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瓠瓜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全 文 :JOURNALOFCHANGJIANGVEGETABLES 长江蔬菜栽培与植保 2007.7
瓠瓜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司凤举 司越
瓠瓜俗称“瓠子”,也叫“扁蒲”,其花夕开晨闭,故
称“夜开花”。白粉病菜农称为“白霉”,是瓠瓜生产中
最常见的重要病害,全国各地、各种栽培方式都有发
生。虽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为害,但以生长中、后期受
害较重。瓜类蔬菜中除瓠瓜外还为害黄瓜、西葫芦、冬
瓜、苦瓜、南瓜、蛇瓜、笋瓜、葫芦等。冷食瓜中的甜瓜、
香瓜、西瓜、哈密瓜也受其害。此外菊芋、牛蒡等蔬菜
及绿豆、向日葵及一些花卉也能被侵染。
1 症状识别
主要为害叶片,藤、叶柄、卷须亦可受侵染。病斑
叶两面生。叶片开始发病为个别近圆形白色小粉斑,
后扩大并数量增多,不同病斑相互融合,成为边缘不
明显的大片白粉区,严重时全叶布满白粉,白粉亦渐
为灰白色,重病叶最后呈灰黄褐色并多从叶缘干枯死
亡,导致不同程度卷曲。有时在发病初期,可见叶面无
明显的白色粉状物,而呈现边缘不明显的黄色圆斑,
其叶背则生白色粉状斑。在老病斑霉层中间可呈现浅
灰褐色。因病菌仅吸器直接穿透寄主表皮细胞吸取营
养,造成了白粉病一般在病叶上不出现坏死斑。
藤、叶柄及卷须的病斑与叶上相似。在植株生长
晚期有时病斑上可出现黑褐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子囊
壳。病害严重时,植株仅有梢部及长出不久的侧藤嫩叶
保持绿色。
2 病原菌
由真菌单丝壳白粉菌 (Sphaerothecafuliginea)及
真菌二孢白粉菌(Erysiphecichoracearum)侵染引起。
该病病菌为外寄生、专性寄生菌,病部着生的白色粉
状霉,即病原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3 发病条件与规律
低温干燥地区,病菌以子囊壳随病残体遗留在田
间越冬;在终年都有瓠瓜或其他寄主植物种植的温暖
地区或温室,病菌能辗转为害,无明显的越冬现象。子
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主要靠气流传播,雨水也能传病。
至晚秋,在一些地方的病株中下部老熟叶片上(特别
是叶背面)可形成有性世代闭囊壳。
对发病条件要求不严格,一般在气温16~24℃,空
气相对湿度45%~75%时,病势发展快,超过95%会抑
制病害蔓延。凡枝叶荫蔽,通风不好,光照不足,排水
不良,株间湿度大,植株长势弱,氮肥施用过多及邻近
温室、大棚的田块易于发病。尤以高温时晴雨交替,天
气闷热,或连阴雨天易于流行。温室及大棚容易造成
湿度较大、空气不流通的小气候,故常较露地发病早
而重。在武汉,该病一般出现在5月中下旬,6月上中
旬为危害盛期。
4 防治方法
①育苗及定植 育苗苗床与其他瓜类栽培地隔
离,避免苗期染病。选择地势较高、排灌良好的地块种
植瓠瓜。
②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密植,摘除下部老叶、病
叶,注意田间通风透光;科学浇水,降低植株间空气湿
度;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生长中后期及时追肥,促
使植株稳健生长,增强抗病力。
③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开始施药。药剂可选用
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
2000倍液 (安全间隔期为 20天),施药间隔 10~15
天。或62.25%腈菌·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安全间
隔期为18天);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
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40%多·硫悬
浮剂500~600倍液;或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 (农抗
120)水剂200倍液,间隔7~10天。在产生抗药性而不
易防治的地区,可用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2000倍
液,间隔20天。视病情决定施药次数。白粉病菌对一
些药剂易产生抗性,应注意药剂的选择和轮换使用。
有些瓜类或不同品种对硫制剂的敏感程度不同,在气
温过高或植株生长幼嫩时易产生药害。为避免产生药
害,在气温超过32℃时不宜喷药;若遇闷热天气,喷药
时药液浓度亦应适当降低。
(本文配有图片,详见彩色插页)
司凤举,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430065
司越,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收稿日期:2007-06-11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