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雪胆根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



全 文 :( 7. 72± 0. 56) mm ,两者相差显著 (P < 0. 01)。 实验组肠液
K+ 浓度为 ( 8. 10± 1. 45) mmo l / L, Na+ 为 ( 126. 91± 7. 88)
mmo l / L, 对照组肠液中 K+ 为 ( 8. 89± 1. 21) mmol /L, Na+
为 ( 130. 89± 6. 79) mmol /L,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 P >
0. 05)。 但实验组和对照组肠腔中 K+ , N a+ 量却有非常显著
性差异 ,分别为 ( 2. 68± 0. 57) μmol /cm和 ( 4. 11± 0. 44)
μmo l /cm, ( 42. 84± 8. 73) μmo l /cm 和 ( 61. 62± 9. 43)
μmo l /cm (P < 0. 01)。 实验组血液内毒素水平为 ( 0. 286±
0. 394) Eu /ml,对照组为 ( 0. 362± 0. 073) Eu /ml,两者比较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 0. 01)。
3 讨 论
本实验用结扎法制作大鼠小肠机械性肠梗阻。结扎 24 h
后 ,结扎上方肠管高度扩张 ,肠腔内积聚大量的液体。肠腔中
消化液的积聚主要是消化液持续分泌 ,同时小肠吸收能力下
降所致。 肠梗阻时不仅有肠腔内消化液的积聚 ,还有肠粘膜
的损害。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肠梗阻时肠粘膜的损害 ,与肠粘
膜自身抗胰酶消化及细菌和毒素作用于肠粘膜有关 [1, 5]。肠
腔是机体最大的细菌毒素库。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 ,肠粘膜依
靠其机械屏障及免疫屏障 ,使细菌及其产物限于肠腔内。肠
梗阻时 ,肠腔内细菌过度增殖 ,细菌及其毒素大量增加。又由
于肠管失去正常的蠕动 ,就不能冲洗粘附于肠壁上的细菌和
毒素 ,细菌和毒素就易产生易位进入其他组织和血循环。
Saga r等 [1]报道小鼠小肠结扎 6 h, 肠系膜淋巴结就出现细
菌移居 ,结扎 24~ 48 h ,肝、脾及血液中就有细菌出现。肠梗
阻时 ,肠粘膜屏障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细菌和毒素易
穿过受到损伤的肠粘膜 ,造成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两点: ( 1)奥曲肽能缓解肠梗阻时
的肠管扩张 ,减少肠梗阻时的体液丧失 ; ( 2)奥曲肽能减轻
肠梗阻时的内毒素血症。 奥曲肽抑制消化液的分泌 ,所以能
减少肠梗阻时肠腔中液体排出量 ,缓解肠管扩张。 奥曲肽抑
制胰酶和肠血管活性肽的分泌 ,从而减轻肠粘膜的损伤。 研
究结果证实了我们的最初设想 ,同时也显示出奥曲肽在肠梗
阻治疗中的作用。
关键词 奥曲肽 ;肠梗阻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R 574. 2
参 考 文 献
1  Sagar PM, MacFie J, Sedman P, et al . Intes tinal obs t ruction
promotes gu t translocation of bacteria. Dis Colon Rectum, 1995,
38( 6): 640
2  Dei tch EA, Bridges WM, M a JW , et al . Obs t ructed in testine as
a res ervoi r for s ys temic infection. Am J Surg, 1990, 159 ( 4):
394
3 M angi li G, Franch i M , Mariani A, et a l. Octreotid e in the man-
agemen t of bow el ob st ruction in terminal ovarian cancer. Gy-
n ecol Oncol, 1996, 61 ( 3): 345
4 王绍明 ,徐 洁 ,王和平 ,等 . 定量检测微量类毒素技术探讨 . 上
海医学检验杂志 , 1989, 4( 3): 152
5  Morri s JB, Guerrero N H, Fu rth EE, et al . Somatostatin attenu-
ates is chemic in testinal injury. Am J Surg, 1993, 165( 6): 676
( 1998-11-10收稿 , 1999-03-15修回 )
(本文编辑 邓晓群 )
雪胆根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
陶朝阳 易杨华 林厚文 许强芝 吕泰省△
  雪胆 ( Hemsleya sinesis Cogn. )为葫芦科雪胆属植物。 雪
胆属植物的块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的功效 ,民间广泛用于
治疗肠炎、菌痢、冠心病、气管炎等多种疾病。 70年代对雪胆
属植物研究表明 ,该属植物富含葫芦素类成分 ,具有保肝、抗
癌作用 [1]。我们对雪胆根脂溶性部分和水溶性部分分别进行
了抗肿瘤活性筛选 ,发现其脂溶性成分具抗肿瘤活性 ,而水
溶性部分则无活性。
1 材料和方法
1. 1 试剂与仪器 薄层层析硅胶 G与硅胶 H(青岛海洋化
工厂 )。 Yanaco显微熔点测定仪 (温度计未校正 ) ,日立 270-
20型红外分析仪 , JMS-D 300型质谱仪 , Bruker-Specto ospin
AE-300P型核磁共振仪 , TM S为内标。
1. 2 材料与分离方法 雪胆块根由四川省中药学校闽柏清
老师提供 ,并鉴定为 Hemsleya sinesis Cogn. ,样品保存在本
校药学院天然药化教研室。 DBA/2雄性小鼠 ,由中科院动物
管理委员会提供 ,体质量 19~ 21 g。 P388白血病小鼠 ,系上
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药理室传代维持。 肿瘤细胞: HL-60,
U937, K562, P388, 系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药理室提供。取
雪胆根 4. 5 kg , 95%乙醇回流提取 3次 ,浓缩得浸膏 ,合并 ,
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及水饱和正丁醇萃取 ,浓缩后分别
得浸膏 16, 45, 180 g ,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反复低压柱层
析 ,氯仿与甲醇不同比例洗脱得化合物Ⅰ ,Ⅱ ,Ⅲ ,Ⅳ ,Ⅴ和
Ⅵ 。
2 结 果
2. 1 化合物Ⅰ  无色针晶 , mp. 231~ 233℃ ,酸和碱水解有
齐墩果酸和葡萄糖产生。其 IR, 13C-NM R, 1 H-NM R, EI-M S
与文献值 [2]一致 ,与标准品在 HPTLC上展开 , Rf与显色行
为一致 ,确证其为齐墩果酸 -28-O-β -D吡喃葡萄糖甙。
2. 2 化合物Ⅱ  白色簇针 , mp. 266~ 267℃ , Libe rmann-
·337·第 二 军 医 大 学 学 报Acad J Sec Mi l Med Univ  1999 M ay; 20( 5)
作者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 ,上海 ,
200433;△解放军第 88医院药械科
陶朝阳 ,男 , 1973年 10月生 ,硕士生
Burcha rd反应阳性。 IR( cm- 1 ) 3450, 1700,说明有羟基及羰
基存在。 1 H-NM Rδ0. 74, 0. 77, 0. 91, 0. 93, 0. 98, 1. 05
( 21H, CH3× 7) ,提示有 7个甲基 ;δ5. 28 ( 1 H, s) , C11上烯
质子。 13C-NM Rδ183. 45, 143. 59, 122. 63, 提示为齐墩果
酸三萜结构。 其 IR, EI-M S, 1 H-NM R, 13 C-NM R与文献 [ 2]
结果基本一致 ,与标准品在 HPTLC上展开 , Rf值与显色行
为一致 ,确证为齐墩果酸。
2. 3 化合物Ⅲ  无色针晶 , mp. 266~ 268℃ , Libermann-
Burcha rd反应阳性。IR ( cm- 1 ) 1 715, 1 700, 1 270, 示有两
个羰基。 1 H-NM Rδ0. 96, 1. 10, 1. 24, 1. 26, 1. 36, 1. 43,
1. 54 ( 24 H, CH3× 8) ,提示有 8个甲基 ;δ1. 94 ( 3H, s) ,羰
基上的 甲基 ; δ 5. 74 ( 1H, m, C6-H)。 其 IR, EI-M S,
1 H-NM R, 13C-NM R与文献 [3, 4]结果基本一致 ,确证为雪
胆甲素。
2. 4 化合物Ⅳ 无色针晶 , mp. 156~ 157℃ , Libermann-
Burcha rd反应阳性。 IR( cm- 1 ) 1 705, 1 690, 示有两个羰
基。 1 H-NM Rδ0. 95, 1. 09, 1. 21, 1. 25, 1. 36, 1. 42 ( 24 H,
CH3× 8) , 说明有 8个甲基 ;δ5. 72 ( 1 H, m, C6-H)。其 IR,
EI-M S, 1 H-NM R, 13C-NM R与文献 [3, 4]结果基本一致 ,确
证为雪胆乙素。
2. 5 化合物Ⅴ  白色针晶 , mp. 214~ 216℃ ,经 TLC柱上
酸水解产生葡萄糖、葡萄糖醛酸和齐墩果酸 ,碱水解仅产生
葡萄糖及次生甙。 其 1 H-NM Rδ5. 6 ( 1H, dd, J= 7. 6 Hz) ,
6. 3 ( 1H, d, J= 8 Hz) , 分别为葡萄糖及葡萄糖醛酸上的末
端质子。13C-NM Rδ107. 3, 95. 7, 分别为葡萄糖醛酸及葡萄
糖上的末端碳原子 ,说明 2个甙键均为 β型。 上述结果说明
化合物Ⅴ为 3-O-β-D -吡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 -28-O-β -D
吡喃葡萄糖甙 ,其 IR, EI-M S, 1 H-NM R, 13 C-NM R与文献
[2 ]结果基本一致。 化合物Ⅰ ~ Ⅴ的化学结构式见图 1。
2. 6 化合物Ⅵ  无色针晶 , mp. 137~ 139℃ , Libe rmann-
Burchard反应阳性。 IR ( cm- 1 ) 3 450示有羟基 , 2 970,
2 885为饱和碳氢振动。 在 HPTLC上与 β-谷甾醇标准品相
对照 Rf与显色行为一致 ,因此确证为 β -谷甾醇。
图 1 化合物Ⅰ ~ Ⅴ的化学结构式
Ⅰ : R1= H  R2= 葡萄糖醛酸 ;Ⅱ : R1= R2= H;
Ⅴ : R1= 葡萄糖  R2= 葡萄糖醛酸
Ⅲ : R1= H  R2= Ac
Ⅳ : R1= R2= H
2. 7 化合物Ⅰ 的抗癌活性实验 采用锥虫蓝排染法 ,于 96
孔板中每孔加入 1. 2× 105个 /ml的肿瘤悬浮细胞 ,再加入
不同浓度的化合物Ⅰ ,作用 72 h后 ,用锥虫蓝计数活细胞
数 ,计算抑制率 ,结果见表 1。HL-60, U937, K562的 IC50分别
为 0. 42, 0. 25, 13. 00μg /ml。
表 1 化合物Ⅰ 对肿瘤细胞株的抑制率
(n= 1,% )
细胞株 药物剂量 (dB /μg· ml
- 1 )
100 10 1 0. 1 0. 01
HL-60 100 100 86 80 80
U937 100 98 92 88 88
K562 77 47 21 2 2
2. 8 化合物Ⅲ的体内抗瘤活性实验 取生长旺盛小鼠白血
病腹水 ,用生理盐水 1∶ 6稀释制备细胞滤液 ,接种于 DBA/2
小鼠腹腔 , 0. 2 ml /只 ,于接种的次日随机分组并开始给药 ,
化合物Ⅲ组分别给药 18. 75和 9. 38 mg /kg , ip× 7 d,另设生
理盐水 ( 25 ml /kg )对照组和环磷酰胺对照组 ( 100 mg /kg , ip
× 7 d) ,观察动物存活天数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生命延长率:
生命延长率 (% ) = [(给药组平均存活天数 -对照组平均存
活天数 ) /对照组平均存活天数 ]× 100% 其结果见表 2。
表 2 化合物Ⅲ对小鼠 P388白血病的生命延长作用
(n= 6, x-±s )
组 别 剂 量
( Ddr /mg· kg- 1 )
平均存活时间
( t /d)
延长生命率
(% )
对  照    25 ( ml /kg ) 11. 17± 1. 72
环磷酰胺 100. 00 25. 00± 3. 46* * 123. 81
化合物Ⅲ 18. 75 17. 33± 1. 75* * 55. 15
9. 38 16. 00± 1. 67* * 43. 28
  * * P < 0. 01与对照组比较
3 讨 论
雪胆在民间主要用于治疗肠炎、菌痢、气管炎等疾病 ,临
床上用于抗肿瘤的报道很少。作者从四川峨眉产中华雪胆中
分得 6个化合物 ,其中两个显示抗癌活性。 化合物Ⅰ 得率较
高 ( 1% ) ,且化合物Ⅰ 对 U937与 HL-60抑制作用为首次报
道。 化合物Ⅲ体内试验对 P388亦显示抗肿瘤活性。 本研究
为该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化学成分方面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雪胆 ;抗肿瘤活性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R 282. 705
参 考 文 献
1 芮和恺 . 葫芦素的研究概况 . 中成药研究 , 1978, ( 1): 37
·338·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1999年 5月 ,第 20卷
2  Nie RL, Mori ta T, Kasai R, et al . Saponins f rom Chines e
medicinal plants (Ⅰ ): is olation and s t ructu res of h ems losid es.
Planta Med , 1984, ( 4): 332
3  Reguero M T, Mata R, Bye R, et al . Chemical s tudies on m exi-
can plan ts used in traditi onal medicine (Ⅱ ) : cucu bi tacins f rom
Hintonia lat ilora. J Nat Prod, 1987, 50( 2): 315
4 陈维新 ,聂瑞麟 ,陈毓群 ,等 . 园果雪胆中雪胆甲素和雪胆乙素的
结构 . 化学学报 , 1975, 33( 1): 49
( 1998-10-20收稿 , 1999-02-03修回 )
(本文编辑 姚春芳 )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发生机制分析 (附 376例临床报告 )
蒋建刚△ 张光霁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 CSDH)是神经外科中常见的一种疾
病 ,过去对其发生机制曾有过几种推测 [1, 2] ,但至今尚未有统
一的认识。 10年中 ,我们共收治了 CSDH病例 376例 ,发现
CSDH的形成与慢性硬脑膜下积液密切相关。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全组 376例 ,男 298例 ,女 78例 ,年龄 23~
89岁 ,平均 58. 7岁。55岁以上 287例 ( 76. 3% )。血肿范围常
较广 ,一侧血肿 351例 ,双侧 25例 ;多数血肿位于额颞顶部 ,
少数还延及枕部。血肿量 80~ 200 ml,多为 100~ 150 m l。一
般均缓慢进展。头痛、肢体功能障碍、精神症状为最常见的首
发症状。 突然昏迷起病 13例。 全部病例均经手术证实。
1. 2 病史资料 有较严重的头部外伤史者 78例 ,均曾住院
治疗 ;追问后回忆距入院 1周~ 2年不等曾有轻微头部外伤
史者 221例 ;另外 77例否认头部外伤史。本次发病前曾因某
种原因做头颅 CT者 107例 ,表现有慢性硬脑膜下积液者 93
例 ,其中 78例曾因颅脑外伤住院患者 ,随访复查 64例 ,均证
实有积液逐渐增多。
1. 3 影像学资料 全部病例入院前均作了头颅 C T检查 ,
C T平扫示低密度血肿 183例 ,等密度血肿 68例 ,高密度血
肿 36例 ,混杂密度血肿 89例。其中缓慢进展者大部分呈等、
低密度血肿 ;起病急骤者多为高密度血肿或混杂密度血肿。
另有 5例有局限性血凝块。
2 讨 论
2. 1 关于慢性硬脑膜下积液 硬脑膜下腔为硬脑膜和蛛网
膜之间的潜在腔隙 ,正常仅有少量液体起润滑作用 ,当某种
原因使脑脊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称为硬脑膜下积液 ,多由于
蛛网膜破裂所致 [3]。亦有人认为蛛网膜含有弹力纤维 ,撕破
后破裂口会皱缩而起不到活瓣作用 ,故血脑屏障的破坏、毛
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是形成慢性硬脑膜下积液
的根本原因 [4]。 我们认为 ,此两种情况均可引起硬脑膜下积
液。 颅脑外伤可引起蛛网膜破裂和 (或 )血脑屏障的破坏 ;老
年人由于脑萎缩 ,脑在颅腔内较易移位 ,易导致蛛网膜撕裂 ,
故较易引起硬脑膜下积液。长期的液体积聚在其周围就可形
成包膜 ,形成密闭的硬脑膜下积液腔。
2. 2  CSDH的形成 关于 CSDH的发病机制 ,过去长时间
均以“渗透压梯度”理论来解释。近年来此理论已被大部分学
者否定 ,多数主张血肿膜微血管不断少量出血使血肿逐渐增
大的理论。 但从临床上看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几乎不演变成
CSDH,亦就是说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不在其周围形成包膜。
故有完整包膜的慢性硬膜下积液就成为形成 CSDH极为重
要的条件 ,在此基础上 ,多次少量出血即可形成 CSDH。少量
血液溶解于硬脑膜下腔的积液中 , CT片上表现为低密度 ,
若出血量较大 (较大的桥静脉撕裂 ) ,则 CT片上表现为等、
高密度改变 ,甚至有血凝块 ,并可因颅内压突然显著增高而
出现急性颅内血肿的症状 ,甚至昏迷。
2. 3 关于出血的来源  CSDH的出血来源可能有二: 当硬
脑膜下积液使硬脑膜下腔间隙逐渐增大时 ,位于硬脑膜下腔
内的桥静脉被逐渐拉长、变细 ,直至撕裂出血。因其断裂前管
腔已很细 ,故断裂后出血并不多。 不同部位的桥静脉可在不
同时期撕裂出血 ,多次少量血液进入硬脑膜下积液腔中即可
形成 CSDH。 另外 ,近年提出的包膜上新生血管不断破裂出
血进入积液腔内 ,可能是另一出血来源 ,但其难以解释
CSDH的突发昏迷现象。
2. 4 关于外伤和 CSDH 颅脑损伤与 CSDH的发生密切有
关是大家公认的 ,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头部外伤并非
是引起 CSDH的直接原因。临床上 ,多数 CSDH患者头部外
伤史轻微 ,有一部分甚至追问不出外伤史。 由于 CT不可能
作为普查手段 ,故有原始 CT资料者较少。 本组有 107例以
前曾作过头颅 C T ,其中就有 93例有慢性硬脑膜下积液 ,且
曾经因急性颅脑外伤住院 ,后来发生 CSDH的 78例在原 C T
片上均有慢性硬脑膜下积液的表现 ,故我们认为慢性硬脑膜
下积液是形成 CSDH的重要因素 ,颅脑外伤很可能是由于
导致了慢性硬脑膜下积液 ,或在慢性硬脑膜下积液的基础上
促成了积液腔内桥静脉的断裂 ,进而发展成 CSDH的。
关键词 血肿 ,硬膜下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R 651. 15
参 考 文 献
1 惠国桢 ,韩莘莘 ,兰 青 ,等 .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发病机理研究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1992, 8( 2): 80
2 岳志健 . 钻孔冲洗负压引流治疗 C SDH. 中华创伤杂志 , 1997, 13
( 1): 48
3 张世渊 . 老年性 CSD H的诊断与治疗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1991, 7( 2): 156
4 邵 柏 . 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 . 江苏医学 , 1996, 22( 11): 757
( 1998-11-10收稿 , 1999-04-05修回 )
(本文编辑 邓晓群 )
·339·第 二 军 医 大 学 学 报Acad J Sec Mi l Med Univ  1999 M ay; 20( 5)
作者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外科 ,上海 , 200003;
△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脑外科 ,宜兴 , 214200
蒋建刚 ,男 , 1961年 6月生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