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率。(见表5)
表 5 拉枝对仁用杏成枝及树冠内外结果比例的影响
树龄处理隐芽萌发率 中短枝率 花束状枝率 树冠内外
(%) (%) (%) 结果比例
拉枝56.2 57.1 43.2 1/3
对照37.4 48.7 52.8 1/5
拉枝50.3 56.3 44.3 1/2
对照43.7 45.1 53.7 1/6
注:①春季萌芽前对供试树种进行拉枝 ,骨干枝基部开角 70度左右 ,直立枝长枝
或竞争枝开角 80~ 90 度 ,对照株只修剪不拉枝;②拉枝与对照株其他管理措施一致。
⑧以上数据为各品种平均值。
四 、病虫害防治
早春发芽前全树喷布波美 5度石硫合剂 ,以防治杏球坚蚧×杏疔病 、红蜘蛛。谢
花后 lOd(天)喷布多菌灵 800倍液以防治疮痂病 ,坐果后用蚜灭净 1500 倍液防治蚜虫
和杏仁蜂。7 ~ 8月喷 40%水胺硫磷 1200倍液 ,以防治杏毛虫。
同时要注重综合防治措施 ,加强土肥水管理 ,冬季剪除病枝病叶 ,捡拾病果僵果 ,
集中深埋或烧毁 ,春季刮除流胶 ,并涂石硫合剂进行伤口消毒 ,再涂煤焦油以防治流胶
病。
六 、采收
仁用杏果实必须达到完全成熟后才能采收。一般在夏至后 20d(天)采收。制止采
青 ,如采收过早 ,则种仁不饱满 ,出仁率低 ,影响产量及品质。采收后要及时去果肉 ,晾
干杏核 ,同时对杏肉进行加工利用 ,生产杏脯 、杏梅 、果丹皮等。
通过对仁用杏不同时期 、不同品种的采收试验 ,得出仁用杏在本地采收最佳时期
为 7月 20日左右 ,并测出龙王帽平均单果重(在我县一般年份)20.0g ,单仁重 0.8g ,出
核率 22%,出仁率30%;一窝蜂单果重 15g ,单仁重0.6g ,出核率35%,出仁率32%。
七 、经济效益评估与比较
通过对仁用杏示范园连续四年的技术管理 ,达到仁用杏两年树成花株率 86%,三
年平均每 667㎡产果 622.5kg ,四年平均每667㎡产果1004.3kg的效果。如果按每 kg杏
仁 20.00元算 ,则仁用杏三年生树每 667㎡收入 933.80元 ,四年生树每 667㎡收入 1506.
40元。预计到第五年(进入盛果期)每 667㎡收入 2366.00元(另外杏脯和杏核也有一
定经济收入 ,这里暂未统计)。相比之下 ,粗放管理的仁用杏园经济效益十分低下。
(见表 6)
经过在我县连续四年的仁用杏的引种试栽观察表明:我县的绝大部分地区及土壤
和气候条件适应仁用杏的栽培。根据我县坡耕地面积大(大于25度的四级耕地面积
21473h㎡,占总耕地面积的28.11%),又因干旱少雨和受土壤质地的影响 ,农业生产效
益十分低下 ,而仁用杏树的适应性强 、耐干旱瘠薄的气候土壤环境 ,正好可结合退耕还
林进行仁用杏资源的开发 ,以收到很好的经济 、生态和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
如果以我县 25度以上的山旱地的45%(仁用杏属喜光树种 ,我县阳山坡向面积占
45%)栽植仁用杏 ,则可栽植仁用杏 9660h㎡。再按以上的经济效益估算 ,5年生的仁用
杏树年总收入:9660h㎡x0.2366万元/667㎡=3.43亿元 ,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2.生态效益。我县耕地土壤多数是在黄土母质上发育形成的 ,土体结构疏松 ,遇
水易分解 ,抗蚀能力差 ,水土流失严重。而仁用杏树的根系发达 ,对于涵养水源 、拦截
水土流失有很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另外该树种枝叶繁茂 ,有很好的防风固沙作用。因
而栽植仁用杏可实现很好的生态效益。
3.社会效益。仁用杏要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 ,需要对仁用杏产品进行深加工。仁
用杏的杏仁是食品 、医药 、化工的重要原料 ,杏核是活性碳的优质原料。如以仁用杏杏
仁或杏核为原料开办龙头企业 ,加工成糖果 、罐头 、糕点 、食用油 、高级润滑油 、化妆品 、
药品等(国内外已有大量产品),或以杏核为原料加工成活性碳(国内售价为 1.5 ~ 1.7
万元/ t)等 ,不仅可很好地实现经济效益 ,还能很好地实现社会效益 ,以解决我县劳动
力资源过剩和实现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
由此可见 ,在我县开发仁用杏资源的前景十分广阔。
表 6 仁用杏示范园与对照园产量及效益统计表
定植后 成花株率667㎡产果667㎡产仁667㎡收入收入比较
(年度) (%) (kg) (kg) (元) (%)
示范园 第一年 0 0 0 0
对照园 0 0 0 0
示范园 第二年 86 99.6 7.47 149.40
对照园 12 0 0 0
示范园 第三年 100 622.5 46.69 933.80 749.4
对照园 63 83 6.23 124.60 100
示范园 第四年 100 1004.3 75.32 1506.40 484.1
对照园 100 207.5 15.56 311.20 100
示范园 第五年 100 1577 118.3 2366.00 380.1
对照园 (预计) 100 415 31.12 622.40 100
注:①出仁率按30%,出核率按 25%,均是仁川杏各品种的平均值。 ②亩栽 83株;
③对照园为粗放管理园 ,无肥水 、病虫害防治 、修剪等措施。8.我县发展仁用杏的前景
退耕宜林地甘肃桃栽培与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研究曹轶杰(平凉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甘肃平凉 744000)
摘要:在分析甘肃桃(p.Kansuensis)适宜性 、推
广价值及退耕区水土资源优势的基础上 ,提出了
以水土保持经济型树种———甘肃桃为主体的退耕
宜林地利用途径 ,并通过措施的对位配置 ,对退耕
宜林地甘肃桃经营效益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退耕宜林地;甘肃桃;水土资源
一 、主栽树种的选择及推广价值
退耕还林(草)是 2l 世纪我国生态环境建设
的一项重大举措。地处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平
凉市 ,结合退耕宜林地立地条件 、区域气候特点 、
拟选树种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果实经济价值等
因素 ,以适应性强 、耐旱 、耐脊薄的优良乡土树种
———甘肃桃(p.Kansuensis)作为退耕宜林地利用的
先锋树种。据实地调查 ,该树种栽植 2~ 3年即可
进入初果期 , 4~ 5年进入盛果期 , 经济寿命长达
30年, 盛果期产量可达 30000kg/h㎡,初加工果品
售价 2.0~ 2.4元/fkg ,精加工产品售价高达 8~ 12
元/kg ,目前果品远销东南沿海及部分东南亚国家
和地区 ,市场潜力大。
自 1996年以来,平凉市在两县一区推广甘肃
桃高效栽培技术, 至 2004年底示范面积 100h㎡,
推广面积已达 1000h㎡。通过在该市退耕宜林地
配置甘肃桃(Kansuensis)及其它防治措施 ,提高了
单位面积土地生产率 ,逐步形成了区域退耕地利
用由暂时强制性经济补偿的“输血”方式向长远的
自愿性经济开发型的“造血”方式转变的典型 ,并
取得了显著的生态 、经济效益。
二 、甘肃桃生物 、生态学特性与退耕宜林地水
土资源优势
1.甘肃桃生物生态学特性。甘肃桃(p.Kan-
suensis)为蔷薇科(Rosaceae)李亚科(Prunoideae)李
属(Pranus〗),为多年生落叶乔木或灌木 ,枝条红褐
色或灰褐色 、无毛 、多直立。核果球形 、黄绿色 ,表
面具黄褐色柔毛 ,成熟后略带芳香味 ,果肉含水量
大 ,离核或不离核 ,核小 ,表面具凹纹 ,内有种子一
枚。该树种喜光 ,耐旱 、耐寒 、耐脊薄 ,适应性强 ,
忌涝 ,在我市半干旱山区 、塬区 、丘陵沟壑区的多
类土壤上均能正常生长。甘肃桃萌动 、展叶 、现
蕾 、开花主要物候期出现在 3月下旬至 5月上旬 ,
7月下旬至 8月上旬果实成。
2.退耕区水土资源优势
(1)水资源优势。 平凉市地处黄土高原沟壑
区和丘陵沟壑区 ,该区水资源主要以大气降水 、地
表水 、土壤水 、地下水的形式存在 ,水资源补给全
部来自大气降水 ,土壤水 、地下水的补给主要受大
气降水年内分配下垫面的类型 、存在形式的影响。
全市属内陆干旱气候区 ,多年平均降水量 550mm ,
最大连续降水出现在 7~ 9月份 , 占年降水量的
60%。据市历年气象资料分析 , 91%的年份不同
季节有干旱。雨水资源是传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总量的 6~ 7倍 ,按雨水的自然降落分配 ,每 h㎡可
有水 3000~ 6000 ,按雨水的集流利用潜力 ,每 h
㎡可达 15000 以上。
(2)退耕区土地资源优势。全市退耕区土地
以黄绵土为主 ,土层深厚 ,退耕地面积大 ,据初步
统计 ,全市退耕地面积为 21.88万 h㎡,其中退耕
宜林地面积为 14.98万 h㎡, 按地貌类型划分:梁
峁面积 0.29h㎡,占 1.9296;梁坡面积 12.55h㎡,占
83.8%;沟坡沟台面积 2.14h㎡,占 14.28%。
区域光热资源丰富 , 全年日照时数 2233 ~
2600小时 , 无霜期 150 ~ 155 天 ,年均温 7.5 ~ 9.
5℃,年均≥10℃活动积温 2640℃, 丰富的光热资
源有利于经济林果的生长发育 ,只要采取合理的
经济技术措施 ,规范 、有序化地利用退耕地资源 ,
就可以逐步挖掘退耕地土地生产潜力 ,提高土地
资源利用效益 ,从而实现区域农民脱贫致富和山
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 、以甘肃桃为主栽品种的退耕宜林地开发
利用途径与措施
1.退耕宜林地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原则
(1)整体性与系统性原则。退耕宜林地开发
利用是通过应用先进的农业 、林业实用技术 ,提高
退耕地的土地生产力 ,但由于退耕宜林地并非集
中连片 ,一定区域中还包括梯田和林地 ,因此其开
发利用要从系统的观点出发 , 搞清地貌特征和水
土资源特点 ,统筹考虑 ,整体规划 ,把退耕宜林地
利用与后续产业开发 、区域水土保持防治体系建
立结合起来 ,发挥区域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整体
功能。
(2)联合运用与优化配置原则。 即在退耕宜
林区通过水平阶 、水平梯田 、雨水集流池 、引洪漫
地 、路边燕翅坑等多种小型水土保持措施与桃园
管理技术相结合 ,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然降水和地
表集水 ,使退耕区水土资源利用从技术上得到最
佳调控 ,最终产生最大效益。
(3)因地制宜 、对位配置与总体效益原则。从
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出发 ,退耕宜林地的开发利用
就是适地适树 ,结合甘肃桃主要物候期与平凉市
初春霜冻期重合的矛盾 ,甘肃桃栽培以避风 、向阳
地为主。同时对位配置地埂防护林 、道路防护林 ,
全方位地利用退耕宜林区水土资源 , 注重总体效
益。
2.退耕宜林地水土资源开发利用途径与措施
(1)根据退耕宜林区水土资源特点 ,依照水土
资源开发利用原则 , 通过修建水平梯田 、水平阶 、
雨水窖(池)、引洪淤灌等方式全方位拦蓄利用地
表径流 ,建立区域退耕宜林区产业开发———甘肃
桃示范园区 ,充分挖掘退耕宜林区水土资源潜力 ,
最大限度地提高甘顶防护林 , 从集流始发区控制
—39— 甘肃农业 2005年第 2期(总第 223期)
DOI :10.15979/j.cnki.cn62-1104/f.2005.02.037
水土流失。据调查 ,梁峁顶部占退耕山区面积的
1.9%,水蚀较轻 ,但产流大 ,同时由于该区域地势
较高 、风大 ,土壤水分蒸发量大 ,冬春季微地形气
候条件差 ,不利于甘肃桃开花 、座果 , 因此这部分
地区主要采用工程措施栽植沙棘 、杨树 、油松 、人
工混交林 ,就地拦蓄利用天然降水 ,形成梁峁植物
措施防治体系 ,发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梁坡地是甘肃桃园建设的关键部位。以
梯田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工程 ,配合园区
道路 、涝池 、水窖 、路旁燕翅坑 、鱼鳞坑 、引洪淤灌
等措施 ,分散地表径流 ,使其就地入渗 ,增加土壤
储水量。据调查 ,梁坡部每年每公顷失水量 550~
600 ,因此 ,对梁坡水土资源利用措施是:退耕坡
地梯田化 ,桃园管理模式化 、规范化 , 园区田块结
构 、道路网配套化 ,最大限度地集蓄 、利用天然降
水 ,以此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力 ,真正实现水土资
源的相互受益性。
(3)甘肃桃耐旱 、耐瘠薄的特点是退耕区零散
土地资源利用的基础。由于甘肃桃具有较强的适
应性 ,因此 ,在地埂 、路旁 、山坡等零散地栽植甘肃
桃有利于进一步扩大退耕宜林区土地资源利用效
率 ,也是控制退耕区水土流失 、协调局部与整体关
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 、退耕宜林地甘肃桃栽培经营效益分析
1.甘肃桃栽增技术的推广应用 ,有力地推进
了退耕区农业资源的高效开发 ,提高了土地生产
力。在甘肃桃栽培初期 ,结合提高桃园疏透度 ,减
少病虫害的发生率 , 在示范推广区新修水平梯田
42h㎡,修建集雨节灌水窖 86眼, 其中甘肃桃示范
园区梯田面积 22h㎡,田间集雨节灌水窖 68眼 ,引
洪淤灌面积 16h㎡,道路鱼鳞坑 、燕翅坑等小型拦
蓄工程 4628处。这些水土保持工程的建立 ,为退
耕地甘肃桃高效栽培提供了较好的雨水利用条
件。随着果园配方施肥 、集雨窖灌 、引洪入田 、地
埂利用 、果树整形修剪 、病虫害防治等农业实用技
术和果园规范化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 ,以示范园
内建立的“道路+鱼鳞坑(燕翅坑)+甘肃桃” 、“梯
田+水窖+甘肃桃” 、“梯田+引洪入田+甘肃桃”
等全方位利用退耕地水土资源的甘肃桃高效栽培
模式初具规模 ,使甘肃桃提前进入盛果期。 目前
全市退耕地甘肃桃栽培面积由 2001年的 420h㎡
增加到 2004年的 1000h㎡,挂果面积由 2001年的
140h㎡增加到 2004年的 522h㎡,鲜果产量由初果
期的 2001年 98.3万 kg ,提高到盛果期 2004年的
974.8万 kg , 产值由 98.28万元增加到 1072.3万
元。推广区近四年鲜果产量累计达 1808万 kg ,总
产值分别为 377.9万元和 1988.8万元。 2004年示
范区退耕地栽植甘肃桃每 h㎡产值较坡耕地增加
1070.46元。
2.退耕地甘肃桃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 调整
了退耕区土地利用结构 ,有效地巩固了退耕还林
还草成果。退耕地经济型林果栽培技术的推广应
用 ,使传统上以乔木林 、灌木林为主体单一的土地
利用模式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的退耕地利
用方向转化 , 逐步调整退耕区农业产业结构。
2001年以来 ,在退耕区推广甘肃桃栽培技术的同
时 ,对地形条件良好 、宜于农牧业用地的梯田推广
旱作丰产栽培 、节水灌溉农业技术和牧草种植技
术 ,一方面减少了甘肃桃的集中连片栽培易致各
种病虫害的可能性 ,增加果园林分疏透度 ,另一方
面提高退耕区农民经营甘肃桃的积极性 ,减轻了
政府对退耕区农民资金 、粮食补贴的压力 ,真正实
现退耕区农业持续发展中的由“输血”向“造血”功
能的转化。至 2004年 ,全市甘肃桃示范区推广梯
田旱作农业丰产栽培面积 l8h㎡,优良牧草 7h㎡,
养殖波尔山羊 92头 ,种植业产值 9.79万元, 牧业
产值 5.7万元 ,林业产值 4.56万元(不含果品产
值),生产粮食 7.2万 kg ,示范区减轻国家粮食补
贴 7.2万 kg ,农民的土地经营方式和经营项目发
生了变化 ,其收入大幅度提高 ,为同类型区退耕地
利用提供了典例。
3.退耕山区甘肃桃桃园建设 , 改善了区域微
地形气候条件 ,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退耕地
营造甘肃桃 ,提高了单位面积森林覆盖率 ,不仅调
节了林地气温 、土壤温度 ,而且增加了林地土壤入
渗 ,培肥地力 ,增加退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据测定 ,生长季甘肃桃园内最低气温比空旷地高
1.2℃,比荒坡草地高 0.6℃,最高气温比空旷低
0.1℃,比荒草地低 0.6℃,比荒坡地低 0.4℃;O ~
20cm 平均土层温度林地为 17.7℃, 空旷地为 14.
8℃,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方面 ,6年生桃林地O ~
20cm 土层土壤有机质为 1.233%, N 含量 0.
062%,全 P 为含量 0.031%, 速效 N 为 6.25PPM ,
分别较坡耕地高 23.2%、24.2%、41.9%和 3.
1PPM ,0 ~ 20cm 桃林地土壤容重为 1.05g/ c , 孔
隙度为 60.4%,无林荒坡地容为 1.25g/ c , 孔隙
度为 52.8%。桃林地较无林地分别提高 16%和
12.6%。
退耕宜林地甘肃桃果品初级产品加工 、运销
服务体系的建立 ,为退耕山区后续产业奠定了基
础。
规范化甘肃桃园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 , 大幅
度地提高了果品产量 ,为退耕宜林地后续产业开
发奠定了基础。为此 ,县(区)政府农业信息服务
中心 、农业局 、林业局 、经贸局等职能部门与生产
经营承包户联合组建甘肃桃初级产品生产 、加工 、
销售服务协会 ,即在甘肃桃收获前期 ,利用已有甘
肃桃销售渠道及时与广东 、福建等外向型经济发
达省份客商联系 ,提供和搜集甘肃桃果品供需信
息 ,实现甘肃桃田间管理 、生产服务 、初级产品加
工 、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服务体系 ,提高甘肃桃园的
经济收入 ,并为建立和完善黄土高原区退耕宜林
地生态经济型利用模式及其后续产业开发奠定了
基础。
五 、结论
(1)退耕宜林地一般分布于干旱山区, 对该区
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 、附以现代桃园规范化管理
技术 ,能进一步提高气候资源 、生物资源利用效
率 ,达到退耕地农业资源全面合理利用时目的。
(2)结合甘肃桃栽培建立的各类水土保持措
施 ,改变了下垫面(土地)的存在形式 ,减少了水土
流失 ,提高了降水利用率 ,改变了水在区域内的循
环形式 ,使有限的水资源达到了高效利用的目的 ,
进而提高退耕地土地生产潜力。
(3)退耕宜林地的开发利用 ,是结合区域水土
资源特点和甘肃桃生物学特性以及现代桃园管理
技术体系的支撑来实现的 ,并通过对甘肃桃初级
产品的加工 、销售 ,提高土地产 ,出率。
(段义字 、陈泾瑞 、白小丽等同志参加了部分
工作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①廖晓勇 、陈治谏 、罗辑《农耕地坡改梯增值评价》 .水土保持研究.2004(2)173 ~ 174.②吴德仓 、蒲玉宏 、段义字《榆林沟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水土
保持通报 , 2001(1)74 ~ 76.
清水县苹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贾能子(甘肃清水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甘肃清水 741400)
摘要:在分析清水县苹果生产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清水
县苹果生产发展的对策是:建立优质果品生产基地 ,科学
建园 ,注重栽培管理 ,推广普及高新技术 ,提高果品质量 ,
大力发展贮藏 、加工业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关键词:苹果生产;现状;问题;对策
苹果生产是一项技术性强的劳动密集性产业 ,目前
清水县苹果生产中丰产不丰收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为了
切实解决苹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
通过对该县苹果生产现状的调查分析 ,提出了解决问题
的思路与对策。
一 、清水县苹果生产现状
清水县地处陇中南部半湿润区 ,属温带大陆性季风
气候 ,境内海拔1112─2195m ,年平均气温8.8℃,无霜期
167d≥10℃,积温2892.4℃,年日照时数2039h ,年平均降
水量 580.5mm ,土层深厚 ,土质良好 ,昼夜温差大 ,非常适
宜苹果栽培。
1.栽培规模逐年扩大 ,种植区域不断拓展。随着农
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奔小康建设的需要 ,近10年来清水
县苹果生产发展迅猛 , 1990年种植面积为4800/h㎡,单产
1974.5kg/h㎡。总产量 1000万 kg;2001年种植面积 ,已达
14330h㎡,单产3.579.0kg/h㎡,总产量 5000万 kg。种植
品种主要有元帅系 、红星系 、首长 、长富 2 号 、宫崎 、富士
等 ,目前全县已建成666.7h㎡的果树乡 12个 ,形成以郭
川 、金集 、贾川 、土门 、远门 、太坪 、丰望西部 7乡(镇)为主
的渭北果树最适宜带和以小泉 、红堡 、永清 、白沙等乡
(镇)为主的适宜带生产格局。
2.科技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经济效益日趋显著。通
过以上出现的五个明显的转变 ,使产量提高 ,品质增加 ,
果农的平均家庭收入由原来的 4000 元提高到 12000元 ,
促使果农坚定信念 ,有力地推动这项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 ,该县通过外出参观学习 ,借鉴先进地区的成
功经验 ,树立典型 ,培养样板 ,造就了一大批从事苹果生
产的果农和技术人才。使清水县果园管理技术逐步规范
化 ,配方施肥 、以拉代剪 、疏花疏果 、防病灭虫 、地面覆盖 、
果实套袋 、摘叶转果等技术被多数果农掌握 ,果园经营上
出现了五个明显的转变 ,即栽植方式由过去的乔化稀植
型向矮化密植型转变 ,管理方式由过去的季节管理向常
年管理转变 ,投入产出方式由过去的低投入 、低产出向高
投入 、高产出方向转变 ,病虫害防治由过去的有病虫害再
防治向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转变 ,果树管理由过去的自然
结果型 、自生自灭型向人为控制型 、适树适法型转变。
二 、苹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清水县苹果生产虽然取
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从发展苹果的产业优势和市场需求
来看 ,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清
水苹果产业的发展。
1.商品观念淡薄 ,信息不灵。多年来 ,全县苹果生
产片面追求面积和产量 ,而忽视了果品质量的提高。一
是苹果包装时分级不严 ,商品性差;二是全县目前没有一
个专门销售果品的市场 ,对外宣传不够;三是销售信息闭
塞 ,对果品市场缺乏较为准确的预测 ,盲目乐观发展苹果
生产 ,导致果品品质差 、销售难 、价格低 , 经济效益不显
著。
2.技术力量薄弱 ,新技术覆盖面较低。全县苹果种
植面积近 1.5万h㎡,而专业技术人员短缺 ,在高新技术
推广上显得力不从心。由于技术力量薄弱 ,技术服务滞
后 ,新技术 、新成果应用尚不普遍 ,覆盖面有限 ,导致苹果
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 ,科技的增产潜力还
未能充分发挥。
3.栽培管理粗放
(1)重栽轻管。在果树整个生产过程中果园管理粗
放。有的果园树下杂草丛生 ,杂草与果树争肥争水现象
严重;有的行间用畜力耕作 ,造成伤根损枝 ,严重影响了
苹果幼树健状生长和早期分枝的形成;有的只顾眼前利
益而不顾树势强弱 ,造成负荷过度 ,形成大小年 ,使树体
早衰 ,成为小老树 ,果树利用年限大大降低。
(2)栽培管理技术落后。有的栽植过密 ,树冠郁闭 ,
通分透光不良 ,田间管理困难;有的栽植过稀 ,不能有效
地利用土地资源;有的整形修剪不合理 ,不能恰当地处理
生长枝与结果枝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且品种老化 ,新品种
引进种类和范围小 ,更新换代慢 ,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3)果园肥水投入不足。据测定 ,成年富士树每生产
50kg果实需氮 0.15kg、磷0.04kg、钾0.16kg。如按此需肥
—40— 甘肃农业 2005年第 2期(总第 2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