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9 卷第 4 期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 9 8 6 年 1 2月
山桃和甘肃桃染色体核型分析
郭振怀 吕增仁 李桂芹 穆英林
提 要
本试验用石碳酸品红染色 , 对山桃 ( I , “ 〔。、丈硬艺优。。、 ,。 尹’ , 、 ,, 、 ; `”几。 ` ) 和甘肃桃 ( I , · 兀“ 。` “ , ` “ 。` “`”
儿叭d ) 根尖细胞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 。 其结果 , 山桃染色体核型 为 : 2n 二 飞6 = s m 十 Z M
+ 4 S m + Z m ( S A T ) ; 甘肃桃染色体核型为 : Z n = 一 16 = 4 m + ZM + S Sm + Zm ( S A T ) ; =
者核型表明 , 山桃和甘肃桃在进化上比较相近 。
桃 , 原产我国 , 分布广泛 , 栽培历史悠久 , 有着半富的资源 , 对这些资源从细胞学角
度深入研究 , 对桃的分类及遗传育种都是十分必要的 。 但是 , 在我国桃的果树细胞学研究
方面 , 进展一直缓慢 , 资料甚少 。 在桃的 )核型研究上 , 也只见到 eJ l e n k vo i c 和 H ar r i n g -
t ol 〔 1 〕 ( 1 9 7 2) 对桃三个无性系减数分裂粗线期核型分析的报导 , 而利用有丝分裂中期染
色体进行核型分析 , 国内尚未见报导 。 本试验就山桃和甘肃桃染 色体核型进行 了分析 , 现
将结果报告如 下 。
材 料 与 方 法
本试验以山桃和甘肃桃根尖为试材 , 种子均米源于河北农大标本园 。
种核经低温处理后 , 在室温下沙培 , 待幼苗长出 3 一 4 片叶 时 , 上 午 9 : 0 一 1 1 : 0 截
取 .1 0厘米左右的侧根根尖 , 清水冲洗后立即放入 0 . 002 M 8 一经基哇琳水溶液 中 , 处 理
2 一 3 小时 , 然后 , 取出根尖 , 蒸馏水冲洗 1 一 2 次 后 , 用卡诺固定液固定 24 小时 , 置于
7 0 %酒精 中保存备用 。
制片时 , 先将根尖置于浓盐酸和无水酒精 ( l q ) 的棍合液中解离 5 一 10 分钟 , 取 出
根尖 , 用流水充分冲洗 。 然后 , 切取白色根尖 2 一 3 毫米 , 用涂抹法压片 , 以改 良石碳酸
品红染色〔 2 〕 , 镜检时 , 选择染色体清晰 , 分散良好的中期分裂相拍照 。
本试验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 , 选择了山桃六个细胞分裂相 , 甘肃桃三个细胞分裂相进
行核型分析 , 并按 L e v a n分类命名法 〔 3 ’ , 对染色体命名 , 绘制核型图及模式图 。
结 果 与 分 析
一 、 山桃和甘肃桃染色体数目 、 倍性及大小
河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9 卷
. . . . . . . . . . . . .
~
J . 们 . 曰 . . 喊 . ` 口. . . . . . . . . . . . . . . . , . . . .目 . . . . . . . . . . ` . . . . . 臼 . 旧 .~ . . . 曰 州` J` ` 舀 . . . . 净 ` . . . ` J . . . 目曰曰. .脚
观察表明 : 山桃和甘肃桃根尖细胞中期染色体数目均为 Z n 二 Z x = 1 6 , x 二
均为二倍体种 , 山桃最 一长染龟体长厚补 · 78 微米 , 最小染 「色沐长助 ’ · ` 6微米对长度为 2 . 切微米 ; 甘肃桃最长染色体长度为 3石9 3微米 , . 最短染色体长度为 1 .
8
, 二 者
平 均 绝
帕微米 。 平
均绝对 一民度为 : . 30 微米 。
二 、 山桃染色体形态及核型
山桃染色体各项指数 , 如表 1所示 。
表 1 . 山桃根尖细胞染色体长度 、 臂比和类型
色体长度
(卜 )
长 臂 长 度
(卜)
短 臂 长 度 相 对 长 度
(% )
L匕 …“ “
7 8士 0 1 。 5 5土 0 . 2 8
8 3士 0
2
.
2 3士 0 。 2 9
1
。
9 5士 0 。 4 6
1 。 1 0士 0 。 1 7
1
。
2 0士 0 。 2 1
l
。
6 2士 0 。 4 7
1
。
1 7土 0 。 1 6
1
。
0 0土 0 . 1 1
D
.
7 3士 0 。 l e
19
。
70
8 8土 0 . 1 9
。
1 6
14
。
7 5
14
。
1 7
m
S m
4242…,人0曰13 命 7 2士 0 8 0土 0 m ( S A T )
.几1`、叮
3 2士 0 1 2士 0 . 2 3
2 9士 0 7 7士 0 . 2 3
1 2
.
0 9
1 1
。
4 3
。
0 7
.
9 7
功
S m
mM
以冷风1.10!es
l州61 143 1川I叫25引
9 9 士 0 8 2士 0 。 20 1 0 . 3 7
8 0土 0
4 6士 0
8 0士 0 。 1 8
7 3士 0 。 1石
9
。
3 8
7
.
6 1
1
。
4 3
1
。
2 5
1
。
0 0
3口`2J .1,占二
l
l
ells
are
ess
.
..
eses
e
总长 `“ , {
. 为随体染色体 长度 = 长臂 + 短臂 十 随体 随体长约 0 . 65 土 0 . 19 ( 卜 )
结果表明 :
第 I 、 F 、 VI 、 姐染色体: 臂 比在 1 。 。一 1 ` 7之间 , 为中部着丝点染 色 体 ( m ) 。 其
中 , 第 I 染色体明显比其它染色体长、 长臂带有次缴痕 , 并且 , 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多呈
弯曲状态 , 第万染色体长臂和短臂接近等长 , 臂 比为 1 。 07 ; 第 yI , 姐染色体 : 臂比较第 W
染 色体稍大 。
第恤染色体 : 是所有染色体中最小的一对 , 而且 , 臂比为 1 . 。 , 为等臂染 色 体 ( M ) 。
第 I , V 染色体 : 臂 比在 1 ` 7一 3 . 0之间 , 近中部着丝点染 色 体 ( S ih ) , 其中 , 第 !
染色体短臂很小 , 其臂比为 2` 2 ; 第 V 染色体臂比为 1 . 97 。 -
第 l 染色体 : 属于带随体的中部着丝点染色 ( m ) (S A T ) , 随体在短臂上 , 随体长
约 0 . 6 5 士 0 。 1 9
根据山桃根尖染色体各项指数及形态特点 , 按染色体相对长度 , 由长到短 顺 序 排 列
〔图 1 〕, 并绘制成山桃染色体模式图 〔图 2 〕。
通过观察 : 山桃染色体核型结构为 : Z n = 1 6 = s m + Z M + 4 S m + Z m (S A T ) 。
三 、 甘肃桃染色体形态及核型
4期 山桃和甘肃桃染色体核型分析
}习 l山水 {彭染 色体组型 图 2 山 桃染色体组翌模式田
甘肃桃染色体各项指数 , 如表 2 所示。
表 2 。
} 染色休一长度
甘肃桃根尖细胞染色体长度 、 臂比和类型
染色体编号
}
…一百胃衡妥` …” ’盗’巍 ’翻不二蔺一{一尸一 ~ .万一一一一{ { } } 臂 比 l 类 型
{
`卜 , … `协 , 1 `% , 卜 1
3
.
9 3士 0 . 4 0
2
.
7 7士 O。 2 5
2 。 4 7土 0。 2 3
2
.
1 0士 0 . 2 1
2
.
0 7士 0 。 0 6
1
.
9 0士 0。 1 7
1
.
7 0士 0 . 2 0
1
.
4 6士 0。 2 3
2
.
3 6士 0 . 1 5
1
.
7 7士 0 . 2 5
1
。
2 3土 0 . 2 5
1。 5 7士 0 . 3 1
1
。
0 0士 O。 2 0
0
。
77土 0 。 1 2
0
.
7 3土 0 . 1 5
0
。
7 0土 0 。 0 0
0
。
60士 0 。 0 0
0
.
70士 0 . 0 0
0
.
73士 0 . 1 2
2 1
。
4 1
15
。
0 5
1 3
。
3 7
也
S时
1
.
3 7士 0 . 0 6
l
。
3 7士 0 . 0 6
1
.
30士 0 . 1 7
1
.
0 0土 0 。 20
仓。 7 3土 0。 1 2
1 1
。
4 1
1 1
。
2 5
m ( S A T )
S m
孙物m
i,百4e873
.07,ónōO甘f上4.…,占1一`1.,1Oql
1 0
。
2 9
甘 . 2生
7
。
9 3
}
M
一竺赞些 _ _ _ }_ _ _兰兰_ 一 _ , ,_
. … _ 二 _ _ 二 _ _ … _ . _ . _ _ _ .… _ 。 … _ . . . …… _ _ ._
.
带 为随休华色沐 长度 = 长臂 + 短臂 十随休 。 随体长为 0 . 47 士 0 . 06 ( 林 )
结果表明 :
第 I 、 扭染色体 : 臂比在 1 . 。一 1 . 7之间 , 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 m ) 。 其中 , 第 I 染
色休与山桃第 I 染色休十分相似 , 次缴痕位于长臂上 。 第 VI 染色体 , 臂 比稍大于 l 。 0 0
第 l 、 W 、 V 、 VI 染色体 : 臂比在 1 。 7一 3 . 0之 间 , 为近中部着丝点染色 体 ( S m ) 。
但随其编号顺序增加 , 染色体臂比也逐渐增大。
第姗染色体 : 臂 比为 1 . 0 , 为等臂染色体 ( M ) 。 与山桃第恤 染色体相似 。
第 l 染 色体 : 属于带随体的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 m ) (S A T ) , 随体在短臂上 , 随体
长度约 0 。 4 7 士 0 . 0 6卜L。
按染色体相对长度 , 由长到短顺序排列 〔图 3 〕, 其染色体模式图〔图 4 〕
河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9 卷
图 3 甘肃桃染色体组型图 图 4 甘肃桃染色体组型模式图
通过观察 : 甘肃桃染 色体核型构成为 Z n = 16 = 4 m + Z M + 8 S m + Z m (S A T .
讨 论
一 、 山桃和甘肃桃核型比较。
从二者核型来看 , 第一 : 二者第 I 染色体显著的长 , 并在其长臂上均带有次溢痕 , 第
二 : 第 l 染色体均为随体染色体 , 而且 , 随体都在短臂上 , 第三 : 二者第孤染色体 , 臂 比
相等 , 形态相似 , 均为等臂染色体 , 第四 : 从二者核型上看甘肃桃比山桃增加了近中部着
丝点染色体 , 增加了核型的不对称性。 并且二者染色体组中最长与最短染色体之比分别为
2
.
59 和 2 . 70 , 同属 B组 , 而且都有一条臂比大于 2 的染色体 , 表明山桃和甘 肃桃在进化上
是比较相近的 。
二 、 关于李属植物的代表性染色体
S al e 。 。 e 。等 ( 1 9 7 0 ) 在进行欧州李四倍体和六倍体染色体研究中曾指 出 : “ 李 属 植
物中存在着一对代表性染色体 , 即第 I 染色体〔 4 〕。 并指 出 , 这一染色体的特 点是 , 其长
度显著地比其他染色体要长 , 大约长一倍左右 〔 4 ) 。 吕增仁等 ( 1 9 8 6 ) 在 “ 山杏和杏 的 核
型分析 ” 一文中也指 出: “ 山杏和杏的第 I 染色体是整个染色体组中最长的染色体 , 分别
为最短染色体的 2 . 42 和 2 . 63 倍 , ” 卿 还指出 : “ 在第 I 染色体长臂上带有一次隘痕 ” 〔 5 ’ 。
在我们的观察中 , 山桃和甘肃桃的第 I 染色体的次隘痕较为明显 。 但是 , 在 S a l e 。 。 e 。 把第
I 染色体作为李属植物中的代表性染色体时 , 并没有指出 , 在该染色体的长臂上存在的次
溢痕这一特点 。
4 期 山桃和甘肃桃染色体核型分析 6
参 考 文 献
1
.
J e l e n k o v i e
,
G
.
a n d l王a r r i n g t o ” , E . x o 7 2 . M o r p l , 。 lo g y o f t h e p a ( 1、 y t e l l e ( h r o m o s o m e s i z z p r u n u s
p e r i s i c a C
a n J G e n e t C y t o l
,
1 4 : 3 2了一 3 2 4
2
. 李憋学 , 1 0 8 2介绍一种核和染色体的优良染色剂 《生物学通报 》 第 5 期
3
.
L e v a n
,
A
.
e t a l
.
1 0 6 4
.
N
o m e n e la t u r e f、 , f c e n t r o m i r i e p o s i t i o n o n 0 1、 、 o m 0 0 0 1n e s 。 H晓 r e d i t a s 马2 :
2 0 1一 2 2 0
4
。
S
a l e s s e s
,
G
.
2 9 7 0
.
S t u d i i C i t o L o g i l a P
r u n u s
1
s p e e i i le S
e e t i e i E u P r u n u s
5
. 吕增仁 、 郭振怀等 , 1 9 8 6 , 山杏和杏 的核型分析 , 辽宁果树第 1期
K A R Y O T Y P E A N A L Y S I S
O F P
.
D A V夏D I A N A F R A N CH T A N D
P
.
K A N S U EN S I S R EH D
G u o Z h e n h u a i L u Z e n g r e n L i G u i q i n M
u Y i n g l i n
A b s t r a e t
C a r b o l f u e li 、 111 、 、 a 、 u 、 e d f o r 、 t a i n i n g i n t l i i o e x P e r i l e l l t . T l i c ]: a r y o t y P e 、
o f P
。
d a v i d i a n a F r a n e h e t a n d P
。
K a n 、 u e n o i公 R e h d w e r e a n a l y o i g e d a n d t h e
r e o u l t e 10 t h a t t h e k a r y o t y p e f o r m u l a o f P
.
d a v i d i a n a 10 Z n = 1 6 = s m + Z M
+ 4 S m + Z m ( S A T
。
)
。
P
.
K a n o u e n o i兮 R e h d 10 Z n = 16 = 4 m + ZM + S S m + Zm ( S A T
。
)
.
T h e r c 、 u l t g i n d i e a t e t h a t t h e t w o g P e e i e , a r e g i m i l a r i n e v o l u t i o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