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中药翻白草的本草学研究



全 文 :源》: “秦椒 , 味辛气烈 , 其温中去痹 , 除风邪气 ,
治吐逆疝痂 , 下肿湿气 , 皆取辛烈以散郁 , 乃从治
之法也。”
  张延昌 [ 11]等治疗风寒湿痹的复方配伍川椒 , 观
察了 120例病例 , 治愈 23例 , 好转 95例 , 认为该复
方治疗风湿、 类风湿性关节炎均有较好疗效。卢雨
蓓 [ 12]用祛寒逐风方和清热逐风方治疗寒热错杂之痹
证 , 获得很好的疗效。这两方在清热除湿 、 散寒除
湿的基础上 , 均佐以川椒 , 寒热并用 , 风湿兼除。
认为热痹 , 以寒凉药物清热除湿往往难以取效 , 在
清热利湿的基础上适当辅以辛热之品 , 则能获得很
好效果。
4 过敏性皮肤病的应用
  何国兴 [ 13]用单味药川椒治疗过敏性皮炎 , 取川
椒 40克研成粗末 , 加水 2000毫升 , 充分浸泡后 ,
取滤液凉后蘸洗患处 , 每日早晚各 1次 , 每次 3 ~ 10
分钟 , 经治疗 , 9例漆性皮炎 2~ 5日内治愈。
5 过敏性鼻炎
  姜守运 [ 14]等用花椒 100g, 半夏 200g混合 、 晒
干 、 研末 , 过 100目筛 , 装瓶备用。治疗时直接鼻
孔吸入少许或用消毒棉签蘸取药粉少许 , 每天 3 ~ 6
次 , 7 ~ 10天为 1个疗程 , 不用其他疗法 , 观察 20
例过敏性鼻炎患者全部有效 , 平均起效时间 5天 ,
平均症状消失时间 7天 , 一年以上未复发。
  综上 , 川椒以单味药或加入复方中治疗多种变
态反应性疾病疗效明显 , 其机理值得进一步深入探
讨。
参考文献
   [ 1] 潘金友 , 孟炎 , 陈孝伯 .椒目油治疗哮喘的疗效观察
[ J] .中药材 , 1999, 22 (2): 103~ 104
   [ 2] 陈孝伯 .椒目劫喘的临床研究———附 958例病例分析
[ J] .中医杂志 , 1987, 28 (12): 899 ~ 9013
   [ 3] 戴海安 , 李军, 张琴 , 何复东老中医临床用药经验拾萃
[ J] .甘肃中医 , 2004, 17 (7): 13
   [ 4] 戴海安 , 阎生萍 .川椒治疗百日咳 、 哮喘 [ J] .江西中医
学院学报 , 2000, 12 (3):48 ~ 49
   [ 5] 王全洲 , 王金良 .止哮定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 58例
[ J] .河南中医 , 1993 (2):87
   [ 6] 李华 , 王霞芳 .王霞芳治疗小儿哮喘的经验 [ J] .中国中
西医结合儿科学 , 2009, 1 (2):11
   [ 7] 曾晓会 , 周瑞玲 , 陈玉兴 , 等 .花椒超临界萃取物治疗
哮喘的药效学研究 [ J] .中药材, 2005, 28 (2):132 ~ 134
   [ 8] 陈孝伯.用朱丹溪 “椒目劫喘 ” 法对哮喘急性发作的临
床观察与实验研究 [ J] .辽宁中医杂志 , 1983, 7 (1):38 ~ 39
   [ 9] 王小翠 , 刘一鸣 .椒目油对哮喘大鼠肺组织 Fas/FasL表
达水平和肺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 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 2009, 9
(2):237~ 239
   [ 10] 高健生, 接传红 , 张丽霞 , 等 .刘完素 “玄府学说 ” 及
其对中医眼科的指导意义 [ J] .中医杂志 , 2008, 49 (7):485~ 488
   [ 11] 张延昌 , 席书贤 , 李和平.祛寒逐风合剂治疗 wang痹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 [ J] .甘肃科学学报 , 2001, (1):74~ 77
   [ 12] 卢雨蓓 .祛寒逐风方和清热逐风方在痹症中的运用
[ J] .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06, 13 (10): 83
   [ 13] 何国兴 .单方巧治过敏性皮炎 [ J] .家庭医学 , 2000,
(1):58
   [ 14] 姜守运, 杨建昌 .花椒半夏粉吸入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
20例 [ 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2006, 26 (11):1028
(收稿日期 2009-11-11)
中药翻白草的本草学研究
王晓飞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 济南 250355)
  摘要:本文从中药翻白草的名称 、 产地 、 形态特征 、 性效主治功用和混淆委陵菜原因分析等五个方面对翻白草进
行了本草学研究。
  关键词:翻白草 本草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2.74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49 (2010) 03-0043-03
  翻白草为蔷薇科委陵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 根
部或干燥全草均可入药。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 为我
国传统中药 [ 1] 。翻白草的全草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
温带和寒带 , 只有少数几种分布在南半球。在中国
有 88种 , 其中 24种为中国特有 , 主产于山东、 辽
宁 、 安徽。此外 , 河北、 河南、 内蒙石、 湖北、 江
苏 、 广西、 福建等地亦产。近年来在民间用翻白草
泡水降糖的偏方 , 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 2] 。实验结
果表明 , 翻白草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较强的降血糖
作用 , 并且对正常小鼠的体重、 血糖均无影响 [ 3] ,
·43·
2010年第 28卷第 3期Vol.28, No.3, 2010 四 川 中 医JournalofSichua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但临床报道较少。经研究发现 , 除此以外 , 翻白草
还具有消炎镇痛、 抗氧化 、 抗病毒 、 抗菌等作用 [ 4] 。
为了进一步挖掘这一药物资源 , 有必要进行系统的
科学研究。本文拟对其药用历史作一初步考察 , 以
期对其资源开发研究提供本草学依据。
1 名 称
  目前所见本草学资料 , 翻白草首载于 《救荒本
草》, 其言: “鸡腿儿 , 一名翻白草。出钧州山野。
苗高七 、 八寸 , 细长锯齿 , 叶硬厚 , 背白 , 其叶似
地榆叶而细长 , 并黄花 , 根如指大 , 长三寸许 , 皮
赤肉白 , 两头尖觥。” 《本草纲目》 又载: “鸡腿儿
生近泽天地 , 高不盈尺。春生弱茎 , 一茎三叶 , 尖
长而厚 , 有皱纹锯齿 , 面青背白 , 四月开小黄花。
结子如胡荽子 , 中有细子。其根如小白术头 , 剥去
赤皮 , 其内白色如鸡肉 , 食之有粉。” 《野菜谱》 名
其曰天藕儿。 《草木便方》 称其鸡距草 、 鸡脚草、 鸡
脚爪。 《南京地区常用中药》 称其独脚草、 鸡腿子、
乌皮浮儿、 天青地白。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称其金
钱吊葫芦。
  明代著名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就其名作了解释 ,
曰: “翻白以叶之形名 , 鸡腿、 天藕以根之味名也。
楚人谓之湖鸡腿 , 淮人谓之天藕。” 《中华本草》 也
对其名作了解释 , 曰:“其根肥厚 , 去皮色白 , 鸡脚
腿 、 天藕或以此得名;叶面青背白 , 故名翻白草;
鸡脚爪 、 鸡脚草、 鸡距草等亦当以其叶形似鸡爪而
得名。”
  总而言之 , 有根据其根的形态和去皮颜色而命
名的 , 有根据其叶的颜色而命名的 , 也有根据叶的
形态而命名的。其异名虽多 , 但 《中华本草》 所载
正名为翻白草。
2 产 地
  翻百草的产地 , 历代本草记载不多。 《救荒本
草》 曰其 “出钧州山野” , 相当于今天河南省禹州
市 , 可见其是河南地区一味民间习用药物。另外 ,
现代地方性本草著作 《南京地区常用中药》、 《广西
药用植物名录》、 《浙江药用植物志》、 《浙江民间常
用草药》、 《福建民间草药》、 《湖南药物志》、 《四川
中药志》、 《山西中药志》 也对其均有记载。由此可
见 , 翻白草在全国分布比较广泛。 《中华本草》 言:
“生于海拔 100 ~ 1850m” 的荒地 、 山谷、 沟边、 山
坡草地 、 及疏林下。分布于东北 、 华北、 华东、 中
南 、 及陕西 、 四川等地。 “
3 形态特征
   《救荒本草》 谓:“鸡腿儿 , 一名翻白草。出钧
州山野。苗高七、 八寸 , 细长锯齿 , 叶硬厚 , 背白 ,
其叶似地榆叶而细长 , 并黄花 , 根如指大 , 长三寸
许 , 皮赤肉白 , 两头尖觥。” 《本草纲目》 又载:
“鸡腿儿生近泽天天 , 高不盈尺。春生弱茎 , 一茎三
叶 , 尖长而厚 , 有皱纹锯齿 , 面青背白 , 四月开小
黄花。结子如胡荽子 , 中有细子。其根如小白术头 ,
剥去赤皮 , 其内白色如鸡肉 , 食之有粉。” 《中华本
草》 记载曰:“根粗壮 , 下部常肥厚呈纺锤状。花茎
直立 , 高 10 ~ 45cm, 密被白色绒毛。基生叶有小叶
2~ 4对 , 对生或互生;叶柄密被白色绒毛;小叶片
长圆形 , 长 1~ 5cm, 5 ~ 8cm, 尖端园钝。茎生叶 1
~ 2片 , 有掌状 3 ~ 5小叶 , 托叶草质 , 卵形或宽卵
形 , 下面密被白色绒毛。花两性 , 聚状花序 , 花直
径 1~ 2cm, 萼片三角状卵形。花瓣黄色 , 倒卵形 ,
尖端微凹或圆 , 比萼片长。”
  比较三书所述形态 , 可以判定所述之药为今蔷
薇科植物翻白草。
4 性味、 功效与主治
   《救荒本草》 言其 “味甜”。 《本草纲目》 曾
载: “甘 、 微苦、 平 , 无毒 , 主治吐血 , 下血 , 崩
中 , 疟疾 , 痈疮。” 《广西中药志》 曰:“味甘性温 ,
根治产后脚软 , 流产 , 叶可祛风。” 《河北中草药》
言其 “甘微苦 , 寒”。 《本经逢原》 曰: “儿科痘疹
拔疔方用之 , 取其凉润解毒也。” 《草木便方》:“清
利肠胃 , 除风湿。治赤白久痢成疳 , 涂恶犬咬伤。”
另外 , 现代本草著作也有记载。 《现代实用中药》
曰: “为止血及解热剂 , 治诸出血性热病及间歇热
等。” 《山西中药志》 言: “清热润燥 , 解毒消肿。”
《四川中药志》 言: “能祛瘀生新 , 解郁止血 , 治肺
炎 , 咳血 , 吐血 , 下血 , 妇人漏下及赤白痢疾。”
《湖南药物志》 言: “补中益气 , 健胃扶脾 , 祛风化
瘀 , 止血解热。主治腰痛 , 休息痢 , 鼻血。” 《浙江
民间常用草药》 言其 “软坚散结”。
  故 《中华本草》 综合历代医家所论性味功能主
治总结为味甘微苦 , 性平。功用清热解毒 , 凉血止
血。主治肺热咳喘 , 泻痢 , 疟疾 , 咳血 , 吐血 , 便
血 , 崩漏 , 痈肿疮毒 , 结核。
5 委陵菜与翻白草混淆原因分析
  长久以来 , 在民间经常发生把委陵菜当作翻白
草应用的情况。尤其是近年来 , 报道用翻白草泡水
代茶饮治疗糖尿病 , 但有的患者由于误服委陵菜 ,
出现了腹痛 , 泄泻等不良反应。翻白草与委陵菜二
者容易混淆 , 不易区分。究其原因 , 主要有以下两
个方面。
5.1 二者药物来源相似 翻白草为蔷薇科委陵菜属
多年生草本植物翻白草的干燥全草;委陵菜为蔷薇
科委陵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委陵菜的干燥全草 [ 5] 。
二者虽为不同种植物 , 但同科同属。在植物学来源
方面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5.2 二者植物形态相似 [ 6] 翻白草多年生草本 , 茎
·44·
四 川 中 医
JournalofSichua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2010年第 28卷第 3期Vol.28, No.3, 2010 
高 15~ 30min;萎陵菜多年生草本 , 茎直立 , 高 30
~ 60cm。翻白草根肥厚 , 纺锤形或窄圆锥形 , 数条
簇生;委陵菜根粗壮肥大 , 木质。翻白草羽状复叶 ,
小叶 5 ~ 9片 , 长圆形 , 边缘具钝齿 , 叶背面密被白
色长绵毛 , 基部有膜质托叶;委陵菜单数羽状复叶 ,
根出叶 , 小叶 11 ~ 31, 狭长椭圆形 , 质地较厚 , 顶
小叶大 , 两侧小叶向下渐次变小 , 长 2 ~ 5cm, 宽 1
~ 2cm, 边缘羽状深裂 , 裂片近三角状披针形 , 上面
绿色 , 几乎无毛 , 下面密生白色柔毛;托叶披针形
式 , 长约 1.5cm, 与叶柄基部合生 , 叶轴有长柔毛。
翻白草夏日抽出花葶 , 聚伞花序顶生 , 花萼 5裂 ,
宿存 , 副萼片线形而小;委陵菜聚伞花序顶生 , 花
萼宿存 , 外有副萼片 , 生柔毛。翻白草花瓣 5黄色 ,
三角状宽倒卵形 , 先端微凹雄蕊多数 , 花药黄色;
委陵菜花瓣 5黄色 , 雄蕊多数。翻白草瘦果卵形;
委陵菜瘦果卵圆形。
  由于以上原因造成了翻白草与委陵菜易相混淆 ,
给临床应用带来了不便。
参考文献
   [ 1]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 (下册)[M] .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6:2705
   [ 2] 刘金环 , 阮维国 .番白草水煎剂中微量元素的研究 [ J] .
河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 9 (3): 337 ~ 338
   [ 3] 王琦 , 周玲仙 , 罗晓东 , 等 .翻白草不同方法提取物对
小鼠降血糖作用 [ J] .中国公共卫生 , 2007, 23 (2):225
   [ 4] 邹俊利 .翻白草的研究进展 [ J] .黑龙江医药科学 ,
2006, 29 (4): 104
   [ 5] 郑宏钧 , 詹亚华 .现代中药材鉴别手册 [ M] .北京:中
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2001:829, 892
   [ 6] 毛文山 , 严智慧 , 马兴民 , 等 .西安:中药真伪鉴别
[ M]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6:392, 393
(收稿日期 2009-11-15)
○医籍研读 ○
论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 对温病学发展的影响
刘臻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三元里校区 (广东 广州 510405)
  摘要:缪希雍及其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中各科疾病尤其是外感热病的理法方药 , 如邪气的侵入途径 、 病因与
发病机理 、 辨证论治 、 重视清热养阴的理念及寒凉药物的正确炮制和应用 , 都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
影响。
  关键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缪希雍 温病学
  中图分类号:R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49 (2010)03-0045-02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原名 《先醒斋笔记》,
为缪希雍门人丁元荐搜集其师常用之方及其他治验
而成 , 是一部笔记体裁的医学著作 , 后经缪氏补充 ,
增益群方 , 兼采众药 , 并补入伤寒、 温病 、 时疫治
法要旨等内容 , 易名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内容丰
富 , 切合临床 , 问世之后对医林产生很大影响。缪
氏熟谙 《伤寒》, 临证丰富 , 记载详实。书中很多关
于热病 、 瘟疫、 痧疹理法方药的提出 , 都先于诸多
著名温病学家 , 其辨治伤寒 , 甚或一些杂病的方法 ,
亦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兹掇其
要 , 探讨如后。
1 深谙伤寒 , 独重明阳和白虎
  缪氏对伤寒方深入明晰 , 常活用其方辨治温病。
临证既宗仲景又能创立新论 , 缪氏曰: “熟读仲景
书 , 即秘法也。” 选药精当 , 其理论亦多来自伤寒 ,
如热病有呕则不用甘草 , 而 “术 (白术)性温而燥 ,
善闭气” 腹胀腹痛则去之不用。另外他提出 “伤寒
温疫 , 三阳证中往往多带阳明者”, 从病位阐发强调
治疗应当以清润为原则 , 清其邪热 , 护其津液为首
要 , 常用白虎汤、 白虎加人参汤、 竹叶石膏汤加减
治疗疑难重病 , 实为温病学理论的思想源泉。清康
熙时顾松园 《医镜·辨治温热病宜用白虎汤》 也曾
绍述了缪希雍的这一论点 , 说:“伤寒时疫诸病 , 兼
阳明症者独多 , 故一见潮热、 自汗、 喜凉恶热、 烦
躁 , 饮食、 舌苔 、 呓语、 发厥 、 斑狂、 脉洪大者 ,
急宜白虎汤加竹叶、 麦冬解热生津止渴。” 《广笔记》
中也有医案记载:“翁文学具茨 , 感冒壮热 , 舌生黑
胎 , 烦渴 , 势甚剧。群医束手 , 仲淳以大剂白虎汤 ,
·45·
2010年第 28卷第 3期Vol.28, No.3, 2010 四 川 中 医JournalofSichua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