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珍珠梅提取物对四氯化碳致肝纤维化大鼠TNF-α、HA及NO的影响



全 文 :珍珠梅提取物对四氯化碳致肝纤维化大鼠
TNF -α、 HA及 NO 的影响
李正禄 张学武
延边大学医学院 (吉林延吉 133000)
提要:目的:观察珍珠梅提取物对四氯化碳致肝纤维化大鼠 TNF 、 HA及 NO的影响。方法:
5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 、 模型组 、 给药组和秋水仙碱组 , 并以灌胃的方式给药 , 观察珍珠
梅提取物对四氯化碳所致肝纤维化大鼠肝病理组织学及对血清 TNF-α、 HA 、 NO的影响。结果:
珍珠梅给药组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 (HA)、 肿瘤坏死因子 (TNF-α)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 (P
<0.05或 P<0.01);血清一氧化氮 (NO)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 (P <0.05或 P<0.01);HE
染色显示肝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 (P<0.05)。结论:珍珠梅提取物对四氯化碳致肝纤维
化大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关键词:珍珠梅 药理学 肝纤维化 大鼠
  珍珠梅属蔷薇科植物 , 又称 “山高粱” 、 “八木
条” , 广泛分布于云南、 贵州 、 四川、 湖北、 甘肃 、
宁夏及东北 , 有活血化瘀 , 消肿止痛 , 治骨折及跌
打损伤的作用。从中分离出胡萝卜苷、 甲基黄酮类
化合物 、 大黄素 、 原儿茶酸等化学成分[ 1 ~ 2] , 其药
理作用主要有清除氧自由基、 抑制脂质过氧化、 抗
肿瘤等[ 3] 。由于氧自由基 、 脂质过氧化等是肝纤维
化发展的触发因素 , 因此珍珠梅提取物应具有抗肝
纤维化作用。本研究采用 CCl4 诱导大鼠肝纤维化 ,
观察珍珠梅提取物对四氯化碳致肝纤维化大鼠的保
护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珍珠梅生物活性成分的制备 珍珠梅茎 、
叶、 花 , 采集于吉林省延吉市市郊 , 经延边大学药
学院刘永镇教授鉴定为正品。乙酸乙酯提取物:乙
酸乙酯分 3次浸泡珍珠梅 , 温度为 40℃, 每次 12
小时 , 合并三次滤液 , 用旋转蒸发器减压浓缩 , 获
珍珠梅乙酸乙酯提取物浸膏 (1g 珍珠梅有效成分
相当于 33.3g生药)。
1.1.2 试剂 秋水仙碱 , Serva 公司产品;NO试
剂盒为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产品;TNF-α试
剂盒为北京北方生物制品研究所产品;HA 试剂盒
购于上海海研医学生物技术中心;其他试剂均为国
产分析纯。
1.1.3 动物 Wistar 雄性大鼠 , 体重为 180 ~
200g , 由延边大学医学院动物科提供。
1.2 方法 取 Wistar 大鼠 50 只 , 分为正常组、
模型组、 大小剂量组 、 秋水仙碱组。除正常组外 ,
每组大鼠首次皮下注射 CCl45.0ml/kg , 以后每周
两次皮下注射40%CCl4色拉油3ml/ kg , 共6w;造
模的同时 , 给药组分别给予 13.2g/ kg、 6.6g/ kg 珍
珠梅提取物 , 秋水仙碱组按 0.1mg/ kg 剂量每天连
续灌胃 , 正常组、 模型组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
第 6w , 摘眼球取血 , 分离血清 , 用比色分析法测
定 NO 的含量 , 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 HA、 TNF-
α、 MDA的含量。取肝右叶 , 比色分析法测定 Hyp
的含量。取肝左叶 , 10%福尔马林固定 , 石腊包
埋 , 5μm连续切片 , HE 染色 , 观察组织学变化 ,
将肝纤维化分为 0~ 4级[ 4] , 0级:无纤维化;Ⅰ
级:纤维结缔组织仅局限于汇管区或汇管区扩大 ,
有向小叶发展的趋势;Ⅱ级: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进
入肝小叶 2/ 3并有Ⅰ级同样的改变;Ⅲ级:纤维结
缔组织进入肝小叶达中央静脉周围;Ⅳ级:纤维结
缔组织在全小叶多处弥漫性增生 , 假小叶形成 , 并
有Ⅲ级同样改变。
1.3 统计学处理 肝纤维化分级结果比较采用等
级资料的秩和检验 , 两两比较采用 q检验。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模型组大鼠毛质粗糙 , 消瘦 , 厌
食 , 精神萎靡 , 动作迟钝 , 死亡 4只;珍珠梅给药
组、 秋水仙碱组大鼠体重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别 , 毛
质光滑 , 进食良好 , 活泼好动 , 其中珍珠梅给药组
死亡 4只 , 秋水仙碱组死亡 3只。
四 川 中 医 2004 年第 22 卷第 11期
20  Journal of Sichuan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22 , No.11 , 2004
2.2 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 模型组肝细胞
有较广泛的点状坏死 , 伴炎症细胞浸润 , 肝细胞增
生较为明显 , 汇管区结缔组织增生。秋水仙碱组 、
珍珠梅给药组变化类似 , 其肝细胞点状坏死 , 炎症
细胞浸润轻于模型组。见表 1。
表 1 各组大鼠组织学变化
分组 剂量(g/ kg) n
肝纤维化分级
0 Ⅰ Ⅱ Ⅲ Ⅳ
正常组* - 10 9 1
模型组 - 6 0 0 1 4 1
秋水仙碱组* 10-4 7 0 3 2 2
珍珠梅小剂量组* 6.6 7 0 3 3 1
珍珠梅大剂量组* 13.2 9 0 5 2 2
  与模型组比较 , *P<0.05
2.3 各组大鼠 TNF-α、 HA含量的变化 模型组
TNF-α、 HA 显著高于正常组;珍珠梅给药组 、
秋水仙碱组 TNF-α、 HA均显著低于模型组。见
表 2。
表 2 各组大鼠 TNF-α、 HA 含量的变化 (x±s)
分组 剂量(g/ kg) n HA(μg/ L) TNF-α(ng/L)
正常组 - 10 161.2±78.6** 0.9±0.2*
模型组 - 6 336.4±86.3   1.4±0.4 
秋水仙碱组 10-4 7 199.5±56.9*  0.9±0.3*
珍珠梅小剂量组 6.6 7 240.6±69.6** 1.1±0.3*
珍珠梅大剂量组 13.2 9 236.5±71.3** 1.0±0.2*
  与模型组比较 , *P<0.05 , **P<0.01
2.4 各组大鼠血清 NO 含量的变化 与正常组比
较 , NO显著高于模型组;与模型组比较 , 秋水仙
碱组 NO含量无显著性改变;珍珠梅给药组的改变
有显著性。见表 3。
表 3 各组大鼠 NO 含量的变化 (x±s)
分组 剂量(g/ kg) n NO(μmol/ L)
正常组     - 10 32.4±3.3*
模型组     - 6 43.3±6.0
秋水仙碱组   10-4 7 45.6±12.3*
珍珠梅小剂量组 6.6 7 33.6±7.5*
珍珠梅大剂量组 13.2 9 35.2±6.4*
  与模型组比较 , *P<0.05
3 讨 论
肝纤维化以肝脏细胞外基质大量沉积为特征 ,
肝星状细胞激活是其细胞学基础。在分子水平上与
细胞因子 、 化学因子以及与氧化相关分子等有关。
CCl4仍然是最常用的肝损伤模型。 CCl4 诱导的大
鼠慢性肝损伤与脂质过氧化密切相关 , 脂质过氧化
是肝脏炎症性损伤发展至肝纤维化的桥梁。NO 是
生物体内重要的生理信使和病理介质。内源性 NO
是 NOS催化 L-精氨酸转变成胍氨酸时合成的 ,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催化反应慢 , 生成
NO 较多 , 持续时间长 , 主要造成细胞和组织损
伤。本实验中肝纤维化指标及病理组织学的变化表
明模型制作成功 , NO 明显上升 , 也表明肝纤维化
与氧化作用相关。而珍珠梅可显著降低 NO 含量 ,
为秋水仙碱所不具备。现已知 , 秋水仙碱可抑制胶
原合成过程中的许多酶活性而抑制胶原的合成;体
外可刺激胶原酶的合成 , 提高胶原酶活性 , 促进胶
原分解。由此可推测 , 珍珠梅除有独特的抗脂质过
氧化机制外 , 与秋水仙碱作用机制有类似之处。这
与文献报道的基本一致[ 5] 。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 6] , 肝纤维化的程度与
HA指标升高成正比例关系。本实验中药物组、 秋
水仙碱组 HA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 , 说明了珍珠梅
参与了基质的代谢过程。 TNF-α主要来源于单核
细胞 , 在肝脏炎性损伤时 , 也可来源于炎症区的肝
细胞 , 它能激活多种免疫细胞 , 增强炎症活动度 ,
并可直接损伤肝细胞;又可直接刺激贮脂细胞增生
及基质的合成。珍珠梅能够清除肝脏炎症 , 抗肝纤
维化 , 调节免疫功能 , 可能与血清中 TNF-α含量
明显降低有关。
总之 , 珍珠梅可能是通过参与基质代谢 , 调节
免疫功能及抗氧化作用而抑制肝纤维化的发展 , 今
后应进一步在机理上加以研究 , 为开发长白山药用
植物资源作好基础工作。
参考文献
[ 1] 李孝栋 , 吴立军 , 臧晓燕 , 等.东北珍珠梅化学成分的
研究 [ J] .中国中药杂志, 2002 , 27 (11):841.
[ 2] 张学武 , 尤昕 , 孙权 , 等.长白山珍珠梅化学成分的研
究 [ J] .天津药学 , 2003 , 10 (5):1.
[ 3] 张学武 , 朴龙 , 刘超 , 等.珍珠梅水提物对大鼠肝损伤
的保护作用 [ 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2003 , 11 (10):1497.
[ 4] Hayasaky A , S aisho.S erum markers as tools to monitor liver
fibrosi s [ J] .Digestion , 1998 , 59 (4):381.
[ 5] 柴可夫 , 季春莲.益精方对环磷酰胺致睾丸损伤大鼠自
由基影响的研究 [ J] .中国中医药科技 , 2000 , 7 (2):88.
[ 6] 程明亮.肝纤维化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 , 1996:182.
(收稿日期 2004-07-20)
2004年第 22 卷第 11 期 四 川 中 医
Vol.22 , No.11 , 2004 Journal of Sichuan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1