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2005, Vol. 26, No. 9 食品科学 ※基础研究52
收稿日期:2005-06-24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2C311);张家界市科学技术局2004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项目
作者简介:唐克华(1965-),男,副教授,在读硕士。
红檵木花色素TLC分离与定性研究
唐克华1,2,陈 璇2,陈功锡1,2
(1.湖南省林产化工工程重点实验室,湖南 张家界 427000;2.吉首大学农林系,湖南 张家界 427000)
摘 要:通过对红檵木花色素的硅胶H和硅胶G薄板层析(TLC)分离研究,得到其TLC最佳展层剂(体积比)是:
水:乙醇:正丁醇:乙酸乙酯=12:8:24:36。以最佳展层剂展开花中的色素,得到颜色及相应Rf值完全一致的7个色斑,
反映该花色素含七种色素单体成分。对色素母液和各色素单体成分样液的200~800nm扫描测定表明,色素母液的
紫外特征吸收峰是277nm,各单体成分的特征吸吸收峰分别为:272、278、277、270、273、274、271nm,
推论认为277nm单体成分(成分③)在花中含量最大。结合色素母液及色素单体样液的甲醇和乙醇样液扫描分析与花
青素、黄酮类及蒽醌类特征显色反应研究结果,基本确认红檵木花中的色素主要成分属二氢黄酮醇类。
关键词:红檵木;花瓣;色素;薄层层析( T L C);分离;定性
Study on the Separating by TLC and Properties Defining of the Pigments
from Loro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 flow r
TANG Ke-hua1,2,CHEN Xuan2,CHEN Gong-xi1,2
(1.Hunan Key Laboratory for Forest Chemical Engineering, Zhangjiajie 427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y, J shou University, Zhangjiajie 427000, China)
Abstract :Seperating by silca-G&H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 on the pigments from Lo pe alum chinense var.ubrum
flower, the optimum volume ratio of the seperating layer reagent is water12 to eathnol 8 to plus-butanol 24 to acetic ester36. To
developing the flower pigment by the optimum layer reagent, seven colour spot, which obtained from the pigment , have the
same colour and the same Rf. Seperating and scann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 wavelength of the pigment in the L.
chinense var.rubrum flower is 277nm and it,s seven mono-component are 272, 278, 277, 270, 273, 274, 271nm repectively, and
the maximum content of the mono-component is the third component (277nm). Combinding the results of scanning on the
pigment component with the chracteristic colour reaction in Anthocyanidin and Flavonoid and Anthraquinone of the pigment,
the main mono-component in the flower pigment must belongs to flavanonol.
Key words:Loro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flower petal;pigment;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separation;
properties definition
中图分类号:O6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05)09-0052-06
红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属金缕梅
科檵木属,灌木或小乔木。全世界檵木属仅四个种和
一个变种,其中白檵木、大果檵木、大花檵木和红檵
木(变种)在我国均有分布。红檵木系白檵木的变种,其
野生种产于湘东山区,于1982~1985年湖南省林业资源
普查时发现,为湖南特产的一种珍稀观赏树种[1];红檵
木根、叶、花、果均可入药,能解热止血,通经活
络等[2]。目前,广为栽培应用的红檵木,系以白檵木
做砧木的嫁接苗木,分两个栽培类型即花紫红、幼叶
和老叶红色、果实暗红褐色型和花淡紫红色、幼叶紫
红、老叶绿色、果实灰褐色型。近1 0多年来,通过
人工繁殖和园林应用与推广,仅湖南省用于道路绿化的
红檵木就达200多万株,同时还有200多万株苗木存园,
存园数正以每年40%速率递增,随红檵木市场越来越
大,湖南浏阳市已建立红檵木初级产业[3]。对红檵木的
研究已进行了播种、扦插、嫁接及组织培养等[4]多种,
53※基础研究 食品科学 2005, Vol. 26, No. 9
建立了规模性的红檵木种质资源库,还利用RAPD等进
行了多种红檵木栽培类型亲缘关系[5]和变异类型的遗传多
样性[6]等研究探讨。
天然色素大多来自于有生命的动、植物体,它既
可用于食品着色,同时还兼具如防癌、降血压、降血
脂等重要生理功能,天然色素逐步取代存在‘使用安
全问题’的合成色素是色素应用的必然发展趋势[7,8]。在
红檵木色素方面,已进行了关于红檵木不同变异类型形
态特征与叶色素含量比较[9]和花色素的微波提取与特性研
究[10]及叶色素[11]等研究,结果[9]表明:红檵木花色素有
很强的抗热及抗光照射降解特性。为科学探明红檵木的
其他潜在应用开发价值,促进红檵木产业开发深化,运
用硅胶G及H薄层层析法(TLC)进行了该花色素的分离纯
化和所得花色素各单体溶液的颜色反应等定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红檵木鲜花花瓣,采于校内7年生(栽培)
红檵木,花呈紫红色,嫩叶淡红色、老叶褐绿色,果
实灰褐色栽培型。
1.2试剂 无水乙醇、正丁醇、乙酸乙酯、石油醚、
乙醚、薄层层析硅胶(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等均
为分析纯。
1.3仪器设备 格兰仕微波炉、鼓风干燥箱、Yamato
BM-400旋转蒸发仪、254nm紫外检测仪、岛津UV-160A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层析制板及层析设备、5μl微量
毛细管点样器、25μl移液枪。
1.4方法
1.41 工艺流程
鲜花瓣→提取色素并过滤→滤液减压浓缩→去杂质
与精制→层析板制备→色素点样并层析分离→紫外仪检
识,刮下同一Rf值条带→浸提→浸提液浓缩→色素单体
溶液→定性检识
1.4.2色素待分离纯化母液的制备
参照文献[10]及[12],称取60g红檵木花瓣,加20%
乙醇900ml浸提4h,再微波中火力档处理5min,过滤
后得色素粗提液,粗提液在50℃下减压浓缩至1/4体积
得浓缩液,浓缩液经4000r/min离心20min得上清液,再
按程序性去杂质精制处理得到色素母液。
1.4.3色素TLC分离最佳展层剂研究
1.43.1硅胶薄板制备
参照文献[13],铺制厚度为0.5mm的硅胶H/G板若
干 。
1.4.3.2展层与最佳展层剂研究
取自然晾干的硅胶板置烘箱105℃下烘干1h,冷
却,备用。用毛细管点样器取色素母液在距薄板下端
边缘1cm上的位置点样,每次点样量10μl,根据色素
提取中所显示的极性,选用不同极性配比的展层剂展
开。展层结束后,在可见光与紫外光下观察色斑分离
情况,以斑点分离好、不拖尾的展层剂为最佳展层剂。
1.5色素单体样液制备
制备2mm厚的层析硅胶薄板20块,用25μl移液枪
在板上成直线拉点色素母液,每块板点样60次,点样
总量共1.5ml。将点样板展层并据紫外光与可见光下观察
结果,刮下薄板上同一Rf值的每条色带,编号并各用
20%乙醇80ml溶解,3000r/min离心10min后取上清液减
压浓缩至近干,再以20%乙醇8ml从浓缩瓶中将样品全
部洗脱而制得色素单体样液。
1.6色素单体样液定性研究
1.6.1色素全波长扫描研究
分取单体色素液1ml,用20%的乙醇稀释至10ml,
再取其2~3ml于1cm石英比色皿中,以20%乙醇为空
白参比,200~800nm扫描,得到各色素单体的光吸收
图和最大光吸收波长;取色素母液如法扫描测定,进行
色素的光吸收特征等对比分析研究。
1.6.2颜色反应定性检识
将分离收集的色素单体样液,分别进行各种特征颜
色反应,椐其结果综合对各单体样液成分进行物质定性。
2 结果与分析
2.1色素的极性
分取一定量的色素母液减压蒸干得到固体,以不同
的溶剂溶解,发现色素不溶于石油醚和乙醚,而在不
同浓度的乙醇中呈:几乎不溶于无水乙醇、少量溶于
50%以上乙醇、完全溶于30%以下乙醇,色素完全溶
解于蒸馏水中。说明红檵木花色素属极性较强物质。
2.2色素的硅胶板TLC分离研究
2.2.1分离的最佳展层剂
利用预配的展层剂,先在层析纸上预试,选取其
中展开较好的供已点样硅胶H薄层板展层,各展层剂的
展层结果见表1。据表1,红檵木色素各单体成分为中
等极性物质,故层析时以中等极性的展开剂展层效果较
好,最适展层剂种类及体积比为:水:乙醇:正丁醇:乙酸
乙酯=12:8:24:36。
用最适展层剂在硅胶G板上展开,发现分离色斑更
清晰,斑点数目、颜色及位置都与硅胶H板上展层结
果完全一样。鉴于此,色素单体样液的制备全部改用
硅胶G板展层分离及浸提。
2.2.2色素的TLC分离图及各单体成分Rf值
图1为花色素在硅胶G板上展层后的可见光下检识
2005, Vol. 26, No. 9 食品科学 ※基础研究54
图谱,由该图可见:从原点出发,向展层前沿一字排
开共七个色斑,从下到上依次给予编序①、②、③、
④、⑤、⑥、⑦,七个斑点呈红色或紫红色,但各
点颜色深浅程度不同,其中第③号几乎不呈色。各斑
点的颜色在紫外(254nm)下观察与可见光下的略有差异(表
2)。在20cm×20cm的硅胶G板上,各色斑(单体)成分
的Rf值经测定与计算的结果见表2。
编号 展层试剂种类 试剂配比(体积比) 展层效果
No. Sort of developing layer reagentRatio(V/V) of developing layer reagentResult of the TLC development
1 水:乙醇:乙酰丙酮 4:2:1 不能展开
2 水:乙醇:乙酸乙酯 3:3:4 极性过大,色斑间隔不均匀
3 水:乙醇:乙酸乙酯:乙醚 2:3:8:3 不能展开
4 水:乙醇:乙酸乙酯:氯仿 2:3:8:3 色斑分离不明显,拖尾
5 水:乙醇:丙酮:乙酸乙酯 2:3:5:10 色斑分离不明显,拖尾
6 水:乙醇:丙酮:乙酸乙酯 2:5:3:10 色斑分离不明显,拖尾
7 水:乙醇:正丁醇:乙酸乙酯 8:17:10:45 色斑分离不明显,拖尾
8 水:乙醇:正丁醇:乙酸乙酯 8:17:15:40 色斑分离为均匀,拖尾
9 水:乙醇:正丁醇:乙酸乙酯 8:25:7:40 色斑分开不明显
10 水:乙醇:正丁醇:乙酸乙酯 8:5:27:40 色斑分开不明显,拖尾
11 水:乙醇:正丁醇:乙酸乙酯 10:5:25:40 色斑分离较好,间隔不均匀
12 水:乙醇:正丁醇:乙酸乙酯 12:8:24:36 色斑分离很好,间隔均匀
表1 不同展层剂中红檵木花色素的硅胶G板层析分离效果
Table 1 Seperating result of the pigment from L. chinense var.rubrum flower by silica G TLC in different layer reagent
注: 展开均在室温(27℃±1.5)下进行。 Note: All developing was made under the 27℃±1.5.
单体样序号 可见光 254nm Rf值
No.of mono- componentVisible light254nm rayQuantity
① 紫色 紫红 0.31
② 红色 鲜红 0.35
③ 无 天蓝 0.39
④ 淡红 鲜红 0.42
⑤ 淡红 红色 0.46
⑥ 紫红 淡紫色 0.48
⑦ 黑红 红色 0.50
表2 可见光及254nm下的色素层析斑颜色与Rf值
Table 2 Colour and Rf quantity of the pigment TLC spots under
visible light and 254nm ray
2.3.1色素的光谱扫描结果
对20%乙醇提取制备的色素母液、色素各单体样液
进行200~800nm扫描,结果是:色素母液的特征吸收
峰为277nm(与文献[10]的测定值略有差别),色素各单体
样液的特征吸收峰均在270~280nm范围(图2)。另外,
它们都在210nm附近存在另一最大吸收峰。
鉴于物质光谱特性研究一般多使用甲醇作为溶媒,
所以进行了该花色素的甲醇溶解样制备与扫描研究:
分取色素母液及各单体样液1.0ml,加甲醇定容至
10ml,在定容过程中发现溶液均从微红色变为乳白色。
取2~3ml该定容液以甲醇作参比扫描,得到的色素母
液及各单体色素样液的图谱及特征吸收峰很近似,都
呈现λ1=228±1nm、λ2=267±1nm、λ3=274±1nm、
λ4=346±1nm四个峰,其中λ1为主峰,其它三个峰呈
小肩峰(态)。
表3是色素各单体成分的特征光吸收在浓缩前后之
变化。据表3可得到结论:(1)各单体成分特征吸收波长
在浓缩前后,第③、⑤、⑦号色斑样不改变,而第
②、⑥色斑样则发生极微小改变,第①、④号色斑则
发生明显改变;(2)从改变了的特征吸收波长来看,似乎
成分①加热后转变成了成分④,而成分④转变成其他成
分。由于制备各单体样液时在浓缩前后均未定容,故
不能根据表中A值大小估算哪个单体成分的含量最大,
因母液的紫外特征吸收波长是277nm,结合各单体样液
浓缩前的A值判断成分③在色素中含量最大。
2.3.2色素的紫外光谱性质比较与分析
根据文献[14~16]的相关描述:呈色的水溶性花色素主
要属黄酮类(含花青素类)及蒽醌类化合物。花青素及其
甙类在甲醇中的UV光谱特征是:峰带Ⅰ较强,在460~
560nm;峰带Ⅱ较弱,在270~280nm。大多数黄酮类
化合物的甲醇图谱特征也呈现两个峰带,即300~400nm
图1 254nm下红檵木花色素的 TLC分离结果检识图
Fig.1 Di splay of the TLC seperating result under 254nm upon
the pigment which extracted from L. chinense var.rubrum flower
2.3红檵木色素母液及色素各单体样液的扫描结果与分
析
55※基础研究 食品科学 2005, Vol. 26, No. 9
单体样序号
浓缩前 浓缩后
No. of mono
component sample
Before concentrate After concentrate
① λ1未记录; λ2=276nm, A=0.924 λ1=214nm, A1=2.361; λ2=272nm, A2=1.502
② λ1未记录; λ2=279nm, A=0.805 λ1=208nm, A1=2.143; λ2=278nm, A2=0.957
③ λ1未记录; λ2=277nm, A=0.950 λ1=211nm, A1=2.176; λ2=277nm, A2=0.949
④ λ1未记录; λ2=272nm, A=0.398 λ1=214nm, A1=2.345; λ2=270nm, A2=1.281
⑤ λ1未记录; λ2=268nm, A2=0.223;λ3=273nm, A3=0.223 λ1=205nm, A1=2.003; λ2=268nm, A2=0.679;λ3=273nm, A3=0.671
⑥ λ1未记录; λ2=275nm, A可忽略 λ1=211nm, A1未记录; λ2=274nm, A2=0.594
⑦ λ1未记录; λ2=271nm, A可忽略 λ1=210nm, A1未记录; λ2=271nm, A2=0.627
表3 色素单体样液在浓缩前后的光吸收特征
Table 3 Characteristic light imbibition of the pigment mono-component sample in concentrate
注: 单体成分以20%乙醇从薄板分离的色斑中浸提,扫描测定时均以20%乙醇作空白参比。
Note: The mono-component was extracted within 20%eathnol from the colour spots which seperated from the flower pigment by TLC, and all the scanning assay blank
sample was 20%eathnol.
的峰带Ⅰ与240~280nm的峰带Ⅱ,其中,黄酮、黄
酮醇、异黄铜、二氢黄铜和二氢黄酮醇类的峰带Ⅱ强
而峰带Ⅰ弱,查耳酮、橙酮和噢硦的峰带Ⅰ强而峰带
Ⅱ弱。醌类化合物的乙醇溶液一般为五个峰带即230nm
左右的峰带Ⅰ、240~260nm的峰带Ⅱ、262~295nm的
峰带Ⅲ、305~389nm的峰带Ⅳ和大于400nm的峰带Ⅴ。
红檵木花色素母液与各单体成分的乙醇样液全波长扫描
显示的吸收峰(波长)全部在紫外区域,虽然其甲醇定容
液扫描光谱中增加了两个吸收峰,但峰带仍然是在紫外
区域。比较7个单体成分的光谱图形,都呈270nm左
右的峰带很强,而300nm以上的峰带(乙醇定容液中没
有,甲醇定容液中存在2个)很弱,,初步说明7个色
素单体成分不同于花青素类、查耳酮、橙酮和噢硦及
蒽醌类。色素样液的甲醇及乙醇溶解样,都有在210nm
附近的主吸收峰,对该峰,认为其接近仪器检测的最
低极限(200nm),同时恰好又落在甲醇和乙醇的光谱测定
极限波长[16]附近,故对其不做定论。
甲醇使色素液明显发生颜色改变,说明甲醇和色素
发生反应,以甲醇作为该花色素的提取溶媒肯定不行,
但光谱定性分析中主要是考虑谱线图形,对物质颜色变
化的考虑居次要,由于本研究没有进行比较系统的紫外
光谱特征分析测定,只能从该花色素的甲醇样液的一致
光谱扫描结果,得到他们属同一类物质的初步结论。
2.4色素的特征颜色反应定性检识
2.4.1色素母液的花青素特征显色检识
2.4.1.1色素的pH变色检识 参照文献[14][16],取适量
色素母液于试管中,加不同体积量的1%浓HCl或1%
NaOH,在加入各试剂时,观察颜色变化并测定试剂加
入前后的溶液pH,结果是:该色素在pH2.0时呈鲜红
色;随pH2.0→pH6.0,其红颜色变浅;在pH7.5时呈
蓝色;在pH9.0时呈绿色;在pH9.5时呈黄绿色;在
pH>12时呈棕色。对不同pH下的色素液加热处理,
结果是:在pH<6.0时,色素母液置100℃处理1h,
其颜色不变;而pH>7.5时,室温下即呈蓝绿色,若
置80℃水浴加热则立即由红变黄色并产生褐红色沉淀。
2.4.1.2铅盐反应 将色素母液的酸性乙醇液,加入
1%醋酸铅溶液,立即有青紫色沉淀,复于该沉淀中加
入冰醋酸,则沉淀溶解并得红色溶液;再于其中加入乙
醚时又复得青紫色沉淀。
上述结果提示色素母液中含花青素类成分。
2.4.2色素各单体样液的花青素检识
2.4.2.1在不同pH值时的呈色 取适量的七种色素单
体样液于七支洁净试管中,各加入不同体积量的1%浓
HCl或1% NaOH时,在试剂加入前后它们的pH与颜色
变化结果见表4。同时,对酸调制pH=3的色素单体液
各成分,分别在100℃下加热1、1.5、2h都不产生沉
淀,颜色上均无肉眼可见变化,测得的各成分特征波
长下A值也无大的变化,反映色素单体成分在酸性条件
下对热比较稳定。
单体样液序号
No.of mono-pH<7 pH=7pH=8.5pH=9.5pH>9.5pH=11
component samplee
① 鲜红色 无 无 蓝绿色 黄绿色 黄色
② 鲜红色 浅紫色 蓝绿色 黄色 黄色 黄色
③ 淡红色 淡红色 无 蓝绿色 黄色 黄色
④ 淡红色 淡红色 淡红色 浅紫色 蓝绿色 黄绿色
⑤ 淡红色 浅紫色 黄绿色 黄色 黄色 黄色
⑥ 淡红色 淡红色 淡红色 黄绿色 黄色 黄色
⑦ 橙红色 无 蓝偏绿色 黄色 黄色 黄色
表4 色素各单体样液在不同pH值时的呈色情况
Table 4 The sample colour of which pigment mono-components
in different pH value
花青素及其甙类[14][16]一般在pH<7,pH=8.5时呈
紫色,pH>8.5时呈蓝色。据表4结果,成分④、⑥
2005, Vol. 26, No. 9 食品科学 ※基础研究56
基本符合花色素类随pH的变色反应特征,其他单体成
分则基本与该变色反应特征不相符。
2.4.2.2铅盐反应 取色素各单体的酸性乙醇液,加
入1%醋酸铅水溶液时有淡紫色沉淀,于该沉淀中加入
冰醋酸则沉淀溶解并得淡红色溶液,再于该溶液中加乙
醚又复得淡紫色沉淀。据该反应结果,提示色素单体
成分具有花青素类似结构特征。
2.4.3色素单体的醌类物质显色反应检识
醌类的颜色反应主要取决于其分子的氧化还原特性
和分子中存在的酚羟基性质,为此,据文献[14,15]进行了
Feigl反应、无色亚甲基蓝显色反应和Borntrǎgers re-
action呈色反应,检识结果见表5。
该检识反应中,Feigl reaction、no colur methyl-
ene blue reaction的结果均为阴性,而Borntrǎgers reac-
tion呈色反应虽然在颜色上呈阴性,但不排除属于羟基
蒽酚、蒽酮和二蒽酮的反应。结合单体成分的光谱特
性等可基本断定红檵木花色素各单体成分都不属于蒽醌
及其他醌类物质。
2.4.4色素的黄酮类特征检识
参照文献[14,15][18],对各色素单体成分进行荧光检
识。参照文献[14,15][19],分取色素单体样液,分别进行
‘盐酸-镁粉反应’、‘三氯化铝反应’、‘三氯化铁
反应’、‘碱性试剂反应’、‘浓硫酸反应’、‘硼
氢化钾反应’、‘氨性氯化锶反应’。黄酮类特征检
识的结果见表6。据表6,荧光反应显示成分③可能属
黄酮醇,而其他均非黄酮属性;HCl-镁粉反应均显示
色素可能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或二氢黄酮醇类,
显色反应类型 单体样序号No. of mono-component sample
Sort of colour reaction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Feigl reaction淡黄色 淡黄色 淡黄色无 无 淡黄色 无 无
No colur methylene blue reaction无蓝色斑 无蓝色斑 无蓝色斑 无蓝色斑 无蓝色斑 无蓝色斑 无蓝色斑
Borntǎgers reaction黄 黄 黄 黄 黄绿色 黄绿色 黄绿色
表5 色素单体成分的醌类显色反应检识结果
Table 5 Display of anthraquinone colour reaction of the pigment mono-component from the L. chinense var.rubrum flower
单体样 ALCl3 FeCl3 Na(OH)2 Mg(CH3 OOH)2
序号/颜色
荧光
HCl-Mg(荧光) (荧光) 冷,热,荧光
浓H2SO4 氨性SrCl2
甲醇/荧光
Mono-component
Fluorescent
反应 FluorescentFluorescentCold, Heating, Fluorescent
Dense KBH4 Ammonia
Methanol/
No./Colour
light
light light light
H2SO4 SrCl2
Fluorescence
①/浅黄色 紫红 紫红 橙色 紫 红/棕色沉淀 黄色,黄色,黄偏褐 鲜红 紫红 白色沉淀 蓝紫色
②/浅黄色 鲜红 紫红 橙紫色 紫 红/棕色沉淀 黄色,黄色,橙偏黄色 鲜红 紫红 白色沉淀 蓝紫色
③/浅黄色 蓝带绿色 紫红 蓝色 浅红/棕色沉淀 黄色,黄色/沉淀,蓝紫色 鲜红 紫红 白色沉淀 蓝紫色
④/浅黄色 鲜红 紫红 橙色 浅红/棕沉淀 黄色,黄色/沉淀,黄色 鲜红 紫红 白色沉淀 蓝紫色
⑤/浅黄色 红色 紫红 橙色 黄 色/棕色沉淀 黄绿,青黄/沉淀,橙偏黄 鲜红 无反应 白色沉淀 蓝紫色
⑥/浅黄色 淡紫色 紫红 橙色 黄 色/棕色沉淀 黄绿,青黄/沉淀,黄色 鲜红 紫红 白色沉淀 没做
⑦/浅黄色 红色 橙色 橙色 黄 色/棕色沉淀 黄绿,青黄/沉淀,黄色 鲜红 紫红 白色沉淀 没做
表6 红檵木花色素单体成分的黄酮类显色反应检识结果
Table 6 Display of flavon colour reaction of the pigment mono-component from the L. chinense var.rubrum flower
而为非异黄酮及查耳酮、噢哢和儿茶精类;AlCl3-荧光
反应仅显示成分③可能属羟基黄酮醇;FeCl3-荧光反应
显示成分①、②、③及④可能具有氢健缔合的酚羟基;
NaOH-荧光反应显示成分③可能具有3个羟基;浓硫酸
反应显示色素可能都属于噢哢或查耳酮类;而KBH4反
应显示成分①、②、③、④、⑥、⑦可能属二氢黄
酮醇,而成分⑤则属非二氢黄酮醇;氨性SrCl2反应显
示色素各单体均没有邻二酚羟基;乙酸镁荧光反应显示
成分①、②、③、④和⑤可能属二氢黄酮或二氢黄酮
醇类。另外,在对色素各单体样液加浓酸时,发现其
都是立即变红色,这预示色素可能属花青素或查耳酮或
噢哢。所以,综合分析认为:(1)色素单体成分③可能
属二氢黄酮醇类;(2)色素各单体不属于噢哢或查耳酮;
(3)色素各单体成分分子中无邻二酚羟基;(4)结合色素单
体成分的甲、乙醇光谱特征认为,色素不属于花青素
或至少不是以花青素单体成分为主。
3 结论与讨论
3.1结论
3.1.1红檵木花色素的硅胶H和硅胶G薄板层析分离最
佳展层剂(体积比)是:水:乙醇:正丁醇:乙酸乙酯=12:8:24:
36,以该展层剂展开得到颜色及相应Rf值完全一致的7
个色斑,反映该花色素含有七种色素单体成分。对色
素母液和各单体色素成分样液的200~800nm扫描测定表
明:色素母液的特征吸收峰是277nm,各单体成分也有
两个吸收峰,集中于210nm左右和270~280nm之间,
7个单体样液的特征吸收峰分别为:272、278、277、
57※基础研究 食品科学 2005, Vol. 26, No. 9
270、273、274、271nm,推算认为以277nm单体成
分(成分③)的含量最大。
3.1.2色素母液及色素单体样液的甲醇定溶液全波长扫
描结果一致,即它们都具四个峰:λ1=228±1nm、
λ2=267±1nm、λ3=274±1nm、λ4=346±1nm,其
中λ1以主峰出现,λ2、λ3、λ4三个峰为小的肩峰。
同色素的乙醇定容样液相比较,甲醇制备样液时,能
致色素发生颜色改变,且都生成具有相同吸光基团的物
质,提示红檵木花色素不宜用甲醇提取。综合各显色
反应检识结果并结合色素母液与单体成分的光谱特性,
初步确认红檵木花色素的主要成分属二氢黄酮醇类。但
各单体成分的物质所属,需待其各种光谱测定与结构推
断后方可定论。
3.2 讨论
与早期的研究[10]相比较,本研究中得到的色素母液
特征吸收波长与早期比较存在细微差别,推测是因本研
究选用的花粉红、老叶绿色、幼叶红色的栽培类型与
早期选用的花紫红、幼叶和老叶均呈红色的栽培类型,
在花色素单体成分的含量组成上差异较大之故,这也提
示对红檵木因叶色、花色的明显差别而划分类型有其研
究价值,但是如何确定属栽培型、生态型,亦或基因
型的哪种类型更科学一些,还需从色素在不同类型及其
不同季节表达的分子水平上开展研究。
参考文献:
[1]《树木学》编写委员会. 树木学·南方本[M]. 北京: 中
国林业出版社, 2000. 286.
[2]黄瑞康, 杨金贵, 贺中华, 等. Investigating studies of the
Loropetalum Chinense var. rubrum[J]. 湖南农业科学, 1998,
(4): 44-45.
[3]袁德政, 付爱华. The Exploration on the industry present
status and it,s trend of develoment of Loropetalam Chinense
var.ubrum in Liuyang[J]. Hunan Forestry Science &
Technology, 2003, 30(1): 80-81.
[4]刘德良, 张琴. The Germplasm Resources of Loropetalum
Chinense var. rubrum and Their Futher Exploitation[J]. 中
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1,20(5): 17-18.
[5]李晨东, 唐前瑞, 陈德福, 等. RAPD analysis and taxology
discussion on Loropetalum chinense var. rubrum materials
from different fountainhead areas[J]. 园艺学报, 2002, 29
(3): 358-362.
[6]包志毅, 张华, 包劲松, 等. 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Loropetalam Chinense var.rubrum by RAPD[J]. 浙
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3, 29(6): 665-670.
[7]彭子模, 李进, 孟冬丽. The present condition and pros-
pect for the exploi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atural plant-
pigment[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19
(4): 43-50.
[8]杨桂馥, 译. State of security,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the
exempted certificate test of colour additives in food , medicine
and cosmetics in america[J]. 中国食品添加剂, 1997, (3):
57-68.
[9]唐前瑞, 周朴华. Comparisions o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
istics and pigments contents among variants of Loropetalam
Chinense var.rubrum[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7(5): 362-363.
[10]唐克华, 于华忠, 龚剑, 等. Study on the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techniques and some propertiesof Lorropetalum
chinense var. rubrum anthocyanidian in the flower[J]. 西北
植物学报, 2005, 25(3): 568-574.
[11]陈乃富, 张莉. Extraction technology of the pigment from
Lorropetalum chinense and its stability research[J]. 中国林
副特产, 2004, (3): 38-40.
[12]刘大川, 王静, 刘贵华, 等. Study on extraction of flavonoids
and pigments of perilla leaves[J]. 粮食与油脂, 2000, (5): 36-
37.
[13]陈毓芳. Biochemistry experimental method and technology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56-58.
[14]肖宗厚, 等. Chinese drugs chemistry. No.1 Editi[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276-290.
[15]姚新生, 吴立军. Chemistry of naturalmedicine.No.4 Edi-
tion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182-195.
[16]徐东翔. 植物资源化学(第一版)[M]. 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4. 192-193.
[17]陈耀祖. Modernization research technique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drugs[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172-173.
[18]张冬冬, 王春艳, 解春华. The determination by TLC on
flavonoids component in the Day Lily [J]. 中国卫生检验杂
志, 2002, 12(4): 445-446.
[19]李秀信, 王荣花, 杨秀萍. An analysis of flavonoids in Emili
Sonchfolia[J]. 西北植物学报, 2003, 23(4): 671-673.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