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紫叶李花粉生活力及贮藏特性研究



全 文 :紫叶李花粉生活力及贮藏特性研究
刘会超 1 ,贾文庆1* ,贾国瑞 2 (1.河南科技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3;2.河南省淮阳县第一职业高中 ,河南淮阳 466721)
摘要 [目的 ]探讨适宜紫叶李花粉萌发的最佳培养基和最佳贮藏条件。 [方法]以新鲜紫叶李花粉为材料 ,以 0、50、100、150、200和 250
mg/L的蔗糖浓度配制培养基 ,以 0、10、20、30、40mg/L的浓度配制硼酸溶液 ,用染色法和培养基萌发法研究不同浓度的蔗糖和硼酸对花
粉萌发的影响 ,并探讨不同贮藏条件对紫叶李花粉萌发的影响。 [结果]紫叶李花粉不添加蔗糖和硼酸培养基的萌发率较低 ,仅为
5.5%,随着蔗糖和硼酸浓度的升高 ,其萌发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佳培养基为:蔗糖 100mg/L+硼酸 30mg/L,花粉萌发率可
达 26.7%,比对照提高 3.9倍。贮藏花粉的最佳条件为 -80 ℃,耐贮藏力长达 30d, 25d后萌发率达到 8.8%。 [结论 ]不同浓度的蔗糖
和硼酸对紫叶李花粉萌发有显著影响;超低温是贮藏紫叶李花粉的最佳贮藏条件。
关键词 紫叶李;花粉;生活力;贮藏
中图分类号 S68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0)09-04507-02
StudiesonPolenViabilityandStorageCharacteristicsofPrunusceraifera
LIUHui-chaoetal (Henan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 Xinxiang, Henan453003)
Abstract  [ Objective] Thestudyaimedtodiscusstheoptimummediumandtheoptimumstorageconditionforthepolengerminationof
Prunusceraifera.[ Method] WiththefreshpolensofP.ceraiferaasthetestedmaterial, thediferentmediawerepreparedwiththecanesugar
at0, 50, 100, 150, 200and250mg/Landtheboricacidsolutionwaspreparedwiththeboracicacidat0, 10, 20, 30and40mg/L.The
effectsofthecanesugarandboronwithdifferentconcn.onthepolengerminationofP.ceraiferawerestudiedbydyeingmethodandmedium
germinationmethodandtheefectsofdiferentstorageconditiononthepolengerminationofP.ceraiferawerealsodiscussed.[ Result] The
germinationrateofP.ceraiferapolenswasloweronthemediumwithoutaddingthecanesugarandboracicacid, onlybeing5.5%andit
showedthetrendoffirstringandthendecreasingalongwiththeincreaseofthecanesugarandboracicacidconcn.Theoptimummediumfor
thepolengerminationwas100mg/Lsugar+ 30mg/Lboricacid, whichcloudgetthepolengerminationof26.7%, being3.9timeshigher
thanthatofCK.Theoptimumconditionforthestorageofpolengerminationwas-80℃, underwhich, themoststoragetimeforthepolen
wasupto30dandthegerminationratestilreached8.8%afterstoragefor25d.[ Conclusion] Thecanesugarandboronwithdiferentcon-
cn.hadtheremarkableefectsonthegerminationofpolenP.ceraiferaandthesuper-lowtemperaturewastheoptimumstorageconditionfor
thegerminationofP.ceraiferapollen.
Keywords  Prunusceraifera;Polens;Vitalities;Storage
基金项目 河南省创新人才工程项目(2005-126-49);河南科技学院博
士基金项目 (050106);河南科技学院重点基金项目
(050121)。
作者简介 刘会超(1964-),男 ,河南南阳人 ,博士 ,硕士生导师 ,教授 ,
从事观赏植物生物技术研究。 *通讯作者 , 硕士, 讲师 ,
E-mail:jiawq99@ 126.com。
收稿日期  2009-12-10
  紫叶李(Prunusceraiferacv.Pisardi)为蔷薇科蔷薇属
灌木或小乔木 ,别名红叶李 ,是重要的观叶园林植物 ,应用前
景广泛 [ 1] 。花粉生活力的测定是新品种培育 、种质资源保存
的重要基础。国内外对紫叶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栽培 、园林
应用 、病虫害防治 [ 1]等方面 ,对紫叶李花粉生活力及其贮藏
特性研究尚未见报道。笔者应用染色法 、培养基萌发法对紫
叶李花粉生活力进行了测定 ,并研究了不同贮藏条件及时间
对其花粉生活力的影响 ,以期为紫叶李的引种 、育种提供
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材料于 2008年 3月采自河南科技学院花
圃 。选取生长健壮的植株 ,于盛花期采集花药开裂前 1 ~ 2 d
的花朵 ,纸上自然阴干 ,收集花粉备用 。
1.2 方法
1.2.1 培养基萌发法测定花粉生活力 [ 2] 。培养基溶液的配
制:将 0.5 g琼脂放入盛有少量蒸馏水的 50 ml小烧杯中加
热 、搅拌至充分溶解后分成多份 ,以 0、50、100、150、200、250
mg/L的蔗糖浓度配制培养基 ,调节溶液 pH值至 5.7 ~ 5.8,
用移液管把配制好的培养基放入双孔凹玻片上 ,装满为止 ,
然后用毛笔将花粉散在培养基上 ,每处理重复 3次 [ 3-4] 。将
制片放在保湿的培养皿内 ,于 25 ℃的恒温箱内分别培养 2、
4、8、12、24 h后在显微镜下观测花粉萌发情况。每个凹孔在
显微镜下检查 3个视野 ,统计其萌发率 。以花粉管长度超过
花粉粒直径作为萌发标准 ,萌发率(%)=已萌发的花粉粒
数 /花粉粒总数 ×100。再用上述方法 ,分别以 0、10、20、30、
40 mg/L的浓度配制硼酸溶液 ,用相同的方法测定花粉的萌
发率。
1.2.2 不同贮藏条件对花粉萌发的影响 [ 3] 。将收集的花粉
放入 30个离心管中(每种储藏条件 5个 ,共进行 5次),瓶口
塞上纱布 ,瓶外贴上标签。分别在以下 5种条件下贮藏:①
常温下保存;②常温 +干燥剂下保存;③-25 ℃的冰箱内低
温保存;④-25℃+干燥剂下保存;⑤-80 ℃的超低温冰箱
内保存 。各种贮藏条件下的花粉每隔 5 d用 “1.2.1”的方法
中所得的最佳培养基培养 12h后 ,在显微镜下观测花粉萌发
率。花粉耐贮藏力是以待测花粉活力保持时间即待测样自
收集到花粉活力降为零的时间长度来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培养基对花粉萌发的影响 由表 1可知 ,不同浓
度的蔗糖和硼酸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对照(不
添加蔗糖和硼酸)的萌发率较低 ,仅为 5.5%。随着蔗糖和硼
酸浓度的升高 ,萌发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最高萌发
率的培养基组合为 100mg/L蔗糖 +30mg/L硼酸 ,花粉萌发
率达 26.7%。因此 ,最佳组合应为 100mg/L蔗糖 +30mg/L
硼酸。
2.2 不同贮藏环境条件下花粉萌发情况 由表 2可知 ,不
安徽农业科学 , JournalofAnhuiAgri.Sci.2010, 38(9):4507-4508 责任编辑 熊章琴 责任校对 卢瑶
DOI :10.13989/j.cnki.0517-6611.2010.09.104
同贮藏条件对花粉生活力有明显影响 ,花粉萌发率随着贮藏
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花粉在常温下保存 ,生活力下降很明
显 ,贮藏到 15 d后生活力为 0,所以花粉不适宜在常温条件
下保存。在常温干燥条件下 ,花粉生活力变化不大 ,呈较小
幅度平稳下降 ,但整体上萌发率不高 ,到第 25天花粉生活力
仅为 1.2%。在低温条件保存花粉生活力的变化趋势非常缓
和。在低温干燥条件下 ,花粉贮藏 25 d,生活力为 4.6% ,在
这个条件下贮藏花粉生活力没有明显的下降 。在 -80 ℃环
境条件下 ,花粉的萌发率明显高于其他环境条件 ,贮藏 25 d
后萌发率达到 8.8%。综合比较可知 ,紫叶李花粉贮藏的最
佳方式为超低温(-80 ℃)贮藏 ,可较长时间保持花粉生活
力 ,室温环境不利于花粉的长期贮藏。
表 1 不同培养基对紫叶李花粉萌发率的影响
Table1  Efectofdifferentmediumonthepolengerminationofprunusceraifera %
硼酸浓度∥mg/L
H3BO3 concentration
蔗糖浓度Sucroseconcentration∥mg/L
0 50 100 150 200
0 5.5±1.0mJ 10.5±0.9kI 14.3±0.8hF 9.1±1.3lI 5.4±1.2mJ
10 10.6±0.9kI 12.8±1.2hH 15.7±1.8gE 13.2±0.3iFG 10.8±0.9jlI
20 12.4±0.5ikI 18.7±1.2dC 23.5±1.0bB 15.8±1.2eD 13.8±1.5iEF
30 15.3±1.3eE 18.6±0.6dC 26.7±1.0aA 20.7±0.8cC 12.6±1.3jH
40 12.6±0.8jH 15.6±1.2fD 18.0±1.5dC 10.5±0.9lI 8.8±1.6LI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下同。
 Note:Diferentlowercaseletersrepresentdiferencesignificant, diferentcapitalletersrepresentdiferenceextremelysignificant.Thesameasfolows.
表 2 不同贮藏环境的花粉萌发率
Table2 Thegerminationrateofpolenunderthediferentstorageenvironments %
贮藏时间∥dStoragetime
贮藏环境 Storageenvironment
常温Normaltemperature 常温+干燥剂Normaltemperature+desiccant -25℃ -25℃+干燥剂-25℃+desiccant -80℃
5 9.3±0.8bB 12.1±0.5bB 8.3±0.7cC 9.1±0.9cC 19.2±1.2aA
10 3.1±0.9dD 7.2±0.8hH 5.4±0.9eEF 8.9±0.6dD 16.3±0.9cC
15 0efFG 3.4±0.9dDE 4.3±1.1gG 6.2±1.2efgFG 15.4±0.8gG
20 0efFG 2.1±0.8fgFG 3.1±1.0aA 5.7±0.8cC 12.6±1.3hH
25 0efFG 1.2±0.8iIJ 1.3±0.8hHIJ 4.6±0.9hHI 8.8±1.6LI
3 小结与讨论
糖类物质是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重要营养成分 [ 5] 。
研究表明 ,在不含糖的培养基内花粉萌发率低 ,蔗糖浓度在
150 mg/L时花粉萌发率达到最大值;一定浓度的硼酸有利于
花粉萌发 [ 6] 。但不同植物种类的花粉萌发所需的最适硼酸
浓度不同。该研究结果表明 ,在未添加硼酸的培养基内花粉
萌发最差 ,但高浓度则起抑制作用 ,最适宜花粉萌发的硼酸
浓度为 20 mg/L。
低温可降低花粉呼吸作用及其他生理功能 ,有利于花粉
较长时期保存活力 [ 7] 。试验中 ,紫叶李花粉在各种贮藏条件
下随贮藏时间的延长 ,花粉萌发率逐渐下降;室温条件下 ,下
降幅度最大 ,超低温贮藏条件下花粉萌发率下降最慢 。将花
粉进行干燥贮藏也可以延长贮藏时间 [ 7] 。试验中在 -80 ℃
环境条件下 ,花粉的萌发率明显高于其他环境条件 ,贮藏 25
d后萌发率达到 8.8%。由于在超低温条件下贮藏没有对花
粉造成伤害 ,因此超低温贮藏紫叶李花粉是最佳的方法。
参考文献
[ 1] 杨艳清.紫叶李引种栽培与繁殖 [ 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06(6):67-
69.
[ 2] 尹佳蕾 ,赵惠恩.花粉生活力影响因素及花粉贮藏概述[ J].中国农学通
报 , 2005, 21(4):110-113.[ 3] 王钦丽,卢龙斗,吴小琴,等.花粉的保存及其生活力测定[ J].植物学通
报 , 2002, 9(3):365-373.
[ 4] 年玉欣,罗凤霞,张颖 ,等.测定花粉生命力的液体培养基研究[ J].园艺
学报, 2005, 32(5):922-925.
[ 5] 王钦丽,卢龙斗,吴晓琴,等.花粉的保存及其生活力测定[ J].植物学通
报 , 2002, 19(3):365-371.
[ 6] 刘武林.花粉的采集、贮藏和生活力的测定 [ J].植物学通报 , 1985, 3
(3):8-12.
[ 7] 陈延惠,李洪涛,朱道圩,等.猕猴桃花粉生活力及其贮藏性的研究[ 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 1996, 30(2):175-177.
[ 8] 王化帮.李不同品种花粉生活力的测定 [ J] .安徽农业科学, 2005, 33
(9):1639-1640.
[ 9] 张义.红叶李花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J]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31(3):
381-382.
4508           安徽农业科学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