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蒌蒿的生物学特性与经济栽培



全 文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1998, 25 ( 1): 63- 65
Journal of Anhui Ag ricultural Univ e rsity
蒌蒿的生物学特性与经济栽培⒇
管建国 宋佩扬
(南京农业专科学校园艺系 , 南京 210038)
摘 要 阐述蒌蒿的起源分布、 生物学特性及其分类地位 ,介绍蒌蒿地膜轻松浮面覆盖
栽培形式 , 并从提高产量和品质的角度提出激素使用 、 病虫害防治、 采后处理等关键技术。
关键词 蒌蒿 生物学特性 栽培技术
分类号  S636. 9
蒌蒿 ( 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 ) , 菊科蒿属 , 别名芦蒿、 藜蒿、 蒿子等。为多年
生草本植物 , 因含侧柏莠酮芳香油 ( C6 H16 O) , 具独特的风味。可作蔬菜、 中药、 配酒原
料及香料等。 以地上嫩茎和地下根茎为食用部位 , 目前以食用地上嫩茎为主。若在春节
前后应市 ,价格达 20~ 30元 /kg ,亩产值近万元。据分析 ,每 100 g蒌蒿嫩茎含蛋白质 3. 6
g、 灰分 1. 5 g、 钙 370 mg、 磷 102 mg、 铁 2. 9 mg、 胡萝卜素 1. 4 mg、 维生素 C 49 mg。
可凉拌或炒食 , 清香嫩脆 , 在南京有 “早春第一时鲜” 的美誉。在医学上可平抑肝火 , 有
止血、 消炎、 镇咳、 化痰之效 , 故可预防牙病、 喉病、 便秘 , 治疗肝炎等 , 是一种很受
市民欢迎的保健蔬菜。 现已远销海外 , 出口创汇 [ 1~ 2]。
1 生物学特性
1. 1 植物学特征  2500多年前的 《诗经》、 初汉的 《尔雅》 及以后的 《齐民要术》、 《本
草纲目》 等古籍对蒌蒿的生长习性都有记载。
蒌蒿的根有 3种类型 , 即主根、 侧根和纤维状须根。主根不明显 , 侧根发达。茎亦
有 3种类型 , 即地下根 (状 ) 茎、 葡匐茎和地上茎。地下根茎较发达 , 可作为产品器官
食用 , 也可用于繁殖。地上茎直立或略匍匐生长 , 高 60~ 150 cm , 直径 1~ 2 cm , 初时
绿色 (产品器官 ) , 后渐变为紫红色 (老化 ) , 下部通常半木质化 , 上部着生头状花序。叶
大多羽状深裂 ( 3~ 7裂 ) ; 叶正面绿色 , 背面披白色绒毛。花序为头状花序 , 有短梗 , 多
密集成狭长的复总状花序。花黄色 , 内层两性花 10~ 15朵 , 外层雌花 8~ 12朵。瘦果细
小 , 无毛 , 老熟后脱落 [1, 3 ]。
1. 2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蒌蒿性喜温暖湿润气候 ,不耐干旱。茎叶开始生长的日平均气
温为 4. 5℃左右 , 营养生长最适气温为日平均 12~ 18℃ , 20℃以上茎杆迅速老化而不能
食用。地上部分能耐- 5℃以上的长期低温。对光照要求严格 , 光照不足影响生长 , 同时
易感染病害。普通土壤均能生长 , 但以肥沃、疏松、 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为宜 [3 ]。过分干旱
⒇ 管建国 , 男 , 1964年生 , 讲师。 收稿日期: 1997-05-16
会造成植株死亡。 肥料以农家肥料 (粪肥、 沤肥、 堆肥 ) 为好 , 单纯施用化学肥料效果
不理想。
2 起源和分类
2. 1 起源、分布及栽培区域 蒌蒿起源于亚洲 ,野生于低海拔地区的河湖岸边及沼泽地
带 , 在沼泽化草甸地区常形成小区域的植物群落优势种 , 可生于水中 , 多见于湿润的疏
林、 山坡、 路旁、 荒地等。 我国的黑龙江、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南部 )、 河北、 山西、
陕西 (南部 )、 甘肃 (南部 )、 山东、 江苏、 安徽、 江西、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北
部 )、 四川、 云南、 贵州等 19个省区有野生种分布。日本、 朝鲜及俄罗斯西伯利亚亦有
分布 [1 ]。各地农民早有采摘野蒌蒿嫩茎食用的习惯。 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进行蒌蒿人工
驯化栽培。目前江苏、 云南、 江西、 湖北、 安徽等省均有人工栽培的报道。 其中仅江苏
南京八卦洲乡栽培面积达 400 hm2 ( 1995年 )。
2. 2 种类和分类 蒌蒿由野生状态到人工栽培历史不长 , 尚无种类品种的科学划分。根
据其在低温条件下芽的萌发速度及生长情况、 叶片的类型、 茎杆的颜色变化等因素可进
行以下分类: A. 白蒌蒿 (大叶蒿、 柳叶蒿 )。叶羽状 3~ 5裂 , 茎淡绿色 , 自然状态下株
高 20 cm以上茎色才稍显淡紫色 , 质地嫩脆 , 耐寒性强 , 低温条件下萌芽早 (南京地区
2月初即可萌芽 ) , 是早春上市的理想用种。 B. 青蒌蒿 (碎叶蒿、 鸡爪蒿 )。叶羽状 5~ 7
裂 , 茎青色 , 自然条件下株高 10~ 15 cm茎色开始变紫 , 香味浓 , 南京地区一般 2月中
旬开始萌芽。 C. 红蒌蒿。叶羽状 5~ 7裂 , 茎节间紫色 , 香味浓 , 纤维多 , 产量低。当前
蒌蒿栽培中尚未注意到品种的选择。笔者 4月初对露地生长的蒌蒿进行田间调查发现 ,同
一田块出现簇状多种分化类型 , 植株高矮悬殊 , 茎粗不匀。 这一普遍现象主要是农民在
定植或扦插时不注意类型选择造成的。因此选择本地区栽培用种 , 并加以推广是生产上
的当务之急。
蒌蒿长期处于野生状态 , 过去被列为野生蔬菜 , 经过十几年的人工栽培 , 蒌蒿的某
些经济性状已或多或少发生了改变。因此目前栽培的蒌蒿在农业生物学分类上应归为
“绿叶菜类” [1 ]。
3 经济栽培
3. 1 地膜覆盖栽培 日平均气温 4. 5℃左右蒌蒿茎叶即开始生长 ,采用保护设施 (大棚、
小棚、 地膜等 ) 进行栽培 , 既可促进蒌蒿提早应市 , 丰富春节市场供应 , 又可显著提高
产量和效益。南京八卦洲的蒌蒿地膜覆盖栽培很有特色 , 简介如下: 土壤深翻 20 cm , 每
666. 7 m2施入有机肥 30担 , 复翻一次 , 培细搂平 , 做宽 135 cm, 高 5 cm的长畦。 4月
中下旬选用露地未收割过的蒌蒿 , 苗高 15 cm以上 , 连根刨起 , 按 30 cm× 30 cm的株行
距定植于畦面 , 定植之后剪截去地上部分 , 浇水至活棵 , 然后任其生长。 11月底割去地
上部分后 , 每 hm2施有机肥 30~ 40担 , 12月下旬采用 “轻松浮面覆盖” 形式盖膜。薄膜
四周用土压实 , 注意切不可拉紧地膜 , 以防影响蒌蒿茎伸长 , 后期还可防止短时高温灼
伤。所用地膜与普通地膜不同 , 其厚度介于农膜与地膜之间 ( 12~ 15μm) , 农民称之为
“二膜”。一般每 666. 7 m2全覆盖需 “二膜” 20 kg左右。春节前后即有蒌蒿上市 , 一般
每 666. 7 m2可收成品蒿 400 kg左右 , 收割完毕后 , 施以粪水 , 重新盖上 “二膜” , 一个
64 安 徽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1998年
月左右又可收割第二刀 , 每 666. 7 m2成品蒿产量可达 300 kg左右。之后 “二膜” 还可移
至其它露地蒿地块 , 进行短期的同样的浮面覆盖 , 这种 “地膜同季多次利用” 形式 , 经
济高效 , 可在其它地区推广。
3. 2 激素应用  5~ 11月为蒌蒿地上部营养生长 , 地下根茎积累营养阶段 , 为促进叶部
制造的养分向根茎转移 , 使根茎积累更多营养 , 生产上可在生长后期 ( 9~ 10月 )叶面喷
施 1000× 10- 6的矮壮素。据试验 , 采用摘心或打顶的方法控制地上部营养生长 , 并不能
达到预期目的 , 反而造成侧枝过多过旺 , 增加养分消耗 , 不利于同化产物向根茎转移。
1~ 2月当蒌蒿苗高 10~ 45 cm时 ,用 80× 10- 6的赤霉素水溶液喷洒叶面 ,每 hm2用
量 4~ 5 g , 能显著提高嫩茎产量 , 喷后 1周即可上市 [ 4]。
3. 3 病虫害防治
在蒌蒿整个生长阶段 , 5月有蚜虫危害 , 可用吡虫啉 (蚜虱净 ) 10%可湿性粉剂兑水
稀释 3 000~ 5 000倍防治。 9月有钻心螟危害近地面茎部 ,应查明卵期 ,在始卵期喷异菊
酯类 (敌杀死、 速灭杀丁 )农药治虫。 6月有个别植株发生严重病毒病 , 可及时拔除 , 适
当补苗。 1~ 2月采收前易发腐烂病 , 可在叶面喷施赤霉素时用农用链霉素 1 000倍液控
制发病中心 , 防止蔓延。
3. 4 采后处理
株高 15~ 20 cm左右时 , 沿地表以下 1 cm处用镰刀剐去地上部分 , 捋去叶片 , 顶端
稍留叶柄 , 即为成本蒿。经济系数 25% ~ 30%。上市之前的成品蒿不能用井水冲洗 , 以
防引起褐变 , 影响商品性。 成品蒿用河水泡几小时 , 可使蒿体发白 , 蒿质变脆 , 增强商
品性。 具体方法: 将成品蒿整齐堆放在容器里 , 洒水见湿 , 加重物压紧 , 以防止成品蒿
过度弯曲。
参 考 文 献
1 李式军等 . 珍稀名优蔬菜 80种 .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95, 98~ 100
2 蔡克华 . 保健蔬菜—— 蒌蒿及其栽培技术 . 长江蔬菜 , 1991, ( 5): 17~ 18
3 张道宽等 . 蒌蒿及其栽培 . 中国蔬菜 , 1996, ( 3): 45~ 46
4 王中原 . 蒌蒿小拱棚栽培技术 . 长江蔬菜 , 1996, ( 5): 13~ 14
5 吴孝水 . 全椒蒌蒿的栽培及其软化处理 . 中国蔬菜 , 1996, ( 3): 51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s and Cultiv ation of Artemisia selengensis
Guan Jianguo  Song Peiy ang
( Depar tment of Ho rticulture , Nanjing Ag ricultural School, Nanjing 210038)
Abstract   The geog raphical dis t ributio n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s of Artenisia
selengensis are summari zed and the origi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plant are suggested in the
paper. Some key cultivation techniques, such as floating film culture, application of plant
g row th regulato rs , diseases and pes ts cont rol and pos tharv es t t reatment are also int roduced.
Key words  Artemisia selengensis  Biological character  Cul tivation
6525卷 1期 管建国等 蒌蒿的生物学特性与经济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