
软, 也利于形成较长时间的积水, 而长时间的淹水
不仅超出了红树植物的忍耐程度, 而且也给团水虱
提供更多的滤食时间, 导致团水虱数量的增长, 则
更快更多地破坏红树植物的呼吸根及根茎。而从相
关性分析来看, 淹水时间尤其是积水时间与红树林
退化特征值的相关性更显著, 而微地形导致的淹水
深度变化对红树林退化程度的影响不大, 原因可能
是较高的地方淹水时间较短。
4 结论与讨论
1)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退化群落特征表现为: 红
树林群落退化与林木高度和胸径无显著相关, 但随
图 3 积水时间与退化特征值的线性关系
Fig. 3 Relationship of ponding time and the degenerate
eigenvalue
退化程度的加深, 样地林分密度、林分郁闭度和单位
面积呼吸根数量均呈现下降趋势, 并呈极显著相关。
2) 团水虱主要分布在离地面高度 0—30 cm 的树
干根茎处, 尤其在 10—20 cm 处分布最多, 其密度达
2.94 个⋅cm−2, 钻孔面积所占面积达 23.93%, 因此, 退
化致死样木多在离地 10—20 cm 树干处出现断裂倒伏。
3) 团水虱的钻单位面积虫孔数和钻孔面积的
分布与单株红树退化程度的关系: 在离地面高度
0—40 cm 的钻孔面积与红树退化程度均达到极显著
相关, 其中 0—10 cm与 10—20 cm的相关系数最大,
相关性最为显著。
4) 红树林群落潮滩高程变化导致的淹水深度
变化与其退化率无显著相关, 淹水时间则与红树林
群落退化呈显著正相关, 积水时间与红树林群落退
化呈显著相关, 微地形变化造成了每个样方不同程
度的积水, 死亡率(%)和退化率(%)与积水时间(min)
之间的函数关系为
Y 死亡率=0.4138x+42.66(R=0.817, p<0.01)
Y 退化率= 0.5195x+13.943(R=0.639, p<0.05)
调查发现, 退化红树林样地与对比样地存在微
地形特征差异, 而导致微地形差异的主要原因为: 1)鸭
群的大量放养(或圈养), 鸭子的啃食活动松动了表
层淤泥; 2)在高位养殖虾塘排污口长期排放污水对
表层淤泥的冲刷作用下, 局部地形越来越低, 从而
形成形成的排污潮沟, 使其造成积水。由于团水虱
是穴居于洞穴中营滤食生活, 因此淹水深度决定了
团水虱的最高钻孔高度, 而当一定的淹水深度达到
团水虱适合生长的淹水时间后, 团水虱的数量就会
迅速增加, 导致钻孔密度的增加, 进而引起红树林
不同程度的退化。
团水虱调查结果表明: 团水虱主要分布在离地
面高度 0—30 cm 的树干根茎处, 在 10—20 cm 处分
布最多, 由此分析可得, 适合团水虱的淹水时间对
其生存和繁殖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只研究了淹水时
间对红树植物退化的影响, 对团水虱适合的淹水时
间并没有深入下去, 而找到团水虱最适合的淹水时
间对以后的防治有着重大意义。
本文仅是对微地形变化导致的淹水深度以及淹
水时间(积水时间)变化对团水虱钻孔特征的影响,
进而对红树植物退化影响的初步探索, 而对微地形
变化的原因尚未开展深入研究, 由此引起的其他环
境因子的变化特征(如水质、土壤理化性质、水动力
300 生 态 科 学 33 卷
因子等)均需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而以上各因素
与团水虱的集中爆发之间的关系也是今后需要继续
开展深入研究的重点, 以期全面揭示东寨港红树林
的退化机制, 从而为经济有效地开展防治东寨港红
树林退化的工作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廖宝文, 李玫, 陈玉军, 等.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生态系统
研究[M].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7: 2–31.
[2] BROOKS R A, BELL S S. Mangrove response to attack by
a root boring isopod: root repair versus architectural
modification[J]. 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 2002,
231: 85–90.
[3] 邓国芳. 遥感技术在红树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J]. 中南
林业调查规划, 2002, 21 (1): 27–281.
[4] 韩淑梅, 何平, 李俊清.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景观格局动态
及其驱动力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6: 57–68.
[5] 王胤 , 左平 , 黄仲琪 , 等 .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面
积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 生态环境, 2006, 6: 45–49.
[6] 黄戚民, 周时强, 李复雪. 福建红树林上钻孔动物的生态
[J]. 台湾海峡, 1996(3): 305–309.
[7] J RUNDUR SVAVARSSON, MELCKZEDECK K.W.OSORE,
EMIL OLAFSSON. 蛀木生物钻刺团水虱是否改变红茄
冬红树林的分布形状[J]. AMBIO–人类环境杂志, 2002:
574–579.
[8] 肖燕. 红树植物木榄和白骨壤幼苗的解剖学特征对淹水
胁迫的响应[D]. 厦门: 厦门大学, 2008.
[9] 赖廷和, 何斌源. 木榄幼苗对淹水胁迫的生长和生理反
应[J]. 生态学杂志, 2007, 26(5): 650–656.
[10] 廖宝文, 李玫, 陈玉军, 等. 中国红树林恢复与重建技术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11] 胡倩芳. 不同高程下白骨壤+秋茄人工红树林生长、生理
及其更新能力的比较研究[D]. 厦门: 厦门大学, 2009.
[12] 廖宝文, 邱凤英, 管伟, 等. 尖瓣海莲幼苗对模拟潮汐淹
浸时间的适应性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1): 42–47.
[13] R. ALLEN BROOKS, 周立志, 王翔. 在佛罗里达湾北部
红树林的大红树(Rhizophora mangle)生境中发现蛀木等
足动物钻孔团水虱(Sphaeroma terebrans)[J]. AMBIO–人
类环境杂志, 2004, 3: 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