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金盏银盘的本草考证



全 文 :China Pharmacy 2014 Vol. 25 No. 47 中国药房 2014年第25卷第47期
金盏银盘为菊科鬼针草属植物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
Linn.或金盏银盘B. biternata(Lour.)的干燥全草,为我国民间
常用草药,具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功效。内用于风热感
冒、乳蛾、肠痈、毒蛇咬伤、湿热泻痢、黄疸;外用于疳疮、痔疮[1]。
金盏银盘属隶菊科鬼针草属植物,以全草入药,历代基本以三
叶鬼针草或金盏银盘使用,但由于地区用药名称和使用习惯
不同,中药材的同名异物、品种混乱现象普遍存在,在植物描
述及名称使用中比较混乱,来源众多的药材使其品种质量参
差不齐,直接影响到药材的质量和临床疗效。为进一步规范
金盏银盘的使用,有必要对其进行考证。本文在对历代本草
文献中关于金盏银盘的记载系统查阅的基础上,对其名称、原
植物、性味及功效等有关问题进行考证,以期厘清金盏银盘的
药用历史,为正确指导临床实践和对其开展科学研究提供理
论依据。
1 名称及别名考证
金盏银盘始载于唐·《本草拾遗》,其名为鬼钗草,因着人
衣如针,故亦名为鬼针[2]。清·《植物名实图考》指出:“鬼针草,
《本草拾遗》始著录……今北地犹谓之鬼针”[3]。《本草纲目拾
遗》(卷五·草部下)“铁筅帚”名录下记载:“……结实似筅帚
形,能刺人手,故又名千条针……”[4]。清·何谏所撰《生草药性
备要》记载本品名为三叶鬼针草、黄花雾[5]。民国年间萧步丹
所撰《岭南采药录》也有虾箝草别名金杯银盏、黄花母沾衣草、
三黄子的记载[6]。建国后,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各地
出版了大量地方性的中草药书籍,其中尤以岭南地区出版的
中草药书籍中收载该药为多见,如《粤北草药》收载鬼针草一
药,别名“一包证针、虾钳草、虾勒草、亥户朗”[7];《广东中药
志》(第二卷)收载本品,别名“一包针、毛鬼针草、蟹钳草、刺
针草”[8];《广东中草药》收载该药,别名尚有“方骨苦栋、老蟹
夹、山虾钳”[9];《广东中药》(Ⅱ)载本品,别名“玉盏载银杯、婆
婆针、感冒草、盲肠草”[10];《广东省中药材标准》收载本品,别名
尚有“豆渣菜”[11]。
此外,金盏银盘作为民族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对其称
谓各异,名称较多。如,《基诺族医药》载有本品,以“生娘白
搓”命名,意译为“黑籽沾衣草”,其别名还有哑金铺(傣族)、呢
枝切(哈尼族)[12];《怒江流域民族医药》载有“鬼针草”,其僳僳
族民族药名音译为“莫本”、怒族音译为“挨本”,意为芒状冠
毛,像箭一样戳在人的衣服上[13]。
2 形态描述考证
2.1 古代文献中金盏银盘形态考证
对金盏银盘的形态描述始见于《本草拾遗》,曰:“鬼钗草
……生池塘,叶有桠,方茎,子作钗脚[2]。”《植物名实图考》记载
鬼针草秋时茎端有针四出,刺人衣[3],该书“卷十四·隰草类鬼
针草条”的附图特征与现代文献所载“三叶鬼针草”相符。《本
草纲目拾遗》曰:“山间多有之,绿茎而方。上有紫线纹,叶似
紫顶龙芽,微有白毛,七月开小黄花,结实似筅帚形,能刺人
手,故又名千条针。”百草镜曰:“芒种时开花成簇,种福堂方,
铁筅帚即石见穿,纲目马蔺子亦名铁筅帚,其叶似薤,根如刷
帚,与此全别”。草宝云:“铁筅帚叶似紫顶龙芽,而无毛为别,
七月开小黄花,结实类筅帚。能刺人手,故名”[4]。以上所述
“结实似筅帚形,能刺人手”等特征与今金盏银盘相似。《生草
药性备要》记载黄花雾对面叶,花黄色。春夏秀,秋冬枯[5]。《岭
南采药录》曰:“草本。茎方。叶卵形、端尖、边有细锯齿。对
生。花中黄色、边白色。开花后变成一簇虾钳形。春夏秀
茂。秋冬凋零”[6]。由此可见,历代本草对金盏银盘的植物生
长周期、植株形态等生物学特性的描述大同小异,与现今金盏
银盘的原植物比较一致。
2.2 现代文献中金盏银盘物种考证
菊科鬼针草属植物,全球共约 230余种,广布于热带及温
带地区[14]。我国报道鬼针草属植物共有 10种,2个变种,几乎
遍布全国各地,常见于农田和路边,极易采集[15]。鬼针草属植
物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一些种类可供药用,以鬼针草、金盏
银盘、三叶鬼针草、小花鬼针草、狼把草和大狼把草为常用药,
Δ基金项目:建设中医药强省立项资助项目(No.20131078);中山
市科技局重点资助项目(No.20132A002)
*副主任中药师,硕士。研究方向:广东地产药材。电话:0760-
88815106。E-mail:linhui312778@163.com
#通信作者:主任中药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广
东地产药材的研究与开发。E-mail:meiquauxi@163.com
金盏银盘的本草考证Δ
林 慧 1,2*,梅全喜 1,2 #(1.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广东中山 528400;2.中山市中医药研究所,广东中
山 528400)
中图分类号 R285.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14)47-4504-02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14.47.30
摘 要 目的:为金盏银盘的临床应用和对其开展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文献,对金盏银盘进行名称、
原植物、性味及功效的本草考证。结果:金盏银盘的药用品种名称存在一定的混乱,与菊科近缘同属其他植物一并收载于地方性
中草药著作中,使其品种质量参差不齐。金盏银盘的药用基源正品为菊科鬼针草属植物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 Linn.或金盏银
盘B. biternata(Lour.)的干燥全草。结论:应加强对金盏银盘的研究工作,以利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其植物资源。
关键词 金盏银盘;本草考证;基源;三叶鬼针草
··4504
中国药房 2014年第25卷第47期 China Pharmacy 2014 Vol. 25 No. 47
基源众多,名称较混乱。2010年版《中国药典》尚未收载该药
药材质量标准,各地地方标准可见以金盏银盘或其近缘同属
植物的收载,如:《贵州中药材标准》收载其为三叶鬼针草B. pi-
losa L.、鬼针草B. bipinnate Linn.的干燥全草;《甘肃中药材标
准》1995年收载其为鬼针草B. bipinnate Linn.;《广西中药材标
准》1990年收载其为三叶鬼针草B. pilosa L.、白花鬼针草B. pi-
losa L. var.的干燥全草;《河南中药材标准》1991年收载其为三
叶鬼针草 B. pilosa L.、鬼针草 B. bipinnate Linn.、金盏银盘 B.
biternate(Lour.).的干燥全草。
全国各地出版的中草药专著亦可见以正名金盏银盘收载
该药,其基源为菊科植物鬼针草属金盏银盘B. biternate(Lour.),
尚载有其他菊科鬼针草属植物,如《中华本草》[16]尚收载有鬼针
草 B. bipinnata L.、三叶鬼针草 B. pilosa L.、小花鬼针草 B.
parvi flora Willd.、白花鬼针草 B. pilosa L.、柳叶鬼针草 B.
cernua L.、大狼把草B. frondosa L.、狼杷草B. tripartita L.、矮狼
杷草B. tripartita L. var.。《中药大辞典》(上册)收载的金盏银盘为
菊科鬼针草属植物金盏银盘B. biternate(Lour.),其下册收载的鬼
针草为菊科鬼针草属植物鬼针草B. bipinnata L.[17]。在《广东中
药志》《广东省中药材标准》中将金盏银盘的来源统一为菊科
鬼针草属植物三叶鬼针草 B. pilosa Linn. 或金盏银盘 B.
biternate(Lour.)的干燥全草。
3 性味及功效考证
对于金盏银盘的性味,《本草拾遗》记载其味苦,平,无
毒。主蛇及蜘蛛咬,杵碎傅之,亦杵绞汁服[2]。《本草纲目拾遗》
对该药的功效及应用有较详尽的记载:“黄疸用此草,干者一
两,白酒煎服,四五剂即愈。治风痹、血崩、黄疸、吐血、跌扑、
鬼箭风如神。捣敷肩痈鹤膝风,鲜者连根叶,如秋冬根老,取
叶汁加飞面调匀包扎,煎汤浴疮疥,立愈。治风痹鹤膝等风。
茅昆来效方:铁筅帚三两,龙眼肉半觔,酒煮饮。又方:铁筅
帚,白毛藤,地苏木,龙芽草,苍耳草各一两,酒煎服五剂。风
痹药酒。救生苦海云:并治跌打疯肿,铁筅帚,八角金盘根,白
毛藤、苏木各一两,酒浸十日用。跌打伤:金居士选要方用铁
筅帚三两,酒煎服。鬲症:蒋云山传方石打穿草,按月取草头
一个,如三个月三个,四个月四个,以月分为多寡之数,捣汁,
同人乳羊乳汁搅匀服,立效。面上斑靥:朱子和方取铁筅帚地
上自落下叶并子,煎汤澄清,洗面三四次,其斑自消。针对鹤
膝风,种福堂方:石见穿草,用根梗俱红色者佳,连枝俱用,如
秋冬根梗俱老,止用叶半分,俱要当日取新鲜者,隔宿勿用,同
铁筅帚草一分,加飞面少许同打,扎膝眼内”[4]。《生草药性备
要》记载该药“洗疥癞,解毒,止痒,埋口”[5]。《岭南采药录》记
载:“清热解毒。能退外感发热。以之煎服。又煎水洗疥癞。
能耐解毒止痒。合疮口。洗疳疮亦可”[6]。
4 结语
金盏银盘在我国民间广泛应用,近年关于该药的研究很
多,发现了许多新的成分,新的药理活性,具有广泛的生物学
活性和临床药效,有较高的药用开发价值,然而对其作用机
制、体内代谢和各成分活性的研究却少有报道,今后的研究工
作应着重于这些方面,以为更好的开发利用金盏银盘提供科
学依据。
参考文献
[ 1 ] 梅全喜.广东地产药材研究[M].1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
社,2011:433.
[ 2 ] 唐·陈藏器原著,尚志钧编校.本草拾遗[M].1版.合肥:安
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6.
[ 3 ] 清·吴其浚原著.张瑞贤校注.植物名实图考校释[M]. 1
版.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8:268.
[ 4 ]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63:155.
[ 5 ] 朱晓光.岭南本草古籍三种[M]. 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
技出版社,1998:33.
[ 6 ] 萧步丹.岭南采药录[M].1版.香港:万里书店出版社,2003:
145.
[ 7 ] 韶关专区卫生工作站革命委员会.粤北草药:第一集[M].1
版.韶关:潭溪月报社,1969:393.
[ 8 ] 《广东中药志》编辑委员会.广东中药志:第二卷[M]. 1
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143.
[ 9 ] 《广东中草药》选编小组.广东中草药[M].1版.广东科技
出版社,1969:393.
[10] 广州市卫生局药品检验所和华南植物研究所合.广东中
药:Ⅱ[M]. 1版.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63:283.
[11]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1册
[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138.
[12] 杨正林.基诺族医药[M].1版.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1:162.
[13] 周元川,郑进.怒江流域民族医药[M]. 1版.昆明:云南科
技出版社,2010:135.
[14] 陈封怀,胡启明.中国植物志[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9:369.
[15] 刘胜祥,黎维平.四川鬼针草属一新种[J].武汉植物学研
究,1992,10(3):249.
[1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7卷.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 756.
[17]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 2版.上海:上海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6:2 367.
(收稿日期:2014-03-11 修回日期:2014-05-20)
《中国药房》杂志——《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欢迎投稿、订阅
··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