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覆盆子及其混淆品山莓的鉴别



全 文 :覆盆子及其混淆品山莓的鉴别
蔡文山 (莆田华侨医院 莆田 351117)
摘要: 目的 鉴别覆盆子的一种混淆品山莓。方法 根据二者的性状特征、主要显微特征及薄层色谱进行了鉴别比较。 结果 山莓同正品覆
盆子相比 ,两者性状、显微及薄层色谱具有一定的差别。 结论 此方法简便、易操作 ,可作为覆盆子与混淆品山莓的鉴别方法 ,用以覆盆子药材
的鉴别参考。
关键词: 覆盆子 ;山莓 ; 鉴别
中图分类号: R931. 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6-3765( 2007) 02-0066-02
  覆盆子为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华东覆盆子 Rubus chingii
Hu的干燥果实 ,为较常用的中药 ,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 ,
作为蓬的别名列于蓬 条下 ,其性温 ,味甘、酸 ,具有补肾固
精、助阳缩尿的功效 ,临床上主要用于肾虚遗精、阳痿、遗尿、
尿频等〔1〕。 覆盆子商品来源单一 ,在市场上伪品较少 ,但是有
时可见其混淆品〔2〕。近日 ,笔者在市场上发现使用同属植物山
莓 Rubus chorchorifolius L . f . 的果实充当覆盆子销售 ,为了
明辨混用 ,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本文就它们的性状特征、主要
显微特征及薄层色谱进行了鉴别比较 ,以供覆盆子药材应用
鉴别参考。
1 性状
1. 1 覆盆子 聚合核果呈扁圆锥形 ,半球形或类球形。 顶端
钝圆基部中心略凹入。高 6~ 12mm,直径 5~ 12m。表面灰绿
色或浅棕色 ,密被灰白色或灰绿色短绒毛。宿萼棕褐色 , 5裂 ,
裂肚先端多已折断 ,有众多棕色花丝残存。 小核果呈半月形 ,
长 2~ 2. 5mm,宽 0. 8~ 1. 3mm ,背面隆起 ,密被灰白色茸毛 ,
两侧有明显网状凹纹 ,腹部有突起的棱线 ,质硬 ,内含棕色种
子 1粒。
1. 2 山莓 聚合核果呈圆锥形或尖圆锥形形。顶端尖或稍钝
圆 ,基部平。高 5~ 9mm ,直径 4~ 6. 2mm。表面黄绿色或浅黄
棕色 ,无毛茸。宿萼黄绿色或棕色 ,裂片卵状批针形 ,先端有一
褐色小尾尖 ,两面均被毛茸 ,宿萼上有褐色花丝残存。小核呈
长月牙形或半圆形 ,长 1~ 1. 2mm,宽 0. 7~ 1. 2mm,背部被灰
白色茸毛 ,两侧可见网状凹纹 ,腹部有棱线 ,质硬 ,内含棕色种
子 1粒。
2 显微鉴别
2. 1 覆盆子小核果横切面 外果皮细胞 1列 ,类方形或略切
向延长 ,排列整齐 ,外被角质层 ,外缘细波状 ;果实背面有非腺
毛 ,壁厚 ,木化: 中果皮 5~ 11列细胞 ,有的细胞含草酸钙簇
晶 ,簇晶棱角较钝:最外的 2~ 3列细胞为厚角组织 ;维管束外
韧形 ,位于内果皮脊状突起的外侧 ,四周有纤维及网状细胞围
绕 ;最内为 1~ 4列网纹细胞 ,厚 9~ 17um。 内果皮为 20余列
纤维 ,外缘呈 8~ 10个脊状突起 ,纤维细长 ,壁稍厚 ,木化 ;种
皮内外表皮细胞均含有棕色色素。
2. 2 覆盆子粉末 粉末棕黄色。 非腺毛单细胞 ,长 60~
450μm,直径 12~ 20μm,壁甚厚 ,木化 ,大多数具双螺纹 ,有的
作者简介:蔡文山 ,男 ( 1969. 12- ) ,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药学系。 职
称:主管中药师、从事中药剂工作。 联系电话: 13178067608
体部易脱落 ;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 ,胞腔分枝 ,似石
细胞状 ;网纹细胞单个或成群 ,直径小于 26μm;草酸钙簇晶较
多见 ,直径 18~ 50μm,棱角钝 ;果皮纤维黄色 ,上下层纵横或
斜向交错排列 ;导管细小 ,主为螺纹导管。
图 1 覆盆子小核果横切面简图
1. 非腺毛 2. 外果皮  3. 中果皮
4. 内果皮纤维层  5. 种皮 6. 胚乳
7. 子叶  8. 纤维束 9. 草酸钙簇晶
图 2 山莓小核果横切面简图
1. 非腺毛  2. 外果皮 3. 中果皮
4. 内果皮纤维层  5. 种皮  6. 胚乳
7. 子叶  8. 纤维束  9. 草酸钙簇晶
图 3 覆盆子粉末图
1. 非腺毛  2. 网纹细胞
3. 草酸钙结晶 4. 果皮细胞  5. 导管
图 4 山莓粉末图
1. 非腺毛 2. 网纹细胞
3. 草酸钙结晶  4. 果皮细胞 5. 导管
图 5 覆盆于与山莓薄层色谱圈
1.覆盆子  2.山莓
2. 3 山莓小核果横切面 外
果皮细胞 1列 ,略切向延长 ,外
被角质层 ,果实背面有非腺毛 ,
壁厚 ,木化 ;中果皮 5~ 10列细
胞 ,有的细胞含草酸钙簇晶 ,簇
晶棱角较锐: 最外的 2~ 4列细
胞为厚角组织 ;维管束外韧形 ,
位于内果皮脊状突起的外侧 ,
四周有纤维及网状细胞围绕:
最内为 3~ 5列网纹细胞 ,厚 10
~ 37μm。 内果皮为 20余列纤
维 ,外缘脊状突起不明显 ;种皮
内外表皮细胞均含有黄棕色色
素。
·66·
海峡药学  2007年 第 19卷 第 2期
2. 4 山莓粉末 粉末黄棕色。 非腺毛众多 ,单细胞 ,长 67~
415μm,直径 9~ 17μm,壁厚 ,木化 ,大多数具双螺纹 ,大多数
体部易脱落: 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呈类多角形 ,胞腔分枝 ,似
石细胞状: 网纹细胞单个或成群 ,直径为 10~ 37μm,有的细胞
直径达到 27~ 201μm;草酸钙簇晶较多见 ,直径 10~ 29μm,棱
角锐尖 ;果皮纤维黄色 ,上下层纵横或斜向交错排列 ;导管主
为螺纹导管、环纹导管。
表 1 覆盆子及山莓药材鉴别特征
性状 显微横切面 粉 末 薄层
覆盆子 小核果呈半月形 ,较大
网纹 细胞 1~ 4列
网纹细胞直径小于 26μm; 簇晶棱角较钝
在 Rf =
0. 5 处 具有一个特征斑点
山莓
小核呈长月牙形或半圆形 ,较小
网纹 细胞 3~ 5列
网纹细胞有的直径达到 27~
201μm;簇晶棱角较锐
在 Rf0. 6~ 0. 8 处具有两个特征斑点
3 薄层色谱
取覆盆子和山莓的粉末各 1g ,分别加 50m L石油醚 ,索
氏提取 2. 5h脱脂 ,残渣挥干石油醚 ,加 50m L甲醇回流提取
3h,滤过 ,滤液浓缩至 2m L,作为供试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
试验 ,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 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 G板上 ,
以醋酸乙酯 -甲醇 -水 ( 5∶ 1∶ 1) ,展开 ,取出 ,晾干 ,喷 0. 5%
AlCl3 ,甲醇溶液 ,置紫外灯 ( 365nm)下检视。 结果两者的斑点
有一定的区别。
4 小结
上述的性状、显微、薄层色谱的试验结果表明 ,覆盆子与
山莓无论在性状、网纹细胞 、草酸钙簇晶的形状及薄层色谱等
方面均有所不同 ,其主要的鉴别特征 (见表 1)。从表 1可以看
出 ,两者内在鉴别特征差异较大 ,在临床药用及生产上应给予
关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编 . 中国药典〔 S〕. 2005年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
版社 , 2005,
〔2〕郭耀武 ,杨瑞瑞 ,等 .覆盆子与混淆品莓果的鉴别〔 J〕 . 西北药学
杂志 , 2002, 17( 6): 251~ 252.
吴茱萸的炮制机理及其现代研究探讨
黄景华 (厦门市聚德堂药业有限公司 厦门 361012)
摘要:  吴茱萸为常用中药 ,生药味苦、性温、有毒 ,多外用。 温中止痛力强 ,多用于口腔溃疡、牙痛、湿疹 ,也可内服 ,用于治疗 阴头痛、寒疝腹
痛等症。 介绍吴茱萸的炮制机理和现代研究概况。
关键词: 吴茱萸 ;炮制机理 ;现代研究
中图分类号: R927. 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6-3765( 2007) 02-0067-02
  吴茱萸为常用中药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列为中品。 苏
颂谓: “今处处有之 ,江浙、蜀汉尤多。木高丈余 ,皮青绿色。叶
似椿而阔厚 ,紫色。 三月开红紫细花 ,七月、八月结实似椒子 ,
嫩时微黄 ,至熟则深紫。”其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 Evodia
rutaeca rpa ( JUSS) . Benth,石虎 Evodia rutaeca rpa ( Jass) Ben-
th. Va r, o ffieinalis ( Dode ) Huang 或疏 毛吴茱 萸。 Evodia
rutaeca rpa ( Jass) Benth. Var , bo dinievi( Dode ) Huang的未成熟
果实 ,有温中止痛、理气燥湿的作用。 饮片可分为生、炮两种。
生药味苦、性温、有毒 ,多外用 ,温中止痛力强 ,多用于口腔溃
疡、牙痛、湿疹 ;炮制后味苦微甘、性温 ,降低毒性、缓和燥性、
温中止痛的作用逊于生药 ,临床可用于内服 ,用于厥阴头痛、
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
泻等。 古人认为其性燥热 ,泡去苦烈汁 ,故历史上炮制方法颇
多 ,现将炮制机理和研究近况进行探讨。
1 吴茱萸炮制的历史记载及作用归纳
1. 1 炮制历史记载 吴茱萸的炮制方法最早记载汉代《玉
作者简介:黄景华 ,男 ( 1960. 10- )。 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 (大专 )。
职称:主管中药师。 从事药品经营管理。 联系电话: 0592- 5230999;
5125858
函》的洗法、 《金匮》的炒法。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盐水洗、醋煮
《雷公》等法。 唐代有酒煮服《食疗》。 宋代增加了炒焦《圣惠
方》、醋炒《博济方》、黑豆沙浸炒《总录》、童便浸《局方》等法。
明清时代对炮制目的有新说明 ,如“水洗去毒”《奇效》; “气虚
者 ,当以甘补药制而用之”《景岳》为现代甘草制吴茱萸之滥
觞。 炮制方法上又增加了盐水炒、黄连水炒《入门》等法。
1. 2 炮制作用归纳 吴茱萸具有温热苦燥辛香走窜之毒副
作用。 《本草通玄》: “吴茱萸 ,咸汤浸去烈汁 ,焙干水。”《本草
求真》: “吴茱萸陈者良 ,泡去苦烈汁用。”说明古人对减轻毒
性到何种程度只是宏观的认识 ,而汤洗的次数多少不一 ,说法
不同 ,但大都有较具体的质量要求 ,如去苦烈汁、去黑汁、去苦
味、去滑、去涎、去沫、去漂、去毒等 ,这些都是水洗去毒的方
法 ,只不过提法不同 ,但性质目的一样。后来又发展了淘泡、浸
法等 ,也是为了去其小毒 ,只是时间不同 ,与水法同时进行的
炒法、炙法、烘法、煮法、浮法制法、水火共制法以及加辅料的
炮制方法 ,不仅减轻了毒性 ,而且在辅料炮制后为吴茱萸增添
了新的功效。如萝卜制可理气、消胀 ;酒醋可活血止痛 ;黑糯米
可解毒健脾胃 ;姜制增强止呕作用。
2 吴茱萸炮制的现代研究
2. 1 吴茱萸的现代炮制方法
·67·
Strai t Pharmaceutical Journal Vol 19 No. 2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