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蒌蒿的利用价值及栽培技术要点
刘唐兴
(湖南生物与机电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27)
摘 要:介绍了蒌蒿的植物特征 、营养价值 、食用价值 、药用价值和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蒌蒿;食用价值;药用价值;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4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60X(2002)03-0023-01
蒌蒿是一种野生蔬菜 ,每年春节前后 ,洞庭湖地
区有大量的蒌蒿嫩茎运往长沙 、武汉 、南京等地的蔬
菜市场销售 ,且价格比较昂贵 。蒌蒿含有大量的抗
癌物质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蒌蒿这种野生蔬菜 ,
现对蒌蒿的植物学特征 、营养和食用价值 、药用价
值 、栽培技术做简要介绍 。
1 蒌蒿的植物学特征
蒌蒿(Artem isia selengensis Turcz),属菊科蒿
属 ,系多年生草本植物 ,广泛分布在中国河北 、山西
及东北与中南各省的低洼潮湿的沟边 、圩堤荒滩 、水
甸边 。根状茎在土中平行生长 ,地上茎直立 ,呈白色
或紫红色 ,状棱形 ,单枝成分枝 ,株高 60 ~ 150 cm 。
单叶互生 ,叶柄上有叶片下延形成的翼。茎中部叶
片羽状深裂 ,侧裂片 2片 ,裂片线状披针形 ,顶端渐
尖 ,边缘具疏浅锯齿 ,表面无毛 ,背面被绒毛 ,上部叶
3裂或不裂而为线形 。头状花序 ,花期为 8 ~ 9月 ,
结果期为 9 ~ 10月。
蒌蒿耐湿 、耐热 、耐肥 ,不耐旱。最适生长温度
为15 ~ 25 ℃。对土壤和光照要求不严 ,但最适土壤
为潮湿的沙壤土 。抗逆性强 ,生长健壮 。
2 蒌蒿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
据化学测定 ,每 100 g 鲜蒌蒿含水分 87.0 g ,蛋
白质 3.6 g ,抗坏血酸 49.00 mg ,钙 730.00 mg ,铁
2.90 mg ,赖氨酸 0.97 mg ,谷氨酸 34.30 mg 。蒌蒿
每克干品含钾 19.60 mg ,钙 9.50 mg ,镁 2.60 mg ,
磷 4.15 mg ,钠 0.38 mg ,铁 7.39 mg ,锌 26.00 mg 。
由此可见 ,萎蒿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萎蒿在《本草
纲目》中被称为白蒿 ,并有如下记载:白蒿释名蘩 、由
收稿日期:2002-03-27
作者简介:刘唐兴(1968-),男 ,湖南湘阴县人 , 讲师 ,在读硕
士生 ,主要从事作物栽培研究和教学管理工作。
胡 、蒌蒿 。李时珍曰:“白蒿有水陆二种 ,尔雅通谓之
蘩 ,以其易蘩衍也 ,曰蘩皤(色白为皤)蒿 ,即今陆生
艾蒿也 ,辛薰不美;曰蘩由胡 ,即今水生蒌蒿也 ,辛香
而美。曰蘩之丑秋为蒿 ,则通指水陆二种而言 ,谓其
春时各有种名 ,至秋老则呼为蒿矣 。曰萧 ,曰荻 ,皆
老蒿之通名 ,象秋气肃赖之气。白蒿处处有之 ,有水
陆二种 ,本草所用 ,盖取水生者 ,故曰生中山川泽 ,不
曰山谷平地也 ,二者形状相似 ,但陆生辛薰 ,不及水
生者美番尔 。蒌蒿生陂(陂即水坝)泽中 ,二月发苗 ,
叶似嫩艾而歧细 ,面青背白 ,其茎或赤或白 ,其根白
肥 ,采其根茎 ,生熟菹曝 ,皆可食 ,盖嘉蔬也 。”也就是
说 ,蒌蒿嫩茎炒着食用 ,香酥可口 ,风味独特。
3 蒌蒿的药用价值
蒌蒿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
中说:“苗根甘平无毒。主治五脏邪气 ,风寒湿痹 ,补
中益气 ,长毛发令黑 ,疗心悬 ,少食常饥 ,多服轻身 ,
耳目聪明不老。生拌醋淹为菹食 ,甚益人;捣汁服 ,
去热黄及心痛;曝为末 ,为饮空心服一匙 ,治夏月暴
水痢;烧灰淋法煎 ,治淋沥疾;利膈开胃;杀河豚鱼
毒 。”李时珍又说:“但是恶疾遍体 ,面目有疮者 ,皆可
服之 ,用白蒿十束如升大 ,煮取汁 ,以揉及米 ,一如酿
酒法 ,候熟稍服之 ,深师方 。”可见 ,蒌蒿不仅有扶正
祛邪 、补中益气 、祛风除湿 、乌发补血等功效 ,而且有
多种用法 ,醋淹能补益强身 ,捣汁能养心除热 ,炒末
能治暑热水痢 ,烧灰煎水能治淋沥不通 ,煎水外用能
发散风痒。
现今的化学分析表明 ,蒌蒿富含鞣质与挥发油 ,
其挥发油中有蒿属香精油 、对羟基苯乙酮及绿原酸;
鞣质有保护人体内脏粘膜的作用 。而蒿属香精油 、
对羟基苯乙酮及绿原酸为利胆的有效成分 。
4 蒌蒿的栽培技术要点
4.1 栽 植 (下转第 25页)
湖南农业科学 2002 ,(3):23 , 25 Hunan Ag ricultural Sciences
DOI :10.16498/j.cnki.hnnykx.2002.03.012
表 2 旱育抛栽与水秧手栽的单株叶蘖动态
处 理 移栽期叶龄 基本苗
4 月24日
叶龄 分蘖数
4月 27 日
叶龄 分蘖数
4 月30日
叶龄 分蘖数
5 月3 日
叶龄 分蘖数
5月 6日
叶龄 分蘖数
5月 9日
叶龄 分蘖数
5月 13 日
叶龄 分蘖数
5 月16日
叶龄 分蘖数
最 高
分蘖数
A 3.7 2.2 4.2 0.6 4.8 1.5 5.6 4.9 6.6 8.0 7.0 10.1 7.7 11.5 8.4 12.1 8.9 14.2 15.1
B 3.7 2.2 4.2 1.2 4.7 1.8 5.5 4.4 6.4 7.6 7.1 9.3 7.9 10.2 8.4 11.9 9.0 13.2 14.6
C 3.7 2.4 4.2 0.8 4.5 1.6 5.2 4.2 6.0 6.0 6.8 7.8 7.8 8.9 8.3 9.4 8.6 12.0 13.1
CK 4.5 2.6 - - - - 4.5 0.0 4.8 0.2 5.1 2.1 6.0 5.3 6.8 7.5 7.5 9.3 12.7
2.4 成熟期早
抛秧 3月 27日播种 ,7月 12日成熟 ,全生育期
107 d ,比水秧早播 5 d ,早熟 3 d ,全生育期长 4 d。
2.5 增产幅度大
不同处理间产量以B最高 ,为7 096.5 kg/hm2 ,
其次 C 、A 处理为6 846 kg/hm2和 6 607.5 kg/hm2 ,
比CK分别增产 10.07%(极显著)、6.19%(显著)
和 2.49%(不显著)。增产主要原因是有效穗增多 ,
而每穗实粒数 、千粒重等差异较小。
2.6 效益效率“双高”
从表 3可知 ,旱育抛秧(以中等产量处理 C 为
例说明)比水育手插的每公顷纯收入高 262元 ,更重
要的是因人工费用大幅度降低 ,劳动纯收入高 712
元 ,劳动日利润则高出近 1倍。
表 3 旱育抛秧与水育手栽的效益比较
处 理 产 量(kg/ hm2)
产 值
(元/ hm2)
物质成本
(元/ hm2)
纯收入
(元/ hm2)
用 工
(日/ hm2)
人工费用
(元/ hm2)
劳动纯收入
(元/ hm2)
劳动日利润
(元/ hm 2)
旱育抛秧 6 846 5 480 1 425 4 055 90 1 800 2 255 25.0
水育手栽 6 447 5 158 1 365 3 793 112.5 2 250 1 543 13.7
3 小 结
3.1 抛秧密度以 30万/hm2为宜 ,比 27万/hm2 和
34.5万/hm2 分别增产 7.4%和 3.7%。
3.2 抛秧的有效穗比水秧多 ,成穗率比水秧高 ,说
明抛秧具有分蘖成穗的优势。这与低位分蘖多 、早
生快发直接相关。3种抛栽密度的有效穗 、成穗率
均以 B处理最高 ,C 、A依次递减 ,但分蘖力以 A 最
强 ,B 、C 逐渐减弱 ,说明密度稀时 ,分蘖增多 ,但很大
部分为无效蘖 ,故在生产实践中 ,为防止无效蘖 ,在
水肥管理上 ,应坚持基肥足 、中间控 、后期补的原则。
参考文献:
[ 1] 黄德社 ,舒原.杂交水稻叶龄及其在生产上的运用[ J] .湖南农
业科学 , 1995 , (5):11-13.
[ 2] 赵立武 ,文志平 ,赵志彬 , 等.水稻抛秧栽培技术[ M ] .长沙:湖
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4.
(上接第 23页) 从野外将野生蒌蒿植株或从种
苗繁殖田将蒌蒿植株连根挖起 ,在整好的畦面上 ,按
行距 40 cm 、株距 35 cm 开穴 ,每穴栽种 1 ~ 2株 。
栽后踏紧 ,浇透水。还苗期为 5 ~ 7 d。
4.2 田间管理
蒌蒿耐湿不耐旱 ,一定要经常保持田间湿润。浇水
宜多勿少 ,一般每次追肥后均要浇一次透水 ,以促进
生长 。栽活后到封行前 ,要及时拔除田间杂草 ,8 ~ 9
月要彻底拔除杂草 ,以利生长发育 。9 ~ 10 月追肥
一次 ,每公顷撒施 300 kg 尿素或同等氮素的人粪
尿。同时浇水一次 ,以防止后期早衰 ,增加养分积
累 ,为获得高产打下基础 。
4.3 冬季管理
一般于 11月中下旬 ,蒌蒿地上部茎秆被严霜打
枯后 ,从根部砍去茎秆 ,清除田间枯枝落叶 ,浅松土 ,
每公顷撒施 300 kg 尿素或 450 kg 复合肥或同等肥
力的有机肥 ,浇透水。一周后 ,用地膜贴地覆盖 ,同
时扣好大棚膜。大棚内 ,晴天白天的气温保持在
17 ~ 23 ℃,最高不超过 25 ℃,阴雨天应比晴天下降
5 ~ 7 ℃。温度过高 ,茎易老化 ,温度过低 , 生长缓
慢 。从萌发到上市需 30 ~ 45 d。可一次性收获 ,也
可割高留低 ,分批进行收获出售 。
4.4 防治病虫害
蒌蒿在越夏栽培中 ,易患真菌性病害 ,如褐斑
病 、枯萎病等 ,可喷洒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进行防治 。
参考文献:
[ 1] 李时珍.本草纲目[M ] .上海:商务印书馆.
[ 2] 姜小清.野生蒌蒿半成品保藏工艺研究[ J] .湖南农业科学 ,
2001 ,(2):51-52.
[ 3] 宋元林.特种蔬菜栽培———野菜家种[ 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
出版社 , 2001.
25第 3 期 胡光江等:道县旱稻旱育抛栽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